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易经文化地图
6854700000004

第4章 《周易》之基本知识(4)

除了《连山》和《归藏》之外,在《周易》的本身学问中,有三个理,简称“三易”,这里的“三易”是指《周易》研究的三个原则,它不同于《连山》、《归藏》和《周易》所构成的《易经》的“三易”。这里的三个原理是“变易”、“简易”和“不易”。

一是“变易”,是指世界上万事万物,时刻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也即没有一事、一物、一情况、一思想是不变的。无论它所处的时间空间如何都是在变动着、发展着。这一观点,与佛教中的“无常”概念是一个意思。无常指的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是永恒存在的。这正是当我们看到一幢房虽然刚刚盖起,就预计它一定会在未来一个时刻倒下去,不是自倒,就是人为地拆倒它。这与人生一样,虽然婴儿出生后是有发展前途的,但他肯定要经过生、老、病、死这几个阶段,谁都不会例外。在这一点上,也是与辩证唯物主义相一致的。

二是“简易”,是指宇宙间无论如何复杂与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能一旦够了,了解它之后,就变得平凡而简单。这如同今天的系统学观点,也即任何复杂系统皆可把它化简成模型最后归结成《广义量化》的(o,1)变换与组合。在古代有些圣贤,如诸葛亮,就能捏指一算,便知有东风到来。这虽是故事,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古人学懂《易经》之后,了解到《易经》的法则,懂了宇宙万事变化规律,把八卦图案,排在指节上而,再加上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同时把数学公式也排上去,便可推算出未发生的事。象天气预报一样的道理,只不过那时的技术手段与计算工具不如今天先进,但道理是一样的。这种简化方式,在近代科学研究与试验中是屡见不鲜的,或者说简化方法就是“简易”原理的具体化。

三是“不易”,是指万物皆变这一事实是不变的。也就是说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它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道教称其为“道”,佛教称其为“神”,哲学家们叫他为“本体”,科学家称它是“功能”。不管它们叫什么,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客观存在的理。或具体一点说,万事皆变的道理是不变的。

从这三个原理看,《易经》确实伟大,它的一些道理虽出自于几千年前,但它与今天的唯物主义理论非常一致。“易变”与“不易”两者,不是今天的唯物辩证法中的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辩证思想吗?所以说《易经》的道理非常科学。

3.《易经》方法论的科学性

《易经》揭示天文、地理、人生的方法与程序,《易经》的方法论描述,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是《易经》的思维方式,也是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主要体现在《易经》的三个研究法则上,那就是:“象”、“数”、“理”。

根据《易经》的观点,宇宙中万事万物皆有它的道理和原则。这个理就是《易经》方法论中的理,也即宇宙万物的规律、道理。这就是说,宇宙万物皆动,不是乱动,而是有一定的次序,按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和发生。发展之中。另外,宇宙万物既有它的道理,也必定反映在一些现象上,例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都表现在气候天气与气温,以及生物生长的一些具体现象上。规律是理,现象是象,理与象是共存的,也即万物有理,有理必有象;反过来说,任一现象,也必有道理。此外,任何一种现象,也一定有数字表示。例如,一支钢笔是用于写字的,它为什么可以写字,必有其道理。它的颜色、外形是象,这些象中皆蕴含了数据,如长、短、粗细,能用多长时间,能吸多少墨水等等,这皆含有数字。由这些数字的关系中,还可发现一些规律性的道理。如,笔太长了或太短了都不好用,这就要寻求一个最佳尺度。笔下水多了不好,不下水也不好,如何制造一支笔使它长、短、粗、细,下水速度等皆恰当好处,必定有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往往蕴寓在一些数量中。总之,三者有一些密切关系。

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无时不在经历象,数、理三个过程:这个过程正是近代科学的研究步骤与方法。例如,对物理学的研究过程是:先由现象产生模型或试验设计、试验装置;通过试验得到有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研究现象的规律。实际上,象、数、理,用现代系统学理论去解释,象就是由研究对象出发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数就是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参数,由初始参数输入,通过模型变换获得输出数据。对这种输入输出数据的关系分析,所获得的因果关系或结果(信息或知识),便可揭示出被研究对象的运行规律、道理、法则、定律、定理等。

