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经商50年
6846700000037

第37章 细节决定成败(5)

李嘉诚的公司里,有这样一个员工。他是公司里一个普通的管理人员,在公司干了十几年后,患了青光眼。治病过程中,这位员工花光了公司规定的能为员工报销的医疗费用,不仅治病成了问题,就连生活也成了问题。李嘉诚知道后,他一方面鼓励这位员工不要放弃治疗,另一方面他向这位员工打听他太太的工作问题,告诉他如果他太太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到长实上班。因为他太太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治病和生活都会有资金来源了。

这位员工后来去了国外接受治疗,作为一个老板,李嘉诚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但是李嘉诚没有忘记此事,他完全把自己的员工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李嘉诚爱看书,每当他看到有关治疗青光眼的信息后,他都会叫人把这些文章寄过去,让这位员工看看这种治疗方法是否用过。

李嘉诚就是这么一个关心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的人,他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已经远远超过了老板应该做的。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目的。他深知,如果没有员工的鼎力相助,没有员工的拥护和爱戴,一个再有本事的老板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企业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呢?四个字:心系员工。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他们也应该取其所得。所以说,是员工养活了整个公司,公司应该感谢他们才对。”

“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李嘉诚这番话,并认为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其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事实上的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这样,员工就不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老板,只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这样对谁有利呢?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李嘉诚经商箴言:

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6.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它既可以被人们用在为人处世上,也可以被商人用在商业往来上。生意场上,朋友是重要的资源。有了朋友,就会有盈利的生意。朋友从何而来?靠自己争取。而争取朋友的方式便是能够让合作伙伴从生意中得到利益。李嘉诚就是这样做的,他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进行恶意收购,而是从长远出发善意收购,自己方便,别人也方便。

在香港业界,被称为“股市狙击手”的刘銮雄的名声实在不佳,他的“恶意收购”使他在香港业界出了名。当然,通过这种方式出名,得到的肯定不会是好名声。

李嘉诚与刘氏背道而驰,他排斥“恶意收购”,一贯奉行“善意收购”。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恶意收购”固然能够得到好处,但此种好处往往与恶名相伴而生。作为一个商人,要想成就辉煌事业,就不应该为小利动心,更不应该为小利而损了名声。当然小利是相对而言的,对一个大商人来说,凡是影响到自己声誉的皆为小利。

李嘉诚是一个不安现状的人,他需要发展,需要将事业发展壮大,因此他不会因为小利而牺牲自己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和好名声。

李嘉诚在收购对方的企业时,总是先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与对方进行谈判。如果对方反对,他绝不会强人所难。

最典型的莫过于收购港灯。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在手,先后历经了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沉不住气,落入李氏“圈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

李嘉诚收购和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战胜资产大其10倍的庞然大物。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他认为,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放弃对九龙仓、置地的收购,他都持这种态度。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

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对于股权重组等大事,也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

收购未遂,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

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就可以使你的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李嘉诚帮助荣智健借壳上市,对于李嘉诚来说只是小试牛刀。收购恒昌行,方可称大展拳脚。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创办。

何善衡是广东番禺人,是著名的恒生指数的创始人。1946年便在香港创立恒昌行,该行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经商,故萌生出售之意。若非出自何善衡本意,市场无人敢觊觎恒昌。

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据25%,何添15%)——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策划收购,但都暂且按兵不动,秘而不宣。

备贻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三大股东已事先作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如前所述,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得不到大股东支持,收购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大股东首先就不满买方的“拆骨”企图。不待进行价格谈判,就关闭幕后洽商的大门。

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CreatStyle公司,把握最佳时机,立即加入收购角逐。1991年8月初,Creat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港元/股(高出备贻82港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

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日,香港收购史上最大一宗交易,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初膨胀到87亿港元。香港股市一直视中资为无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股权。

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过河拆桥,有人说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

李嘉诚很爽快地接受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

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助荣智健的好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合作,成为股市佳话。

在这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战中,李嘉诚审时度势,伺机出击,再次显示出超人风范。

沉得住气,是李嘉诚强烈鲜明的个性。尤其是李嘉诚的“耐”功炉火纯青,成为他以静制动、出其不意的制胜法宝。

李、荣筹划收购恒昌行时,已让备贻占得先机。李嘉诚对香港商界圈子内的人和事都十分熟悉。他立即冷静地分析备贻与恒昌的态度及形势。当得知备贻的“拆骨”计划,立刻喜上眉梢。李嘉诚太了解何善衡、梁球据和何添这3位商界老前辈的心事。这几位老人都曾经是商场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只是年事已高,第二代又无意继承商业,才作出售的意向。

恒昌行是老人的心血,是一生的结晶。老人出售恒昌行,希望能完整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这样,哪怕价格低些,都好商量。老人不缺钱用,也无意再搏击商海。备贻意欲“拆骨”三分天下,恰好犯了老人的大忌。

老人情愿不卖,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创下的江山分崩离析,心血付诸流水。

李嘉诚断定,备贻肯定无功而返。而且备贻绝无恶意收购的胆量及实力。因为以老人的倔脾气,殊死抵抗,备贻的胜算实在太小。

备贻败退之时,就是中泰出击的最佳时机。李嘉诚以其只进行善意收购的良好声誉及其尊重老人的谦谦君子之风,博得老人的好感,收购顺利完成。

李嘉诚的人品人格及声誉又一次让他在商业活动中取得了成功,他名利双收。

李嘉诚经商箴言:

不只是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人要有金钱之外的思想:心中若能保留自己值得骄傲的地方,人生活得会更加有意义。

7.生活简简单单,求学孜孜不倦

在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穷奢极欲与为富不仁是一对双生子。一般人看来,大富大贵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追求享受。然而富裕之后仍然保持原先的简朴生活确实难能可贵,甚至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最高境界。

1995年8月,香港《文汇报》刊出有关李嘉诚的访谈录。

访谈过程中,李嘉诚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简朴,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

李嘉诚的确是一位简朴的商人,从他的生活中能够明显地看出。

李嘉诚常穿一套黑色西服,这套西服并不是什么名牌,而且还比较陈旧。李嘉诚自己曾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10双有5双是旧的。皮鞋破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不仅如此,李嘉诚很随便,在公司里,与职员一样,他吃的也是工作餐。巡查工地时,工人吃大众盒饭,李嘉诚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另外,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跳舞,打高尔夫球是他唯一的嗜好。

李嘉诚的个人生活如此俭朴,但在公益事业方面,他从不含糊,常常一掷千金,确实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