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6854900000049

第49章 士林雅趣(3)

“我有一双灵巧的手,针线活儿也非常出众。这种情况完全可以向众人夸口,至于把眉毛画得长长的,来向人家讨好,跟别的女子争奇斗艳,我是不愿意去做的。你看我这样的脾气、禀性,与如今的世态人情格格不入,就算找到了良媒,想找个如意郎君不也挺困难的吗?

“唉!我自己的亲事一点希望都没有,叫人心神不定。可是我还要天天手拿金线、银线绣那些绸衣罗裙,无休止地为人家缝制出嫁的衣裳。年复一年,这样的遭遇真叫人心酸……”

诗人在这首《贫女》诗里,借未嫁女子对苦闷的倾诉,喻指那些家境不好的读书人,因为出身贫贱、无人举荐而陷入忧郁之中。这些才智非凡的寒士,整日为人家出谋划策,自己却没有出头之日,得不到赏识、重用,这种状况真是叫人寒心啊!

成语释义

表示为别人忙碌,而自己得不到多少利益。

故事出处

《全唐诗》卷六百七十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出处译文

只恨自己每天手拿金线、银线绣那些绸衣罗裙,不停歇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

020东山再起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士姓谢名安,他在少年时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明。成年以后,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字写得非常漂亮。

谢安不喜欢玩弄权术,不愿意进入政坛,开始只是做了个着作郎,不久就故意称病,辞官飘然而去。他后来在浙江会稽的东山过起隐居生活,经常和王羲之等好友赏玩山水,论诗作文。朝廷听说他名气越来越大,就封他为吏部郎,想借他撑撑门面,他不想为官,就婉言谢绝了。

后来,征西大将军、晋明帝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由于桓温权势浩大,可比三国的曹操,他不敢与之对抗,只得应召前往。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一天,很多文武官员都来欢迎他进入政界。有个叫高菘的官员,平时就好直言不讳,这时索性半开玩笑地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与天子的意思相违拗,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终于改变初衷了!”谢安听了这话,心里非常羞愧。

由于谢安才华出众,官职一再攀升,后来竟然成为当朝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抗击前秦,将强大的敌人打得大败。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归隐后再出来当官,现在比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力量,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故事出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出处译文

你屡次与天子的意思相违拗,隐居东山不出。大家都私下里议论:“你要是不肯出来做官,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

021近水楼台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经主持过“庆历新政”,想对因循守旧的宋王朝进行改革。

有一次,他在浙江杭州做知府,对部下有才能之士进行提拔,给他们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他手下有名叫苏麟的官员,因为到外县巡查而不在省城,结果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提升。苏麟很生气,就写了一首诗,将自己心中的不满表达了出来,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易为春。

诗表面上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亭阁,能先见到月光;向着阳光的树木花草,能先受到春天的滋养。”其实却有着隐秘的寓意:“在您身边的人都获得了升官的机会,可我因为不在您身边,做的还是原来的官!”

范仲淹何等聪明!看了他的诗,一下子就琢磨出其中的含意,赶快写了一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

成语释义

比喻因近便而得到优先的机会。有时也用来讽刺一些人借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近的人占得便宜。

故事出处

宋人俞文豹《清夜录》:“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出处译文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022沆瀣一气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崔瀣的年轻人来到京城。他想通过考试,得到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等到进入考场,拿到考题,他不由得心花怒放。自己原来还以为通过考试有多么难呢,其实考题容易得很。他本来颇有才学,拿起笔来刷刷地写,很快就写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等到发榜那天,崔瀣前去看榜,他的名字果然荣登金榜。他见自己被录取了,自己十载寒窗的辛苦没有白费,当然很高兴。可是周围的人们却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原来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人们把崔沆、崔瀣两人的名字一联系,就认为他们两个私下勾结,把国家考试当成儿戏。因此人们编了两句顺口溜进行嘲讽:“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释义

常用来讽刺互相勾结、气味相投的坏人。

故事出处

宋朝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出处译文

乾符二年,崔沆为主考官,而崔瀣荣登金榜,周围的人称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汽、雾露连在一起。

023对牛弹琴

在古代,有一位很有成就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对各种乐器都很精通,尤其对琴颇有研究。他演奏的琴声非常优美,人们听了都有进入仙境之感。

