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6873200000024

第24章

但是,在古代诗词中所说的解语花不仅仅是指花卉,往往另有所指。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唐明皇曾与宠妃杨玉环在太液池共赏千叶白莲。出水白莲皎洁超俗,仪态万方,秀美可人,同赏的朝臣和贵戚都叹羡不已。唐明皇指着杨玉环款款言道:“争如我解语花?”意思就是说杨贵妃善解人意,柔媚可心,能解帝王之语,是自己心中的“解语花”。解语花的说法由此流传于世。

后来,有很多文人便将解语花视作自己理想的伴侣,以之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既可分享文人郁结于心的忧愁,又以自身的柔肠百转、温柔体贴,使人感受到女性所具的娇羞妩媚和风情万种。北宋词人周邦彦更借《解语花》作为词牌,创作出了一曲风格婉约的词。

“一炷香”的时间有多长

我们常在古典小说上看到有“一炷香的功夫”句,武侠小说中高手比武时也常以“一炷香”为限,那么,一炷香的时间是多长呢?

古时,由于科技技术落后,人们常以燃香来计时,但由于受到环境、风力、香的长短、香料干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约为半个时辰,即一个小时。

“不孝”有哪三种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是指哪三种不孝呢?这三种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

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何谓“女大十八变”

有句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对这话常解释为,女子到了十八岁时,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事实其实并非如此,这里的“十八”并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变化之数,意思是少女面貌多变,那么多变为何用“十八”称之呢?

一种说法认为,《易经》述爻卦:“十有八变而成卦。”相传周文王被商纣囚禁时,发奋钻研,将八卦中的两卦相叠,进行组合排列,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依此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说明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由于爻卦的相互组合,变化多端,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十八次变化,故胡朴安《俗语典》云:“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十八言之。”“十八”便成为一种套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女大十八变”的说法来自于佛教传说。在《法华经·提婆品》中有这样的故事:一个龙女现身于法华会,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见后说女身污秽难以成佛。龙女当即向释迦牟尼敬献宝珠,忽然间变为男身,并现出种种庄严微妙的形相,后到南方无垢世界成佛。于是“十八变”便指佛、菩萨、罗汉等依禅定自在之力所示现的十八种神变,经常见于佛教典籍之中。

古人的名、字和别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在不同,现在的人有名无字,而古代人不但有名,而且还有字。《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古人有“大名”,还有“表字”。“字以表德”,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如:

名和字同义。

如三国周瑜、字公瑾。瑜和瑾都是美玉。黄盖,字公覆。盖与覆同义。

名和字意义相关。

如《西游记》的作者,明人吴承恩,字汝忠。《梦溪笔谈》的作者,宋人沈括,字存中。三国鲁肃,字子敬。宋代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他们的名和字的意义都有一定关联性。

名和字是近义词。

三国诸葛亮,字孔明。战国楚屈平,字原,今多称屈原,以字行。东晋陶渊明,字元亮。他们的名和字都是近义词。

名和字反义。

春秋曾点,字晰。(《说文解字》:“点,小黑点。”“晰,人色白也。”),唐人王绩,字无功;清人徐退,字进之。他们的名和字都是反义词。

名和字基本相同。

唐诗人李白,字太白。唐诗人杜牧,字牧之。元末明初人宋濂,字景濂。等等。

古人除了名和字,还有别号。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醉翁;陆游,号放翁;王安石,号临川先生;司马光,号温公;苏轼,号东坡;苏洵,号老泉;徐宏祖,号霞客;辛弃疾,号稼轩;文天祥,号文山;龚自珍,号定庵等。

容易读错的姓

华:读huà,不读中华的“华”(huá)。

仇:读qiú,不读仇恨的“仇”(chóu)。

区:读ōu,不读区别的“区”(qū)。

佟:读tóng,不读冬天的“冬”(dōng)。

芮:读ruì,不读内外的“内”(nèi)。

查:读zhā,不读检查的“查”(chá)。

纪:读jǐ,不读纪念的“纪”(jì)。

任:读rén,不读任务的“任”(rèn)。

解:读xiè,不读解决的“解”(jiě)。

盖:读gě,不读掩盖的“盖”(gài)。

单:读shàn,不读单纯的“单”(dān)。

种:读chóng,不读种子的“种”(zhǒng)

容易读错的古代人名和地名

吐谷浑:(古国名)tūyúhūn

龟兹:(汉时西域国名)qiūcí或jiūcí

大宛:(同上)dàyuān

康居:(汉时西域国名)kangqú

身毒:(古时称印度)juāndǔ

先零:(汉代羌族的一支)xiānlián

荤粥:(上古时西方种族名,即秦、汉时的匈奴)xūnyù

龙兑:(战国时赵国地名)1óngduó

卷县:(汉代县名)quānxiàn

祝其:(同上)zhùjī

阳夏:(同上)yángjiǎ

涡河:(上流在河南,下流在安徽)guōhé

逻些:(唐时吐蕃都城,即今拉萨市)luósuō

杰坝:(镇名,在江西省崇义县)tiěbà

阿房宫:(秦时宫名)ēpánggōng

华不注:(山名)huāfǖzhù

夫差:(春秋时吴王名)fūchaī

伍员:(即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wǔyùn

禽滑厘:(战国时人,墨翟的学生)qíngǔlí

郦食其:(西汉人)lìyìjī

审食其:(同上)shěnyìjī

呼韩邪:(汉代匈奴族单于的名字)hūhányé

冒顿:(同上)màdú

尉缭子:(古书名)yúliáozