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妹和秦少游听后,才知道两人制谜猜谜浪费了不少时日,以至连家务都顾不上了。于是,他们一致同意既要做学问,也要善于理财。
说到这里,他们的“毛病”又犯了,苏小妹立刻给秦少游说了一条谜语让他来猜:
一宅分成两院,五男二女当家。
两家打得乱如麻,打到清明方罢。
秦少游说:“你听我的!”
古人留下一座桥,一边多来一边少。
少的要比多的多,多的反比少的少。
苏小妹听了笑着说:“咱俩谁也别猜了,以后还真得指望它理财呢。”
原来两人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算盘。
032才子救酒家
明朝时,广州有家夫妻小酒店,生意十分冷淡,夫妻俩很是着急。
这年,有位叫伦文叙的才子,乘船来广州府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夫妻店小歇,为了解乏,要了二两酒,喝后连声夸赞道:“入口醇正甘洌,下肚绵柔回甜,余香悠悠,果然好酒!”
伦才子赞罢,见店老板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大惑不解,于是问了原委。
原来,这个小店的酒虽是陈年佳酿,酒味醇厚,但店面不惹眼,而且两口子不擅长以花言巧语招徕顾客。
伦文叙听罢笑道:“老板无须犯愁,我有一法,保你生意兴隆!”说罢,要酒店老板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一首诗贴在店家门口,诗曰:
一轮明月挂天边,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因为嗜酒者多是文人墨客,路过此处一看,便纷至沓来,从此这家酒店生意兴隆起来。
原来,这首诗的每一句均为一字谜,合起来是一句广告词,即“有好酒卖”。
033丈夫破谜回心转意
古时候,有一个女子爱上一个贫穷的书生,两人结为夫妻。白天,妻子在家编织草鞋,丈夫沿街叫卖;晚上,妻子陪同丈夫挑灯苦读,鼓励他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夫妻感情甚笃,恩爱无比。
科考之日到来时,妻子拿出自己用血汗换来的全部积蓄送丈夫进京赶考。临走时,又将自己亲手编织的一双草鞋交给丈夫,并嘱咐道:“高中了,莫变心。”
丈夫说:“娘子的恩情铭刻在心,海枯石烂永不变心。”
半年后,丈夫高中,妻子做梦都在盼着丈夫的家书。一日,家书终于来了,拆开一看,竟是一纸休书。乡亲们愤愤不平,纷纷资助她进京寻夫评理。
妻子来到了京城,在一家客栈里,适逢一位巡抚大人私访,得知书生弃旧迎新,很是生气。原来这位巡抚大人正是书生的恩师。经恩师苦苦劝导,书生终于悔悟过来。
书生来到客栈,只见妻子的房门紧闭,门上还贴着一首诗谜:
小时青青老来黄,千捶万结打成双。
双双连就同心结,又被旁人说短长。
雨雪事儿我承当,何曾移步到兰房。
有朝一日肝肠断,弃旧恋新抛道旁。
不管书生怎么敲门,她总是不开。书生仔细一看,诗谜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拿出实物来我才开门。
书生一筹莫展,在门前走来走去,思索着这首诗谜的谜底。当他低头看见自己脚上穿的靴子时,便匆匆离开客栈,上街买回了这件实物,重新回到客栈。
妻子一见丈夫手里提着的实物,回忆起当年的美满生活,憋在心里的气消了很多。
原来,这首诗谜的谜底是“草鞋”。
034小妹制谜难姐夫
南朝时有位文人名叫刘孝绰,才华横溢,是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其三妹令娴满腹经纶,世称刘三娘。
有一天,令娴的大姐夫、二姐夫来看望刘孝绰,三人一同饮酒做诗。两个姐夫很早就知道三妹有才,于是,二姐夫便出了一首诗谜让令娴猜:
竹做栏杆木做墙,只关猪来不关羊。
三个小子来捉猪,吓得猪儿乱撞撞。
令娴莞尔一笑,马上说出了谜底。二姐夫点头称是。
然后,刘令娴也出了个字谜让二姐夫猜: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
