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知足常乐:足部健康疗法手册
6855000000002

第2章 足部保健常识(1)

足部探秘

足为健康之本

双足在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古猿双足站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人类摆脱了低级的境地,成为万物之灵。

俗话说:“人老足先衰,木枯根先竭。”若把人体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足就是其根部,根部枯竭则枝折叶落,树木夭折。因此,足与人类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双足由52块骨骼、66个关节、40条肌肉和200多条韧带组成,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和负重器官,承受着身体的全部重量,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人体健康的基石。

足部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有66个穴位、70多个反射区和70多个与脏器相关连的敏感点,与人体五脏六腑和大脑组织密切相关。人体所有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从足部反映出来。

双足处于人体最低位置,远离心脏,并受地心力的影响,血液供应少,血流缓慢,而且表层脂肪薄,保暖功能差,极易受邪气的侵袭,导致疾病。若能经常活动或按摩双足,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不但有利于足部保健,还有利于血液回流,增加回心血量,故足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

人类虽然无法抗拒死亡的自然规律,但是,如果平时保养得当,可以延缓衰老。因此,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爱护自己的双足,力求健康长寿。

从足部体察健康

足型与健康

不同的足型可以显示出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

1.正常足型。

足背曲线柔和、丰满,指头圆润,足趾整齐柔软有弹性;指甲光亮透明,甲色红润;足弓正常,弧度匀美;足掌前部、外沿、跟部掌垫规整,没有异常增厚或软薄;足趾间没有足癣,掌背光滑。正足型是精力充沛的象征。

2.实型足。

实型足,五趾向中间靠拢,拇趾外倾弧度适当,且紧并第二趾。足趾甲、足弓、掌垫等正常,亦无足癣和足部实质形状变化。表明机体抗病能力强,多见于轻体力劳动者。如果足部柔软、韧性好,多预示健康长寿。

3.鼓型足。

鼓形足,足大趾短窄,二趾突出,各趾明显向心歪斜,足中部鼓宽,足呈钝梭型,趾甲不透明,甲下色不均匀。常见于慢性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

4.散型足。

散型足,五趾向外散开不能并合,足部整体显瘦小,足趾甲泛白,透明度降低,足弹性不强,掌弓下陷,掌垫扩大。多预示机体抵抗力差,易患病,特别是易感冒。5.枯型足。

枯型足,足部皮肤干燥,骨形突出,趾甲无华,甚至指甲产生折皱或重甲。多提示营养吸收不好,常见于脑力劳动过度或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者。

6.翘型足。

翘型足,大趾上翘,其余四趾向下扣,足背可见青色血管浮露,趾甲厚而无华,足大趾下掌垫加厚。多见于脑力劳动者和性生活无度之人,常伴有头晕、腰痛、视疲劳、记忆力减退等。

观足趾的学问

人们似乎很少去关心自己的脚趾,其功能和肌肉也日渐退化。如果仔细去分析五根脚趾与全身各部位的联系,就会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功能。通过仔细观察五根脚趾,可以了解身体相应部位的机能状况。

1.观拇趾察健康。

肝经经络起自于拇趾内侧的趾甲外。肝经负担太重时,拇趾会出现弯曲;身体疲倦或肝功能差时,拇趾会显得柔软发胀。而拇趾柔软肥胖,一般是精力不足或胃内空气堆积所致。

另外,第四趾处有胆经经络,和肝经有着密切的关系。观察拇趾的同时也必须观察第四趾,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时经常观察拇趾,可避免延误疾病的医治。

拇趾外侧的趾甲处,为脾经所属,控制着机体的营养吸收,也是控制机体气血流通的要害。若此路不通畅,可表现出脚冰凉、月经不调等。

拇趾代表头部,其内侧为头的中央,外侧有几处则形成头的侧面。如果在拇趾上出现痣或类似的东西,则通常是脑部发生异常的前兆。

拇趾底部干燥破裂,标志着体内长年毒物蓄积,肝脏负担过重,并且性方面的反应较为迟钝;拇趾变得极端肥硬(紧张状态)时,尤其是拇趾根部,小心患有糖尿病。

另外,左脚拇趾比右脚拇趾粗,多为有偏食、糖尿病、月经过多、肿疱等毛病;若右拇趾比左拇趾粗的人,多为头脑、体力都很强的人。

2.从第二趾了解健康。

由于第二趾与胃的关系密切,如果勉强穿着不合脚的鞋,势必会压迫脚趾,从而影响到胃,出现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身体疲倦、喉干等多种症状。

此趾端柔软肿胀、多皱纹,呈萎缩、弯曲状,大都是与胃有关联的某些疾患所表现出来的征兆。此趾若往下跃出,大多是食欲不振;往上跃出时,则表示食欲过盛。

一般认为第二趾有中和毒物的作用。食物中毒时,将第二趾的趾根稍下附近仔细揉搓,非常有效。另外,如果此趾和拇趾并列坚硬时,要注意是否患有癌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第三趾连通心脏。