在一个春天的午后,天气晴和。公明仪心情舒畅,就到郊外去散步踏青。忽然,他看到有一头牛在葱绿葱绿的土地上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使他的创作灵感受到激发,决定要为这头牛献艺。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非常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演奏得非常认真,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但琴声的感染力却没有使那头牛动情。那头牛还是老样子,只顾着埋头吃青草,对悠扬美妙的琴声和大音乐家公明仪表现出不感兴趣的神态。

公明仪看到牛竟然如此忽视他的琴艺,不由得生起气来,认为这头牛真是什么也不懂。当他仔细地进行观察后,发现并不是那头牛没有听见他的琴声,而是因为牛的欣赏水平实在有限,无法接受曲调过于高雅的《清角之操》。

公明仪明白了这一点,就重新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头牛听到好似蚊子、牛蝇、小牛在叫的琴声后,忽然停止吃草,竖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听着这支曲子。公明仪看到后喜出望外,觉得这头牛虽然愚笨,也能欣赏自己的艺术。

成语释义

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

故事出处

汉朝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出处译文

公明仪对着牛弹了一首高深的曲子《清角之操》,牛毫不理会,只顾自己吃草。并不是牛听不到,只不过是不合它的口味罢了。

024家徒四壁

西汉时期,着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家境贫寒,只能依附他人。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见他如此穷困,就把他请到临邛,安顿在宾馆里。从此以后,王吉每天都前去拜访,想借此提高相如的名气,让他得到致富的机会。

临邛有一个大富豪叫卓王孙,他见到县令对司马相如这样好,便猜想这位司马先生定是一位贵人,就设宴邀请他光临。司马相如来到卓府时,身穿一套上好衣服,再加上他的不凡气度,显得风度翩翩。

席间,相如为宾主弹琴,以助雅兴。不但宾客们被相如的风度和琴艺所倾倒,就连俗不可耐的卓王孙也高兴得不得了。

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姿容绝世,只是丈夫去世,就在娘家过起了守寡生活。她非常爱好音乐,听说府中来了一位精通琴艺的贵客,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偷欣赏。她听到相如的琴艺果然不凡,就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客人产生了爱慕之情。

相如的感觉相当灵敏,也发现有位女子在听他弹琴,就使出浑身解数,奏了一曲异常动听的《凤求凰》,想通过音乐使对方动情。

《凤求凰》是古代的一首情歌。卓文君听到这首歌,顿时明白了相如的爱慕之情。当天晚上,文君大胆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离开家庭,与相如私奔。二人恐怕卓王孙带人追赶,就回到相如的成都老家。

回家之后,卓文君发现相如家非常贫穷,家徒四壁。她虽然过惯了富贵日子,但并不嫌弃相如,还是与他结为夫妇。后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到临邛,开了一个酒店,小日子过得倒也甜甜蜜蜜。

卓文君虽然沦落为卖酒之妇,但她看到夫君才智双全,因而坚信他必然能够飞黄腾达。所以尽管日子过得苦,她还是心甘情愿。

后来,司马相如果然凭着自己的才华,在京城长安做了大官,还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他把卓文君接入京城,与她共享富贵。

成语释义

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家境非常贫寒。徒:只,仅。壁:墙壁。

故事出处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出处译文

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

025口若悬河

郭象,字子玄,是晋朝的一位着名学者。他能够细心观察一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然后仔细揣摩,找出其中的道理,进行深入研究。他还对《老子》《庄子》非常感兴趣,在少年时代,就能把这两本书的要义说得头头是道。人们非常佩服他,都说他的看法非常深刻。

由于郭象很有学问,就有很多人仰慕他的名气,请他出来做官。郭象对做官不感兴趣,不愿从政,每天只是埋头做学问,或者和志趣相同的人一块研究哲理。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学问的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做自己才会快乐、满足,活得自由自在、快快活活。

可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朝廷三番五次要他参与朝政,侍奉君王。郭象最后实在推辞不了,勉为其难地应承,做了一名黄门侍郎。

郭象到了京城,很受同僚的欢迎。他知识渊博,谈起什么事情都能表达得很精彩。他的口才非常出众,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立论新颖,条理清晰,总是大谈哲理。所以,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非常有意思。

有一个太尉名叫王衍,他对郭象的学识和口才都相当赏识,把他当成是一个奇人。他常常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谈话,就好像看到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地往下流,谈了很久也没有枯竭之时,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成语释义

