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与做事宝典
6825000000022

第22章 做人宽容做事竞争(1)

学会帮助他人

一个人想看一下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区别。于是他先来到地狱。地狱装饰得富丽堂皇,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看起来面黄肌瘦,有气无力。吃饭的时候到了,他们全都围坐在一个大汤锅前,每人手里执着长长的勺柄,但由于勺柄太长了,无论他们怎样拼命往嘴里送,结果也是枉然。

于是他来到天堂,天堂好像与地狱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儿的人一个个红光满面,幸福而满足。他发现天堂的人同样手执着长长手柄的汤勺,围着大锅吃饭,但天堂的人却把舀到的饭送到对面人的口中。

我们常常吝于帮助别人,却不知道,帮助别人其实正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把自己的爱心真心纯心交付给别人,生命的天堂才会焕发光彩。善于帮助别人的人,是幸福的人,因为他无意中帮助了自己。一支蜡烛不因点燃另一支蜡烛而降低自己的亮度,甚至在点燃的瞬间,自己更加辉煌!

我们通过互相帮助,最后实现了共同的价值;通过对别人的帮助,最后帮助了自己。

在天堂中过得幸福的人都是懂得互相帮助的,把饭舀给别人先吃,然后自己才能吃得到。而在地狱过得痛苦的人都是只为自己着想,用自己够不着的勺子给自己盛饭,最后都忍饥挨饿。只有互相帮助的人,才明白别人对自己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能帮助别人的人,才会明白自己的实际价值有多大。

做人要学会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一个合群的人

人是社会的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群体。人往往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合群,就会发现自己很孤独,很痛苦。

人不合群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所导致的。因此要改变自己不合群的状况,也并不是没有办法。鬼谷子说:“欲合者用内。”意思是说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争取。不合群的症结是自己与群体不适应,所以,适应群体,就必须改变自己。

要改变自己,就应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结,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茧自缚,还是自大高傲而目中无人;是孤僻恐惧作怪,还是固执多疑作祟……人只有挖出病根,认识危害,才能对症下药。孤僻就要知道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应该明白愈是注意就愈无法改善,不要过分地注意自己;自卑就要懂得天地本宽,卑者自隘。

很多不合群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现,这些人因为自卑而产生孤独,他们害怕与别人交往,因此他们忍受着孤独。这样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宽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们平等交往,自然能够很快融入集体。

爱默生说:“找到朋友的唯一办法是使自己成为别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于相容。“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心理上不再执著滞碍,拆除阻隔合群的篱笆,就容易通达事理,与人和顺。

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为他们交际时该交流的时间和地方不交流,如不参与、不介入、不表达等,使人难于接近;该停止交流的时间和地方不停止交流,如不看对象、场合而言行随意、放肆,令人感到十分不近人情。

生命的意义在爱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学生来到黑人贫民窟搞调查研究,其中有一个课题是预测该地区的250名黑人孩子将来的前途。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报告,几天后,这份报告的结果出来了,但它令教授忧心忡忡。学生们在报告中预测,这250名黑人孩子将来无所作为,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从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当年的那份报告。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到了当年的黑人贫民窟。他看到,事实并没有报告的结论那么令人沮丧,相反,发生的一切让这位同事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调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离开故土,无最新消息外,其余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们当中有的人成为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为了大律师,有的人成为了企业家,有的人成为了著名影星。

教授的同事逐个采访了这232人,追问他们何以能成功?这些人说得最多的是:“应该感谢我们的小学教师。”同事费尽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学教师,此时,她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说话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话同事能听懂:“I love these children(我爱这些孩子)。”

这个故事让人想到了英国伟大的诗人罗杰斯生前和朋友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一个女孩子人见人爱,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小女孩天真地说:“我猜,大概是我爱每一个人的缘故吧。”

生命的目的在爱人。我们做人到底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要取决于我们到底付出了多少爱,又有多少人在爱着我们。

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爱,做人最富有的财产也是爱。爱的成就无限宽广,因为它能到达一切才智难以到达的心灵彼岸。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是一种活动的情感,不是静止的物体。爱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很特殊的经验,要想拥有它,最佳办法是把它施舍给别人。诚如某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施舍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

孔子说,仁者爱人。一个人富有宽博的爱心,自然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问题。爱,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情爱、性爱,宽容大度,给别人多一点同情的理解,也是一种爱。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我们之所以对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彻的认识,总认为做人难,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爱人的快乐,人与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换心的。爱人的心,自然会被人所爱。

