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刀锋:开国大将风云会
6853200000098

第98章 大将南征胆气豪(24)

“好吧,我们分一下工,我和伯钧组织检查反突围方案,准备万一。天际和朔端立即回前方政治部,向来使表示欢迎他们的起义,按他们的要求确定谈判起义具体事项的时间、地点。沛然同志作谈判代表,准备谈判事项。刘浩同志可以再次进城,一定要注意安全,有事直接和天际联系。我们立即将情况报告东北局,大家互通情报,并等候东北局和中央的指示。”一个短暂的会,前后不过半小时,然而方案是周密的。曾泽生起义完全不是诈降,他是经过了一番多么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作出的这个决定。

这一年多来,曾泽生的心寒透了。去年10月,六十军在吉林被围攻,长春守兵坐视不救,激战一周,险些全军覆灭。今年3月,六十军奉命抛弃吉林,一夜之间溃不成军,所有的重武器、辎重不是丢在吉林,就是被解放军半途截走,战斗力大大削弱。再加上所有家属都丢在了吉林,留下了多少后顾之忧。这一耻辱,南京中央通讯社还美其名曰“陆地敦刻尔克撤兵”。困守孤城以来,六十军更是倍尝寄人篱下的辛酸。长春城从5月份开始就缺粮。新七军吃米,他们却吃混合面、高粱米、大子。空投大米,规定送兵团部,实际上也配给了新七军,说是为了保存实力。难道非嫡系部队就不算实力?曾泽生为此找过郑洞国,答复自然是没有粮食,出于无奈。曾泽生伤心已极。他们是蔡锷将军护国军的后代,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过北伐,抗日战争,南征北战,胜负且不去论,大丈夫死则死矣,何时受过这种窝囊气!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多年军人生涯的经验告诉他,他们已是山穷水尽了。坐以待毙吗?他不甘心,尤其还是为欺侮他们的蒋家王朝卖命。寻求活路吗?那只有一条,他必须考虑改弦更张。一个事变究竟在何时何地发生,的确有它的偶然性,但是促成这一事变的必然性却有它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此时,在六十军,一个决定性的历史事变——决然起义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一个多月前,曾泽生的暂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向他透露了共产党派人进城来的消息,当时他虽然感到震惊,但觉得大势已去,听听共产党的意见也好。当他得知共产党希望自己起义时,他犹豫过,彷徨过,一个已经跟着国民党走了半生道路的人,当想下决心与之分道扬镳的时候,还真有些于心不忍。时至今日,他越想陇耀说的越有道理。这些年来,蒋介石的居心他们看透了,非嫡系部队没有前途,他们看透了,国民党治理国家没有前途,他们也看透了。更迫在眉睫的是,锦州失陷,困守长春是死路一条了。这些都看透了,还有什么不可割舍的呢?他终于下了决心,弃暗投明!他和白肇学、陇耀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进而在六十军营以上干部中取得了一致意见,他派了两个代表去与围城的解放军联络。当得知解放军接受他们起义的时候,他如释重负。曾泽生拿起了电话,他要和他的顶头上司通最后一次话,这是一个告别的电话,也是一个规劝的电话。对郑洞国本人,他并不记恨,尽管郑洞国作出的裁判不尽公平,但就个人来说,他觉得郑洞国是一个正人君子,他想劝郑洞国也走这条路。然而,他失望了。郑洞国一口回绝了他。他心中有些难受。但他不想反悔,事不宜迟,他当机立断了。10月17日,曾泽生率六十军起义了。萧劲光的第一兵团入城部队占领了长春城东半部的六十军防地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控制了整个长春城,接着有条不紊地接收城市。党中央和东北局已电示萧劲光“应相信六十军是真起义”。当然,为了预防万一,他还是做了两手准备。六十军起义成功,他很高兴,5个月的围城之战终于打开了缺口,取得了重大进展。长春城的一半已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六十军已全部开往九台。”作战科长进来报告说。

