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巢伯来宾。荐殷于太庙,遂大封诸侯。秋,大有年。(有巢氏部落历史悠久,一直生息于巢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周代商而立,多次遣师征讨并战胜了巢国,因巢国地大势强不便控制,遂将其地析分为巢、庐二国,因赐爵位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巢伯国”、“庐子国”,庐国新都于今合肥城城区,巢国仍都于今巢城城区。《尚书序》:“巢伯來朝,芮伯作《旅巢命》。”西周铜器《班簋》铭文中有‘秉、繁、蜀、巢’四个国名,其中的‘巢’字就是巢伯国。《逸周书世俘解》:“辛亥,荐俘殷王鼎。癸丑,荐殷俘王士百人。”《尚书序》:“武王既胜殷,邦诸侯。”《诗·周颂》:“绥万邦,屡丰年。”《昌乐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齐,都营丘。”)
十四年,王有疾,周文公祷于坛,作《金縢》。《金縢》的内容,是周公祷告代武王病难。
十五年,肃慎氏来宾。初狩方岳,诰于沬邑。冬,迁九鼎于洛。(肃慎人,活动于黑龙江流域,远离中原。《鲁语》:“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栝曰肃慎氏之贡矢”。)
十六年,箕子来朝。秋,王师灭蒲姑。
十七年,命王世子诵于东宫。冬十有二月,王陟。(《逸周书武儆解》:“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史记·周本纪》集解:“皇甫谧曰:武王定位元年,岁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逸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
本质上,周之灭商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复仇之举,更是政治发展的必然。所以笔者赞同徐中舒先生的一个说法:“盖周之克殷本为侵略之师。观其作邑毕、程,经营丰、镐,祟、黎既灭,虞、芮质成,东略之道始通,盟津之会旋集:其侵略之次第,皆显然可见。”所以武王对于如何名正言顺地安抚和巩固天下大费脑筋。
武王灭商后仅四年就因病去逝,而从灭商的谦卦到病危的坎卦之间却用了整整八对十六卦描写武王灭商后为谋求天下太平、长治久安所做的努力。这八对卦从不同角度展开,时间上则是交错进行。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至于八月,有凶。”通常这里不断句,认为八月之所以凶,是因为以卦配月时,临是十二月卦,推到八月是否卦,天地不交故有凶。也有认为八月是观卦,等等此类,都是从象数附会。
《周易》爻辞也许有其象数渊源,但在不知道爻辞含义的时候纯用象数解释却很容易歧义丛生,甚至本末倒置。所以《周易雅正》首先力图为正其义做些努力,等卦爻辞意义确定后才能谈及象数与卦爻辞的内在联系。对“至于八月,有凶”的分析详见雅正,不再赘述。
20观卦雅正
【题解】观,仔细看,察看。描写武王是怎样临政的,全卦记录了刚刚君临天下的武王执政观念的成长过程。对于君主,如何看待政权与百姓的关系,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人才,都是关乎为政方略的。另外,如果无观,就很容易脱离现实,被周围报喜不报忧的人蒙蔽。所以眼睛很重要,要能清楚自我,要能接触现实。
?瘙棻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执政者应当怎样审视、观察天下呢?即临政的态度是什么呢?盥,浇水洗手。荐,祭献,指进献祭品,古祭祀摆放供奉祭品谓荐。颙,温和肃敬的样子。要始终保持一种态度,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祭祀之时,刚刚洗净了手,还没有进献祭品的时候,那种规规矩矩、肃穆端庄的样子。作者用祭祀时诚敬、小心、庄重的敬慎心理和行止规范来比喻为君者的自律之道。能以这样的敬慎态度治理天下,那么他就是一位合格的君主。总之,“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的态度体现了主人公对所担负重任的责任感,这句话大致类似于《诗经·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李世民也说过“居皇位者如履薄冰,居安要思危”这样的话,与此卦辞意思类同。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风在大地上吹拂,犹如领导视察民情也。教,指导。先王观此象,亲自到各地视察,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即不脱离实际,通过体察民情、调查研究,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童,小孩子。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这时执政者刚刚接手,面对新事物,处理问题也就难免表面化。所以说童观,看问题像小孩子一样幼稚、肤浅。对于普通老百姓,这样子不会犯什么过失,不会有什么大影响,所以不算错误,但对作为国家栋梁的官吏来说就是一种耻辱,应当自觉惭愧。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儿童那样稚嫩的观察视角,是无远见之人的方式。
六二:窥观,利女贞。
窥,从小孔或缝里看。看问题像从一个小孔看东西一样片面、狭隘,这本来应当是女人的思维方式。这里没有断语,但胜似断语。国君如女人般见识,还怎么治理天下呢?性别歧视,这是古代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结果。六二对应临九二的全面熟悉阶段,强调看问题要有全局观。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丑,类,相同。女人狭隘地看问题,此时的主人公也是如此,亦可能犯同样的毛病。因为毕竟还是处于熟悉锻炼阶段。
