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糊涂也是智慧
毛泽东同志经常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诗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吕端小事是糊涂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大事清楚。吕端算得上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有志投身管理的人,不妨学学他。千万不能学时下的一些领导们。因为他们似乎患了一种综合征,他们都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对任何事情都想弄个一清二楚,他们浪费许多时间去调查每个人在做什么,怀疑是否有人效率低下,是否有人做事失误,他们担心没有自己的过问和参与,一个人就无法将事情做好,他们完全沉溺于一些日常琐事之中,他们似乎印证着一句俗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许多人根深蒂固的弱点,他们希望第一个知道一个人出现的错误,也希望一个人第一个告诉自己,他们喜欢看阅那些长篇大论式的报告、大堆的资料和分析,他们可能每5分钟就要接一个电话,当他们越来越多地获取这些无用的信息时,便创造了一种没有必要的忙碌情景。
领导必须信任每个人,保证他们会将一些重要的问题随时告知自己。作为领导,忽略掉某些事确实对自己十分有利。但对于那些重要的事,你必须亲自去做,如会见顾客,考虑部门的长期发展规划,与部门的其他同仁保持良好的关系,进行培训等。与之相反,对于有些事情,领导完全可以不去过问,可以委托一个人单独去做,让他们汇报一下结果即可。领导不用考虑一个人每天在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而只需看看他们每天做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对于工作中一些无关紧要或者一些细小的事情,领导应该学会有效地忽略,让每个人自己去处理和面对。
有效忽略,就是让一个人自己去完成他们的工作,而不要过多进行干涉,相信他们如果出现错误或者想改进之时,会主动与你联系,和你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请求得到你的支持。学会有效忽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早点回家,见到更多的家人,拥有更多的时间去锻炼,你可以因此而放松,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你确实可以一试,你会发现,即使你对所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你的部门也不会因为你的忽略而大乱和消失。事实上,如果你没有不时地找一个人去了解一些无用的信息,他们会一切正常,而且可能干得更好。
作为领导,应时时注意那些重要的东西,对于一些小事或事情的细枝末节,不妨装装糊涂忽略过去算了。
尽量不要得罪人
做聪明之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尽量不要得罪人。因为,人在没有掰脸之前,有些话可以容纳、接受,并得到谅解。但如果一旦撕破了面子,没理也要强争,这样,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就容易引起狗急跳墙。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从而,借此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某一外宾爱不释手,并想浑水摸鱼,据为己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会引起连锁反应式的严重后果。因此,制止是必需的,但不能直言不讳的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也会引起影响形象甚至破坏国际关系的严重后果。于是,服务小姐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外宾对这种精巧工艺品的赏识,并用另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对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这就叫聪明。不是吗?明知对方不对,但是没有得罪他,而且还把对方答对得乐乐呵呵。
一位女顾客在某商场给丈夫购买了一套西服,回家穿了一天,丈夫回来后有点不大喜欢这种颜色。于是,她急忙包好,干洗后拿到商店去退货。她对服务员保证道:“这件衣服决没穿过。”
服务员接过衣服看了看,发现了衣服有干洗的痕迹。机敏的服务员并没有当场找出证据,来说明她说的是假话,如果那样的话,顾客会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会死不承认的。这位服务员就为顾客找了一个台阶。服务员微笑着说:“夫人,我想是不是您家的哪位搞错了,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了?我自己前不久也发生过这类事,我把买的新衣服和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把新衣服送去洗了。我想,您大概是否也碰到了这种事情?因为这衣服确实有洗过的痕迹。”
这位顾客知道自己错了,而售货员却把错误转嫁给这位顾客的丈夫身上。反正,这位可怜的丈夫又不在身边,背一背黑锅也无负担。这位女顾客见服务员给了她台阶,于是不好意思地拿起衣服,离开了商场。
这就叫聪明,事情办了,还没得罪人。亲爱的读者,你有感想吗?
