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新编妊娠分娩育儿一本通
6844100000044

第44章 新生儿成长发育与保健(2)

现在多主张早开奶,在孩子出生后的30分钟内,处理好脐带并擦干净婴儿身上的血迹后,就应该立即将他裸体放在产妇怀中,但背部要覆盖干毛巾以防受寒,然后在助产护士的帮助下让孩子与产妇进行皮肤与皮肤的紧密接触,并让孩子吸吮产妇的乳头。这样的接触最好能持续30分钟以上。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胎儿胎盘娩出后,产妇的脑垂体可立刻分泌催乳素,而且新生儿在出生后20~50分钟时正处于兴奋期,此时的吸吮反射最为强烈,过后可能会因为疲劳而较长时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吸吮力也没有出生时那么强了。

因此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让孩子尽早地接触母亲,尽早地吸吮乳汁,这样会给孩子留下一个很强的记忆,过一两个小时再让他吸吮时,他就能很好地进行吸吮。未尽早吸吮的孩子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教会他如何正确进行吸吮。

孩子尽早地吸吮也可加速催乳素的分泌,促进乳汁分泌,而母婴间持续频繁的接触,使这些反射不断强化,从而达到了理想的程度。这样母亲的乳汁在婴儿出生后马上就开始分泌了。而没有经过早吸吮的母亲,大约在两天后才开始泌乳。

早吸吮、早接触对母亲也有好处,可以刺激子宫收缩而减少产后出血,有利于子宫复旧及恶露的排出。

新生儿断脐后医护人员协助婴儿趴在母亲胸部实行皮肤“早接触”。约10~15分钟后,婴儿会自动地开始吸吮奶头,这叫“早吸吮”,半小时后再次喂奶,称“开奶”。

过去,老人们一般都会强调妈妈刚生产完,元气大伤需要休息,不适合马上喂奶。但现在许多中外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生后的10~15分钟内是敏感期,吸吮反射最为明显,是母子间联系感情的最好时期,所以在新生儿生后的10~15分钟后就可以进行早接触、早吸吮,以便母亲早开奶。

正确的喂奶方法

正确的哺乳方法可减轻母亲的疲劳,防止乳头的疼痛或损伤。无论是躺着喂、坐着喂,母亲全身肌肉都要放松,体位要舒适,但一般采用坐位,这样有利于乳汁排出。

哺乳前先用肥皂洗净双手,用湿热毛巾擦洗乳头、乳晕,同时双手柔和地按摩乳房3~5分钟,可促进乳汁分泌。然后要精神愉快,眼睛看着孩子,抱起婴儿,使孩子的脸、胸、腹部和膝盖都面向自己,下颏紧贴母亲的乳房,嘴与乳头保持同一水平位。

母亲将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呈“C”形,托起整个乳房(成锥形)。若乳汁过急,可用剪刀式手法托起乳房。先将乳头触及婴儿的口唇,在婴儿口张大,舌向外伸展的一瞬间,快速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宝宝口腔,同时用温柔爱抚的目光看着宝宝的眼睛。

这样婴儿在吸吮时既能充分挤压乳晕下的乳窦(乳窦是贮存乳汁的地方),使乳汁排出,又能有效地刺激乳头上的感觉神经末梢,促进泌乳和喷乳反射。只有正确的吸吮动作才能促使乳汁分泌更多。

然后,让婴儿先吸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下次哺乳相反,轮流进行。哺乳结束时,让宝宝自己张口,乳头自然从口中脱出。喂奶后要抱直宝宝轻拍其背,让宝宝打个“嗝”,以防溢乳。若宝宝入睡应取右侧卧,以防吐奶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满月前给婴儿喂奶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不要硬性规定,只要小宝宝饿了就应喂,即使夜里也是如此,小宝宝能吃多少就喂多少。一般婴儿饿了的表现为哭声较大,同时有找奶的动作。

满月后,要慢慢让哺乳时间形成规律,通常2.5~3个小时喂一次母奶,注意:必须是自然慢慢形成习惯。比如,宝宝不到喂奶时间就饿了。妈妈没有必要非坚持到点再喂,让宝宝饿着,不利于宝宝的情绪和心理发育。可以适量地减少夜间喂奶次数。

