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6843900000058

第58章 教育·科举(5)

宋代的武举考试首先考骑射的技艺,然后考策略决定去留,最后考弓箭射击比试高下。

武举到了明清两代则更为兴盛。

明代的武举考试,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起,每三至六年举行一次,先考策略,后考弓马。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述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明军大败,京城告急,遂开武科募招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无人可与为敌,遂应首选。”

清代的武举制度更加完备,加上国家的大力提倡,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清代的武举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大致与文科的科举程序相同。

第一级: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第二级: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第三级:会试,在京城进行,由兵部主持,外场试骑射、步射、弓、刀、石,内场试《武经》,由外场中试者参加内场考试,考中者为武进士。

第四级:殿试,会试后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第一名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在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武进士银两等。

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相差悬殊。自然武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他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

清代的武举为国家选拔了大批将才,并由此造就了不少杰出人物。但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武举制度被废除。

武举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考试制度,从应运而生到不合时宜而废,总共延续了1199年。

趣味链接:我国武学的创立和发展

武学是我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专门学校。

宋仁宗庆历三年,武学始建,直属于国子监,教授为阮逸,但数月后停办。

神宗熙宁五年,枢密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尚书兵部郎中韩缜判字。

徽宗崇宁年间,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但宣和二年又罢州县武学。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才恢复武学(中央),后又规定“凡武学习《七书》兵法、步骑射,分上、内、外三舍,学生额百人。置博士一员,以文臣有出身或武举高选人为之;学谕一员,以武举补官人为之”。

庆元五年,各州州学皆设武士斋舍,选官教习。

因为武举是武学生的入仕途径,明洪武年间在大宁等卫设置儒学教武官子弟。

惠帝建文元年始置京卫武学,但在成祖即位后却又停办。

英宗正统年间方立两京武学。武学设教授、训师各一员。《论语》、《孟子》、《武经七书》、《百将传》等都是武学生所读之书。后又令都司、卫所应袭子弟年10岁以上者,由提学官选送武学读书,无武学者送卫学或附近儒学。

成化中,敕令岁终考试入学武生,10年以上无可取者,追廪还官,送营操练。

嘉靖中,移京城东武学于皇城西隅废寺,使大小武官子弟及勋爵新袭者,肄业其中,用文武臣教习。

万历中,武库司专设主事一员管理武学。

崇祯时,又命天下府、州、县设武学,实际未能遍设。(《续文献通考·学校考》)待遇考试,与儒学生员同。

022中国古代的“图书馆”

在我国,早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产生之后,就有了史料典籍及其掌管人员,但当时没有图书馆。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藏书之举了,并且设有专门的藏书机构“藏室”,还有专人掌管。《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这一职位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着述很多,因而也多有藏书之处,当时称图书馆为“府”或“藏”。秦统一中国后,在阿房宫设有藏书机构,置御史掌管。

西汉时期,政府重视图书事业。汉武帝时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征集图书,在宫内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收藏图书的馆舍,并取名叫石渠阁。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后来又建立了天禄阁,收藏各地文献藏书,并拟订了藏书规则。

随后,由刘向父子领头,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图书馆的校书编目工作。但以上所说恐多系国家典藏,非普通人所能借阅。那么我国公共图书馆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公共“图书馆”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有人设立了可供公众阅览的藏书楼。据《广信府志》记载说:“绍熙、庆元间(南宋光宗和宁宗年号,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席,俾能纵览。”由此看来,我国公开的图书馆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了。

1904年,我国第一所正式的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诞生。1905年湖南图书馆创建。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章程》,并正式宣布成立京师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1912年正式开放。此后,各省或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近代图书馆都是以“图书馆”为名的。

趣味链接:“图书馆”一词源考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这个词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中国早期着名的图书馆,当属1902年徐树兰耗银32960两,在浙江绍兴西贡院创建的古越藏书楼。1904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藏书楼占地1067平方米,有一个能容纳60人看书的阅览厅,收藏中外图书7万多册,分学部和政部两类。它还兼收教科图书和各种学报、日报等。1933年,改为县办,更名为“绍兴县立图书馆”。1957年起定名为“鲁迅图书馆”。

023“知识分子”由来

我国知识分子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如舜帝命契制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小孝五大教条”,这可以看做是我国教育之始。像契这种为上古帝王从事文化教育等的人,可称作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鼻祖。

周朝建立后,学校兴起。把优秀之民选入学校深造,按文化程度高低即不同的学历,分别称“饺士”、“造士”和“进士”。从此,知识分子始称“士”。古代虽无“知识分子”这一称呼,但早有“知识”一词。随着历史发展,知识分子的名称越来越多,诸如文士、博士、儒生、秀才、举人,进士、贡生、监生、太学生、留学生等数十种。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西学影响,废科举、兴学堂,知识分子于是被称为“学界分子”、“读书士子”、“学子”、“智识者”和“志士”等,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时在党章上正式使用“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两词。1948年任弼时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有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一般都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谋生活”。

1949年7月,周恩来指出,知识分子“广义地说来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

趣味链接:知识分子何以又被称为“老九”?

老九老九,可能有人会以为它只是一个序号。其实不然,在我国,“老九”有着特定的指代意义,泛指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将知识分子叫做“老九”或“臭老九”的说法就非常盛行。这个称谓源于“九儒十丐”说。

“老九”一名的渊源,可追溯至元代。忽必烈统一北方,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因为统治阶级为蒙古人,南宋有识之士不仅口诛笔伐,而且纷纷率众奋力抗元。因为领头的往往是些知识分子,元朝廷的一些王公贵族因此将读书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南朝读书人诡谲多谋,都是些刁钻小人;人一旦读了些诗云子曰,就要想入非非,不听驾驭,本朝之制,‘儒士与厮养同役’,须当永久依循。”

“厮养”,古代称为人服役、地位低微的人。《汉书·路温舒传》:“愿给厮养,暴骨方外。”劈柴养马之人为厮,给事烹炊之人为养。《魏书·孝文帝纪》:“诏厮养之户不得与士民婚。”所以,“儒士与厮养同役”,就是把当时的知识分子列入地位低贱之列。

事实上,元朝实行的是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等级制度壁垒森严。他们把人分为十等,一等是政府官员,二等是普通的政府雇员,三僧,四道,五为医生,六为技术人员,七为手工业者,八乃娼妓,九乃读书人,最差的十等为乞丐。将读书人(儒)列于娼妓之下,可见元朝统治者将读书人看得如何卑贱,暴露出他们仇视读书人的心态。

既然读书人排在第九等,这“老九”的借称便因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