因此,《易经》的“象”、“数”、“理”三法则,是科学的方法论。

4.现代科学与《易经》

所谓现代科学,是指自20世纪初出现量子力学理论至今的一些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技术,这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次大革命。人们开始认识到,以牛顿与笛卡尔为代表的科学理论,已不适应当前科学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机械哲学思想与还原论受到时代进展的冲击。西方的很多科学家越来越感到,综合性、系统性、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会更加符合当前科学的发展与实际。因此,他们便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的《易经》上来。看到利用《易经》思维方式去观察自然,去处理人事,去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但能准确地宏观把握现实世界,而且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下,有些科技创造。特别是《易经》强调从大自然实际出发,效仿自然规律,并创造符合客规律的理论与技术,与大自然一起去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总之,《易经》与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当代的科技成果,无一不能用《易经》的道理去解释。例如,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军事装备也空前的现代化。但是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要与现代作战技术相适应,东方的“兵法”仍十分有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如,1991年春季的“海湾战争”中,美军把《孙子兵法》有效地应用到战争中,我们知道中国的《孙子兵法》很多思想是来自《易经》之中,如以柔克刚、先礼后兵、声东击西等等,皆属《易经》阴阳相对之范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其出兵合法化,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支持,这实际上是先礼,当伊拉克的萨达姆失去誉论支持时,美军出兵就十分自然了,给人们的印象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是合乎情理的,这正是先礼后兵的绝妙运用。

七、《易经》的研究内容

一谈起《易经》,人们自然与算卦(算命)联系起来,难免被人们认为是“迷信”。这是因为这本书的结构不同于一般古代经书,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卦。卦就相当于一般书的章或篇。因此,我们可称《易经》有六十四章,共上下两篇,上篇有三十章(三十卦)构成,下篇有三十四章组成(或三十四卦)。据说在战国时,就有人如此分法,其依据是西晋时期,从战国时魏襄王墓中挖出的《易经》已分为两篇。

关于“卦”,在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与定义,例如,唐代的孔颖达依据汉代《易经》的说法,认为“卦”就是“挂”,意思是指把卦象悬挂起来,便于观看与思考,这与我们在今天从事科研的活动中,把一个模型(公式)写在黑板上进行思考是一致的。后来明朝的杨慎认为,古代的“圭”与“卦”同音,因此,他以圭解卦,他说:“古者造律制量,六十四桼为一圭,则六十四象总名为卦可也。”这里虽然有数字六十四的巧合,但是不能解释八卦为什么也称卦。相比较,清代易学家张惠言的说法更有一些道理。《仪礼·士冠礼》有句话云:“卦者在左。”汉代经师郑玄注释说:“卦者,有司主书地识爻者。”张惠言据此确认“书地识爻谓之卦”,意思是指,在占筮时,每得到一爻,便把它写在地上,以便记忆,这就叫卦。所以,“卦”字从土从卜,也即由两个“土”,一个“卜”字构成。张惠言的此种说法,都有文献文字的依据,又比较朴实,虽前人之所未发,但却符合卦字之本义也。

《易经》一书,是由六十四卦所组成,但是其基础却为八卦。在《周礼》中说,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则为别卦。所谓的八卦,指的是乾(瘙椸),坤(瘙椺)、震(瘙椻)、艮(瘙椼)、坎(瘙椸)、离(瘙椺)、兑(瘙椼)、巽(巽)。由此可见,卦形虽为八种,但它的构成基本符号只有阴爻符“——”和阳爻符(—)两种,它们是构成《易经》卦形符号体系的最基本要素。八卦是由这两个基本符取三的排列所组合而成。由于这些卦形容易混淆,宋朝有一个大理学家、哲学家,名叫朱熹,在他所着《周易本义》中曾以歌的形式对八卦卦形进行记忆。这是有名的《八卦取象歌》,歌曰:

