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版益寿保健全书(健康生活一点通系列)
6842300000044

第44章 老年人的心理与健康(1)

健康从“心”开始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感觉、知觉尚好。

老人可以通过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对事物有比较准确的判断。

2.记忆良好。

能轻轻松松地记住读过的七位数字。

3.逻辑思维健全。

考虑问题周全、回答问题清晰、说话条理清楚。

4.情感反应适度。

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不会事事感到紧张、焦虑。

5.性格坚强。

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不常常抑郁,能正常宣泄自我的不良情绪。

6.态度和蔼可亲。

对人、对事有分寸,态度良好。

7.学习能力尚好。

始终坚持在学习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8.有正当的业余爱好。

平时总有几项业余爱好在忙碌,如养花、养鸟、下棋、旅行等。

9.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人生角色。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相同年龄段多数人相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人到老年后,身体有两个方面会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体质和生理上的变化,二是精神心理上的变化。这两大变化危及着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积极地面对。

老人要认识到,人体的衰老是自然规律。60岁以后,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都属于正常的现象。此时,老年人要用有限的精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强求。

老年人要注意不断接受新事物,保持乐观情绪,如接触社会,看报纸,听广播等。人的年纪大了,常常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很可能与晚辈们发生争论。所以要求老人主动了解新的变化,这样才能消除代沟。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事情尽量自己动手,并体会其中的乐趣。老年人不要失去对生活意愿的积极性,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妥善处理,积极对待。

老年人要不服老,老有所为,就要有远大的生活目标。但也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要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畴内。要树立长寿的信心,学习、生活有计划、有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使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有趣。

老年人应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仁厚邻里,和睦为主。这样就会胸怀坦荡,心神爽朗,永葆心理青春。

有些老年人经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最后导致心理疾病。因此,要学会忘记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如忘掉疾病、忘掉恩怨等。

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点滴小事,不难发现乐趣就在其中。一个老伴、一个老友都可能成为你排解寂寞和孤独的良药。

老年人要学会放松。闭目养神、赏花观鱼之时,深呼吸后稍屏住气,慢慢呼出。每天做2~3次,每次3~5分钟即可。

在有生之年,老年人应继续发挥余热,享受继续奉献的乐趣。生活中要助人为乐,不仅可以证实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获得珍贵的友谊。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和为贵。

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营养。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

中医心理养生七原则

中医认为,养身需养心,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养心原则。

1.注意预防。

中医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养生,强调防微杜渐的观点。即心里稍有不适感,就应该使用多种途径进行调节,否则等到病情严重的时候,就很难治愈了,应该注意及早进行心理调节。

2.端正根本。

老年人应正确对待本人心身健康和社会、人事、环境等一切变化,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并善于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和实际处境。对于不尽如人意的事,应力求以坦荡的襟怀,泰然处之。

3.修养德性。

古代医家、养生家均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古人养德,着重强调仁礼、性善、知足、忍让等方面。即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精神有高尚的寄托和体现社会作用。

4.调和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认为,任何一种情感,只要表现得过激,都会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症的发生。

5.安定居处。

古有“里仁为美”的思想,意即要选择道德修养好的人为邻居。任何自然环境、卫生条件、人事环境均与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老年人迁居宜持慎重态度。

6.综合调理。

中医认为,综合调理对老年人身心之益,尤显突出,如注重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等诸法的综合运用。

7.提倡敬养。

中医认为,老人须“敬而养之”、“寓敬于养”。即从老年人心理卫生角度而言,应以尊老、敬老、养老观念为根本,解决老年人的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人们往往特别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心理方面的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相辅相成的。

心理卫生涉及面较为广泛,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当人步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方面的衰退,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心理承受能力也随之降低,心里保健就变得至关重要。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其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据调查,老年人所患疾病大约有80%来自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而那些精神舒畅的老年人多数身体健康,很少患病且衰老减慢。这是因为,当老年人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事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情绪,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老年人在生理、生活上处于人生重大变化时期,遇到的生活事件会更多。不论哪个方面安排不妥当,都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老年人能正确、客观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生活事件,生活能和谐,精神就能愉快。

因此,心理健康对老年人的生理、生活、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注重心理保健。

异常心理的表现

老年人由于环境、社会地位的改变,会产生一些异常的心理,其具体表现如下。

多数老年人的情绪极易波动,突出表现为急躁、易怒、敏感等。往往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

一些从繁忙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年人,紧张的生活一下子转为无所事事,往往不能适应。退休后出现空虚心理,感到生活毫无滋味,经常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的异常心理。

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老年人经常会赋闲在家,社会交往也相应减少,伴随而来的是老年人孤单、空虚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闲来无事喜欢静静怀念自己年轻时的点滴人生经历,并常常会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变幻,从而沉湎其中。

老年人退休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关心晚辈,处处为子女出主意,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意见去做。

老年人通常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我的思维、能力做事。

有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经验丰富,年轻人不如自己,常常以一些老观念及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标准来衡量事物,表现为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疑虑重重。

一些老年人兴趣狭窄,不爱活动,感到精神衰退及体力不支,并出现消沉、孤独的状况。这些老年人若再患有慢性身体疾病,则更加抑郁、消沉、寡言少语、闷闷不乐。

上述的一些心理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年龄越大,表现得越突出。

老年期有哪些矛盾心理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体力的衰退、社会交往的减少,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变化,造成心理不平衡。

一方面,老年人希望能独立生活。独立的生活空间能避免为照看孙辈而操劳,以及与家庭其他成员间的种种碰撞和烦恼。但这种逃避心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压力和困惑,一旦独处,又会感到寂寞。