夜间如何喂养新生儿

新生儿的月龄越小,就越需要夜间哺乳。新生儿长大一点儿,晚上就可以不哺乳。因为年龄越小,新陈代谢越旺盛,需要的热能越多。年龄越小,胃的容量也越小,每次哺乳量也少,哺乳次数也随之增多,少量多餐。故新生儿年龄越小,夜间哺乳次数应该越多。

新生儿期夜间哺乳要求达到3~4次。随着年龄增长,夜间的哺乳次数可逐渐减少,到3个月时夜间可减为1次哺乳,到5个月时夜间可以不哺乳了。总的原则是根据新生儿饥饿情况,以给新生儿吃饱为度。

至于夜里哺乳的姿势,最好采取坐着的姿势。因为乳母晚上睡意较浓,如果躺着哺乳,充满着乳汁的乳房很容易堵住小婴儿的鼻孔,或者由于乳汁过急地流出,小婴儿来不及吞咽发生呛乳窒息,这样的意外事故也屡见不鲜。

提倡母婴同室

让母亲和孩子一天24小时在一起,就称为母婴同室。这是建立母婴关系、母子感情的良好开端。除非新生儿因为早产、抢救等一些因素,原则上应该满足母婴同室的要求。

分娩后,母亲应让孩子一直睡在自己的身旁,或睡在母亲身边的小床上,孩子和母亲最好始终不要分离,这样母亲可以身心放松,有利于分泌出大量的母乳喂哺婴儿。婴儿越早吸吮,奶就越多,而母婴同室恰恰为早吸吮提供了最直接的条件。

宝宝经常依偎在母亲身边,得到母亲深情的爱抚和照顾,不但能增进食欲,而且对神经系统的发育也非常有利。

妈妈不宜躺在床上给孩子喂奶

许多年轻的母亲有躺在床上给孩子喂奶的习惯,特别是夜间,这样做的更多。但是这种做法是不当的,会导致不良后果,很容易使婴儿发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这主要与婴儿的免疫功能不健全、病菌容易侵入鼓室有关。由于婴儿的咽鼓管短,位置平而低,母亲躺着喂奶,很容易使细菌分泌物或呕吐物侵入,从而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妈妈不要躺着喂奶,宝宝也不要躺着吃奶。正确的哺乳姿势应该是妈妈坐在椅子上或床上,抱起宝宝,肘部抬高45度,将宝宝头部放在肋部,再让宝宝吃奶。宝宝的头抬高45度可以防止奶流进耳朵内。

母乳是否充沛的判断方法

母亲常常想知道自己的乳汁是否满足婴儿的需要。那么怎样知道母乳是否够吃呢?

观察孩子能否吃饱

婴儿吃奶时有连续的咽奶声,吃完后能安静入睡3~4小时,醒后精神愉快,每月体重稳步增加;每天大便2~3次,色泽金黄,呈黏糊状或成形,表示奶量充足。

如果婴儿吸奶时要花很大力气,或吃空奶后仍含着奶头不放,有时猛吸一阵便吐掉奶头而哭,吃完奶后睡了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喂奶后又入睡,反复多次;大便量少或呈绿色的稀便,都表示母乳不足。

换尿布

每天换尿布少于8次,大便次数少于1次,说明母乳不足。

称宝宝体重

10天以后起,在哺乳前后将婴儿各称一次,重量差值就是吸奶量,称时不必脱衣服、换尿布(尿布湿了也不必换),母乳量若在3个月时每次140克,6个月时为每次180克,表明奶水已很充足。

哺乳时间长短

如果哺乳时间超过20分钟,甚至超过30分钟,孩子吃奶时总是吃吃停停,而且吃到最后还不肯放奶头,则可断定奶水不足。

哺乳间隔时间长短

出生两周后,哺乳间隔时间仍然很短,吃奶后才1个小时左右又闹着要吃,也可断定母乳不足。

观察乳房是否胀满

产后两周左右,如果乳房胀满,表面静脉显露,则是母乳充足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哺乳的母亲遭受巨大不幸而受到强烈刺激时,她的奶水会明显减少甚至没有;而如果心情愉快,奶水就会喷涌而出。这表明乳汁的产生和射出会受到母亲情绪的影响。因此,母亲在哺乳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良好的情绪,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喂哺自己的孩子。

