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雅正
6826000000025

第25章 卷四(3)

需九五“需于酒食”,处理政务。爻辞其实就一个字:“讼”。争讼,就能开创吉祥的局面,是说作为全面参与管理的主人公,应该去主动发现漏洞、解决问题。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之所以讼能吉,是因为以中正的态度去衡量各项事务,使大家心服口服。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此时主人公已经在朝为官,爻辞描写了朝政之复杂多变。锡,通赐,赏赐。鞶,皮制的束衣大带,佩玉的皮带。朝,早晨,在此相当于早朝,朝廷早上的办公会议。褫,夺去衣服,剥夺。或,某人,这里就是君王了。朝,早晨。因为办事得力,君王赏赐给主人公佩玉的鞶带以示嘉奖。鞶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在此比喻升官。一次早朝就连着三次收回赏赐,即连降三级也。三褫之,可见君主震怒的程度。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主人公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被人弹劾,或者说了过激的话,也可能是确实贪污受贿了,因事受罚。总之事出必有因,经过此番经历,主人公会深切体会到朝廷势态的多变、社会事务的复杂。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因为处理争讼等公务而获得赏赐,不是实在的功勋,所以不足以自豪,也不足以使人尊敬。那么怎么才“足敬”呢?在那个战争年代,战功才是最实在的功劳。所以下一卦主人公就要建立战功去了。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通常认为这是说打官司败诉,于是改变初衷,决定安分守己过日子,从而获得吉祥。这个解释从受害人角度告诉你如果打官司输了,就别再告了,回家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就能吉祥。大家看看符合逻辑么?

首先正义靠边站了,按照这种思维是无法伸张正义的。其次如果问题没解决,比如受害人是被恶霸欺负了,把田宅霸占了,那么他回去还能有好日子过么?按照这个逻辑的最后结果,将是霸权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纵观讼卦,是讲如何为官,而不是讲作为争讼的一方当事人怎样打官司。为官就要做事,具体到九四,则是讲怎样审批案卷。

不克讼——不能解决的案子。

复即命——返回,当即,命令。返回你此时送上来的案卷、判决。

渝——改变。重新审理。

安贞——安定的想法。结论无误,可以定案了。

吉——吉祥。就可以通过之。

串联一下就是:有问题的案子,就打回重审,事实清楚了才能结案。

7、8卦白话

第七卦师下坎上坤

师,贞。丈人,吉,无咎。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六三:师或舆尸,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师:军队。

卦辞:带兵打仗,需思虑周密。任用老成持重的人做主帅则吉祥,不要轻率。

初六:出发。军队出征要以律乐整齐步伐,律乐不齐则凶险。

九二:途中。行军途中,秉持中道则吉,不要骚扰地方。君王接连嘉奖犒军。

六三:受挫。部队死亡众多,凶。

六四:退守。部队驻扎退守,不要冒然出击。

六五:僵持。就像田猎抓到些禽鸟,应当拘拿散布流言者,不要使军心动荡。依然要任用长子统帅部队,临阵换将会导致惨败,这时三心二意则凶。

上六:决战。伟大的君王传来命令,开辟疆土承继家业,胆小自私的人可以不参加。

出征讨伐。

第八卦比下坤上坎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贞吉。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上六:比之无首,凶。

比:并列。

卦辞:团结,就能胜利。运筹帷幄,就能实现理想。不要自负和轻敌。敌人就在前面,懦弱退后者死。

初六:一视同仁。诚恳地团结所有人,不要厚此薄彼。每个士兵都能吃饱喝足,他们就会奋勇杀敌,吉祥。

六二:鼓舞士气。凝聚全军上下,如此则吉祥。

六三:唯才是举。任用错了人。

六四:据守待援。向外寻求支援,多想办法则吉祥。

九五:军民一家。彰显仁德。就像君王狩猎时三面驱赶而网开一面那样。这样邑人就不会害怕逃走,吉祥。

上六:统一指挥。部队各自为战,凶。

立师之道。

7师卦雅正

【题解】由于上篇是写周武王的经历,下篇是写周文王的经历,而在政治上,两人有大约不到十年的一段时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上篇师—否六卦,在时间与史实上对应下篇的震—小过十二卦的现象。师是古代军队的一种战斗编制,《周礼·夏官大司马》曰:“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师在此代指军队、军事行动。师比,对应下篇的震艮,两对卦都是描写对外扩张的战争过程。区别在于角色:周文王是震艮卦中的战略指挥者,武王姬发是师比卦中带兵的主帅。