说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若:好像。悬河:瀑布。

故事出处

《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出处译文

听郭象谈话,就好像看到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地往下流,谈了很久也没有枯竭之时。

026模棱两可

唐朝时期,有一个大臣叫苏味道,才学满腹。武则天见他很有学问,觉得朝廷需要这样的人,就对他非常宠信,甚至一度任命他为宰相,统率百官。他这个人非常圆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保住官位就成,决不与人争执。

有一次,苏味道受一个案子的牵连,被贬到别的地方任职。但因为朝廷离不开他,后来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可是没过几年,他又失了宠,被捕入狱。他所在的监狱被人们称为“三品院”,里面关押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因为“三品院”里的人都有可能重新掌权,所以里面的生活还不错,许多人在监狱里仍是大吃大喝,继续过着奢华的日子。

可是苏味道在狱中却处处谨慎,每日只吃些粗茶淡饭,睡觉时就睡在地上。他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坐牢也有个坐牢的样子。武则天了解了这些情况,认为他谦朴可用,再次将他官复原职。

苏味道虽然屡次获罪,但没过多久又能官复原职,重新掌权。这个现象让大家感到很不明白,就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想了想,说:“处理所有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明确。不然的话,一旦犯了错误,必定要获罪受罚。可以像用手摸棱角一样,这一端可以,那一端也行。这样做,就能保证自己官运亨通。”

因为他说了这样的话,人们就送了他“苏模棱”的雅号。

后来,武则天病危,中宗李显重新掌权,重用了一班自己信得过的臣子。苏味道在朝中不吃香,就被贬到外地为官,没过多长时间就死在任上。看来,苏味道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世方法,也并不能够保证他始终走红运。

成语释义

指对事情的态度很模糊,不表态,认为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后来常形容人缺乏主见。模棱:对事情的态度很模糊。

故事出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出处译文

(苏味道)曾经对人说:“处理所有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明确。不然的话,一旦犯了错误,必定要获罪受罚。可以像用手摸棱角一样,这一端可以,那一端也行。”

027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名叫孙山,他和乡里一位老人的儿子结伴而行,要去省城参加科举考试,也好谋个功名富贵。

到了省城,两人很顺利地找到考场,然后参加考试。考完后,两人都不知道自己考没考中,就耐心地等待发榜。过了几天,榜文张贴出来。孙山非常焦急,挤在人群中看来看去,却总是看不到自己的名字。

他心中懊恼到了极点,想不到这几年下的苦功算白搭了。正当他心灰意冷之时,突然在末行看到自己的名字,原来是考取之人的最后一名。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被录取了,成为举人了。

可是与他一起来应试的同乡却没有考取。他回去对那人说明了情况,对方立刻低下头来,表现出一副难过的样子,并提出在省城待几天。孙山看他这副样子,觉得让他在省城散散心也好,于是一个人回到了家中。全乡人知道他考中了,都到他家来祝贺。

同乡的老人听说孙山回来,却不见儿子返家,就向孙山打听他儿子考没考中。孙山是个诙谐才子,幽默地吟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里的“解名”指的是榜上举人的名字。意思是,我孙山是举人中的最后一名,你儿子的大名还排在我的后面呢。言外之意,自然是说他儿子没有考中。

老人向来知道儿子的水平远远不如孙山。听孙山一说,觉得孙山都考到最后一名,自己的儿子榜上无名当然不足为奇,便平心静气地离开了孙家。

成语释义

名次排在孙山之后,表示投考或选拔时没有被录取。

故事出处

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028冥顽不灵

唐朝中期,韩愈的文章天下知名,为世所称颂。

他早年父母去世,全赖嫂子细心照料,十九岁前就已经看了不少书,三十五岁进入仕途,进京担任国子监博士之职,后来官越做越大,还当了刑部侍郎,主持一部的政务。但是,他的一篇《谏迎佛骨表》的文章,令唐宪宗非常生气,要把他开刀问斩。

幸亏宰相裴度是个贤明的人,知道韩愈是个正直之人,一再为他说好话。唐宪宗看在裴度的面子上,才将死罪判轻,将韩愈贬到潮州做刺史,让他受些苦难。

韩愈来到潮州后,听当地的老百姓讲,潮州恶溪的鳄鱼屡伤人命,是潮州的祸害,百姓为此非常恐惧。韩愈决定要为百姓除去此害。于是,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命令下属到溪边宣读一番,以便惊走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