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纸币、票券鉴赏及收藏
6824700000014

第14章 商业票的鉴赏及收藏

商业票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一直在民间流通,它虽然未经政府批准,推行却异常广泛,不论是京都大埠,还是偏远小镇,都可看到它的影迹。

商业票由商业银号,公、私钱局及商店发行,其功能是为商业服务,以金融周转为宗旨。商业票的发行便利了商民之间的交易,使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汇集一处,促使商业经营更为繁荣,尤其那些信誉卓著的百年老店发行的商业票,人民乐意储存,商店则如鱼得水,增添了活力。但商业票的发行者大都是个体散户,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处处显得枝繁叶茂,一遇风吹草动,则家家难以自卫。民国期间军阀混战、经营失误等都可造成商业票贬值或一文不值。

商业票是信用货币,全靠信誉流通,一旦失信(发行额过大、兑现不及时)均可造成意外事件,形成一股巨大的挤兑风潮,对社会、对持券者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一、迁安县公立钱局

迁安县位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旧中国时仅是一个小县,由于发行商业票过滥曾受到查处。商业票被禁以后,市面现钱立时奇缺,金融周转发生困难,只好由商会出面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要求对商业票维持现状,并由商会拟出限制商业票发行办法,统一印制新票,由迁安县公立钱局发放,限期收回旧票。至此一场混乱告一段落,使商业票纳入正常轨道。

二、赵县救济农村流通券(291~293)

赵县救济农村流通券,于民国27年(1938年)统一格式印制。

在统一名称“赵县救济农村流通券”下面留有空白,用以加印店铺名称,如“广盛号”、“三合永”等。该券背面有一告示:“吾赵灾歉频仍,金融枯竭,农村经济窘迫异常,为谋救济计,特组织经济委员会监督办理农村流通券事宜,由各民商妥具殷实保人,领发通行市面,随时兑现,俾资周转,如各号有不兑现情事,本会负责办理,以昭信守,望各界一律行使为荷,谨此声明。”赵县所发救济农村流通券,因是由商会统一组织,且有殷实商户作保,故信誉良好。

作保,是指保证人。民国期间凡属借贷,不论金额多少,须有保人(商户)出具证明,一旦发生赖帐、呆帐、死帐,保人负责赔偿。当时,有四种店铺不能作担保,他们是饭店、药店、理发店、肉店(铺),因其无殷实资本,如有闪失以物抵债时,药店的药材,理发店的理发工具,饭店的桌椅、炊事用具,肉店的肉类商品等都很难抵债,故这些店铺在商业场上难排座次,而在社会生活中,却时时离不开他们。

目前已发现的赵县救济农村流通券品种有:

壹角券(括号内为地址):聚昌号(田庄)、永兴号(北杨庄)、备急号(曹峪町)、和平号(投头庄)、忠民号(赵庄)、会清号(田德庄)、信义号(北新庄)、尊记(各子庄)、贺记(南庄)、全盛永均记(豆腐庄)、蓝记(中帐)、永记(北龙化)、祥记(南庄)、庆记(大马)、广林公(投头庄)、四合公(投头庄)、恒积利(投头庄)、春和裕(北朱家)、聚升隆(东姚家庄)、福禄斋(乡官)、义和厚(大昌村)、墨林堂(大东平)、德盛堂(南庄)、天义成(仪亭)、道兴成(乡官)、增润成(齐家庄)、积益永(周鲁庄)、三合永(孝友)、同信永(南白庄)、保盛德(韩村)、义盛昌(韩村)、垣积(李家庄)。

贰角券:振远酒家(北杨家庄)、同立(柜舍李庄)、瑞升(杨扈)、三义祥(孝友)、道生堂(孝友)、全盛堂(唐家寨)、裕兴华(北朱家庄)、广义兴(杨家营)、广裕兴(冯家庄)、义盛兴(双庙)、魁元昌(田庄)、庆善昌(西河家庄)、恒义(柏全李庄)、积顺永(大寺庄)、义信永(大寺庄)、民生永(北新庄)、庆义永(西河家庄)、信义永(小吕村)、义盛永(贤门楼)、广盛号(赵村)、隆昌号(双庙李庄)、永盛号(孝友)、丽华号(沟岸镇)、新兴号(孝友)、顺兴号(常信)、四盛涌(小郝庄)、永庆油坊(大夫庄)、福盛和(徐家寨)、丽华斋(宋城)、庆丰春(四德)、源丰信记(王家郭)、庆丰德李记(徐家寨)、尊记(韩村)、荣记(东罗村)、义记(柏家营)、西记(徐家庄)、安记(乡官)、升记(贤家门)、德记(城郎)、永记(姚杜家庄)、兴记(齐家庄)。

三、崞县公立当局

民国初年,山西当铺行业兴旺,盈利丰厚,但由此而发生的诉讼案亦不少,引起县府官员注意。为了息讼利民,又有利可图,官府牵头本地商富组成当局,名曰“公立”,这就是公立当局的由来。