“好!”萧劲光和萧华坐在指挥所里,两人仍在运筹帷幄。六十军起义后,新七军的营垒已乱了。各级军官通过各种渠道和解放军联系,探风声、摸底,有些前线的连队干脆打通了壕沟,到解放军的阵地上吃饭来了。形势喜人,争取新七军起义,和平解放长春的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着。天亮了,晨曦像一层薄雾,笼罩着长春城。10月18日了,郑洞国觉得度日如年。他站起身来,用手揉了揉干涩的眼睛,走到窗前。街上没有行人,房屋没有炊烟,死一般的寂静,令人窒息。“墓地,这将是我的墓地。”郑洞国自我嘲弄地想。他决定今天到新七军再去走走,亲自去稳定一下军心,虽然知道不会有什么用处。是的,军心再也稳不住了。郑洞国还不知道,此时除了他自己还在死心塌地想以死尽忠外,包括他的参谋长杨友梅,都在另做打算了。就在这一天,新七军和解放军取得了联系,次日,新七军也放下武器投降了,郑洞国成了孤家寡人。时时体察上司心理的参谋长杨友梅,想私下为郑洞国精心安排一个体面投降的结局,他绞尽脑汁搞了一个方案,暗自派人与解放军联络去了。萧劲光得报郑洞国要体面投降,立即决定,接受郑洞国的条件,等候两日,商约21日晨接收中央银行大楼。在这两天中,萧劲光布置了整个长春城的卫戍工作,他检查了最后准备接收中央银行的独七师,向师长交代了任务、纪律,设法长春前线司令员萧劲光会见国民党起义将领曾泽生。搞到银行的钥匙,控制金融机构。一切都安排好,他与作战科长岳天培驱车绕城一周,最后来到了离中央银行大楼几十米处的临时指挥所。21日凌晨4时,中央银行大楼突然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怎么回事,郑洞国又耍的什么花招?”岳天培有些紧张,他看了看司令员,司令员在门口站着,一动不动地观察着,判断着。“派通信员到一线部队去了解一下情况。”萧劲光平静地说。通信员刚走,一辆中吉普在门前嘎地停住,司令员的秘书罗钰如从车上跳下,急匆匆地走进指挥所。“司令员,又有什么变故,枪声这样紧?”罗钰如说,“总部来电问长春的情况。”他打开皮包,送上一份电报。萧劲光接过电报,看了一下。情况尚且不明,他虽然知道郑洞国要体面投降,但不知道他将用什么方式,他当然还要准备郑洞国顽抗。“打不打?”岳天培问。“再等一等,沉住气。整个长春城都是我们的了,这一处要打的话还不容易。我们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萧劲光说。通信员从前线回来了,报告说枪打得很高,不像是对解放军的。萧劲光心中有了底,“打给蒋介石看的。”果然,半小时后,枪声戛然止住。“我去看看。”岳天培说。“一起去。”萧劲光也跳上了吉普车。

枪再也没响,等他们到中央银行的时候,楼上已摇出了白旗,接收部队占据了大楼的制高点,架起了机枪。郑洞国率守军鱼贯而出,身后留下一片失败的狼藉,焚烧未尽的文件纸片、带不走的衣物书报、吃剩下的马头骨架……两位将军碰面了,萧劲光在车上,郑洞国在车下,两人都没有说话。在他们目光相碰的一瞬间,他们都想了些什么?难以猜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萧劲光是自豪的,因为他是胜利者,他理当自豪。

