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食物是最好的医药
6823500000007

第7章 一般性疾病(2)

人体内不能合成叶酸,机体所需只能从食物中供给。哺养不当,未按时增加辅食,或食品加工不当,皆可造成叶酸缺乏。富含叶酸的食物主要有绿色蔬菜、水果、动物肝肾等。

维生素B12是合成DNA的主要辅酶,其缺乏可造成细胞分裂迟缓,导致贫血。体内维生素B12主要由动物性食品供给,如肝、肉类、肾、蛋类、奶类等,而蔬菜中含量甚小。

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草莓、猕猴桃、西红柿、花菜、圆辣椒等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与含铁的食物一起摄入,可提高补铁的效果。

相关食物

食猪蹄,有利于补血。

木耳不仅能够净化血液,还能够促进造血。

蜂王浆除了能促进造血外,还对妇科疾病引起的贫血有特殊的疗效。

大枣即红枣,内含多种营养物质,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常食可治疗贫血。

贫血患者,尽量少用茶类饮品和菠菜等食品。因为茶和菠菜内含有鞣酸,与铁形成难吸收的物质随粪便排出,容易造成贫血。

■ 低血压 ■

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即可称为低血压。

低血压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两种。原发性低血压没有明显的病因可查,主要是本人的体质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在女性中较为常见。

原发性低血压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早晨起床时不舒服,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干劲,情绪不稳定,以及疲倦、眩晕、耳鸣、头重、怕冷、胃酸、食欲不振等。

原发性低血压者,只要血压不过低,就不用特别担心,有些人的血压可慢慢恢复正常。该类患者生活一定要有规律,可进行适度运动,并注意休息和平衡营养。

继发性低血压是由某些疾病所引起的,并作为该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而存在,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而消失。如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以及内分泌异常等,皆可引起低血压。

饮食疗法是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渐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血量,提高动脉管壁紧张度,从而使血压逐步恢复至正常状态。

相关营养成分

低血压患者应合理搭配饮食,荤素兼吃,以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尤其需要摄取含蛋白质多的食物,以滋养身体、补充体力。

低血压患者如伴有红细胞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相关食物

常吃生姜,能促进消化、健胃、升高血压。

菠菜、山椒、芝麻等食品能够收缩血管,适度升高血压。

青脊鱼含有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可以改善低血压。

金针菜含有大量的铁,对低血压伴有贫血患者来说极为合适。

莲子、桂圆、大枣、桑葚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功效,可常食用。

肝、蛋、奶油、鱼卵等食物,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升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低血压患者应尽量少食卷心菜、黄瓜、西红柿、萝卜等蔬菜,以及梨、柿子、西瓜等水果。含维生素E较高的绿色蔬菜,应煮熟后再吃。

■ 恶 心 ■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的第四脑室附近。如果该中枢受到刺激,信号就会通过迷走神经、脊髓神经、膈神经向腹部的肌肉群传递,从而引起恶心。多数情况下,恶心多伴有呕吐。

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器官疾病,以及过食、感冒等因素皆可导致恶心。如果小儿反复呕吐,必须去医院就诊。

相关营养成分

维生素B1能够促进加重肝脏和肾脏负担的有害物质的排出,避免这些有害物质对呕吐中枢的刺激,从而减轻恶心症状。猪肉、大豆、鳗鱼、鸡肝、火腿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维生素B6可以促进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生成,进而抑制呕吐中枢的活动,从而减轻恶心症状,尤其常用于妊娠呕吐的治疗。金枪鱼、动物肝脏、猪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6。

相关食物

生姜中的姜油酮和姜烯可缓解恶心症状,在水中加入捣碎的生姜,煎熬得汁,再加入蜂蜜,每日服用数次,每次一羹匙可以治疗晕车时的恶心。

生姜、紫苏片还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可用于恶心的治疗。此外,薄荷也能够预防恶心,患者可适当饮用凉的薄荷茶。

■ 食欲不振 ■

食欲不振是指缺乏进食的欲望。下丘脑含有食欲中枢,可对食欲进行调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食欲中枢的调节机能障碍,即可导致食欲低下。

