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6844200000061

第61章 语言·文字(2)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字书,简称《说文》,汉代许慎着。

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字叔重。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文字学家,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着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

在汉武帝以后,经过古、今文经学家的百年之久的长期纷争,思想和学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语言文字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许慎独立编纂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典——《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正文14卷,后序1卷,共15卷,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此书完全改变了周秦时代训诂词典的方法,开创了系统全面解释字的形、音、义的新体例,构成了严整的字典编纂格局,所释字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偏旁,分列为514部,始于“一”部,至于“亥”部,部与部的排列顺序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近似为准则。

许慎对文字学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造说。为后世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表意功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使我们能够依据原则创造出更多的新字。

趣味链接:《说文》四大家

《说文》四大家指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学者,他们的着作也是《说文》研究的经典着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称《说文段注》。此书从校勘文字、考究体例人手,对全书详加注释;以许慎之说为本义,进而推衍其引申义、假借义等。考证说明,创见极多,是最基本的《说文》研究着作。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此书意在征引群书训诂以证明许说,故兼收详载,不加案断。全书资料丰富,条理严谨,极其便于参考。

王筠《说文句读》。以段、桂二书及其他着作博观约取,录其精当,略有增易更正,以便学者诵习。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注意原书编排法,以古韵十八部为纲编排次序,除解说许氏的训释以外,旁及字义的引申和假借,另附许书以外的汉魏以前所见字以补阙。

016《康煕字典》,收字最多的官修字典

《康熙字典》是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着名学者奉旨编撰的一部官修大型字典。该书编撰于康熙年间,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在《中华大字典》出版以前,一直是古代字书中收字最多的字典。

此书是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的基础上增广、订正而成。对两书的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工夫。《康熙字典》吸收了历代字书编纂的经验,全书共地支分为12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共有部首214部,每部之下以笔画为序。

该书释音、释义集历代韵书、字书之大成,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注音先古后今,释义先列本义、引申义,次列别义、借义,条理较为清晰。释义之后还征引《尚书》、《孟子》、《左传》等经史子集之书为证。

此书以收字尽可能多为目标,多收古字、冷僻字。但由于编纂时间仓促、工作草率,存在不少错误,有学者曾查出11700多条。尽管如此,这部字典仍是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一部字典,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

音韵训诂

001音韵学,国学中的“绝学”

音韵学是传统的语音(书面汉语的读音,即声、韵、调系统)学:它和汉浯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联,作用是多方面的。

音韵学因内涵艰深,甚至有“绝学”之称:汉字最初不标音读,读起来非常麻烦。因此,到了东汉末年,研究汉字读音开始成为专门之学。这与当时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研究梵文的学者受梵文拼音原理的启发,认为汉字也可以拼读而成,于是发明了反切注音法。发展至唐宋,随着对汉字韵目的归纳和三十六字母的创立,汉字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更加系统化,汉字语音学日趋完善。

002汉字“四声”是哪些

四声是古代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是我国古代对汉语声调的分类。

汉语的声调自古就有,但是对汉语的声调加以分析并且定名为平、上、去、入四声,这是从南北朝齐梁的时候才开始。当时沈约、周颐等人分辨出汉语的四声规律,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造成了声调的低昂顿挫与诗文的音乐美感。人们称这种新变的讲究声韵的诗体为“永明体”。唐代初年出现的格律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003“八病”指哪八种弊病

所谓“八病“,是指在运用四声的规律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避免的八种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随着语言的演变,入声逐渐消失。在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就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中。明、清两代的韵书却没有接受,还是延续古代做法。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完全消失,四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004什么是韵部

韵部是汉语韵母的分部。汉魏以后,随着“反切”的发明,汉字读音有了声、韵之分,相同韵母的字归为一部,就形成了韵部。

历代关于韵部的分类和数目大为不同,如北宋的《广韵》分206韵,南宋的《平水诗韵》则分106韵。

韵部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对汉语韵母的系统认识,在音韵学上是一大进步。不仅如此,它对文学创作(如写诗、填词、度曲)有重要意义;许多字书、训诂书也以韵部排序,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

005何谓“直音法”?何谓“读若法”

直音是以同音字来为汉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音”,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陆德明《经典释文》:“拾,音十。”注音和被注的发音完全相同,即是直音的原理。

直音法操作相对要简便,只要有相同的字就可以了,但麻烦也因此而来,因为并非所有的字都有同音字;二是虽有同音字,却是生僻字,注了也起不到作用。比如《康熙字典》用“穷”给“穷”注音,恐怕即使注了也很难识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还想到了一种“读若”法给字注音,就是用读音近似的字注音,如“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礼记·儒行》),这里的“伸”是“信”的通假字,音义都相同,读若法也相对简便易行,但和直音法一样,缺点也显而易见。

直音的注音方法形成于东汉,一直沿用到注音字母出现。在现代一些书籍中,仍有用直音法或直音与拼音合用注音的,一因直音注音更为显豁明了,二是方便不熟悉拼音的读者。

006反切法是怎样一种注音方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在使用音标和字母注音之前,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注音方法。

反切实际上就是用两个字的音拼出一个字的音来。如《广韵》“冬,都宗切”,是用“都宗”二字为“冬”字注音。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的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字的声母与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最早,给汉字注音是用“读若法”、“直音法”等,往往会影响注音效果。东汉初期,僧人和学者受梵文拼音方法的启发,结合汉字的特点创造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它的产生,弥补了“读若”法以及直音法的不足,完善了古代注音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区分声、韵两个部分,标志着汉语音韵学的开始。反切沿用了近两千年,影响极为深广;但其局限始终无法克服,遂为音素符号拼音字母所代替。

007古代的“字母”是汉字吗

音韵学家用“字母”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僧人守温从梵文字母得到启发,给每一声类规定了一个代表字,共提出了三十个代表汉字,到宋代又增加六个汉字,共得三十六,简称“字母”。

它们分别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它们是以唐宋语音为基础归纳出来的声母系统,与上古语音和现代语音都有很大不同。

其发音的部位,按《康熙字典》的口诀,应为:“见溪群疑是牙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舌上音,帮旁并明重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精清从心邪齿头,照穿床审禅正齿,影晓匣喻是喉音,来日半舌半齿音,后习学者自明分。”三十六字母的创立,是音韵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008什么是等韵学

等韵学是中国传统音韵学的组成部分,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为唐代名僧守温始创。到宋代得到高度发展,明清时代,等韵学成为小学家分析音韵的利器,也成为一些有见识的学者剖析方言音系的工具。

等韵学是把汉语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分析解剖,它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解析出汉语音韵的子系统(字母、韵部、四声、等、呼、转、摄等等),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

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009《切韵》是怎样的一部韵书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着作之一。《切韵》的编写工作始于隋文帝开皇初年,陆法言编撰而成。

该书韵目的特点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由于平声字很多,合在一卷篇幅太大,跟其他各卷不平衡,所以分成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五卷总共206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韵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三个韵组成一个“韵部”: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配合收相同部位鼻音的阳声韵部组成一个“韵系”。没有入声韵相配的一个阴声韵部也叫一个韵系。这种分组。叫做“四声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