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中国智谋书(写给青少年的书)
6822900000002

第2章 为人篇(1)

夏启严于律己收民心

禹死后,按照禅让的制度,王位本该传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依靠武力将王位夺了过来,建立了夏朝,这引起了天下人的震怒。一个叫做有扈氏的部落首领,首先站出来指责启,并要求启立即把王位还给伯益。

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领兵征伐启,甘泽一仗,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这时,启的臣子们都劝启赶快补充人员,重整军队,准备再次与有扈氏决战。但启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民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无异于痴人说梦。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让人们知道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最恰当不过的。

于是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带兵打仗。

就这样,启坚持了很久,他的声誉也越来越好了。人们都说:“启是禹的好儿子,他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格,对待别人又那么热情,那么有礼貌,天下就应该由他这样的人来治理,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启的贤能,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他是禹的唯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的了。

启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这一次,由于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并且俘虏了有扈氏本人,将他放逐到了草原地区。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要得到人心,就必须要从自身做起,从实际做起,严格地要求自己。

网开三面笼络人心

成汤在做部落酋长的时期,一日奉召觐见夏桀。他乘车路过杞邑,看见好多农人在田野里猎取鸟兽,一面下网一面祷祝着说:“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下钻出的,从四面八方跑出来的鸟兽啊,请都入我们的网吧!”

成汤看见此种情形,慨叹着说:“上有残民以逞的君主,下有残酷不仁的百姓,无怪国事日非,生灵涂炭。如果人人都这样残忍,再这样赶尽杀绝,非但人类难以存在,鸟兽亦将绝种了。”

于是,成汤将农人所下的网扯去三面,仅留一面,并且祷祝着说:“蜘蛛织网以杀昆虫,本来就已觉得残忍,而人类仿效更觉不仁。今天我成汤网开三面,恳请世界上的鸟兽们,愿意向左的向左,愿意向右的向右,愿意向上的高飞,愿意向下的快跑;仅留这一面,捕杀那些糊涂不怕死的。”他一边说,一边虔诚地磕头祈祷。

汉南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深感成汤的仁德。于是,四十多个诸侯国都归顺了成汤。农人用四面之网捕捉野兽而未必能得,成汤仅一面之网,却能使四十余国归顺,可谓极具大智慧。

成汤仁慈,泽于禽兽,所以四方归之;内心格局深广、为人宽厚者,最适合担当重任。臧武仲反对养盗。

春秋时期,邾国庶其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而投降了鲁国,并将漆和、闾丘两座城邑献给了鲁国。鲁国国君季武子将曾襄公的姑母嫁给了庶其以示表彰,同时奖赏了随他一同叛逃过来的人。

鲁国的司寇臧武仲觉得国君不应该这么做,就想让季武子改正过来。当时鲁国境内盗贼众多,而臧武仲正是负责国家狱讼之事。因为这件事,臧武仲就将盗贼之事延缓不治。

这事被季武子知道了,就召来臧武仲问他:“盗贼闹得这么厉害,你不知道吗?为什么不治一下呢?”

臧武仲回答说:“盗贼是禁止不了的,而且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治理。”

季武子觉得很奇怪,就说:“我国边境线上有大队人马守卫,不都是为了禁治强盗吗?如果不能禁治盗贼,我们还要那些军队做什么,不如将他们解散了。我这个国君也不用当了,不如给我点田回去做农夫。”

臧武仲拜了一下,说道:“空有军队是没有用的,您如果以德治国,国家就必然会昌盛。”

季武子说道:“你说我没有德行?你身为司寇,职责就是维护治安,惩治盗贼,现在你竟说自己没这个能力,还说什么以德治国,今日若不说明白,就杀了你。”

臧武仲故意显得很惊慌,说道:“您请别动怒,我的职责是消灭盗贼,但有的人却将外面的盗贼引了进来,还给予优待。这样,我又怎么治得了国内的盗贼呢?”

季武子忙问是谁胆敢把外面的盗贼引进来。臧武仲才不慌不忙地说道:“就是大王您啊!”

至此,季武子才知道臧武仲说的是自己接纳邾国盗贼庶其的事,于是把庶其给车裂了。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政者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却希望百姓们行为端正,这是不可能的。季武子知过能改,也算是圣明之君。

卫灵公纳谏行善

有一年冬天,卫灵公下令调集百姓在宫中挖一个大池塘。天气寒冷,百姓劳作非常辛苦,但却敢怒不敢言。

大臣宛春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劝谏卫灵公:“天气如此寒冷,还要兴办工程,恐怕会损害老百姓。”

“我不觉得天很冷啊。”卫灵公不以为然地说。

宛春说:“国君您穿着狐皮裘,坐着熊皮席,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会觉得冷了。而现在老百姓的衣服捉襟见肘,破旧不堪,鞋子坏了都来不及修补。您是不觉得冷,而百姓却感到冷得很!”

