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与做事宝典
6825000000017

第17章 做人有序做事果断(1)

在做事中养成好的习性

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人生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做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培养自己习性的舞台。

习性是一种最不被人重视的存在,谁都会不在意它的作用。然而,习性却会把你导向成功或者失败。良好的习性能使平庸者成为人才,不好的习性却只能埋没人才。

习性人皆有之。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条。这是生活习性。有的人喜欢边听音乐边学习,有的人则神情专注,不受干扰。这是学习习性。有的人做事时快刀斩乱麻、雷厉风行,有的人则有头有绪、条理不紊。这是做事习性。

习性真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钻。正是习性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常常忽视它的存在,无视它的作用。但是,你可千万不要轻视习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性会是成功的助力器,坏习性则可能成为你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没有登上总统宝座之前,有一个不好的习性:凡事太爱争强好胜,动不动就和别人打嘴皮官司,始终跟人难以相处。因为这个习性使富兰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觉悟之后,马上就着手改变自己的习性,他列出了一个清单,把自己个性上他说的那些不良习性一一列在上面,并且,从最致命的不良习性开始,一直纠正到不足挂齿的小毛病为止。当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删除完毕的时候,良好的习性遍布全身,如去倾听、去赞扬、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去爱、多付出等等,结果,他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和爱戴的总统之一。

事实上,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间,有很多东西相同,而往往在习性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习性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既然习性是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那么你就能明白习性的巨大威力了。比如人的思维,我们说的思维定势其实就是一种习性。一旦你的思维形成了定势,那么这种思维习性就将决定你的思维成果。如果你的思维习性于开拓、创新,那么你就能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维习性于凡事稳妥、没有积极创新的意识,那么你的大脑就只能产生保守的、步人后尘的观念。就如同你已养成了刷牙的习性,你睡前睡后连想也不想就会走进盥洗间。

这就是习性的作用。当我们每天重复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时,那件事情就会成为习性,所有的习性都是养成的。良好的习性同样也是养成的。即习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的习性成自然。

赶快把好习性变成你人生的意愿吧!

要有自己的利益原则

黄狗和黑狗躺在厨房外的墙脚边晒太阳。虽然在院子门口守卫要威风得多,但是它们已经吃饱了,不想再冲着来来往往的人大叫了,于是就彬彬有礼地攀谈起来。它们谈到人世间的各种问题、自己必须做的工作、善与恶,最后谈到了友谊问题。

黑狗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忠诚可靠的朋友在一起生活,有什么患难,就互相帮助——天下还能有比这更加幸福的吗?假如你和我结成这样亲密的朋友,日子一定好过得多,就会连时间的飞逝都不觉得了。”

“太好了,我的宝贝,就让我们做朋友吧!”黄狗热情地说道。

黑狗也很激动:“亲爱的黄狗,过去我们两个白天黑夜都在一块,简直没有一天不打架,我好几回都觉得非常痛心!真是何苦呢?人类把我们当作友谊的典范,就让我们用行动给人类证明:要结成友谊是没有什么障碍的!来吧,握握爪吧!”

“赞成,赞成!”黄狗嚷道。

两个新要好起来的朋友立刻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互相舔着脸孔,那个高兴劲儿,简直不晓得拿什么来比拟。“友谊万岁!”“让吵架、妒忌、怨恨都滚开吧!”

就在这时,天哪!厨子扔出来一根香喷喷的骨头。两个新朋友立即像闪电似的向骨头直扑过去。友好和睦像蜡一样地融掉了,“亲密”的朋友“亲密”地滚在一起,相互撕咬,搞得一蓬一蓬的狗毛满天乱飞。

直到一桶凉水浇到它们背上,才把这一对宝贝拆开了。

该寓言的创作者想告诉大家,人世间充满了这样的友谊。听他们讲话,你以为他们是同心同德;丢给他们一根骨头,就全成了“狗”了。

做人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要对所有的利益都去争夺,也不要因为友谊而对自己应得的利益全部放弃。做人要有自己的利益原则。

正确面对人生的际遇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塞翁生性达观,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却不以为意,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来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做人遇到好事的时候,不要过分惊喜,更不要演变为得意,因为这说不定是坏事的前兆;遇到坏事时,也不要过分地担心,过分地忧虑,也许它正能帮助你学会怎样来获取你所需要的一切。

做喜欢做的事

医院同时来了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并首先去拉萨……乙也如此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肉。甲留下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却住了下来。

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他在这生命的清单后面这样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老天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他去了三亚,现在这位“病人”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于是打电话去问甲的病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他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抗拒地将要死亡。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这种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最起码的做事准则

出身名门的野田圣子,37岁就当上了日本内阁邮政大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国酒店当白领丽人。不过,在受训期间,圣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洁厕所,每天都要把马桶抹得光洁如新才算合格。可想而知,在这段日子里,圣子的感觉是多么的糟糕。当她第一天碰到马桶的一刹那,她几乎想吐。

很快地,圣子就开始讨厌起了这份工作,干起工作来马马虎虎。但有一天,一位与圣子一起工作的前辈,在抹完马桶后,居然伸手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然后当着她的面一饮而尽,在前辈的眼中,圣子的工作根本没有做到位,光洁如新只是工作的最低标准,她以此向圣子证明,经她清洁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用来饮用。

前辈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使圣子大吃一惊。她发现自己在工作态度方面出了问题,根本没有负起任何责任,于是,她对自己说:“就算这一辈子都在洗厕所,也要当个最出色的洗厕人。”训练结束的那一天,圣子在抹完马桶后,毅然盛了满满的一大杯冲厕水,并喝了下去。这次经历,让野田圣子知道了什么是工作的最高准则,而在很多人眼中的合格、到位,只能算得上工作的最低要求。

现代职场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凡事都得过且过,做事不到位,在他们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的人看不出来是在工作,而是在制造矛盾,无事必生非=破坏性地做;

——10%的人正在等待着什么=不想做;

——20%的人正在为增加库存而工作=“蛮做”、“盲做”、“胡做”;

——10%的人没有对公司作出贡献=在做,但是负效劳动;

——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标准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会正确有效地做;

——只有15%的人属于正常范围,但绩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

做什么东西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难受的。工作做到位,就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认真去办,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老板们欣赏能做好自己工作的人。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齐格勒说:“如果你能够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力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总有一天,你能够随心所欲从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过且过,从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对这种类型的人,任何老板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选择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事准则。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教师的职责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的产品……社会上每个人的位置不同,职责也有所差异,但不同的位置对每个人却有一个最起码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有位广告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他们打错了一个。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

我们平时最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很忙。”是的,在上面的案例中,那位广告经理忙了大半天才把错误的问题料理清楚,耽误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来弥补。与此同时,还让领导和其他部门的数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如果不是因为一连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纠正了这个错误,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平时,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这种“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审核样稿的时候那位广告经理稍微认真一点,还会这么忙乱吗?“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在我参加工作之后不久,有一位领导就告诉过我这句话,但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告诉我,要达到这句话的要求并非易事。

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Do It Right The First Time简称DIRFT)”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对是最便宜的经营之道!第一次做对的概念是中国企业的灵丹妙药,也是做好中国企业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有位记者曾到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进行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悬在车间门口的条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所以,盲目的忙乱毫无价值,必须终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盲目地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你还忙吗?当然忙!但希望是忙着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

企业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应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克劳士比先生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对”,如何做才能达到“对”这个标准。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一位师傅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