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典故全读本
6854900000008

第8章 人格人性(5)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040怙恶不悛

公元前740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侵入郑国。郑庄公为了使卫国无功而返,就派使者去陈军营中要求两国和好,并希望两国能结为同盟,一国有难,另一国就来援救。

没想到,陈桓公对郑庄公很瞧不起,对郑国的结盟要求置之不理。陈桓公的弟弟五父劝说他道:“要立国,就应该对邻国亲近、友善、仁爱。您最好答应郑国的要求。”

可是,桓公不听五父的忠言,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我们陈国千万不能得罪他们。而郑国国力衰弱,纵然对我们心生怨恨,又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郑庄公听到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不由得勃然大怒,从此就对陈国怀恨在心。公元前717年,他亲自率军攻打陈国,桓公仓促应战,结果吃了败仗。

后来,史学家对此事进行评论,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成语释义

形容坚持作恶,不肯改过。怙:依仗,坚持。悛:改过,悔改。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出处译文

君子说:“友善不可以丢失,罪恶不能够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而说的。一直做罪恶的事而不改过,最终就会自食其果,遭到失败。”

041悔过自新

西汉时期,医学家中以淳于意较为有名。他从小就热爱医术,喜欢摆弄银针、药品。后来,淳于意拜着名医生公乘阳庆为师,学到了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医术,攻克了很多疑难杂症。后来,因为医死了人,被官府判以肉刑,要押到京城长安去行刑。

淳于意没有生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膝前行孝。他临走时,对女儿们说:“如今父亲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你们却谁也帮不上忙!”

缇萦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听到父亲的话后,非常伤心,更为自己的束手无策而自责。于是,她与父亲一起去了长安,并给汉文帝写了一封言辞凄切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我父亲担任政府官职时,老百姓都说他廉洁无私,值得崇敬。现在他由于一时不慎而触犯国法,理应受到惩罚。可是我却感到,人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之后,手脚断裂了也无法再长出来,那时就是想悔过自新,也做不了什么事了。我愿意到官府里去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以便让他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重新做人。”

汉文帝读完缇萦的信,被她的一片爱父之情所感动,于是传下一道圣旨,将淳于意的罪行赦免。汉文帝法外施恩后,觉得肉刑太过于残酷,就索性将肉刑废除了。

成语释义

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重新做人。悔:悔悟。过:错误。

故事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042一毛不拔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兼爱”、“非攻”,也就是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平相处。

杨朱是和他同时代的一位哲学家,他的主张与墨子的观点正好相反。他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体生命,反对别人侵犯自己,也反对自己无故侵犯别人。

一天,有人向哲学家孟子询问,想知道他对杨朱、墨子两位贤者有什么看法。

孟子答道:“杨子主张‘为我’,就算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都不愿意干;墨子主张‘兼爱’,只要某件事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让他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跟,他也心甘情愿去做。鲁国的贤人子莫提倡中道。其实,坚守中道才是人们最好的选择。”

成语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出处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出处译文

杨子主张“为我”,就算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而有利天下,他都不愿意干;墨子主张“兼爱”,只要某件事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让他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跟,他也心甘情愿去做。

043以貌取人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长得丑陋,叫子羽;一个长得非常漂亮,叫宰予。两个人虽然同为孔门弟子,孔子对他们两个人的态度却差别很大。

孔子看到子羽长得太丑了,不由得厌恶他,就对他冷淡起来。而宰予长得非常清秀,又有一定的口才,所以孔子非常喜欢他,认为将来他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喜欢,青云直上。谁知道,孔子的想法完全错了。

子羽这个人非常喜欢学习。他离开孔子后,更加努力地钻研学问,后来游学江南,成为一名着名的学者。跟随他学习并拜他为师的学子,有三百多人。他的声誉越来越高,各诸侯国都知道他的名字。

可是宰予呢,开始还给人留下一个谦谦君子的印象,到了后来,他不爱学习的特点就暴露无遗。尽管孔子很喜欢他,教得非常认真,可是他学习时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孔子几次劝他,他却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有一天,太阳已经老高了,他还在床上睡觉,不去学习。孔子很生气,骂他是一块不可雕刻的朽木。

后来,宰予由于口才出众,在齐国当了大官。但是没过多久,他因为犯上作乱,被齐王开刀问斩。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沉痛地说:“从子羽身上我知道,不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给我敲了警钟,不能凭一个人的口才来衡量他。”

成语释义

只根据外貌来衡量人。貌:容貌。

故事出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译文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我通过言语来看人,看错了宰予;通过相貌来看人,又看错了子羽。”

044以强凌弱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个强盗,人们都管他叫做盗跖。一天,孔子去找盗跖,想劝他改邪归正,像他的哥哥那样,当个受别人尊敬的人。

盗跖一见孔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你这个欺骗天下人的伪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顺从我的心意,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的话,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当饭吃!”