六三:观我生,进退。
临卦六三这个时候已经可以没有倚扶地在院子里骑车,相当于执政者已经熟悉情况,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始对一些事情适当地决策取舍。生,草木从土里长出来,滋长。通过观察自己成长的步伐,逐步修正调整,乃至做到或进或退,或取或舍,灵活应对。这句爻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国君形象。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能够随时修正自己,不断成熟自己,就是未失正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国——周代时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就是国,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此也应包括边远小国。宾,指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作动词时指服从、归顺。宾于王,即宾从于王,用作动词,《竹书纪年》中有许多这类用法:“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十三年,巢伯来宾”等。内政既安,开始将目光放到外部环境上来。考察各诸侯国的政绩,了解周边各国的情况,派使者交往,使他们归服周朝。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所谓的观察各国情况,就是像对待上等的宾客那样接待前来晋见的诸侯、外国使节,通过友好往来了解各国情况。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要时刻观察自己成长的步伐,不断进取,要有君子的使命感。无咎,这里是不要有什么过失呢?满足于维持现状,只要眼前不出乱子就可以的心态。要有长远规划也,为万世江山打好基础。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要知道我的行为是否正确,要从民众的反映上看,不要凭自己的感觉来。即,一个政策的好坏,要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能只听官员汇报。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要时刻观察他人成长的步伐,即临上六之“敦临”,监督、敦促官吏们各尽其职,不断进取。“君子,无咎”这句话,与九五如出一辙,但说话的对象却不一样。在此君子这个词是指朝廷官吏,指要对官吏们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官吏们要有为官的责任感,不要犯过失。总之监督和督促是上九主要的内涵,不管是君主还是官吏,都有保证“无咎”,对江山社稷、对人民负责的责任。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抱负远大,有更高的追求,志向没有平息也。自己做好了还不算完事,还要把这种“观我生”的精神推行下去,使整个吏政、乃至全国上下风气焕然一新。
本卦中容易发生误解的是:“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通常理解为观看国家的强大,适合做天子的宾客。是谁在观看?是谁宾于王?宾于王就是做君王的宾客么?
观卦中的观看者是武王,六爻莫不如此。武王这时威加海内,视野所及,无不臣服。宾,就是所观之国。《象》更明确了“观国之光”的内容,“尚宾也”,接待各国来拜见的宾客。所以这句话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武王会见外国使节的场景:接见各国的使臣,接受他们对上国的贡奉。
“观国之光”,察看各国的情况,如果没有后面的话,则完全可以理解成后来说的天子“巡狩”。《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尧典》作“巡守”,意为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但这里显然的是武王为主,各路诸侯为宾,宾主分明就是主次分明,在封建国家就是君臣的关系。宾于王,类似于众星拱极的图像。所以这里的“观国之光”不是天子巡狩,从卦爻的时义看也不到时候。
21、22卦白话
第二十一卦噬嗑下震上离
噬嗑,亨?利用狱。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上九:何校?灭耳,凶。
噬嗑:刑罚。
卦辞:刑罚,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力呢?应当通过狱讼的方式。
初九:小惩大戒。最底层的村官违规失职,就要砍掉脚趾,不要姑息。
六二:基础抓起。处罚皮肤一样接触百姓的乡吏差办,就要割掉鼻子,以儆效尤。
六三:整饬基层。处罚腊肉一样经过培养的基层官员,就要主动面对问题。虽然面子不好看,但要以国事为重。
九四:整饬中层。处罚排骨一样经过筛选的中层官员,就要找出根源。应当不怕困难一查到底,如此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六五:整饬高层。处罚干肉一样功勋卓著的高级官员,就要一网打尽。想得过多则危险,不要姑息。
上九:罪大恶极。犯了不可饶恕的重罪,已经不可救药,只能处以极刑。
督察吏治。
第二十二卦贲下离上艮