使乳汁充沛的方法

母亲的乳汁是孩子的生命之泉,不少产妇因为奶水不足甚至无奶而焦急。想要确保乳汁充足,产妇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并注意劳逸结合,营养丰富,掌握正确授乳方法,必要时可服用下奶药物。不要怕乳汁不足,或者担心乳汁分泌在日益减少,要对坚持4~6个月的母乳喂养建立信心。

只要掌握正确哺乳的方法,你的乳汁一定能满足宝宝的需要。

以下几点是保证乳汁充沛的关键:

早吸吮、勤喂奶是奶水增加的最好方法。早开奶能使乳汁及早分泌,而勤喂奶能加速乳汁的产生和分泌。资料表明,婴儿吸吮刺激越早,母亲乳汁分泌就越多。即使母乳尚未分泌,吸吮乳头几次后就会开始分泌乳汁。

哺乳时要按需哺乳,奶胀了就喂,婴儿饿了就喂,如果乳汁一次吃不完,要挤出来,让乳房排空,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乳汁。否则乳房老是胀着不排空,奶就憋回去了。

不要随意给婴儿添加牛奶或糖水,不要给婴儿使用带有橡皮奶头的奶瓶。因为橡皮奶头可以使婴儿产生乳头错觉,会使其不愿意用力吸吮母乳,从而使母乳分泌越来越少。

此外,母亲要加强饮食营养,多吃含蛋白质、脂肪、糖类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保证维生素的需要,同时汤类食物也必不可少。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情绪也是保证乳汁分泌的重要因素。

产褥期气血虚弱,乳汁不足者,宜选择食用猪蹄、鲫鱼、鱼头、花生、羊蹄、黄豆、豆腐、赤豆等食物。

若因乳房胀满、乳腺不通而缺乳,宜选丝瓜、苋菜、芹菜、莴笋、番木瓜等食用,有舒肝行气、通络下乳的作用。

另外,也可服一些中药或配合针灸治疗下奶。

一只乳房奶胀,另一只乳房奶少的原因

有些新妈妈常常出现一只乳房奶水充足,而另一只较少的情况。这多是因为母亲往往喜欢让宝宝先吃奶胀的一侧乳房,当吃完这一侧乳房时,宝宝大多已经饱了,不再吃另一侧乳房,这样,奶胀的一侧乳房因为经常受到吸吮的刺激,分泌的乳汁越来越多,而奶水不足的一侧由于得不到刺激,分泌的乳汁就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妈妈的乳房一边大一边小,一边胀一边不胀的情况,断奶以后也难以恢复。

宝宝长期只吃一侧乳房的乳汁,时间长了,会造成偏头、斜颈、斜视,甚至小脸蛋也会一边大一边小,后脑勺一边凸一边凹,这对宝宝的健康十分不利。

出现一只乳房奶胀,另一只乳房奶少的情况时,可以在每次哺乳时,先让婴儿吸吮奶少的一侧,这是因为宝宝饥饿感强,吸吮力大,对乳房的刺激强,奶少的那一侧乳房泌乳会逐渐增多。大约5分钟,宝宝可以吃到乳房中大部分的乳汁,然后再吃奶胀的一侧。这样两侧乳房的泌乳功能就会一样强。

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母亲患以下几种常见疾病时不宜或应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如不加以注意,会给婴儿带来不良后果。

乳房疾病

严重的乳头皲裂、急性乳腺炎、乳房脓肿等,可暂时停止哺乳。

感染性疾病

患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产褥感染病情较重者,或必须服用对孩子有影响的药物者。梅毒、结核病活动期也不宜哺乳。

心脏病

Ⅲ~Ⅳ级患者或孕前有心衰病史者。此类患者哺乳极易诱发心力衰竭,可危及生命。心功能I、Ⅱ级伴有心功能紊乱的患者,必须在纠正心功能紊乱后才能进行母乳喂养。

病毒感染

目前常见的肝炎为甲肝和乙肝。甲肝是一种较多见的传染病,此类患者在急性期应暂缓母乳喂养。可每日将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持续分泌,待康复后开始哺乳。乙型肝炎单纯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不必禁止母乳喂养,大三阳者,因传染力强,不应母乳喂养。

