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苏州杂志》1997年第6期艾雯《野蝶飞来都变黄》一文的记载,北禅寺在齐门躲债桥东。在古代苏州,这里是“看菜花”习俗的胜地,从寺桥浜到糖坊湾,孟春时节,一片金黄,浓香扑鼻,古色古香的北禅寺宛如一座礁岛般浮现在这金色花海之中。又据朱红在《北禅寺谈往》一文中的介绍,苏州旧有东南西北四大禅寺,北禅寺是苏州北面的一座,这在《吴地记》、《吴郡志》等方志中都有记载。北禅寺是由东晋名士戴甬故宅发展而来的。戴甬在晋义熙二年(406)住进该宅院,大约十五六年后,他被衡阳王刘义季接到镇江竹林寺定居,苏州的宅园就空出来了。住宅部分被他舍作寺院,园子则归了别人。唐乾元元年(758),戴甬所舍的寺院奉敕称乾元寺。长庆年间,园子为司勋郎中陆洿所得。他把这座山水园重新梳理,并增建“花桥水阁”景致,受到了苏州刺史白居易的称赏。白居易离任后还有诗怀念说:“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咸通三年(862),陆洿把此园舍作寺院,以求冥福。这就是最初的北禅寺。至此,戴甬宅变成了两座毗邻的寺庙园林。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乾元寺并入北禅寺,改称大慈寺。实际上是把分开的戴甬宅园合起来。大慈寺毁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国完颜宗弼(即金兀术)为时六天的“洗苏州城”大屠杀之中,在绍兴三十年(1160)得以重建,一百多年后,寺屋又因失修而荒圮了。元大德年间来了个和尚,在池边搭了个草棚,发愿重建。这和尚法名馀泽,号天泉,有诗名,讲经特别生动。相传他说法时天上花落如雨,又说他用朱笔点蛙后能使它们噤声,保持佛地清静。神话越传越奇,于是捐款源源而来,到皇庆元年(1312),北禅寺终于修葺一新。书法家赵孟頫还为寺中大通阁写了碑记。《红兰逸乘》中说,当时北禅寺住持正吾和尚藏有定武本《兰亭序》,秘不示人,赵孟頫和他老交情,想借来看看也不行。明初再度重建时,不但恢复了大通阁、观堂等建筑,而且增建了雨花堂,并命名池塘为“禁蛙池”,以纪念天泉和尚。但因位于田野僻地,香火一直不旺。虽然屡有高僧来此开讲座,但曲高和寡,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如文震孟等人,在报国无门之时来此寻求精神寄托。清初驻兵城北后,此地几成禁区,但在隆冬反有一番热闹,不是进香人多,而是长洲县的施粥厂设在这里,饥民拥来求食。有次粥少人多,发生挤踏事故,死了三十多人。明清间此寺又经多次重修,特别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的重建,历时八年,终使它气象一新,重新成为“东北园”的标志。到20世纪50年代初,北禅寺的基本规模犹存,不过已经相当破败,只能作为游人看菜花的歇脚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州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东北园”远在城北,地广人稀,又近公路和火车站,正是建厂的理想地点。于是古庙和菜畦让位给现代工业,那里先后建起了仪表厂、仪器厂和量具刃具厂。1966年4月,这三家工厂合并为长风机械总厂。从此,源于东晋名园的北禅寺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宽阔的北园路和高大的厂房成为城东北新的标志。
明开法师在这座现代化浪潮里消失掉的北禅寺住了近10个年头(1938年秋至1947年冬)后,再次决定放弃讲经的外弘方式,第三次上穹窿山在心地上用功,一心参禅入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开法师的佛学思想,乃是教禅合一、戒禅并重、外弘与内修互补。
三、从拈花寺当家师到药草庵知客师由于明开法师在北禅寺近10个年头的讲经说法,在苏州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再加上苏州弘法高僧的短缺,就在明开法师在穹窿山住茅蓬进行第三次清修的时候,瑞光寺的当家师请他到穹窿山下的拈花寺担任代理当家的职务,全权管理寺务。
1950年秋,明开法师因病而离开拈花寺,返回苏州城治病,驻锡王天井巷下塘药师庵。据茗山法师回忆,药师庵在民国时期办过《觉社年刊》。
1954年春,雪相法师正式邀请明开法师驻锡药草庵。民国着名的讲经法师式海(慈舟)法师(1870—1932),在光绪年间就曾到苏州药草庵,“得受成莲法师的法印后,回流庆寺开讲《弥陀疏钞》”苏州名居士池逸樵(1893—1973),在民国年间以举办讲经法会在苏州佛教界享有盛誉,他是镇江人,早岁在上海业推拿,1941年定居苏州,住在铁瓶巷,在狮林寺福寿庵举办法会,定名为“苏州佛教居士林”,举王庆九居士为林长。1943年冬,假药草庵,礼请海山法师宣讲《法华经》三个月。1944年春,礼请雪相法师于灵鹫寺宣讲《无量寿经》全部。又请慧舟法师于王家祠堂宣讲《地藏经》。
解放后,雪相法师住持药草庵,并邀请明开法师出任药草庵知客,这说明明开法师在苏州佛教界的影响在日益提升。
肆参政议政创立教会
一、1956—1993年:参政议政,维护佛教权益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佛教与新社会相适应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振兴佛教的当代高僧,都在积极主动地探索佛教与新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1951年,明开法师积极参与了苏州市佛教徒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标志着他参加新中国民主政治生活的开始。从1956年起,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明开法师正式参政议政,明开法师在《徐德贤的经历》中是这样说的:
以前只是做和尚,没有参加过任何党派或团体。1956年至1966年上半年,这期间,我被举为苏州市政协委员和市人民代表。
1957年和1962年,先后接到通知,至北京出席全国佛教代表会议。1956年2月至1966年9月,苏州市政协每月给我生活补助费40元。