?瘙棪师,贞。丈人,吉,无咎。

行军打仗,要多用脑。丈人,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指选择将领要考虑全面、极为慎重,任用德高望重、老成持重的人做将领,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咎,不要出差错,选将不利、用人不当是最大的差错,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水藏于地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君子仿效此象,用容纳百姓来蓄养军队。爱护百姓,寓兵于民,民众是军队兵力的来源也。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律,乐律。古代战争以乐律为号,以齐进退。否(pǐ),闭塞,阻隔不通。臧(zāng),成功。否臧,成败、善恶、优劣,在此指军乐曲调不一,就像现在一个乐队配合不好,乱吹一气。初六相当于军队在阅兵场准备出发的画面。号角齐吹,将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征,如果出征的号令混乱,则将士们的步伐也会随之混乱,这样无章法的军队当然凶了。律后来引申为法律、法令,从这个引申意义上,此爻则是说部队出征前,要在誓师大会上申明纪律,严明军纪。律令要严格一致,不要自相矛盾,反之军纪混乱,将士们不知所从,这样的军队一定会打败仗。《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尉缭子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打仗不是靠卜筮天赐,而是靠军纪实力,其他事情何尝不是如此?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军乐否臧不一即为失律,无纪律、失章法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初六出征,九二则是行军途中。古代打仗,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一天只能走几十里,从出发到战场往往要走上月余,所以行军也成为治军的一大事项。在行军途中,中则吉,不要犯过失。要把握好尺度,进军速度适中,慢了是拖延,太快则疲军;军纪要严明,路上秋毫不犯,爱护百姓。对于后方呢?君王不断地派人接济补养、犒赏三军、鼓舞士气。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这样的军队一定是上天所宠爱的,一定能打胜仗。怀,包容、包围。《淮南子·览冥》:“怀万物。”怀万邦,安抚路过的诸多邦国。由于一路上军纪严明,不扰地方,所以君主多次给予表彰,并犒劳三军。

六三:师或舆尸,凶。

或,也许。舆,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也泛指车。首战失利,大车有时拉着阵亡将领的尸体回来。文王征伐密须和崇人都用了三年时间,说明战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由此可见一斑。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大无功,打了败仗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

受挫后该怎么办呢?退守休整,谋定而后动。师就是部队了。左,左手。次,临时驻扎。古人右为上,左为下,所以左次是退守之地,处于被动局面,战事处于下风。退师防守,闭门免战,在想出扭转胜利的办法之前,不要轻易出战,再继续犯错误。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战场事态变化多端,敌我消长随时变换,所以要因敌制宜,当进则进,当守则守,这都是符合用兵之道的,故曰:退师左次,未失常道。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从过程上说,此时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拉锯战。田猎时抓到好多游弋的禽鸟,这些禽鸟就好比朝中、军中有人到处妖言惑众,惑乱军心。怎么办呢?要掌控舆论,捉拿问罪。执,拘捕,捉拿。言,说话。在这个非常时期,为了维持局面就需要控制舆论,对动摇军心、散放蛊惑之词的人严厉制裁,以防止军心涣散。无咎,是说不要在这上面犯过失,不要因为一点言论的扩散而坏了大局。

长子,周文王的正妃太姒为其生十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等,史载伯邑考在姬昌羑里被囚时前去营救,被纣王杀害。所以这里的长子应该就是指的武王姬发。弟子,相对于长子,是作为主帅的长子的弟弟们,年幼者。帅,同“率”。带领,统率,率领。虽然一时失利,但不能全怪长子,还是要让他统帅三军,如果这个时候换一个年幼的子弟当元帅,伤亡会更多。所以说“贞凶”,临阵换将大不利也。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使,用。依然任用长子作为军队的主帅,是符合中道的选择。而任用次子作为主帅之所以会招致“舆尸”之溃败,是因为用人不当,不该这个时候换将。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最后怎么办呢?撤兵就是认输,就会功亏一篑,我方损失这么大,对方的损失更大,所以只要振奋精神,来一次决定性的冲锋,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殷商之时,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家。

这一爻就像描述一个总攻前总动员的誓师大会:长子登高疾呼——伟大的君王传来命令,大家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胆小自私的人可以不参加,勇士们冲啊!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纠偏谓之正,号召大家重新振奋起来建立功勋。乱我军气势与战斗力即乱邦。

