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6854900000005

第5章 人格人性(2)

宁嬴回答说:“我看他长得相貌堂堂,举止有度,以为这人必是品德高尚的贵人。没想到他不说话还好,一张口就夸夸其谈,让人讨厌。亏他还能出使外邦!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我跟着他,不但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而可能遇到祸害。我越想越觉得跟着他走不靠谱,就离开了他。”

成语释义

只开花而不结果。比喻外表好看,腹内空空,没有学问。华:花,开花。实:果实。

故事出处

《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出处译文

他这个人虽然外表好看,但总是不务实,只怕会招来别人的怨恨。

010自相矛盾

战国的时候,在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他带着一根矛和一面盾去集市上卖。

他先是吹嘘自己的盾说:“我这面盾呀,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了,无论什么兵器都没有办法刺穿。”不一会儿,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这根矛啊,用罕见的金属千锤百炼而成,不管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刺进去。”

于是,有人就故意调侃他:“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赶紧试验一下吧。”卖兵器的人顿时哑口无言。

成语释义

比喻言行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

故事出处

《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

出处译文

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011仰人鼻息

东汉末年,董卓在朝中专权,上欺天子,下压群臣,鱼肉百姓,无所不为。各州郡的割据势力纷纷起兵讨伐董贼,共推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统率群雄,直逼长安。

冀州牧韩馥负责讨逆群雄的粮草供应,他看到袁绍深得人心,势力越来越雄厚,害怕他夺取自己的地盘。怎样才能消除袁绍的威胁呢?韩馥心生一计,那就是少给他们军粮,使他们尽早离散。袁绍见韩馥如此对待自己,气愤不已。

一天,袁绍的一位谋士对袁绍说:“您想讨伐董卓,必须有一块容身之地,否则难免受人所制。冀州之地,人民富庶,粮草充足,而冀州牧韩馥又没什么才能。您为什么不想办法把冀州夺过来,作为养兵之所呢?”

“哎呀呀,你说得太好了。若能夺取冀州,有了充足的粮草,我的兵马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充。这对我实在太有利了。”

袁绍采纳了谋士的建议,一方面秘密命令公孙瓒率军队佯做攻冀州之势,一方面派遣自己的外甥陈留、高干劝韩馥归顺自己,拱手献出冀州。

韩馥面对不利局势,仔细地想了一阵。他知道自己的才能和威望都不如袁绍,眼下又有重兵威胁,只好同意让出冀州,也好保全性命。但是他把这个想法对部下讲了,反对的呼声却很大。很多将领对韩馥说:“咱们冀州兵强马壮,贮存的粮食足够吃十年;而袁绍的人马也就是一群穷军孤客,依靠我们喘出来的气而活着,又如同吃奶的孩子托在我们手上,假如给他断了奶汁,他立刻就会饿死。我们凭什么要把冀州白白让给他?”

韩馥说:“我是袁家的老部下,论才能又远远比不上袁绍。我把位置让给贤者,也是古人所赞成的,你们为什么要从中作梗呀?”

韩馥的大将们还是不服气,他们提出把兵马开回来,与袁绍进行决战。可是韩馥说什么也不答应,一心要把冀州让出去。他派自己的儿子带着冀州牧的印绶,去见袁绍,表示投降的诚意。

袁绍得了冀州,实力大大增强,心里却容不得韩馥。到后来,韩馥受尽了袁绍的逼迫,自杀而死。

成语释义

原意是依赖他人的呼吸而活下去,现在常用来形容依赖别人,难以自立。

故事出处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出处译文

袁绍的人马也就是一群穷军孤客,依靠我们喘出来的气而活着,又如同吃奶的孩子托在我们手上,假如给他断了奶汁,他立刻就会饿死。

012趋炎附势

北宋真宗时,李垂学问极高,正直无私,先后担任过着书郎、馆阁校理等职,深孚众望。当时官场中流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庸俗作风,李垂对此非常反感。

当时,大臣丁谓就是靠了阿谀奉承的本事,才成为当朝宰相的。他当上宰相后,把持朝政,对不听自己话的人严厉打击。很多想升官发财的人,见丁谓很得皇帝的宠信,都去巴结他,希望得到好处。可是李垂对于奉承之道从来不感兴趣,坚决不去丞相府拜谒。

李垂认为,丁谓身为当朝宰相,不秉公执法,反而欺凌同僚,实在有负天子所托、百姓所望,这样的人臭气熏天,躲都来不及,干吗还去参拜呢!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很多小人知道了李垂的想法,就去向丁谓报告,以这种方式来巴结他。丁谓知道李垂的想法后,气得不得了,就找了个借口把李垂贬到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失去了靠山,得罪他的人又都被调回京城,李垂也被天子召回,有了被重用的机会。一些朋友劝李垂去拜谒新宰相,不要再清高下去了。他却冷静地回答道:“三十年前的我,如果肯抛弃清高,去拜见丁谓,可能早就被他当成心腹,成为翰林学士了。现在我老了,见到大臣们不秉公办事,还常常不给他们留面子,当面进行指责。现在的我,可谓疏狂到了极点,又怎么能依附有权势的人,看别人的眼色做事,来使他们向天子引荐我呢?”

很快,有人将他的话报告了新宰相。新宰相感到他是个刺儿头,放在朝中很麻烦,就再次将他贬出京城,让他到外地去当个小小州官。李垂虽然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仍然不后悔。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奉承、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趋:投靠。炎:权势兴盛之人。附:依附。

故事出处

《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出处译文

现在我老了,见到大臣们不秉公办事,还常常不给他们留面子,当面进行指责。现在的我,可谓疏狂到了极点,又怎么能依附有权势的人,看别人的眼色做事,来使他们向天子引荐我呢?