从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明开法师在1966年9月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止了参政议政的政治生活,再加上史料的缺乏,对明开法师在这一时间段的情况,我们了解的甚少。以下着重对明开法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参政议政,维护佛教权益的情况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对党的宗教政策深信不疑据1981年4月9日《新华日报》第二版一篇题为《落实政策要不厌其烦》的文章报道,明开法师在政协江苏省四届四次会议上表示,对党的宗教政策深信不疑。他说:
最近,我们在南京举行了省佛教协会第一届代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使大家提高了思想认识。我有五点体会:一、对党的宗教政策深信不疑,这个政策是不变的,是真实不虚的;二、要协助政府宣传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们要管好寺庙,做好接待工作;三、在宗教生活中,要遵照政策办事,必须划清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界限,要防止非法、违法的活动,坚决同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坏人坏事作斗争;四、省佛教协会和市佛教协会应加强与教徒的联系团结,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为实现八十年代三大任务而努力;五、栖霞寺、灵谷寺正在修复,栖霞寺面貌一新,衷心感谢人民政府大力帮助我们恢复了这些古道场。
又据1983年《苏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简报》第16期报道,明开法师在会议上的书面发言,把管理好寺庙,提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佛教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就苏州市政府的工作报告没有提到宗教工作,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兹引他发表在会议简报上的文章为佐证:
我无听觉不看文件就一无所知,看了戴心思同志的开幕词和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心里受到很大的鼓舞。这里,我谈谈学习新宪法的一些体会。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庄严诞生的新宪法,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经过全民讨论而制定的,它代表全民的意志和利益,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根本大法。人人遵守它,维护它,我们国家一定能够实现四化,完成统一大业!
建国以来,先后有四部宪法,而以这部新宪法最为完善,以宗教信仰方面来说,新宪法的第三十六条起恢复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第八十八条的条文,修改了一九七五年宪法第二十八条和一九七八年宪法第四十六条的条文,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八年的宪法,是极“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虽然也把宗教信仰问题专门列为一条,但实际上当时的宗教信仰并没有自由,也没有得到保护,而是完全破坏了宗教政策。各地佛教名胜古迹的寺庙,许多有文物价值的经书佛像,都被毁掉了;僧尼被逐出寺庙,不论年老体弱,强迫劳动,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这种情况,妨害了教徒、非教徒的团结,各族之间的团结,在国内外产生了极不好的影响。
现在新宪法中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内容比以往宪法详细周到,我们可以说,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信仰自由真正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人民真正享受到宗教信仰的自由,十年浩劫中那种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情况,从此一去永远不复返了。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风景游览城市,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这三处名胜古迹寺庙基本上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得到了恢复,而且庙貌比过去还要华丽庄严。来参观浏览的国内外人士,一天多如一天,其中信佛的人,看到新修好的寺庙,心里非常高兴,感谢党和政府的护持和照顾。宗教落实政策,佛教名胜古迹的寺庙就得到了恢复并开放,不仅教徒有了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对团结各族各界佛教徒提高四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增进国际友好往来关系,发展旅游事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定要管好寺庙,做好服务工作,接待工作,文物保护工作,为四化服务。报告中没有谈到宗教方面的工作,但政府为了贯彻宗教政策做了不少的工作,是有成绩的。
1984年6月21日,明开法师在政协江苏省五届二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为《坚持爱国爱教,为四化服务》,再次明确表态,要“宣传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协助政府贯彻执行”,他说:
看了顾省长的《工作报告》、陈主任的《经济计划执行报告》、姜厅长的《财政决算预算报告》,我完全拥护!