如果能把这一点做得炉火纯青,相信在行走社会的时候,就一定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看破别说破保住他人面子上好过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召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引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多少条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四十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文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的方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这很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便没人会重视你;但如果你眼睛太管事,不论什么事总能看出个门道来,而嘴巴没个把门的则更容易得罪人。所以聪明的人,一般都是看破不说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既畏惧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所希望获得的好处。
对仇恨不妨糊涂些
人生就像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它既种植希望和成功,也会播种仇恨。但你要记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种这种仇恨的种子。生活的经验告诉人们,不管理由如何,仇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人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仇恨就像毒害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人的生命。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亲戚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生日的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这句话的言语之中就埋着仇恨的种子,而这通常也是毒害你身体的毒药的种子。
据研究显示,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某医学院曾做过一次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里却被强烈的怨恨所煎熬。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
爱与同情则有激发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学博士所说:“宽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药。”
与仇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仇恨情绪的来源。如果能坦白地检讨,十次之中有九次,会发现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人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仇恨。例如,在每一桩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仇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务须尽全力去对付之,第二桩要做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以把宿怨掏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人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仇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因此,人们常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
仇恨就像毒害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人的生命。
不计较他人毁誉
大华每天上班都会听到这样的议论:
“哎呀!大华,你的皮肤这么好,是不是搽胭脂抹粉了?
“你看人家大华,要长相有长相,要身高有身高,说起话来斯斯文文,难怪他走到哪都有女孩子追他,抢手货呀!
“我们单位进来的人都需要有点关系,大华,你认识哪条藤上的人?透露点内幕好让我们也找个投标的对象啊。
如果是别人,早就和他们较上劲了。可是大华落落大方,毫不生气,有的人觉得他是否还有做人的尊严,怎么可以让人信口雌黄呢?终于有一位同事憋不住问他:“他们这么说你,你个大男人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在侮辱你吗?你至少也要回敬他们几句,灭灭他们的气焰。如果你一味忍让,往后还怎么做人呢?”
可是,大华却说:“何必发火呢?人家不过随便说说而已。
“那你就忍气吞声?
“谈不上忍气吞声,况且我不想因为生气而受到伤害。”
大华说他的做人哲学是:莫生气。“只有莫生气自己才能避免受到伤害。你如果把玩笑当真,大吵大闹地争一个你清我白,不但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还伤了自己的元气,到头来闷闷不乐,一肚子的闲气还不是自己受用、自己倒霉?何必呢?再说,那些玩笑话要么含沙射影,要么卖弄唇舌,都有些挑衅的味道,你若沉不住气,上了当,到头来还不是让别人看笑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不理他们,他们倒觉得没趣,对不对?”原来,这就是人们称大华为“好好先生”的秘诀。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识本来是缘分,相处更当为善。不要因为小事就和别人生气,纠缠于口舌之争。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难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无礼貌的攻击。这时,你就要尽量克制自己,做到不计较别人的毁誉。
黄炎培先生曾经现身说法:“人家的毁誉,不必计较。我小时因为穷,为别人鄙视,屡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绝,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岳父王筱云先生赏识我的文章和楷书,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举场中,我露了头角,贺者盈门,都说早就看出此儿不凡。及后参加革命,遭逮捕,险被杀头,立时声誉骤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儿了。适避难归来,稍利事业,乃又受称誉。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时刻力求上进。犹如逆水游鱼,至为艰苦。”
一个人的“名声”往往容易毁于“人言”,常言说的“人言可畏”就是这个道理。黄炎培先生主张用“不必计较’来对待毁坏人名声的“人言”,要求人们不必把个人的名声看得过重。没有事实根据的“人言”,总是“腿短”的,不会长久站住脚,毁人名声的人也许得逞于一时,但不久定会败露。一个人的品行是客观存在的,它最有说服力。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王安石也说“人言不足恤”。对待毁人名声的流言飞语,无言是最好的轻蔑,“模糊”些可以省却许多解释的精力。对于那些无中生有、信口雌黄、不负责任的“人言”,只当是耳旁风,就像鲁迅先生对待这种“人言”一样,连眼珠都不转一转!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忘掉不愉快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