罗瑞卿:放走三十五军,我们就无法向毛主席交代

战略决战中的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辉煌的一幕,黄克诚、萧劲光、谭政参加了辽沈战役;粟裕、陈赓参加了淮海战役;罗瑞卿则参加了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4天以后,淮海战役揭开序幕。罗瑞卿多少有些着急。华北什么时候动手?华北的50多万敌军是一支不小的力量。现在东北打完了,华东又包了“饺子”,华北什么时候动手呢?11月4日,罗瑞卿来到野战军司令部,对耿飚说:“告诉你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傅作义被蒋介石召到南京去了。”耿飚正守着一个巨大的沙盘和参谋们分析敌我态势,听到罗瑞卿说傅作义突然去了南京,立刻想到了下一步行动,问:“是不是要将傅部南调以支援华东敌军,加强其长江防线?”“难说。”罗瑞卿说。“蒋介石现在是举棋不定。他既想让傅作义固守华北,又想给徐蚌会战(即淮海战役)添点兵力。固守华北,可以迟滞我东北、华北大军南下;调往南京一线,则北进可增援刘峙,驻守长江可保证南京防务。”

“傅作义能听蒋介石的吗?”耿飚把心里的疑问说出来。“绥远是傅作义的老家,他的辎重家当都在绥远。在傅作义看来,如果向西收拢,还有自成局面的可能;如果南下,即使站稳脚跟,也仍旧要受制于蒋介石。傅作义要冒险南下,别的不说,就是通过我们这一大片解放区,也够他折腾一阵子的。”罗瑞卿看了看沙盘,顺手比画了一下,说:“他们可以从海上走嘛。”身旁一名参谋说:“有情报反映,敌人的‘剿总’司令部有从北平移往天津的迹象。”“傅作义想保住港口嘛!”罗瑞卿说。“但是,要是我指挥他们,就不会那么蠢,这么多部队,搞海上运输,塘沽港口又临近封冻期,谈何容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傅作义这几十万部队的去向,当有人问耿飚时,耿飚谦虚地说:“我还没有考虑成熟,不过,我总认为,想办法把傅作义的部队留在平津最合适。”

“那我们赶快向聂司令提个建议吧,傅作义的部队本来就是我们‘碗’里的‘肉’嘛。”一名参谋说。罗瑞卿笑了。耿飚也笑了。他说:“你的想法有道理。不过,中央恐怕早有打算了。”其实,华北的50多万国民党军队是守还是撤,蒋介石和傅作义也是各怀鬼胎。11月4日,蒋介石特意把傅作义召到南京,商讨对策。当时,徐蚌大战一触即发,卫立煌集团被全歼的余波未散,为了加强长江防线,蒋介石曾经要求傅作义放弃平津,率部南撤,担任东南行政长官。傅作义对蒋介石吞并异己的伎俩深怀戒心,不愿南撤,即使平津危急,他也愿意西撤绥远,杀回老家去。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傅作义对蒋介石说: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的部队至少需要休整3个月到半年。只要林彪不入关,聂荣臻奈何我不得。驻守天津、北平,还能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当然,这后一句话,他没有说出来。这一次,蒋介石痛痛快快地放傅作义回北平了。蒋介石心里很清楚,傅作义暂时守住北平、天津,就可以钳制聂荣臻和林彪两路大军,就能争取时间训练新兵,部署长江防线。蒋介石和傅作义似乎都没有仔细考虑我军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这一打法的后果。