食欲不振往往与精神紧张或精神创伤有关,也有一部分患者是由于肠胃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所致。此外,夏乏、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身体疲劳等,也可导致食欲不振。

如果是疾病所致的食欲不振,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果是身心不调所致的食欲下降,则应好好休息,缓解各种压力。同时应尽可能进食,以补充血糖,避免脂肪的大量分解。

因为脂肪分解会产生大量的酮体,使人产生疲倦感,并可进一步影响食欲,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另外,血液中酮体含量过高,严重者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相关营养成分

维生素C参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能够消除疲劳,促进食欲的恢复。草莓、西红柿、猕猴桃、柑橘类水果等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

维生素B1参与能量代谢,有利于维护神经系统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肠胃功能,增进食欲。猪肉、动物肝脏、大蒜、山药等食品中,维生素B1的含量较为丰富。

尼克酸和维生素B12缺乏,也会导致食欲不振。动物肝脏、鸡脯肉等食品中,尼克酸的含量较高;蛤仔、牡蛎、动物肝脏、蚬等食品中,维生素B12含量较为丰富。

相关食物

山楂含有多种酶,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

生姜、萝卜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适度的酸味能够增进食欲,如酸奶、梅干、柑橘等。

各种香料、紫苏、西芹等香味浓郁的食物材料,也可刺激食欲。

另外,加重口味,促进胃液分泌,也可增进食欲。

■ 功能性消化不良 ■

食物经食管传递至胃,靠胃的蠕动,将其磨碎后输送到小肠,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变为粪便排出。胃肠的传送和消化,是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两个必要条件。

由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胆囊疾患、胰腺炎等)所致的消化不良,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而由传送障碍引起的消化不良,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通俗地讲,是胃犯了懒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引起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基础。另外,与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调查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情绪显著高于正常人。而且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时期,应激事件的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起病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该类患者还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相关食物

生姜、萝卜能够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消化。

山楂含有多种酶,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

菠萝含有菠萝蛋白酶,能够促进蛋白质的消化。

木瓜含有木瓜蛋白酶,和人体的胃蛋白酶相似,能够促进消化。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过量饮酒会损害胃黏膜,使胃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等,可引起消化不良。抽烟对消化系统的运动、吸收和分泌功能均有不利影响。

■ 慢性腹泻 ■

正常人大便次数差异较大,自每日2次~3次至每周2次~3次不等。一般而言,每人每天的粪便量约为150克~200克,其中含水量约为60%~80%。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便量增加(如超过200克/天),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腹泻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3周为慢性腹泻。

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进入小肠,总计约在9升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毫升,这是水在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中动态平衡的结果。若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较多,肠道感染、小肠吸收不良、肠应激综合征等,皆可引起腹泻。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肠胃黏膜抵抗力较差,摄入凉的、难消化的食物等,也可导致腹泻。

肠道内生存着互相制约的有益菌群,若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长期服用抗生素,破坏了这种制约关系,即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会使腹泻加重,甚至有可能引起假膜性肠炎。

腹泻时,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因此补充水分是十分重要的。此时,不要喝冷水,以免对肠道产生刺激,可以喝点清炖肉汤和热茶。如果仅仅是腹泻,而没有其他疾病时,不用过分担心;若伴有发热、呕吐,则必须去医院诊治。

相关食物

1.汤汁。

腹泻时,应补充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能加强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防止腹泻伴出血的现象。腹泻患者,可选用过滤菜汤、果汁、番茄汁来补充维生素C。

2.乳酸菌饮料。

肠内生活的乳酸菌和乳酸杆菌,能够调整肠胃功能,抑制进入肠道病原菌的增殖。可以通过摄入乳酸菌饮料和酸奶来激活肠内这些有益菌的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优酪乳类制品不宜给未满周岁的婴儿食用。因为这类乳制品含有某种蛋白质,可能会引起婴儿腹泻、腹部绞痛、失眠,甚至会造成过敏性体质。

3.含淀粉食物。

山药、玉米、小麦或马铃薯等淀粉含量丰富,用这类食物煮出来的浓汤或饮料,能够有效地对抗腹泻,减少体液流失,促进康复。萝卜、芜菁和山药中含有淀粉酶,有助于消化。

4.其他食物。

莲子、白扁豆、木瓜等食物,可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茶中含有儿茶酚,具有抗菌作用,而且儿茶酚与茶中的鞣酸,还能消除肠道痉挛,对腹泻的治疗有益。