孔子听了,毫不害怕,说道:“凭你的才华,足可以成为一路诸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劝你呀,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侵犯百姓了。”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

说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斗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到了现在,你却把仁义之说传授给众人,欺骗各国君主,妄想靠这个牟取富贵。这样看起来,天下的盗贼就数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为什么不叫你盗王,而偏要称我为盗跖?”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

成语释义

凭借强大,欺凌弱小。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处

《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出处译文

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

045擢发难数

战国时期,魏昭王曾命须贾作为使者,出使齐国。有一士人范雎,素来能言善辩,这次作为须贾的随从,跟他一起来到齐国都城。

齐襄王热情接见了须贾等人,发现须贾才智平庸,范雎却口才出众,心中暗暗称奇。于是,齐王派人赐给范雎黄金十斤,酒肉若干。范雎想到自己身为魏使随从,怎可随意接受外邦国主礼物,便婉言谢绝。

须贾听说此事,武断地认为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国机密,才有齐王赏赐之举。于是,他忍下心头之火,强装笑脸,让范雎只接受牛肉和酒,退掉黄金。返回魏国后,须贾把齐王赏赐之事和自己的看法向相国魏齐作了详细汇报。

不想魏齐也是一个武断处事之辈。他认定范雎私通外邦,命人对他痛加责打,以儆效尤。可怜范雎,被打得血肉横飞,肋骨断裂,牙齿掉落,只得装死,意图蒙混过关。打范雎的人见他不喊不叫,以为他一命呜呼,就用席子将他卷了起来,扔到厕所之内。后来,范雎买通看守者,逃往秦国,改名张禄。

秦国君主秦昭王性喜招贤纳士,各国能人都来见他。范雎也得到面见秦昭王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秦昭王非常喜欢范雎,拜他为相,准备对韩、魏两国大举进攻。魏王得知消息,又派须贾为使,劝说秦王罢了起兵之念。

范雎听说仇人来到秦国,就以张禄的身份接见他。须贾自然认识范雎,知道他官居相国,位极人臣时,吓得大汗淋漓,说道:“我须贾真没想到您能成为秦国相国,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读天下的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之事。我罪该万死,还是由您决定我的生死存亡吧!”

范雎问道:“你知道你有多少罪过吗?”须贾说:“就是将我的所有头发拔下来数,也是数不过来的呀……”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罪恶极多,无法计算。擢:拔。

故事出处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出处译文

范雎说:“你犯了多少罪?”(须贾)回答说:“拔掉我的头发,来数我犯的罪,都还不够呀!”

046自惭形秽

晋朝时,骠骑将军王济长得非常漂亮,性格也很好,没有武将的鲁莽之气。他虽在军队里任职,却喜欢研究经书,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人们见他文武双全,都很佩服他。

可是王济的外甥卫玠生得比王济还漂亮,眉目清秀,别人看了都有进入仙境之感。王济也常对别人说:“人们都夸我长得漂亮,可是如果把我跟外甥一比,就立刻分出高低上下。外甥好像珠玉一样,我就如同顽石,我们俩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有一次,卫玠赶着车进城去。他经过市场时,人们都围住他看。大家都说卫玠长得真美,就像是白玉雕成的一样。

卫玠不但长得漂亮,还对玄理方面颇有研究。他和别人讲玄理时总是滔滔不绝。听众都称赞他讲得透彻,研究得精深,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成语释义

自己觉得不如别人,因而感到惭愧。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不体面。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出处译文

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眉目清秀,颇有风姿。可他看到卫玠时却叹道:“外甥好像珠玉一样,我就如同顽石,我们俩相差得实在太远了。”

047乐不思蜀

三国末期,魏国大权已被权臣司马昭所掌握,魏元帝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司马昭如果不高兴,完全有能力将这个皇帝废去。

263年,司马昭命魏军向蜀国发起猛攻。于是,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分三路对蜀国进行征讨。蜀汉后主刘禅见难以抵抗,就投降了魏国。

按照司马昭的意思,刘禅被封为安乐公,食邑万户,并得到绢丝万匹、奴婢百人的赏赐,全家迁往洛阳。刘禅本来就胸无大志,见魏国给自己的待遇不错,就索性尽情享乐,对各种政治势力的你争我夺再也不关心了。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吃饭,并且命人演出蜀地歌舞助兴,来试探刘禅的态度。

刘禅手下的蜀国人没有一个不悲伤的。只有刘禅满面笑容,心情愉快。司马昭见状厌恶不已,对谋臣贾充说:“人丧失感情怎么会达到这种地步!就算诸葛亮还活着,也不能辅佐他进步,何况一个本事平庸的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正好碰见刘禅,就问他道:“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很干脆地回答道:“这里让我非常快乐,我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刘禅手下有个谋臣叫郤正,他听说此事,就对刘禅说:“以后司马昭如果再问您这话,您应该一边哭着一边说:‘祖先的坟墓远在那里,我内心非常悲痛,天天都在想念蜀地!’然后您就把眼睛闭上。”

第二天,司马昭又询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把郤正教他的那番话说了一遍,并且还像模像样地挤出几滴眼泪来。司马昭听了却哈哈大笑说:“这明明是郤正的话呀,哪是你想出来的呢?”刘禅听了感到很惊恐,就老老实实地答道:“诚如尊命!”旁边的人听了这话,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禅的贪图享受,确实让人吃惊。但正因为他贪图享受,胸无大志,才使得司马昭对他放心,不再设防。否则,再有十个刘禅也被杀了。

成语释义

比喻乐而忘返,乐而忘本,只图眼前享受,将自己的故乡或祖国抛至脑后。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出处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舞……第二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048滥竽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