卫灵公称赞地点点头道:“你说得很好,我马上下令停工。”他立即下令,停止了修池工程。

宛春告退后,侍从们都在一旁劝说道:“国君您下令要百姓挖池,如果百姓知道是因为宛春劝谏大王,而下令停止工程,这样做会使百姓感激宛春而怨恨您的。这恐怕对国君您不利吧!”

卫灵公对此不以为然,淡然一笑后说:“你们太多虑了,怎么会这样呢?宛春不过是鲁国的一个平民而已,而我任用了他,老百姓对他的了解还很少。现在我要让老百姓通过这件事了解他。而且,宛春有善行,就如同我有善行一样,宛春的善行不就是我的善行吗?”

一个人要想取得很多人的拥护,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德,没有仁德的人必然会众叛亲离。

晏子宴上挫晋使

春秋时,晋国实力雄厚,晋平公意图雄霸中原,打算从齐国下手,于是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假借访问之机摸摸虚实。齐景公不敢怠慢,便大摆酒宴,热情款待这位上国使者。

宴会过程中,齐景公满面堆笑,频频向范昭劝酒。范昭见自己受到如此的优待,露出得意的神色。范昭对齐景公说:“请把君王的酒杯借我用一用。”齐景公马上吩咐左右侍从:“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范昭端起齐景公的酒杯一饮而尽,得意扬扬地扫视着齐国群臣。

齐国的大夫晏子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心中暗想,你身为臣子竟然用我国国君的酒杯,这是小视我齐国,对君王不敬啊!想到这里,晏子便对侍从说:“撤掉这个酒杯,再给君王换一个干净的!”范昭一看,竟是个身高不足五尺,衣着朴素的上大夫。晏子虽然其貌不扬,但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

这时,范昭眼珠一转,便假装喝醉了酒,起身跳起舞来。舞了几下,他对乐师说:“请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大家欢乐一番。”原来这“成周之乐”是专门供周天子用的音乐。乐师一脸严肃地说:“实在是抱歉,下臣没有这个本事。”范昭看到齐国的臣子们都这么不好惹,便以酒喝多了身体不适为由,急忙离席回驿馆去了。

齐景公见上国使者难堪地离席而去,心有不安,他面带怒色地对晏子说:“晋国是个大国,他们派使者和我国交往,我们好好招待还怕失礼,可你却触怒了他。如果因此引起两国的冲突,敌强我弱,我们这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国君不必担忧。范昭并不是不懂礼节的人,他今天当面羞辱我国,其实是想试探一下我们的态度,因此臣给他点颜色看看。”

齐景公又问乐师:“那你不给客人演奏成周的乐曲是什么原因呢?”

乐师回答说:“成周的音乐,是天子用的音乐,一定要国君舞蹈时才能演奏,范昭只是一个臣子,却想在您的面前用天子的音乐,我当然不能给他演奏了。”

晏子和乐师的一番解释,使齐景公转怒为喜,心悦诚服。

范昭回到晋国以后,向晋平公如实汇报了他所观察到的齐国的情况:“臣认为现在攻打齐国是不恰当的。在齐景公的宴席上,我侮辱了他们的国君,晏子马上就识破了我的用心;我冒犯了他们的礼制,又遭到乐师的顶撞。看得出齐国现在朝政清明,法度不乱,群臣勇而有谋,我们万不可轻举妄动。”

晋平公听罢,只好放弃了征伐齐国的打算。

只有我们尊重自己,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你连自己都看不起,更别想让别人尊重你了。

楚庄王大度得良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息了斗越椒的叛乱之后,回到郢都大宴群臣。君王和臣子们都很高兴,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兴致依然未减。

在宴席中,楚庄王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出来为大家斟酒,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忽然吹来一阵大风,将所有的蜡烛都吹灭了,席上众人乱作一团。

此时,许姬正在为一位大臣斟酒,那人趁着黑暗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摸她的手。许姬也没有放过他,顺势将那人的帽缨揪了下来,快步来到庄王身前,向他叙述了这件事,要庄王快命人点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

谁知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后,却大声对众文武大臣们道:“不要点亮蜡烛,今晚大家痛饮,都把帽缨拔掉,不醉不归,不拔掉帽缨者就是欺君。”大家莫名其妙,但也无暇多想,闻言都摘下帽缨,又痛饮起来。