另一方面,人到老年,突出的孤独感使老人更加渴望儿孙满堂的温暖。这种想独立而又害怕孤独的心理状态,成为老年期突出的心理矛盾。

老年人的年龄、资历、地位、成就、经验、知识、技术、能力等都可成为自信的资本。这些都是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另外,社会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的经验、方法被淘汰,老人很难适应新的事物及其变化,因而又产生自卑感。

上述矛盾心理,在老年人中常常出现,但也因人而异。如果有正确的心理保健知识,就能解决这些矛盾,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老年人心理上有哪些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长寿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以下几种。

1.健康长寿的需求。

人到老年,体力下降,肌体各种功能逐渐衰退,使老年人产生一种怕病、怕死的心理。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2.工作与学习需求。

有的老年人突然离开工作岗位,会感到不适应,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体现自身价值。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之产生消极情绪。

3.安全需求。

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还有的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从而产生安全感。

4.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与融洽的环境。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老年人就会感到幸福。逢年过节希望家人能够团聚在一起,共享其中的乐趣。

5.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如果环境嘈杂、吵闹,就容易出现烦躁,甚至爱动肝火、发脾气。

6.支配需求。

由于老年人环境地位的改变,加上子女自我意识的增强,支配权可能会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7.尊敬需求。

老年人在家庭中希望受到子女的尊敬;在社会上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照顾;离退休的老年人还希望受到原单位同事的尊敬。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就易引起抑郁和消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8.求偶需求。

生活中,尽管子女的孝顺能够填补老年人心中的一些空白,但始终不能代替老伴所起的作用。所以子女们应支持老年人的选择。

9.被关照的需求。

人到老年,由于体力、脑力、精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希望子女能够多加照顾。

什么是心理自卫法

简单地说,心理自卫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它是指通过心理的及时调适,把个人的感觉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或改变,达到个人易于接受的状态。

1.幽默法。

当老年人处境困难或尴尬时,可在困难和尴尬的情境中,使用幽默的素材克服困难和摆脱尴尬。同时,这也是对待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心态。

2.抵消法。

即以象征性的事物来抵消不愉快的事,以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如“破财免灾”、“皱纹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等。

3.补偿法。

补偿法就是选取某种方式弥补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适当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有计划地外出旅游、参加老年表演队、绘画写诗、种花植草等等。让原有的失落感被新的爱好所取代。

4.合理法。

即选择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来淡化原有的精神上的痛苦,把悲伤降到最低,这样就会逐渐减轻和驱除内心的痛苦。

5.压抑法。

即当老年人的某种需求无法满足时,需要通过有意地加以压抑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当时不良情绪的发作,但如果长时间找不到一个宣泄的途径,就会产生多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老年人心理老化的程度

老年人心理老化的程度,根据个体差异性而有所不同。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生理老化和心理老化是同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大多数老年人的情绪变化较年轻时更为强烈,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往往会闹情绪,唠叨不休。例如,一些原本事业心强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变、家庭环境的变迁、生理的老化或疾病缠身等种种原因,变得心情抑郁、紧张焦虑、悲观失望,从而对生活产生了厌倦之情。

而认知功能的退化,表现为老年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短时记忆力衰退,而长时记忆相对不随年龄变化而受损。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在对信息编码的储存上出现困难。

另外,年轻时得到的认知能力,在老年时会逐渐丧失。即老年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全面准确地看待问题。

由于老年人身体自身功能的减退、主观感觉的改变,以及与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脱离等原因,老年人的性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老年人病理性的心理变化

人到老年,由于身体功能逐渐衰退,以及社会活动、家庭关系等发生变化,意识、情绪都会产生一些变化。

功能性精神障碍引起的心理变化,如老年忧郁症。轻微症状有消极厌世、呆滞少动、不愿见人、猜疑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幻觉、自伤、自杀的意念。

病理性的心理变化,如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缺氧、中毒、感染、代谢障碍或外伤等。它会引起明显的定向障碍、恐怖性幻觉和错觉,具体表现为行为紊乱、意识障碍等。对于病理性的心理变化,应及早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科进行检查和诊断,以便治疗。上述心理活动的改变并不是在所有老年人身上均会发生的,即使发生也有早有晚。老年人应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开展读书、下棋、气功、太极拳等有益身心的活动。

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

影响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及功能的老化。

肌体的老化、器官功能的衰退能够导致心理方面的变化。如感觉的减退,视、听、嗅、味、触等感觉能力、功能减退;牙齿、骨骼、肌肉及肌体各系统功能的减退,这些会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的不良的身体健康状况,必然会使其产生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变化,并加速衰老及疾病的发展。

3.社会因素及家庭关系。

幸福的家庭生活能够使老人乐观开朗、心情舒畅。反之,家庭矛盾的出现、意外刺激的发生,都会给老年人带来烦恼,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

4.个人经历与文化程度。

有较高文化素养、高雅情趣爱好、高尚道德情操的老年人,很容易保持身心健康,反之则不然。

其他因素如过度劳累、营养缺乏等也可导致老年人睡眠不足、抑郁等,这些均可给老年人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心理健康与长寿的关系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人的衰老与能力的减退,心理活动的改变是一个主要原因。心理的老化对衰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比自然老化更为重要。人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如果精神委靡消沉,就必然会导致生命的枯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60多岁的老人,有的精神焕发,有的精神委靡。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有的人“衰”在身体上,有的人“衰”在心理上。

老年人的心理能控制健康和疾病。这是因为人体所有脏器都受大脑神经、体液调节支配。这种支配在健全心理情况下,能使免疫力提高,有利于各种心身疾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