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知足常乐:足部健康疗法手册
6855000000009

第9章 常见病症的足部按摩(3)

经常按摩上述穴位,或是就寝前用吹风机对“水泉”、“安眠4”两穴予以温热刺激,或用香烟或艾柱灸亦可,可以取得很好的安眠作用。

2.足部反射区疗法。

刺激大脑、心脏、生殖腺、脾、肾脏反射区。由于生殖器的反射区皮肤较厚,因此应加大刺激力度。另外,两脚趾头的回转可放松心情,促使睡眠。再者,脚冷而难以入睡者,睡觉前最好用温水洗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入睡。

焦虑

焦虑症,可以是持续性,亦可呈发作性,属于一种神经症状,以原因不明、无固定对象的焦虑、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激怒,严重者似有大祸临头之感,同时伴有心悸、出汗、躯体不适等现象。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患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早上上班高峰时间容易遇上塞车,满街的噪音、废气,心里又记挂着工作、家人、同事之间的种种问题……还没到办公室,身心已经开始疲惫了。

精神压力过多,长期处于疲劳、紧张的状态中,容易导致肠胃机能衰弱和各种神经官能症。尤其是经常使人变得焦躁、缺乏耐性,人际关系与工作就都无法顺利开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不彻底消除的话,便会永久困扰着你。

置身于这种环境当中,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很重要。另外,借助足部按摩治疗,祛除焦躁不安的感觉,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做法。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中医认为“肝主怒”,因此,消除烦躁、焦虑,应当从肝经着手。肝经上的“行间”是消除焦虑的最有效穴位。另外,“心包区”也不可忽略。施行足部疗法时,用手指刺激这些穴位即可。另外,对脚底施行冷敷,也能够使情绪稳定下来。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心、肝、脾、大脑、腹腔神经丛反射区,其中心、大脑和腹腔神经丛反射区是重点按摩部位。

自律神经功能紊乱

焦躁、疲倦、手脚冰冷、头重、失眠……好象浑身都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未能查出原因来,这种情况多半是自律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既然称为“自律”神经,很显然就不受人们意识的支配。其功能包括调节内分泌及脏腑机能、心血管收缩与扩张等。它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构成,这两种神经功能相互影响,以调节机体的平衡。

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症,就是这两种神经失去平衡,造成功能混淆之谓。多半因荷尔蒙失调而引起,后天的精神压力、生活不规律和饮食失调则是它发病的诱因。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自律神经功能失调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因此,与心有密切关连的“心包区”是其特效穴位。对心包区的刺激,以指腹慢慢按摩或用香烟灸较为恰当。此外,还需对拇趾、次趾与第三趾仔细压揉。

2.足部反射区疗法。

仔细按摩肾、输尿管、膀胱、垂体、肝、胆、大脑反射区,其中大脑和肾脏反射区是重点。大脑反射区有稳定情绪作用。而有人认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主要是由于肾亏所致,所以,需重点刺激揉压肾脏的反射区,以消除肾亏现象,使植物神经的功能恢复正常。

自律神经失调症其发生原因有多种,一部分与紧张过度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酸性食物(肉食)过多、运动不足等也有影响。因此,改变以肉食为主的生活和进行适量的运动皆有必要。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俗称“吊线风”,属中医学“面瘫”的范畴,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常于清晨洗脸漱口时发现面部异常。部分人发病前有同侧耳内、乳突区、面部疼痛,但很少引起注意。

面神经炎患者病侧面部表情肌运动丧失,额纹消失,眼裂增大,鼻唇沟消失,口角下垂,口歪向健侧,病侧不能做皱眉、瞪闭眼、露齿、吹哨、鼓腮动作,上下眼睑不能闭合。患侧耳后、耳内、下颌周围轻度疼痛及压痛。

治疗

面神经炎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按摩对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具有显着作用。

1.足部穴位疗法。

重点按摩足部厉兑、行间、太冲等穴位。

2.足部反射区疗法。

重点按摩三叉神经、大脑、膀胱、输尿管、肾脏、颈部淋巴结、眼、小脑反射区。

另外,面部神经炎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紧张,坚持适当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夜间尽量避免受风寒,皆有利于恢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其特点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短暂性的剧烈疼痛,数秒或数分钟后缓解,连续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发作。