这些当铺代用券与山西省银行纸币形式很相似,有编号,有印刷厂,其形式也有统一规定。从编号看发行量均较大,已达四位号,发行量近万张。而本书313图原平晋原当已是六位号,发行已不止万张。

四、济南振业火柴总公司

振业火柴总公司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发行的肆百文券,又称“工资流通券”。这种流通券实际是铜元代用品,券面注明“专付工资,不作别用”。使用范围划定在该火柴总公司属下的火柴厂内流通。职工每月的工资,由这种工资流通券充抵,若想取得现金,还得到公司指定的地点去兑换,兑换点并不固定,时间也没有保障。厂方以此办法可任意拖欠工人工资,害苦了广大职工。

五、无锡元丰丝厂办茧临时兑换券

无锡元丰丝厂办茧临时兑换券,发行于民国15年(1926年),是商业票中比较早的一种。券面图案设计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右面是无锡惠山宝塔,左为太湖边凉亭,给当地人以亲切感。这种临时兑换券,是当时收茧商业行号凭据,又称茧票。票面注明“兑换处张渚镇”。张渚镇位于宜兴(陶壶之乡),无锡出售蚕茧,付款地点却在宜兴。背面又加盖一方形图章:“兑换期十四天为限”,可见当时茧农如何辛苦!

六、徐州春泉钱庄票

江苏徐州地处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交汇处,商业发达,亦是商业票发行的重灾区,当地政府屡禁难止,除徐州平市官钱局外,尚有贾记煤矿等17家发行商业票,由于资金准备不足,经常发生挤兑,当地政府曾对公裕、卜信记、益贞祥“借贷款”,从而使之兑现;

对滥发商业票的春泉钱庄、天保育、聚和昌、世兴昌四家以投标方式变卖财产,开兑。

七、正兴丝厂茧债票

这张正兴丝厂茧债票,发行于民国29年(1940年),它一反解放前书写常规,别开生面,由左向右,与现在横排式相同。其面额为伍元。背面图文印有红色说明:“1.本票以正兴丝厂与负责人资产为基金。2.本票以正兴丝厂每年收入与负责人之收入数摊派。3.本票不作流通使用。4.本票完全作信用证。5.本票由负责人完全负责。6.本票每年按成数发放一次,倘有一次偿清,由负责人临时通知。7.本票不加利息。8.本票以五年为限,不得已由负责人破产偿还。9.本票如有遗失,概不注失。10.本票按次还清后作废。”

八、晋丰元丰烛号代价券

晋丰、元丰是江苏省苏州地区木渎镇上的两家商号,这张代价券由两家商号发行,发行人也是这两家商店的主人。发行时间是民国28年(1939年)。其时已是日寇入侵木渎镇的第二年,大额纸币充盈市面。为了避免以前使用的辅币铜元、镍币被日军敛去制造军火屠杀同胞,民众将其收藏起来,致使找零困难。为解决辅币不足,各商店纷纷发行地方代用币,以资流通,晋丰、元丰烛号代价券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至民国29年(1940年)3月南京汪伪政府成立,翌年1月6日“中央储备银行”开张,大量发行“储备票”,沦陷区民间代用币停止流通。

九、江苏灌云县福源号

此券面值壹角,上方印有“福源号”,下方书“认票不认人”,右侧“灌云县”,左侧“响水口”,印为“韩培文章”。韩即福源号经理,灌云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辖县。券背正中为“本号谨白”:“本号因市面铜元异常缺乏,周转维艰,兹为维持市面现状起见,特制成壹角、贰角纸币两种,以济流通,概不兑换铜元,若持有此项纸币,满拾角者,得向本号兑换大洋壹元。”足见当时铜元缺乏,宁兑大洋(银元),而无铜元可兑。

十、萍乡乾益煤窿

乾益煤窿(北方称煤矿、煤窑)位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巨源村冬瓜碚,与今日萍乡矿务局为邻,为下埠人三姓合伙开办,雇佣矿工约200人,每日产量可达20吨左右。每个矿工满勤,月工资约12串文。当时煤价每吨8串文,该矿除去开销,月利润可达1000串文,在偏僻的山乡,实属富裕大户。乾益煤窿于民国23年(1934年)倒闭。本票发行于民国20年(1931年),面值只有壹串文一种,其用途专为矿工开工资。它在萍乡流通时间不长,仅有二三年,且发行量少,经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存世已极少,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十一、六河沟煤矿工资券

六河沟煤矿位于河北省井径,是著名井径煤矿的一部分。井径煤矿由井径、正丰、六河沟组成,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兴中公司”(后改为华北开发株式会社)侵占。1940年日伪将井径、正丰、六河沟三矿和石门焦厂合并组成井径煤矿公司(亦称华北煤矿公司),野蛮地掠夺中国华北的煤炭资源。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1947年10月矿区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六河沟煤矿工资券发行于民国22年(1933年),其时日寇尚未侵占河北,此券规定在矿区内一律通用,可在矿办商店购物、买煤炭,凑足10张(壹角券)兑现壹元大洋。在日寇占据河北省以前由矿局收回,由于收回较彻底,存世已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