一般认为此趾和心脏有关,因为与心脏密切相关的心包经通过此趾。因此揉搓第三趾,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心脏病的治疗。

4.从第四趾察健康。

此趾有胆经经过,是支配胆囊的地方,并与拇趾处的肝经有着密切联系。胆囊有杀菌和帮助消化食物的功能,如果胆囊的功能恶化,则食物不能充分消化,胃内容易积气。

若此趾无力,呈柔软肿胀状,则可见胆经异常。若此处变弱,人就会疲软慵懒、急躁不安,易导致腹泻、便秘,或是痔疮等疾病,或是和胆汁有关的胆结石、胆囊炎等。

另外,若此趾端出现瘀血、痣或类似的东西,可视作脑内部产生障碍的征兆。若养成揉搓拇趾和第四趾的习惯,可有效防止脚部肌肉痉挛,并可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

5.小趾与健康的关系。

小趾和肾脏、膀胱有关,中医学认为这些器官在五行中属水,与全身的水液代谢关系密切。

若膀胱经机能减弱,水液流动停滞,会引起肩周炎、眼睛疲劳、耳鸣、重听、头痛、中耳炎、眩昏、低血压、痔疮、膀胱炎、脑部疾病、子宫异常等各种症状。因此,平时应经常按摩小趾,促进体内的水液流通。

此趾虚弱时,容易引起自律神经异常,导致昏眩、站起时头晕、耳鸣和重听等;到中年以后,小趾坚硬或弯曲变形时,慎防白内障、青光眼、眼睛疲劳、癌症、脑软化症等。

小趾结实的人性欲较强。若小趾和拇趾都涨满,必须注意是否是性欲亢进和糖尿病;小趾虚弱者,其性欲较弱,性情较阴沉;若小趾弯曲歪斜时,则应考虑子宫的异常。

另外,脚趾的异常,还有以下具体表现。

趾甲透裂、直贯甲顶为中风先兆;

指甲青紫,反映出机体循环系统障碍;

趾甲有纵沟、不平、薄软、剥脱,为营养不良的表现;

趾甲残脱,为静脉炎的表现;

趾甲动摇松脱,为肝病血虚;

趾甲下有一条或数条纵行黑线,为内分泌失调、痛经、月经紊乱;

趾甲苍白无血色,可见于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趾甲紧扣入肉,为肝气郁滞;

趾甲凹凸不平,多见于慢性肝肾疾患;

趾甲有白斑或红白相间斑点,为小儿虫积;

大拇趾肿胀,为糖尿病;

足第四趾苍白水肿,多见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足底的秘密

足底异常,常有以下具体表现:

足底内侧缘骨突畸形,多有脊椎畸形;

足底塌陷(扁平足),多由于骨骼、韧带、肌肉受损及先天性发育不良所引起;

扁平足兼有皮肤苍白,常伴有脊椎病;

右扁平足,多有肝脏和胆囊疾患;

左扁平足,多有心脏疾患;

拇趾外翻,常有颈椎和甲状腺疾患;

足底拇趾外侧出现突起,多为五官科炎症;

足底拇趾端出现瘦弱,多表现为耳部疾患;

足底拇趾关节趾骨突起,为颈椎病变;

从足背看病情

脚背出现异常,常有以下表现:

足踝部水肿,多为心衰、肾炎;

足踝内侧出现紫斑点,多见于痛经及子宫疾患;

足踝内侧出现苍白,多见于小腹疝气;

足背外翻,多见于外翻扭伤;

足背内翻,多见于内翻扭伤(外侧韧带损伤);

足背的足趾跟部有小白脂肪块,多为高血压病的表现;

足背趾关节部分出现水肿,多提示有盆腔炎及胸膜炎;

足背部出现血点、斑点,多见于造血系统疾病;

足背部出现隆起,多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足背部出现凹陷,多见于肝硬化、肝癌;

足背部出现隆起肿大的结节,多见于各种肿瘤病症。

足部感知察健康

身体某部位不适时,会影响至脚底反射区。也既是说,按压脚底,可以探察身体不适之处。例如,胃不好的人若按压胃的反射区,就会感到强烈疼痛。

脚跟处感到疼痛时,多半是身体疲劳、能源长期性不足,或肝脏衰弱所致;脚跟附近为生殖器反射区,若脚跟疼痛应考虑是否有生殖器的麻烦。

由于痛的感觉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若反射区痛得较剧烈,其身体相对部位的毛病愈大。相反地,痛的程度愈弱,则病况愈轻,或是旧疾未痊愈者。但是,因鞋不适而引起的急性脚痛,脚变形时,则应当别论。

足部骨骼

足部骨骼组成

人体足部骨骼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每只足共有26块骨。

1.跗骨。

较粗大,位于足的后半部,分为前、中、后三列,共有七块。前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和骰骨;中列有足舟骨;后列有距骨和跟骨。