疼痛常因触及面部的某一点而诱发,病人不敢洗脸、漱口、进食。疼痛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其痛如刀割、针刺、火灼,可伴有病侧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涕、流涎等现象。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种,女性患者多见。本病发生原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原发性者与受寒、病毒感染以及齿病等有关;继发性者,可能为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等病变直接刺激所致。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重点按摩或灸厉兑、行间、太溪等穴位。

2.足部反射区疗法。

重点按摩三叉神经、大脑、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颈部淋巴腺反射区。

另外,三叉神经痛病程长,很少有完全根治的,常会反复发作,西医常用药物为止痛剂,严重时行手术治疗。因此,要做好预防,平时应保持精神愉快,胸怀开阔,避免精神紧张;有规律地饮食起居;室内空气要清新,避免不良环境影响;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它上起腰骶部、下至足背。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是一种症状而非病理性改变。

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多与风湿、感染、受寒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占绝大多数,是由于坐骨神经干为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或粘连所引起的,如椎间盘突出、肿瘤、结核性感染等。按其受损的部位,又可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常发病于中青年人,多为一侧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或外侧及足部发生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痛疼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活动时加重。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沿坐骨神经通路上有放射痛和明显的压痛点,起病数日后最剧烈,经数周或数月渐渐缓解,常因感受寒湿而诱发。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有原发病可查,咳嗽、喷嚏、排便可使疼痛加重,腰椎旁有压痛及叩击痛,腰部活动障碍,活动时下肢有放射痛。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可揉按昆仑、仆参、申脉、金门、束骨等穴位,也可采用灸法。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足部肾、输尿管、膀胱、肾上腺、脊柱、内外侧坐骨神经、膝关节、尾骨、内外侧髋关节反射区,对治疗坐骨神经痛很有疗效。

推拿按摩对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的作用,可沿坐骨神经走向自下向上轻柔地按摩,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防止肌肉萎缩。然后用略重的手法进行按压和摩擦,至皮肤发红为止,不可过于用力,以有舒服感为度。另外,如右腿痛,可将右脚放在左膝上,右手托脚跟,左手扳脚尖,头转向右侧用力扳,可止痛。

抽筋

平时缺乏运动的人,偶尔在白天进行激烈的运动,晚上睡着后,有时会因小腿突然产生收缩般的感觉而痛醒,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抽筋”。

体质虚弱的女性,在寒冷的冬夜常会受到这种困扰。当时相当痛苦,不过抽痛过去,便无大碍,不至对生活、健康影响太大。若不幸在游泳而又四下无人时发生,则就相当危险了。所以,平时还是多注意防治较好。

小腿抽筋是腓肠肌受到突然强烈运动的刺激,或长时间的疲劳所引起的,故而运动前的热身运动,以及运动后的放松活动或按摩都是不可忽略的。

防治措施

中医认为“肝主筋”,故而常抽筋的人大多是肝、胆机能异常(亢奋或不足)所致。治疗时以胆经“足窍阴”最具效果。膝下小腿外侧的“阳陵泉”,也不可忽视,因为针灸学上有“筋会阳陵”的说法。治疗时,可用牙签束刺激两边穴位,但以病侧穴道为主。

另外,脚背的“足临泣”(属于胆经),也可当作治疗的辅助用穴。若运动前将此处仔细揉搓至发热,可预防抽筋。

泌尿系统疾病

肾脏病

肾脏病中最多见的是肾炎,即肾小球的炎症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血尿、水肿、血压上升、有倦怠感等。

肾脏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把停留在血液中的废物和有害物质从尿中排出,以净化血液。当肾脏机能减弱后,废物在血液中停留,并随血液到处流动,侵入大脑,则刺激脑细胞,引起头痛;到达皮肤,则成为肿物和皮肤病的病因之一,严重的影响着机体的健康。

当机体出现原因不明的浮肿、疲乏、腰痛等,均应怀疑到肾脏的损害。由于肾脏是非常能忍耐的器官,若非其情况相当恶劣,一般是很难发现其症状的。

足部反射区疗法

仔细揉按肾脏、输尿管、膀胱、肾上腺、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区。起初会感到疼痛,因此刺激强度要适度,逐渐增长按摩时间。治疗后会出现尿量增加、气味加重、颜色变化等情形,这是好转时暂时性的反应。