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二姐夫猜了半天也没有猜出来。
这两则谜语的谜底分别为“算盘”和“彬”字。
035猜谜请酒
从前有位落第秀才,整天衣衫褴褛,食不饱腹,生活甚是清苦。
一天,他经过一家酒店,店主笑嘻嘻地对他说:“秀才,我出一谜你猜,若猜中,请你喝酒,分文不收。”说罢吟道:
户部一侍郎,貌似关云长。
上任石榴红,辞官金菊香。
穷秀才拱手应道:“不难,不难,请先听晚生赋诗二句。”随即吟道: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店主听后连声称妙,忙拉他进店喝酒。原来,店主出的是则字谜,谜底是个“扇”字,秀才是以谜破谜,谜底也是“扇”。
036李白题诗谜赐名
唐代诗人李白有个朋友名叫李谟,他很擅长吹笛子。有一年,李谟喜得一外孙,感到很高兴,就抱着刚满月的外孙来到李白家中,请李白给外孙取名。
当时,李白刚喝完酒,他带着醉意,写了这样一首诗:
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
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李谟不懂这首诗的含义,就说:“你又喝醉了!我来你这里是给外孙取名,你却写了首叫人难懂的诗。”
李白笑道:“仔细看看,你外孙的名字就在诗中哩!‘树下人’是木子,合起来是‘李’字;‘不语’是莫言,合起来是‘谟’字;‘好’是女子,女儿的子即‘外孙’;‘语及日中’是言午,合起来是‘许’字;‘烟霏谢成宝’,‘烟霏’是云,‘成宝’即封中,乃‘云封’也。这四句诗连起来,即‘李谟外孙许云封’。”
李谟听后感到很满意,正式为外孙取名为“许云封”。
037贵在一个字
一天,鄂比拜读了曹雪芹的手稿,顿时感叹良多,赞美道:“老兄之作,不但以生花妙笔传达出悲凉之雾,遍布华林,又描绘出灵秀之气,钟于心窍。”
曹雪芹连连拱手:“不敢当!不敢当!”
鄂比抿了口酒,说道:“在我看来,老兄笔下男女生动自然,活灵活现,乃贵在一个字!”
曹雪芹捋须问道:“请赐教,我愿洗耳恭听。”
鄂比诙谐一笑,也不直说,提笔写了唐朝诗人吴融的一首七绝:
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
曹雪芹看后,含笑点了点头。原来,鄂比说曹雪芹的《红楼梦》贵在一个“情”字。
038拍案叫绝
相传,明代有位翰苑名贤,花了很多钱买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真迹——《百鸟归巢图》。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幅画,翰苑名贤想为此画配一首好诗。他猛然间想起昔友伦文叙。此人出身卑微,曾卖过菜,但其才华闪烁,诗文能臻跌宕流美,有荡气回肠之境。
伦文叙看过《百鸟归巢图》之后,稍一思索,便挥笔直书起来。诗云:
天生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尔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翰苑名贤仔细品味:此画之名用谐音“巢”暗指“朝”,以“鸟”比喻奸佞。这些“鸟”啄尽人间千万石,弄得民不聊生,可谓寓意深刻!
翰苑名贤再一品味,才发现伦文叙的题诗不仅寓意深刻,且有数学情趣,不禁拍案叫绝,连赞:“妙绝!妙绝!”
原来,伦文叙的诗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扣住“百鸟”二字,“天生一只又一只”,是两只鸟;“三四五六七八只”就是3×4=12;5×6=30;7×8=56,四数加起来正好是100只。所以,翰苑名贤拍案叫绝就不足为奇了。
039唐伯虎赴宴
明代才子唐伯虎和文徵明是好朋友。一天,文徵明为了庆祝自己的寿辰,邀请唐伯虎到府上一聚。
祝寿应带贺礼,可唐伯虎分文没带就兴冲冲地赴宴去了。当时,先到的祝枝山正和文徵明谈一些闲闻逸事,看到唐伯虎什么礼物也没带,不禁取笑道:“不知唐兄准备了什么礼物?”