瘙椸乾三连,瘙椺坤六断;

瘙椻震仰盂,瘙椼艮覆碗;

瘙禹离中虚,瘙椾坎中满;

瘙楃兑上缺,瘙椼巽下断。

这里,每一句的前一个字是卦名,后两个字则是对该卦卦形的形象化描述。

按照古代相传,八卦分别代表着自然界中的八种事物,具体地说,就是“乾”表“天”,“坤”表“地”,“震”表“雷”,“巽”表“风”’“坎”表“水”,“离”表“火”,“艮”为“山”,“兑”表“泽”。有人还认为各卦的卦形分别就是这八种自然物的古文字字形,如“瘙椸”就是古代文字“天”,“瘙椺”是古代文字的“地”字等等,此外,八卦还可引申出一些象征性意义,如,乾为“健、阳、男…”,坤为“顺、柔、阴,女…”,震为:“动”,巽为“人”,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悦(说)”,《易传》就是以此来解释《周易》的。

我们用近代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进一步研究八卦符号的组合时,还可看到和悟出,在我们的书中曾提到的“新=旧”的这一疑案的解答。所谓“旧”是指古易中的八卦基本符号阴爻“——”和阳爻“—”,所谓“新”乃指现代数学中一般符号a,b或二进制符号o,1。

令a=—(或1=—),b=—(或0=—),按照近世代数学二项式的三次方展开有如下结果:

(—+—)3=(a+b)3=a3+3a2b+3ab2+b3。

由上代数式,不难将八卦各卦理解成如下对应关系,即,a3表三个阳爻符,也即瘙椸=a3,b3是三个阴爻符“瘙椼”,也即瘙椺=b3,3ab2分别为震(瘙椻),艮(艮瘙椼)和坎(瘙椾),因这三个卦皆有两个阴爻,一个阳爻,共三个卦,故代数式中有3ab2这一项。同样,在代数式中,3a2b一项分别代表了离(瘙禹),兑(瘙楃)和巽(瘙椼),他们都是有两个阳爻与一个阴爻所组成,故有3为系数,即描述了它们是由两个阳爻与一个阴爻所组成三个不排列的卦。我想用此具体代数的操作去研究八卦的符号结构,是有意义的。这能否可以说,古代《易经》中有科学道理?在近代科学中也蕴寓着一些《易经》思维方式?从这两个问题上说,新与旧能否解释为有共同点?故我们在本书的讨论中,提出了在这个含义下的“新=旧”。

同样,如果读者有兴趣,也可把六十四卦用(a+b)的六次方的展开式去描述,因为六十四卦是阴爻符与阳爻符取六个爻进行组合而成,共计八八六十四卦,也正是代数式:(a+b)=(a+b)3(a+b)3=(a3+3a2b+3ab+3+b3)(a3+3a2b+3ab2+b3)=a6+6a5b+15a4b2+20a3b3+15a2b4+6ab5+b6的展开。从这一展开式中,可以完全精确的推出64卦。因为,只要从上式中的系数之和就可显而易见的知道共有:1+6+15+20+15+6+1=2(1+6+15)+20=2x22+20=44+20=64种情况,也即如下六十四卦。

此外,我们还可看出,由两个八卦卦象进行重合,便可获得8x8=64卦。于是,易知六十四卦都是由两个三爻卦组成的六爻卦。故六爻卦又可分上卦和下卦(即上面的三爻卦为上卦,下面的三爻卦为下卦,例如大有卦卦象是“瘙棴”,上卦是离卦,下卦为乾卦,两者合一便是六十四卦中的“大有卦”。

总之,六十四卦就是《易经》的全书结构,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鉴此,《易经》的研究内容可有以下诸点:

文王六十四卦的方形排列

一是研究每卦的内容,共有四项:这就是卦象、卦名,卦辞、爻辞。例如,以乾卦为例,该卦全文为:

瘙棤乾。元享,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