一直到酒宴结束,许姬也不知道拉袖子的是谁,于是许姬埋怨起庄王来。庄王安慰道:“调戏你的人一定是个武将,文臣们不会如此,你也不用生气,他们都是一群粗人,在醉意中做出那种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如果刚才真的要查那个人,为你出了这口气,却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大臣们就会说我心胸狭窄,这样,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有一位将军作战特别勇敢,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曾经五次杀退敌人的凶猛进攻,楚庄王的性命才得以保全。

楚庄王事后奖励这位将军时,将军却说:“我不敢接受大王的厚赏,只要不治我的前罪,臣下已经是十分感激了!”

楚庄王感到很疑惑,经这位将军说明情况后才知道原委。原来,当时趁黑调戏许姬的人,就是这位名叫唐狡的将军。当他调戏许姬而被摘下帽缨后,心里非常恐慌,深知已犯杀头之罪。没想到庄王突然下令,所有人全摘掉帽缨再继续饮酒。

将军深感楚庄王的不杀之恩,决定拼死报答楚庄王。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也没太责备他,反而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宽容,表面看似乎是一种让步,实则乃每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的必备素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扬其优而隐其缺。倘若求全责备,则世上无人可用。

齐桓公以德报怨

齐襄公是个无道的昏君。当时的齐国,有两位高瞻远瞩、经天纬地的人才:一个是管仲,一个是鲍叔牙。他们两人商议说:“国君如果再这样昏庸下去的话,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辅佐的,只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我们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个就招揽另一个。”

他们说的公子纠是齐僖公的儿子,是鲁国女子所生。公子小白也是齐僖之子,为了避难,公子小白在鲍叔牙保护下出奔莒国,管仲随公子纠逃往鲁。不久,齐襄公被杀。

众大臣派人去鲁国迎公子纠为君,公子纠就带着管仲,在鲁军的护送下向齐国进发。却说公子小白在莒国听说齐国国乱无君,就与鲍叔牙计议,向莒国借得兵车百乘,也回齐国争做国君。

当时,管仲带兵埋伏在莒、齐之间的要道上,见小白的车子驰来,一箭射倒车上的公子小白,以为他必死无疑,遂同公子纠一行慢慢地向齐国出发。

其实,管仲的箭只是射在小白的衣带钩上,小白咬舌吐血,用装死骗过了管仲。当管仲离开后,他急忙同鲍叔牙等人抄近路昼夜兼程,终于抢先赶回齐国都城,捷足先登君位。

鲍叔牙是齐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军队统帅。他没有忘记管仲,找机会向桓公推荐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为他曾经与自己为敌,还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鲍叔牙向他解释:管仲和我当初是各为其主,并没有错;要想干大事,就必须心胸开阔。

于是,桓公不计前仇,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任命管仲为宰相,最终成就了一代霸业。

人应该大度一些,要有气量,不能为些小节斤斤计较。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做到心胸宽广,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

齐桓公散谷

有一次,齐桓公担忧地对管仲说:“大夫们多数都是兼并财产而不肯分出一点,使五谷在库中腐败却不肯散发给贫苦百姓。”

管仲说:“请您下令召城阳大夫来问罪。”桓公问:“这是为什么?”

管仲说:“城阳大夫的宠妾穿着华丽服装,连家里养的鹅和鹜都吃黄米饭。他的家里经常敲钟鼓,吹笙号,大摆宴席,而同姓的兄弟没有衣服来御寒,没有食物来果腹,这样的人能向国家尽忠吗?”

齐桓公听后就召来城阳大夫,摘了他的官帽,命令封闭他的大门,不得随意出走。

那些受封赏的官宦之家见到这种情景后,立即争先恐后发放积存的粮食,送给远亲近邻。还有的功臣之家广纳城中贫病孤苦和不能自立的穷人,分给他们救济粮。从此以后,国中没有饥饿的百姓。

赏罚不一定都要直接施到每个人身上,可以用杀一儆百和示范的作用来向大家昭示一种好恶倾向,来取得要达到的效果。

晋文公攻原得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如果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归顺晋国。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秦王弃仁绝义

秦王得了病,国中有些百姓听说后,就向神灵祈祷,希望秦王早日病愈,恢复健康。后来,秦王病好了,这些百姓又杀牛宰羊祭祀神灵,感谢上苍的保佑。

适逢秦国郎中阎谒和公孙衍外出,见此情景,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百姓:“现在既不是社日,也不是腊日,你们为什么要杀牛宰羊祭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