遗尿

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将小便尿在床上。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智力发育不完善,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或贪玩少睡、精神过度疲劳,均能引起暂时性遗尿,这都不属于病态。

遗尿一般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器质性遗尿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隐性脊柱裂、腰椎损伤、癫痫等,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如后尿道瓣膜、输尿管开口异常及泌尿系感染等;功能性遗尿,多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体力过度疲劳(白天贪玩,夜间睡眠过熟),缺乏随意排尿功能的训练,以及家族遗传因素等原因所致。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揉按或灸太冲、行间、水泉、太溪等穴位。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前列腺、大脑反射区。另外,按摩小趾,刺激脚底也很有效。因为,脚底有通往脑垂体、延髓、肾上腺之重要经穴,轻轻加以按摩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尿失禁

尿失禁,即指尿液不能自主地排出,人为不能控制的尿液外溢。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神经性、压力性和充溢性尿失禁。

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所致尿失禁,同时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运动失常等。

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中年人、肥胖者、经产妇女,当腹压增加时,尿液不随意地流出。

充溢性尿失禁者,主要表现为尿急,排尿困难,小腹胀痛,膀胱区膨隆。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按摩或灸涌泉、足临泣、太溪、太冲等穴位。

2.足部反射区疗法。

按摩肾、膀胱、输尿管、前列腺、尿道、大脑反射区。

代谢与内分泌性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

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不典型和轻症或隐性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应提高警惕,以免贻误诊断。

糖尿病大致上分为I型和Ⅱ型糖尿病。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依赖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等症状较明显,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

Ⅱ型糖尿病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后中老年人。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很少有酮症酸中毒倾向,但有时亦需要胰岛素控制病情。

糖尿病的病因与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因素有关,加上肥胖、饮食油腻以及精神上的压力,遂致发病。糖尿病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患者若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痛觉过敏或脚有踏棉垫感,多并发有周围神经病变,常为对称性出现,下肢较上肢严重。

目前对糖尿病无完全根治的疗法,所以,一旦患了此病,为防止病情恶化,必须多了解这方面的医疗常识,并耐心地接受必要、有效的治疗,当然也包括足部按摩疗法。

治疗

1.足部穴位疗法。

涌泉穴对解除糖尿病口渴症状有特效,以湿布冷敷“涌泉”及脚弓部位最具效果。或将捣烂的新鲜芦苇,于睡前贴于涌泉穴周边效果也较为明显。

若想增加降低血糖的疗效,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也很重要。治疗时,阴陵泉应给予较强的刺激,用香烟或艾柱灸也可。

2.足部反射区疗法。

重点揉压肾脏、膀胱、输尿管、胰腺、脾、胃、十二指肠、大脑、上下身淋巴腺反射区。许多糖尿病患者,足拇趾内侧从趾根到趾尖处有硬块,故需按揉,将硬块散开,使之柔软。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本病是在遗传基础上,由感染、精神创伤等因素诱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40岁多见。女性患病率多于男性,其比约为4:1左右。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患病后常有疲乏无力,怕热汗多,皮肤温暖潮湿,体重减轻,低热,双手平举前伸时伴有手指震颤等表现。也可伴有神经过敏、多言多动、紧张多虑、焦躁易怒、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心动过速等。还可伴有甲状腺肿、眼球向前突出等。

治疗

本病在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足部按摩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效果较为显着。应以垂体、甲状腺、脾、心、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肝反射区为重点,刺激以酸痛而能忍受为度。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饮食要补充足够热量,包括糖、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等。还应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要有规律,忌食辛辣等刺激食品。

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绝经是指月经完全停止1年以上。目前生理性绝经年龄有延后倾向,我国城市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农村妇女为47.5岁。

更年期的早期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然后表现为脑垂体功能退化。此时期卵巢渐趋停止排卵,雌激素分泌减少,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绝经后,卵巢几乎不能分泌雌激素,但仍分泌雄激素。这些内分泌失调就会导致机体各种不适。

更年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更年期综合征。除自然绝经外,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或受放射性毁坏,可导致人工绝经,继之也可发生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约2~5年,严重者可达10余年。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不稳定,潮热、出汗、精神过敏、情绪不稳定、手脚麻木等自律神经功能失调,还可出现骨质疏松、冠心病发病率增高、胆固醇升高等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