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6843900000024

第24章 地理·名胜(3)

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四川省峨眉市的峨眉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省普陀县的普陀山;地藏菩萨的道场在安徽省青阳县的九华山。

“四大佛山”以五台山最为有名,明朝时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这些地方风光秀丽,古木参天,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和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趣味链接:五山十刹指的是哪些地方?

五山十刹,是佛教禅宗圣地五山与十刹的合称。

五山指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

十刹指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

014九曲黄河的由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素有“母亲河”之称。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人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一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

趣味链接:黄河的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口:在山西平陆黄河西岸,连接晋豫;

风陵渡口:在山西芮城县西南,连接晋陕豫三省;

禹门渡口:在山西河津县城西北黄河峡谷中。

015江东、河东、东吴

江东又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为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期,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战国至汉时,河东是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黄河流经河套后,流向为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故得名。

三国时期,孙吴因地处江东(指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所以又叫“东吴”。

趣味链接:关外、关内、关西

在历史上,关外有两种说法:其一,秦、汉、唐王朝定都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其二,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关内也有两种说法:其一,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其二,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016《山海经》小介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它共有18卷,其中5卷为《山经》,另外13卷为《海经》。现在,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应该是由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山海经》以“怪”而闻名,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发了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想象。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说明。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了《山海经》并将它公布于世,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

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状以制其吉凶贵贱的“刑法类”之首,这是对《山海经》性质的最早说明。

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

在《隋书·经籍志》中,《山海经》被列在“地理类”之首,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

之后的《旧唐书·经籍志》也把它归为地理书。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山海经》是地理书便成了定论。

虽然《山海经》是地理书,但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孕育着后代小说的胚胎。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也给我国小说以重大影响。《山海经》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西王母”、“女娲之肠化为十人”、“黄帝与蚩尤之战”、“大禹治水”、“王亥”、“刑天”等等,内容奇特,想象丰富,被视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渊源。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都与《山海经》有着因承关系。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把它视为“小说之最古者尔”。

趣味链接:女娲补天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造出了人类。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且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水神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的崩裂使天塌了下来,当时天崩地裂,据古书中记载说:“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目睹了人类的这种遭遇后,决心重整天地的秩序,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于是她精心挑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架起火把它们熔化成浆,然后再用这种石浆去填补残缺的天窟窿。历尽千难万苦,女娲终于补好了苍天。

补好了天,女娲又斩下巨龟的脚,分别竖在大地的四方,倾斜的天空被重新擎住,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支撑好天之后,女娲又运用神力,杀死了在中原地区危害人类已久的水怪黑龙,把芦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湮塞洪水,填平沟壑。

女娲修补苍天,扶正四极,止住洪水,平定冀州,杀死黑龙,又理顺春、夏、秋、冬四季,调和万物阴阳的变化,其功甚伟,所以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遍尝百草救人的神农一道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号娲皇。

017我国七条古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之一。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指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那条明代最后完成的长城干线。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其遗址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分别是穆陵齐长城、华阴魏长城、烧锅营子燕长城、围场古长城、宁夏战国秦长城、临洮秦长城、疏勒河汉长城。

山东省穆陵齐长城,位于沂水县城北50公里的穆陵关两侧。系战国时齐国所修长城的遗址,长约45公里。

陕西华阴魏长城,横亘在华阴县华山脚下,长城由此向北蔓延,穿过韩城到达黄河边,长约150公里。

辽宁烧锅营子燕长城,在建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所筑长城遗址,长约7公里。

河北围场古长城,在围场县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达二百余公里。

宁夏战国秦长城,在宁夏西吉县境内,甘肃镇原县有一部分。

甘肃临洮秦长城,在甘肃北部临洮县,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城南北走向,高约一米,全为黄土结构。

甘肃疏勒河汉长城,在甘肃西北疏勒河南岸,是汉朝所筑长城中今存最好的遗址,长约一百五十余公里。

趣味链接:万里长城真有一万里长吗?

修筑长城起自秦始皇时期。民间有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相传,长城真有一万里长,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三万多里。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六千七百公里,约一万三千多华里,在世界上确实不愧“万里长城”之誉。

018六个杏花村今安在

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这首诗被人千古传诵,但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称,我国共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着名的有6个。

其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相传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盛产全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山西汾酒”,1916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其二是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这里的王林酒家素有“杏花飞霞”之称。据说《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饮酒。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里。

其三是湖北省麻城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古时,这里的杏花村酒店非常有名,有首民谣称:“三月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其四是江苏丰县杏花村。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指的就是这里。

其五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它地傍郊外,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是唐以来历代风景名胜区,也是沽酒雅处。

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这里在隋唐时就是产酒盛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