013夜郎自大

西汉时期,汉朝的西南方有一些小国,其中有一个是“滇国”,一个是“夜郎国”。有一次,汉武帝派人到西南方去进行访问,想打通去身毒国(今印度)的道路。

汉朝使臣先到了滇国,滇王不了解汉朝的虚实,就问他:“汉朝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它与我国相比,哪一个更大些呀?”使臣听了他的话,觉得滇王说话太不知道深浅:滇国的领土只有汉朝一个州郡那样大,居然还与汉朝来比大小,岂不让别人笑话!

这位使臣离开滇国后,又来到夜郎国。夜郎王也没有摸清汉朝的实际情况,就向使臣发问:“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一个国家更大一些呀?”原来,他还以为汉朝同滇国差不多,没有多少领土。

成语释义

常用来表示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实际上非常差。

故事出处

《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出处译文

滇王对汉使说:“汉朝的地盘与我国相比,谁大?”夜郎王也这样对汉使说。因为道路不通,滇和夜郎各自管着一州的领土,却不知道汉朝的地盘那么广大。

014好大喜功

汉武帝刘彻是封建帝王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在其统治期间,做了很多大事。

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他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割据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垄断的富商。他兴修水利,移民于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发展了农业生产。他派使节出使西域各国,巩固了边防,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在军事上,汉武帝尤其有突出表现,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征匈奴,打击匈奴贵族,解除了北方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汉武帝十六岁即位,总共当了五十四年的皇帝,做过许多前人未做过的大事。

成语释义

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现在多用来形容浮夸的作风。

故事出处

宋代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出处译文

以前的汉武帝,一心想做大事,开创大的功业。

015欺世盗名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提建议,希望他重用贤人蘧伯玉,赶走小人弥子瑕。但卫灵公正和弥子瑕打得火热,对史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史鱼当了一辈子的官,既没有办法使卫灵公走正道,又没有本事让卫国发展得更好。他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生前没能说服国君,使他改正过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死后你们不要成殓。”卫灵公听到了史鱼的临终遗言,后悔得不得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非常有钱。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谋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经济上的援助,闷头种田,自食其力。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对史鱼和田仲两人的情况加以评论,说他们都是奸人,用欺骗的手段来盗取名声。

成语释义

表示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名誉。

故事出处

《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

出处译文

对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贫贱的人一味迁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盗取名誉的做法,用心再险恶没有了。

016尔虞我诈

楚国围攻宋国的都城,相持好几个月攻打不下,楚庄王决定撤退。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出主意说:“不必撤退,咱们只要在阵地上修建房屋,让士兵就地种田,作长久包围的打算,宋国人害怕,就会投降的。”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

宋国见楚国作了长期打算,果真慌乱起来。一天夜里,宋国的大臣华元潜入楚军驻地,摸到楚军元帅子反的床边,将他拉下床来。

华元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要我告诉你,我们现在粮草虽然不足,但斗志很旺盛,我们宁肯整个国家毁灭,也绝不向你们屈服!如果你们答应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好商量。”

子反在华元的威逼下,只好答应了宋国的条件。于是楚军后撤了三十里,楚宋两国签订了和约。和约上写着“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等话,意思是“你们不要欺骗我们,我们也不欺骗你们。”后人把这句话简化成了“尔虞我诈”,意思和原意完全相反。

成语释义

用来表示大家互相欺骗。

故事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出处译文

你不要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

017贪生怕死

西汉末年,刘立继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淫残暴,欺压小民,称霸一方。汉成帝在位时,还能容忍他,汉哀帝即位后,觉得他真是太不像话了。可是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根本不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竟然无故将手下的中郎曹将等人杀死。

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刘立非常害怕,就装做一副生病的样子,卧床不起,希望能够逃过此劫。办案官员故意透露风声说,皇帝对梁王很不满意,要收缴梁王的印玺,把他囚禁起来,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这一下,可把梁王吓坏了。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欢离间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于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佳。

紧接着,他又说道:“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汉哀帝见梁王实在可怜,就没有立即惩办他。到了第二年春天,皇帝果然大赦天下,梁王当然没事了。可是,后来王莽篡夺帝位后,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便自杀而死。

成语释义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故事出处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侥幸得逾于须臾。”

出处译文

现在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018弹冠相庆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们很早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学识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总是不够顺利,得不到皇帝的喜爱。

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官。这样的经历,一次两次还行,可是一旦频繁地出现,他心中就会闷闷不乐,陷入忧愁之中。王吉虽然没有多次罢官的经历,但一直以来没担任过重要的官职,郁郁不得志。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运,被提升为谏议大夫,官位显要。

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他听说王吉被重用之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赏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将上面厚厚的灰尘弹去,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请他担任重要官职。

成语释义

指即将做官,互相庆贺。有时仅指相互庆贺。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故事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出处译文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都说:“王吉被征当官时,贡禹就弹去帽上的灰尘以示庆贺。”意思是说他也将要受重用。

019卜昼卜夜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抽身往齐国而逃。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个落难之人,还非常器重他,想封他为卿士。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气地辞谢道:

“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使我免于一死,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会起来谴责我,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欢他了,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负责管理各种工匠。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也就接受了下来。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两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就给仆人下达命令:“点上蜡烛,我们还要再喝几杯!”

敬仲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会招来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说:“国君,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齐桓公本想接着喝下去,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无话可说,只得登车回宫,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礼数甚恭。

以后,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敬仲做得对,并对他大加称赞:“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饮酒怎么能一点儿限度都没有,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宴乐没有限度,无休无止,从白天玩到黑夜。

故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