需要注意的是,过量摄入食物纤维,会妨碍消化吸收,从而加重腹泻,因此含食物纤维丰富的香蕉、牛蒡、松饼等食物要谨慎食用。

豆类、甘蓝菜及洋葱,容易导致腹部绞痛、胀气,应谨慎食用;咖啡和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可促进胃肠蠕动,应尽量避免饮用。另外,含糖分太多的饮料也不宜饮用。

■ 胃 炎 ■

胃炎是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按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种类型,另有其他特殊型胃炎。

急性胃炎的主要表现是胃痛、恶心、呕吐等。导致急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精神压力、急性应激(手术、外伤、烧伤等),以及服用止痛药、暴饮暴食等。

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慢性胃炎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临床表现除胃部不适或疼痛外,各类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浅表性胃炎一般表现为饭后上腹部感觉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呕吐、泛酸及一时性胃痛,无明显体征。

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部钝痛及贫血、消瘦、疲倦、腹泻等全身虚弱的表现。

慢性胃炎病因未明,但与酒精、某些刺激性食物、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等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另外,螺旋杆菌感染也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慢性胃炎的预后较为良好。绝大多数浅表性胃炎经积极的治疗多能痊愈,仅少数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然而,萎缩性胃炎所出现的肠化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经适当治疗后可望改善,甚至逆转,而重度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前病变,需予以预防性手术切除。

相关营养成分

1.EPA(二十碳五烯酸)。

EPA在体内可转化为前列腺素E,进而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并可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保护胃黏膜。沙丁鱼等青脊鱼、金枪鱼中含有较为丰富的EPA。

2.维生素。

维生素A能够维护胃黏膜的健康,增强胃黏膜的防御能力,对胃炎的防治有益。另外,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等,能够帮助逆转胃黏膜之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

动物肝脏、鳗鱼、奶酪等含有维生素A;小菘菜、胡萝卜、茼蒿、南瓜等含有胡萝卜素;坚果类、植物油、糙米等食物中含有维生素。

肉类、豆类、糙米、牛奶、南瓜、菠菜等食物中,含有叶酸;猕猴桃、西红柿、草莓、菠菜、小菘菜等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为丰富。

3.矿物质。

锌和硒等微量元素可以帮助逆转胃黏膜之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病变。大蒜、洋葱、鸡肉、乳制品、动物肝脏等食物中,含有硒;牡蛎、牛奶、海产品、小鱼干、大虾海鲜、动物肝脏、海带、南瓜等食物中,含有锌。

相关食物

饮用生韭菜汁,有益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秋葵、滑菇等食品中含有黏蛋白,能保护胃黏膜。

将粳米和砂仁一起煮粥食用,有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

另外,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吃烟熏、腌制食物,减少食盐的摄入;饮食应避免粗糙、浓烈辛香和过热,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 消化性溃疡 ■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胃十二指肠黏膜除了经常接触高浓度胃酸外,还受到胃蛋白酶、微生物、乙醇、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但在正常情况下,胃十二指肠黏膜具有一系列防御和修复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和前列腺素等,能够抵抗这些侵袭因素的损害作用,维护黏膜的完整性。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损害作用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有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亦有可能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两者兼有之。

消化性溃疡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疾病,即患者之间的病因、发病机制可能并不相同,只是临床表现相似而已。大量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溃疡的最终形成是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因此胃酸的存在是溃疡发生的决定因素。

另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吸烟酗酒等因素,以及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应激和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都影响着本病的发生。

消化性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伴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消化性溃疡病史可达几年甚或十几年,发作期与缓解期相互交替,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

上腹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疼痛,可以抗酸药或进食来缓解。

胃溃疡常见于中老年人,疼痛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1小时发生,至下次餐前自行缓解,进食后又可重复出现,故有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

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疼痛多在进食后2~4小时发生,需进食来缓解,但2~4小时又可出现疼痛,故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约半数患者会午夜痛,常常被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