富有爱心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充实快乐,而且能感染别人。你富有爱心,可能并不富有,没有炫耀的地位,没有显赫的声名,没有富足的财产,但在精神上,你却是天使。

爱心必须具有包容力,容人所不能容,包人所不能包,有宽大的胸襟。你曾经给予过的,不一定就祈求有酬谢,也许,你本可以给予得更多一些。

当爱存在的时候,才感到“活着真好”。不可否认,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总是不断地有报复、争斗、嫉恨、嘲讽、猜疑、欺骗,甚至凶杀等等爆炸新闻发生,但这些肮脏的垃圾在爱的阳光下显得那么空虚无聊,那么可憎无耻。爱把温暖和幸福,带给亲人、朋友、家庭、社会、人类。爱是永恒的主题,持久的构思,多彩的内容。我们不能看到罪恶,就否定这个世界没有爱,就像不能看到礁石就厌恶海洋,看到死亡就否定生命一样。人类之爱是先哲圣贤追求的,也是他们所渴望的,更是平常百姓祈盼的。当人与人之间把真诚、善良、平等、团结、和睦共处、赐惠,这些爱的因素剧变为炽热的能量的时候,世界将不只是一个地球村,而是一个大家庭了。

君子成人之美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扶助。正如《 论语·颜渊 》篇中说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助人为乐、利人利众的仁义表现。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感情便没有人性的出发点。

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己之上。但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六国的宰相,当落魄的张仪前来投靠苏秦时,谁知竟遭到他无数的奚落,愤怒的张仪决计只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却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所需,直到张仪高就宰相,才明白苏秦为不埋没他的才干,不使张仪依赖苏秦所想出的办法,目的是成全能者,可谓用心良苦,使张仪感激不尽。

古代有很多成人之美的义举。《 水浒 》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 西厢记 》里的红娘,同情和促成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被拷,仍仗义执言,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电影《 升官记 》里的徐九经,秉公断案,不媚权贵,终使倩娘嫁得意中人。尽管丢了乌纱帽,但他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在成全了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的名节,受到人们的敬重。

成人之美的事,在当今的社会到处都有。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他们都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所在。主动支援一时经济拮据的友人,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尽力帮助友人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等等,总而言之,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之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助人为乐,济人危难,这种成人之美是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要扶正压邪,放手和坏人坏事作坚决的斗争。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怕惹是非的人,偏偏被是非惹上了,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这种时候,恐怕他最想见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样遇着“是非”绕道走的人,而是盼望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快快到来,以解救他的危难。所以,我们必然批判那些对人漠不关心、见危不助、见难不帮、见义不为、见暴不除、见死不救的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行为,因为这和我们民族成人之美、助人为乐、救人危难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

成人之美,积德行善,获得的将是温情厚意。

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偶有过失。这时,作为朋友的你有义务予以指正,并要求其改正。但如何才能更易被别人接受呢?有一点必须注意,对朋友的过失直言申斥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如果这样,对方为了保全他的“面子”,很可能会与你当面对抗,至少会使对方口服心不服。有效的办法是委婉地指出其过失,让对方在自责中加以改正。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当耶稣到橄榄山时,有位法利赛的学者将自己奸淫过的女人带到耶稣面前,询问耶稣要如何处罚这个女人?因为依当时的法令来说,被奸淫的女人要被判投石之罪。此时耶稣微倾上半身,用手指在地上写了些字,然后对那些渐渐逼向他的群众说:“在你们当中,若有人认为自己没有罪,就先向她丢石头吧!”耶稣说完此话就从容地站起来了。

然而,围观的群众却一个个离开。耶稣的这句话使他们扪心自问后,无人敢说他们自己是无罪的!

试想,若是今日我们遇到同样情况会如何呢?那个女人固然罪孽深重,但能够勇于承认自己无罪而向她投石的人又在哪里呢?

很奇怪,我们看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别人那样严重。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过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对于别人的过错当然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就比较容易原谅,我们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家的过错上。即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但总觉得是可以宽恕的,这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必须容忍自己。

可是轮到我们评判他人,就不同了。我们用另外一副眼光,往往使旁人体无完肤,一点不留情面。且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假使人们发现了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会是何等严酷,可是哪一个人能说他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止一百次呢!

有些时候给人留下台阶,这也是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相互间的冲突和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非利益上的争斗。

大部分人一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这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回来。

给别人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对一般的人来讲,这可能不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人性混合着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我们彼此都差不多。明白了这些,就会使我们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处处留意,给足别人面子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古代有位大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

与人共事要学会吃亏

《 老子 》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