我们江苏省同全国各地一样,各个方面都出现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色,形势发展这样快,这样好,实在令人欢欣鼓舞,我们佛教方面,当然也要跟上这大好的形势前进。
首先要学习好,宣传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协助政府贯彻执行。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非法违法活动;同一切封建迷信、歪门邪道划清界限,纯洁我们的佛教!
名胜古迹的佛教寺庙,国内外人士来游览参观访问的一年多如一年,我们一定要把寺庙管理好,做好为游客香客服务工作,做好保护文物古迹的工作,在接待国内外来客工作中,我们热情接待,提高工作质量,宣传宗教政策,增进友好往来关系。台湾、香港、澳门佛教界同胞到内地来朝拜名山大寺,瞻礼祖师道场,我们极诚欢迎,热情接待。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统一、为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明开法师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实现了他的老师——太虚大师提出的僧尼“参政而不干治”的愿望,成为在江苏省佛教界探索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的领袖。
2.维护佛教权益在政协江苏省四届三次会议上要求毗卢寺和鸡鸣寺归属佛教界1980年1月政协江苏省四届三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明开法师在会议上提出了第158号提案,要求把毗卢寺和鸡鸣寺归还佛教会管理使用,省政协在第二年1月办理如下:
提案办理情况报告案号:省政协提案第158号。
案由:要求南京的毗卢寺,鸡鸣寺归还佛教会管理使用。
提案人:明开。
审查意见:建议南京市政府交宗教事务局研究办理。
办理情况:鸡鸣寺已于一九八一年冬由南京市佛教协会收回管理,由于“文革”中庙房多数被毁坏,现国务院和省已拨款,由南京工学院负责设计,南京市白下区建筑公司承担修建任务,开始进行修建。毗卢寺在一九八一年已由南京市佛教协会收回产权。
该寺在“文革”中由江苏无线电厂使用,内部庙房很多被毁坏,拆建。恢复困难。
一九八一年元月十二日。
在苏州市人代会上呼吁立即停止灵岩山公墓业务1981年1月21—26日,明开法师在苏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五九号提案”,要求立即停止灵岩山公墓业务,在10月16日得到了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书面答复,其具体内容如下:
关于一五九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案由:苏州灵岩山公墓业务应立即停止,加强绿化建设案。
提案人:明开办理情况:关于灵岩、天平经营公墓业务问题。经调查了解,我市天平山果园农场,曾在天平山脚办过“苏州公墓”。今年四月九日市政府有关领导找农业、民政两局有关同志专门召开了会议,要求立即停止公墓业务。会议后,天平山果园就停止了。最近,我们又去农业局复查,尚无发现继续经营公墓业务事。
至于灵岩山西侧天平山山腰所搞的公墓,是吴县天灵大队经营的天灵公墓,不属我市所管。
有关灵岩、天平绿化问题,市园林局今年春季已植树一万多棵,明年春季准备继续植树,加强灵岩、天平山风景区的绿化建设,以改善现有景观。
特此函复。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六日
又据金阊区代表团的《解决突出矛盾,改进政府工作》的会议文件记载,明开法师在苏州市人大会议上,呼吁寺院要去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公园化”明开代表说,人民群众生活的水平确实得到了提高,这在寺庙中也能得到证实。现在每年烧香的人越来越多,人数又很集中,所以现在寺庙的压力越来越重,要求市政府改善寺庙的环境设施,建筑配套设施,加强寺庙前的经营管理,改变目前寺庙不象寺庙,公园不象公园的状况。
正是由于明开法师在省政协和苏州市人大的历届会议上不厌其烦地一再呼吁,才使江苏的佛教走向正规,于是在汉传佛教界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全国佛教看江苏,江苏佛教看苏州。”这种佛教现象的出现,与明开法师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二、创立苏州市佛教协会,架起佛教界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1.积极参与苏州市佛教协会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