距骨分体、颈、头三部分,与舟骨的关节面相接;跟骨为最大的跗骨,上面有3个关节面,分别与距骨、舟状骨构成大关节;足舟骨介于距骨头与3个楔骨之间,位于足内侧纵弓的中央部分,其内缘有一向下垂的舟骨粗隆,为足部明显标志;骰骨为不规则的立方体,嵌在跟骨与第4、5跖骨之间。

2.跖骨。

位于跗骨之前、趾骨之后,共五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至五跖骨,构成足掌跖部的前半部。每块跖骨分为头、体、底三部分。第五跖骨底外侧部突向后,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3.趾骨。

共有14块。拇趾有两节趾骨,即近节趾骨与末节趾骨;其余各趾有三节趾骨,即近节、中节和末节趾骨。每节趾骨分为滑车(小头)、体、底三部分。

足部关节

足部各骨之间连结成的关节达33个之多。胫骨下端、内踝、外踝与距骨共同构成踝关节(距上关节);距跟关节和距舟关节组合成距下关节;距上关节和距下关节形成足关节。

跖骨与近节趾骨之间构成跖趾关节,第一跖骨与拇趾近节趾骨近端构成第一跖趾关节。趾骨之间构成趾间关节,第二至五趾的近节趾骨与中节趾骨间构成近侧趾间关节(或第一趾间关节),中节趾骨与末节趾骨间构成远侧趾间关节(或第二趾间关节)。

足部经脉

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因此,足部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循行、分布之处,是足三阴、足三阳经脉的根部与本部的所在地。

足部6条经脉与全身其他各经络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素问·厥论》所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说明足部与周身阴阳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按摩足部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远端部位(头面、脏腑、躯干等)的疾病,或对全身的某些机能状态起到调整作用。

足部六条经络的循行、分布如下:

足阳明胃经

行走于足背中央,止于足第二趾的外侧端“厉兑”穴,其支脉进入拇趾和中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足太阳膀胱经。

经过足外侧赤白肉际,止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阳胆经

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其支脉斜入拇趾。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太阴脾经

起于拇趾甲根内侧的“隐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

足厥阴肝经

起于拇趾甲根外侧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底内侧“涌泉”穴,斜着穿过足底后,沿着足内侧上行。分布于足部的穴位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

足部重要穴位及功效

厉兑

定位:位于第二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约2毫米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热病、多梦、头痛、眼睛疲劳、下痢、便秘等。

第二厉兑

定位:位于第二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的2毫米处。

主治:呃逆、呕吐、食欲不振等。

第三厉兑

定位:位于第三趾甲根边缘中央下方约2毫米处。

主治:呃逆、恶心呕吐、胃酸过多、胃痛、胸部闷胀等。

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方约2毫米处。

主治:头痛、目痛、胎位不正、难产、肩酸痛、便秘、下痢、夜尿症等。

内至阴

定位:位于小趾内侧(靠第四趾)甲根边缘下2毫米处。

主治:头痛、怕冷等。

足窍阴

定位:在足第四趾末节外侧,距甲根边缘下约2毫米处。

主治:头痛、失眠、月经不调、牙痛等。

隐白

定位:在拇趾末节内侧,距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多梦、头痛、肩酸痛、便秘等。

大敦

定位:位于大拇指外侧(靠第二趾)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主治:疝气、遗尿、经闭、崩漏、目眩,腹痛。

第二大敦

定位:位于大拇趾甲根边缘中央下约2毫米处。

主治:目眩、耳鸣等。

龟头穴

定位:于大拇趾前端中央。

主治:性无能、冷感症等生殖系统疾病。

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外踝顶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脚跟肿痛、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下痢等。

仆参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脑溢血、高血压、头痛、神经官能症、腰痛、坐骨神经痛等。

金门

定位:在足外侧,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痔疮、头痛、腰痛、闪腰、脚关节痛、五十肩和下腹痛等。

足通谷

定位:位于小趾,小趾弯曲时外侧横纹末端,即为本穴。

主治:头痛、目眩、痔疮、腰痛、膀胱炎、脚背痛、坐骨神经痛。

足临泣

定位:在足背外侧,第四跖趾关节的后方,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行间

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二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肝脏疾病、宿醉、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等。

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肝脏病、牙痛、眼疾、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病变。

商丘

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脚腕横纹末端。

主治:便秘、黄疸、足踝痛、虚弱倦怠、消化不良、胸闷欲吐、腹痛等。

中封

定位:位于商丘前方(靠脚趾方向)约2~3毫米处。

主治:肝炎、怕冷症、风湿关节炎、腰痛、便秘、下痢、食欲不振等。

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泄泻、小便不利、心悸、不孕症等。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气喘、咽喉肿痛、肾脏病、牙痛、支气管炎、关节痛等。

水泉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直下一横指,即内踝后缘下方与跟骨内侧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失眠、胃炎、膀胱炎、下痢、肾脏病等。

三阴交

定位:位于内踝上缘三横指,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陷中。

主治:怕冷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各种疾患。对胃酸、食欲不振亦有效。

里内庭

定位:位于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