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雅正
6826000000045

第45章 系辞下传(1)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注:八卦依次排列,易象就在其中了。八卦相互重为六十四卦,卦爻就在其中了。刚柔(刚柔即阴阳爻的古称)相互推移作用,变化就在其中了。加上文字解说来讲解,如何行动就在其中了。

吉凶悔吝等结果,都是各种行为导致的。进退有度,是得以立足的根本。临机变通,是具有应变的智慧。人事吉凶,坚持正道者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天地之道,至正而无隐藏。日月之道,无私地焕发光明。这普天下变动着的事物呀,都有它们坚持的准则。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聩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注:乾道刚健,明确地显示给人,平易无玄。坤道柔顺,低调地显示给人,简约不繁。卦爻,是在效法此种道理。卦象,是在模仿此种情态。

爻和象按照内在的易理推演,吉和凶结合外在的情境推论,人生的功业在这变通中实现,圣人的情怀在这卦爻辞中浸透——“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用易的经典阐说。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化生万物,圣人最宝贵的是权位。

用什么来守护地位呢?用仁爱;用什么来聚集人民呢?用财富。

治理经济,端正法度,禁止民众为非作歹,这就叫做大义。第一章阐明易的社会观。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鱼,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咳。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

注:远古伏羲治理天下时,仰观天文气象,俯察地理形势,他还仔细观察鸟兽的毛色纹理如何与周围环境配合。

伏羲就这样近取法于人的身体,远取法于各种事物,由是始创八卦,用来通晓神明的意志,用来分类万物的情状。——指出八卦是最早的分类系统。

他把绳子编结成罗网,用来打猎捕鱼,这(网罗之用)大概是吸取了《离》卦的象征。

伏羲去世之后,神农继之而兴。他砍削硬木制成犁头,揉弯木棍制成犁柄,并把这种耕耘工具的好处,教给天下的百姓,这(犁锄之用)大概是吸取了《益》卦的象征。

神农在中午建立集市,招来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人们各得所需,交易后散去,这(立市取需)大概是吸取了噬咳卦的象征。

神农去世之后,黄帝、尧、舜又先后继之而起。他们透彻地学习前人的发明、制度,使百姓勤劳努力;他们神妙地加以创造完善,使百姓更加方便。

(纵观以上先圣)对《易》的认识不足应用时是就去求变(继续深入拓展),变革就能疏通积弊,没有积弊(政令通达)就能持续长久。(黄帝尧舜通易践易发展易)所以连上天都保佑他们,吉祥如意。——指出《易》是适应社会发展由简到繁不断演变的。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注:黄帝、尧、舜推行服饰制度而使天下大治(垂,流传。垂衣裳,指按身份官阶着衣),大概是从乾坤两卦受到了教益(乾坤,天尊地卑也)。

挖空树木制成舟船,削尖木材制成桨楫,利用舟船桨楫的功能渡江河助交通,到达边远之地从而便利天下,大概是吸取了涣卦的意蕴。

驯牛御马,以载重弛远,从而便利天下,大概是吸取了随卦的象征。

设置多重门户防护,夜间敲梆警戒,以防备暴徒强盗,大概是吸取了豫卦的象征。

截断木棍做成杵,掘地为坑做成臼,发明这种舂米的好办法帮助百姓,大概是吸取了小过卦的象征。

加弦于弯木制成弓,削尖树枝做成箭,利用弓箭之锐利威服天下,大概是吸取了睽卦的象征。

远古的人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代圣人一改这种居住方式,建造房屋,上有栋梁四周有墙壁,用来防避风雨,这大概是吸取了大壮卦的象征。