然而,毛泽东胸怀全局,在指挥淮海战役的同时,已经作出了进行平津战役的战略部署。11月18日,罗瑞卿等收到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发来的电报。电报中说: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助杨、李、李阻止敌人逃跑。这是华北军区收到的关于平津战役的第一封电报。当时,罗瑞卿任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二兵团政治委员。电文中的“杨、罗、耿”即华北第二兵团的杨得志司令员、罗瑞卿政委和耿飚参谋长。“杨、李、李”即由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指挥的第三兵团。11月24日午夜,罗瑞卿又看到了毛泽东发给第三兵团并转告他们的电报。这份电报命令第三兵团撤围归绥,秘密东进,以奇兵突袭的方式进至张家口、宣化一带,等候东北主力入关;命令第一兵团停止对太原的攻击,集中兵力进行平津战役。华北军区的3个兵团就这样进入了平津战役的洪流。毛泽东赋予杨、罗、耿兵团第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阻击傅作义的“王牌”军第三十五军,这一任务关系到平津战役的全局。罗瑞卿在回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时,称之“将坏事变成好事”。为什么出现“坏事”?这还得从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说起。11月26日,罗瑞卿看到毛泽东发来的电令:着杨、罗、耿率二兵团于今26日由曲阳出动,以5日至6日行程至涿县、涞水以西地区待命……七纵受杨、罗、耿指挥,应由保定北进迫近敌人活动。11月27日,罗瑞卿在行军途中,又收到毛泽东发出的电报。毛泽东命令他们:12月1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隐蔽待命。看完这份电报,罗瑞卿意识到华北二兵团有重要任务了。紫荆关是太行山区的一个关隘。“关”的本身只是一段残败的长城,但周围千山万壑,从紫荆关向北出动,不容易暴露作战企图。罗瑞卿想到,二兵团在紫荆关隐蔽待命,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这两支无疑是对付傅作义的奇兵。11月30日夜晚,杨、罗、耿兵团到达毛泽东指定的紫荆关隐蔽。第二天,当罗瑞卿得知三兵团对张家口突然发起进攻,驻守北平的傅作义“王牌”第三十五军、驻怀来的第一○四军分别乘火车和汽车向西增援时,立刻意识到二兵团这支奇兵该出动了。三兵团进攻张家口,就是毛泽东为了调动北平的敌人而投下的一着好棋。罗瑞卿在思考国民党第三十五军的动向,他问杨得志和耿飚:“郭景云这个人怎么样?打仗有什么特点?”“听说他有好多‘点子’,”杨得志不无幽默地说。“不过在我们面前,他的这些‘点子’起不了什么作用。”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郭景云绰号郭大麻子。傅作义麾下的诸多将领中,郭景云名列前茅。第三十五军是傅作义付出多年的心血创建的,傅作义敢于把“王牌”军的大印交给一个陕西籍的郭景云,可见其对郭景云的器重。杨、罗、耿兵团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郭景云。当指战员们得知敌第三十五军被“调出北平”时,普遍发出了“跟三十五军算老账”的呼声。大家求战心切之际,毛泽东又命令张家口的三兵团“围而不打”。这就把西援的第三十五军拴住了。那几天,电报频传,军情如梭。罗瑞卿一边看地图一边对杨得志说:“毛主席调出北平的敌人,把敌军分割开,以便我们各个吃掉,这一招很英明。”耿飚说:“这一次可抓住了傅作义的命根子,傅作义心疼,说不定会亲自出来救援。”杨得志说:“这篇‘文章’大得很呢!”12月2日,军委命令杨、罗、耿兵团:兵出紫荆关,直逼平绥线。郭景云离开北平时,完全是一副“马到成功”的样子,他对傅作义和有关人员一连说了几句“去去就回来”。国民党第三十五军一路顺利,很快达到张家口。毛泽东摸透了傅作义的脾气,认为傅作义当时虽然还有西逃和南窜两种选择,但他的老窝在绥远,西逃的可能性不大。傅作义调第三十五军去解张家口之围,是考虑到东北林彪的部队暂时还不能入关,华北聂荣臻的几个兵团奈何他不得。当傅作义得知东北野战军已经开始入关,华北的杨、罗、耿兵团已经出紫荆关时,感到情况严重,马上命令郭景云火速返回北平。他不愿意把他的“王牌”军留在北平以外。

毛泽东一看傅作义要丢卒保车,宁肯失掉张家口,也要第三十五军退保北平。这关系到平津战役能否顺利发展。军情紧急,12月4日,毛泽东在一天之内连续发出三封电报。当时,罗瑞卿同第二兵团指战员一起正在向北疾进。军令如山。那一天,真是急如星火。毛泽东发出的电报一封比一封紧急。第一封电报是4日凌晨2时发出的。电报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