唐伯虎拱着手对祝枝山和文徵明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话毕即索来笔墨,即赋诗一首:
绿蓑烟雨江南客,白发文章阁下臣。
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经纶。
二人听后,同声叫好,于是三人入席畅饮。不知不觉太阳西坠,有些醉意的唐伯虎说:“老兄此行祝寿,实在没有厚礼可赠,只有一则诗谜,猜中即赠。”
于是说道:
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藏。
五黄六月君子爱,秋风一吹不吃香。
祝枝山听罢,对文徵明说:“唐贤弟所赠你必须猜中,否则就让他白吃了一顿。”
文徵明听后,马上就知道了这首诗的谜底,随即唐伯虎送给他一把纸扇。
040新事隐语
广东饶平县镇东南不远处,有一座文明塔,塔内立着一块“谜碑”,上面写着“新事隐语”四个大字。谜面是一首五律诗,暗射当时一位清官的籍贯与业绩:
天高一望空,水际青如许,悬看本无心,贪多贝应去,横目点离州,廓上开新宇,竿头竹已非,水草翻无羽,同船话相告,土草合为侣,健儿久失人,水侧堪乔举。
原来,这一组谜面12句,分扣13个字,即:“大清县令四川郭于藩造塔建桥”。其中“横目点离州”射“四川”二字,其余皆为一句射一字。
041天心取米
相传,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上面写着“天心取米”四个大字。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破此谜,皇上无计可施,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有一个名叫何瑭的官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
皇上急忙问道:“那怎么办呢?”
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之计。”说着,提笔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元帅认定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这四个字看似平常,实具威慑力量,可抵十万雄兵。
042黄庭坚吟诗猜谜
宋朝的大书法家黄庭坚7岁时,写了一首声震朝野、广为流传的《牧童诗》,诗中写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从此,黄庭坚一发而不可收,远近闻名,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为了表示对他的器重,让他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
当时,正在编纂鸿篇巨制《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急需助手,又闻黄庭坚为人非常平和,懂史却从不狂傲。
于是,司马光邀黄庭坚来府中一叙。百闻不如一见,司马光见黄庭坚果然谈吐不凡,丰神飘逸,气宇轩昂,心中分外喜欢。聊到兴处,司马光诗咏一物让黄庭坚猜射:
荷花露面才相识,梧桐落叶又离别。
黄庭坚笑了笑,没有回答,挥毫写道:
有户人家没有墙,英雄豪杰当中藏。
有人看他像关公,有人说是楚霸王。
司马光一瞧,原来黄庭坚和自己同咏一物,连声称妙,于是上书宋神宗,让黄庭坚参加《资治通鉴》的校订。
原来,故事的谜底都是“扇”字。
043祝家女做词谜自喻
相传,古时候有一祝姓女子谙通文墨。出嫁后,夫妻之间和和睦睦,恩爱有加。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妻子花容暗淡,容颜不再,那喜新厌旧的郎君就对她冷眼相看了。
有一天,祝女借着吟诵房中一物,做了一词谜自喻。其词曰:
生在祝家庄,许配茅家寨,情投意合,两小无猜。贪心媒介,几番撮弄,把奴骗到长街去拍卖。幸好遇上钟情书生,迎奴进书斋,真宠爱!
先亲嘴,后开怀,紧抱奴家的身躯放不开,知心话儿要奴家说出来。谁料到,运转时乖,光阴过得快。到老来,容颜衰,毛发败,不理睬,薄情郎将奴抛出栏杆外,另娶新娘进房来。
读完此词谜会让人有一种同情此女子的遭遇而为其鸣不平的感觉。它既是这一女子的自喻,又是个很好的物谜,谜底是“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