贲,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六二:贲其须。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上九:白贲,无咎。
贲:文饰。
卦辞:怎样的仪表,才算合理呢?尽量简单,应当实干为主。
初九:勤勉工作。护理脚趾,舍弃车子而走路。
六二:朴素仪容。梳理胡须。
九三:一心为公。穿戴得体有精神,有理想有追求就吉祥。
六四:洁身自律。穿戴讲究,骏马矫健。不侵扰地方,而是来切实帮助百姓。
六五:生活简朴。装修庄园时,只用少数的饰品。看似寒酸,但结果吉祥。
上九:实事求是。不加修饰,不要犯过失。
官风政体。
21噬嗑雅正
【题解】临之后,武王开始深入细致地依法治国。他首先意识到惩治贪官污吏的艰难与紧迫性,保持官员队伍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推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整饬队伍入手作为治国的首要。噬(shì),咬,吞。嗑(kè),用上下门牙咬有壳的或硬的东西。噬嗑,咬硬物,指制裁罪犯,即刑罚。
《周礼》六官中的秋官司寇即主管刑罚,以狱讼之辞,分上罪、中罪、下罪分别裁决。但噬嗑讲的与此不同,武王制定的刑律主要是针对官员队伍建设,越是高级官吏处罚越是严厉,其出发点倒不一定是为了维护百姓利益,但却是维护统治阶层秩序的自觉。如果《周礼》是周公旦主持制订,那么他应该是吸取了武王的这些经验。
?瘙棿噬嗑,亨?利用狱。
怎样使用刑罚才能亨通呢?也就是说,刑罚这个工具怎么使用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呢?设置刑罚毕竟不是仅仅为了制裁罪人,而是为了使犯罪的人知道改过,承担责任,使没有犯罪的人有所警惕,知道戒惧,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维护社会的安定,此即亨的所指。狱,官司,狱讼之事。应当使用公堂断案的方式,明辨是非、诉讼裁决,以达到惩前毖后、惩恶扬善的目的。即不要搞私刑,要借用刑罚的手段达到法令推行的目的,以法制手段营造和谐社会。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雷鸣电闪,如同刑罚之震慑与严峻。先王仿效此象,建立明确的刑罚条例来整顿纲常法纪。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屦,读作(jù),指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屦与后面的肤、腊肉、乾胏、乾肉是一系列逻辑递进关系,社会阶层依次增高。屦,穿草鞋的人,代指小民、老百姓,或者最最底层的村官之类。屦这个字,阜阳汉简本作“屡”,指接连着、多次,即多次犯错、触犯法律的意思。校(jiào),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灭,消灭,灭亡。对穿草鞋的人用刑,砍掉脚趾。灭趾,也有说是刖刑的,砍掉脚。噬嗑的主题是整饬干部队伍,所以初九是指最基层的干部,比如村官之类,基层干部犯了罪,当村霸作威作福等,至少就要施以砍掉脚趾的刑罚给以警示,不要没有任何惩罚,使其无所顾忌地继续犯错。对于基层干部,基本上这类处罚就能解决问题,达到教化惩戒目的了,但随着犯法者阶层的提高,其隐匿性也更深,危害也越大,处理难度也就越高,处罚也就越严厉。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砍掉脚趾,使他不能走路。小惩大诫,是因其不走正道,所以让他不能正常行走。使其知过而悔改,不再去犯法。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肤,皮肤,是身体的最外层。噬肤,咬皮肤,即从基层开始审查整顿。对于那些离百姓最近、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在此相当于乡镇干部,他们手中有了一点灵活的权力,所犯罪行也多是以侵犯了百姓利益为代价,所以处罚要严厉一些。灭鼻,指劓刑,割掉鼻子。对于基层官职吏犯罪,只要查证属实,至少就要施以割掉鼻子的刑罚,不要徇私枉法,要公平处理。六二最常见的违法就是接受吃请,公款吃喝,割掉鼻子,让他食不甘味。比之初九的灭趾,这是加重处罚。本卦的许多做法,颇似朱元璋的重刑肃贪,朱元璋登基后规定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还以挑筋、断指、削膝盖、断手等酷刑对贪官加以严惩。
《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
这样刑罚之,是因为他恃强凌弱,横行乡里。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xī),干肉。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的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腊肉,是经过简单制作的加工品,用来比喻经过初步锻炼培养出来的官员,相当于现在说的县处级人员违规犯法。毒,本义指毒草滋生,祸患,祸害的意思。
审查整顿地方官员,发现有人徇私舞弊、为祸一方怎么办呢?遇,在《周易》里都有主动遭遇的含义。处理腊肉的时候遇毒,就是发现败坏的肉就主动剔除掉,要主动面对问题,不要留着祸害其他好肉。任用了这样的官吏,是自己用人不当啊,所幸此坏肉还影响不大,还可以及时挽回,所以说小有羞愧。毋咎,不要因为自己的“小吝”,因为怕自己面子难堪而睁只眼闭只眼。既然发现了,就不要继续错下去,要严肃处理,不能让害群之马扰乱整个队伍。
《象》曰:“遇毒”,位不当也。
发现了什么问题呢?与所处职位不相称的事情。比如审计中发现有挪用事项,有人举报开支糜费,与收入不符等。总之是做了不该做的违纪之事。
九四:噬乾胏zǐ,得金矢。利艰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