〔按〕:这样作者就把一场战争完整的脉络讲完了:整装出发—行军途中—首战失利—重整旗鼓—战事僵持—决战号角。

单从卦象上看,从军队作战的角度,地水师的坎,也可以看做地下河流的运动,兵者诡道也,强调了计谋的隐秘。也可以如《象》传所言指寓兵于农。但从全卦脉络看,卦象是取水涌土掩,激烈对抗含义。这说明一个问题,兵者诡道也。这样看似合理的解释,并不一定就是本来的意义。引申也可以合理,却是切换了背景和角度,属于发挥了。历史上很多种对《周易》的解释,都属于这种解释学意义,类似于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而做的各种教学指导。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通常解释为田野中有禽兽,发现后要报告。打仗的时候,委任有德望的长子做统帅,让无德望的次子运回尸体,这样是凶险的。这种解读中对“弟子舆尸”的理解有很大问题,过于直白。从六三我们知道,“舆尸”是打败仗的代名词,所以这句完整读应该是:委任长子为帅就能很好地统帅全师,委任弟子为帅则会舆尸大败。对“利执言”的也有点小问题,战争白热化的此时,军心动荡在所难免,“言”在此是指舆论、军心。“执言”,控制舆论、稳定军心也。

8比卦雅正

【题解】比,并列,并排,接近,亲和,形容一种平等、亲近关系。行师用比,在此是讲如何凝聚军队,以加强战斗力。

?瘙棫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将士同心,则战无不胜,此带兵之道也。原,本义:水源,源泉,是“源”的古字。筮,龟为卜,策为筮,古代用蓍草占卦称为筮占。筮法有一定的程式演绎,作者以此比喻作战方案的制定。作为源泉的筮占,指出征前总的谋划,一系列作战方案的敲定等。要有明确的战略方针,事前要有严密的筹谋、规划,对未来的各种可能局面都要提前设想到。

元,开始。永贞,理想。作战方案制定好以后,就要坚决去贯彻执行,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无咎,不要有过失,不能有丝毫差池,要不打折扣地去努力完成任务。方,方向、区域。不安宁的地方就是战场了。后,本义:迟到,走在后。夫,成年男子。战场就在前面,敌人就在前面,走在后面者、退后者死。临战脱逃者按逃兵论处,这是赏罚条例中必有的一条。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水在地上,二者亲密无间,先王效仿此象用封邦建国,来亲善诸侯,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先王以建万国”这句话,明显是指周朝建国时武王分封天下的封建制度。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师初六申明了军纪,是刚的一面,刚的约束。在此从柔的一面,讲如何凝聚军心。“孚”所指之原则,是说正式场所、军法军令面前。有原则地并列之,意思是平常相处时要官兵平等,不要摆官架子。平时虐待士兵、颐指气使就是有咎了。下面是更具体的落实:有孚盈缶。有原则地给每个人都盛满饭菜,无论将士,都一视同仁,没有歧视。它,其他的,在此指不确定的未来结果。如果这种治军之道贯彻整个军队,作为将领能如此对待兵士,那么兵士们就一定会誓死效命,你的爱护之情终究会有回报的。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亲比士兵,士兵们就会勇往直前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行军途中,把士兵们当兄弟看待,和将士们搞好团结,上下一心,多想办法则吉祥。贞,是关于“比之自内”的思考,指具体处理事情时都以此为原则,一切作为都围绕着保证内部安定团结这个重心。内,可以理解为军中,内心、自身作则,也可以理解为从身边的亲信做起,在此主要是指比之军中,与六四的寄望于援军相对。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先做到自身没问题,不出差错。

六三:比之匪人。

师六三首战失利,在此指出了原因。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不,不是。关心了不该关心的人,指用人不当,先锋不得力也,所以才导致师六三的损兵折将。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用人不当,信任的人却不得力,岂不损兵折将、伤感痛惜?如诸葛亮之于马谡失街亭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

由于师六四战事不利,一时难以攻克而退守待机,所以才有了这时的多方求援。外比,向外亲近。对方实力强大,我方不占优势,所以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比如等待后援,合兵一处再战等。小说中也常有这样的情节:对方有高手无人能敌,我方只好去寻访可以克制他的高手来对阵。贞,多想办法,多方调度救兵。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向外寻求贤明的人,以帮助君上实现理想。刘备屡战失利后三顾草庐敦请诸葛亮,即是“外比于贤”。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师此时处于战事胶着状态,损失惨重,进入消耗战,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了。作为将领,作者指出这时应当用“显比”。显,明显,显露。大张旗鼓地宣传亲比之道。之前的比先是规章制度上的公平合理,后来则更多行动上的亲和、语言上的鼓动,比如深入战地医院看望伤病员、体恤兵士疾苦等,古今都有很多这方面的爱兵故事。九五之时,则更加扩大了亲比的范围,与驻地邑人也亲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