如已确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原则上也不宜母乳喂养。

肺结核

对于患有活动性(传染期)肺结核的产妇娩出的婴儿,应当立即接种卡介苗,并与乳母隔离6~8周,不能母乳喂养。这样既可以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又能避免传染婴儿。

癫痫病

由于抗癫痫药对婴儿危害较大,故多主张禁止母乳喂养,但少发作或用药量少的,也可母乳喂养。

糖尿病

患糖尿病的产妇不宜母乳喂养。

产后漏奶怎么办

有的产妇产后不久,乳汁成天不断外流,民间俗称“漏奶”。漏奶是指乳房不能储存乳汁、随产随流的意思。医学上称为产后乳汁自出,属于病理性溢乳,需要治疗。

这种漏乳不但使婴儿得不到母乳喂养,而且给产妇带来很多苦恼,产妇常常穿不上干净的衣服,还容易感冒,有的产妇因气血旺盛,乳汁生化有余,乳房充满,盈溢自出,此不属病态,产妇应当分辨清楚。

产后乳汁自出的原因,多为气血虚弱、中气不足,不能摄纳乳汁而致乳汁自出;或因产后情绪不畅、过于忧愁、思虑、悲伤,使肝气抑郁,气郁化火,肝经火盛,使乳汁外溢。其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因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若因气虚不固者,宜加强食疗,可选用补气益血固摄的药膳。如芡实粥、扁豆粥、人参山药乌鸡汤、黄芪羊肉粥、黄芪当归乌鸡汤等。

若属于情绪不畅、乳汁自出者,产妇尤其应当注意调整情绪,忌嗔怒,少忧思,断欲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等。

凡乳汁自出者,除求医治疗外,还应当注意勤换衣服,避免湿邪浸渍。冬天可用2~3层厚毛巾包扎乳房,或用牡蛎粉均匀地撒于两层毛巾中间,药粉厚如硬币,以之包扎乳房,可以加强吸湿的作用。

若乳汁自出,经治不愈者,应采取有效方法回乳。

乳汁自出食疗方法四例:

米60克,益母草12克,香附子9克,芡实18克,把用药用纱布包好,煎汤后去渣,入米煮粥服食,每天一次,3~5天为一疗程。

母鸡一只,煮成白汤,用此鸡汤,加水,加入当归10克,芡实5克,煎汤饮下。

莲子18克,郁金、柴胡各9克,共煮汤服用,每天一次,连服数日。

米50克,枣20枚,党参10克,煎成米汤,饮下。适用于乳汁自出,量小清淡,乳房不胀,面白,少气懒言,心悸气短,舌淡,少苔的患者。

不要用奶瓶喂奶喂水

女性在哺乳期哺育婴儿时,有时会出现一种比较反常的现象,孩子虽然很饿,但是不愿吸吮母亲的乳头,刚吸一两口就大哭不停。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往往都使用过橡皮奶头。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奶头错觉”。

因为用奶瓶喂养与母亲哺乳形成的婴儿口腔内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用奶瓶喂养时,橡皮奶头较长,塞满了整个口腔,婴儿只需用上、下唇轻轻挤压橡皮奶头,不必动舌头,液体就会通过开口较大的橡皮奶头流入口内。

而吸吮母亲乳头时,婴儿必须先伸出舌头,卷住乳头拉入自己的口腔内,使乳头和乳晕的大部分形成一个长乳头,然后用舌将长乳头顶向硬腭,用这种方法来挤压出积聚在乳晕下(乳窦中)的奶汁。

相比之下,橡皮奶头和人的乳头无论在形状、质地及吸吮过程中口腔内的动作都截然不同。吸吮橡皮奶头省力,容易得到乳汁;而乳房必须靠有力的吸吮刺激才能促进泌乳和喷乳。如果婴儿拒绝吸吮母亲的乳头,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因此,年轻的乳母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奶瓶或橡皮奶头给孩子喂奶喂水。

怎样喂养双胞胎

绝大多数双胞胎都不是足月分娩的,因此发育不成熟。双胞胎的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宜采用少量多餐的喂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