古代人丧葬,只用柴草厚厚地覆盖遗体,放在旷野,不聚丘为坟也不植树标记,服丧日期也没有定数。后代圣人改变了了这种风俗,用棺椁埋葬,这大概是吸取了大过卦的象征。

远古的人用绳结记数处理事务,后代圣人改变了这种记事方法,将文字刻在竹简上,百官以此来处理政务,万民以此来察考事情,这大概是吸取了夬卦的象征吧。

所以说,易就是象,象就是对事物的模仿。

卦辞,是卦的内容(材料)。爻变,是仿效天下万物之变动(比如事物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说,(《易》)会有吉凶的产生,以及悔恨、羞愧等鲜明的评判。——彖说人事,爻效天下之动,所以《易》中才会有吉凶悔吝等断语。第二章通过圣人观象制器等造福于人民的发明,指出注重学习和研究、科学实践的重要性。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藕。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注:阳卦中阴爻多,阴卦中阳爻多。是什么缘故呢?阳卦以奇为主,阴卦以偶为主。是种什么样的德行呢?阳卦一个官员管理两个百姓,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官员管理一个百姓,是小人之道。第三章指出区分阴阳卦的原则。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易》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夫子解释说:“天下的人忙忙碌碌的都在想什么呢?天下的事情目标一样方法不同,目的一样想法不同。我们来看看天下的人忙忙碌碌的都在想什么:

“他们看到日落则月升,月落则日起,日月交替推移就产生出光明。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交替推移就形成岁月轮回。(就联想到)往,就是收而隐;来,就是伸而展。一收一展相互协调就产生了功用。——这两个例子,是古人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叫比兴。借自然之现象,举一反三到自身的思考。

“尺蠖毛虫弯曲其腰,是为了下一步的伸展。龙蛇冬天蛰伏,是为了保存生命。——这里是对比所反映出的道理的总结。

“人们精细地研求义理乃至于进入神妙的境地,是为了能够实际运用。利用这些安身立命,则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才德境界。——兴也,兴是论述的重心。

除此之外,我不知人类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追求)。能够穷尽事物的神妙规律加以自如运用,就是人“类最大的的成就。”

——这一小节总论人生观。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注:《易》说:“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夫子解释说:“不应当受困的地方而被困(咎由自取),名誉必然受辱没。不适宜依靠的东西而去依靠,生命必然危险。既受辱没又遇危险,离死亡都不远了,还怎么能奢望见到他的妻子呢?”

《易》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夫子解释说:“隼,是一种禽鸟。弓矢,是一种器械。发矢射隼的,是人。君子技艺在身,待时而动,哪会有什么不利呢?一旦行动就毫不迟疑,所以能举必有获。这是讲身负才华而展露头角的人。”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注:夫子说:“小人不因自己不仁而有所羞耻,不因自己不义而有所畏惧,不见到好处就不努力,不因为别人的宽容而感到威慑。(所以,)受到小的惩罚而获得大的警诫,这实际是小人的幸运。”《易》说:“屦校灭趾,无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积累点滴善行不足以成美名,不积累点滴恶行不足以灭罪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没有益处的事而不去做,把小恶看成无伤大体的事而不改正,以至于恶行积累得无法掩盖,罪过扩大到不可挽救。《易》指出:‘何校灭耳,凶。’”(此之谓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凶。’言不胜其用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注:夫子说:“凡是倾危的,是由于安于其地位。凡是灭亡的,是由于保守其所有。凡是祸乱的,是由于自足于日常治理。

“鉴于此,君子安定时不忘危机,拥有时不忘失去(比如丰年存粮),太平时不忘祸乱。因此能够维护自身安定乃至保障国家稳固。”《易》指出:‘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夫子说:“才德浅薄而地位尊贵,知慧狭小而图谋宏大,力量微弱而肩负重任,(这些都是因为)太弱而难成也。《易》指出:‘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凶。’就是讲力不胜任的情况。”

夫子说:“能够知晓变化苗头的算是达到神妙境界了吧?君子与在上位的人交往不谄媚,与在下位的人交往不轻慢,是因为知晓变化的苗头吧!

几,就是微小的变动,是产生吉凶前就出现的端倪。君子发现这种先兆就立即行动,决不拖到明天(不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觉悟)。

《易》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既然路标已经指明,何必还要犹豫不决呢?立即就可以决断了(马上就可识别)。

君子既知事物的几微之理,又知事物的显著之功,既知顺势,又知刚强,所以成为万民的所望(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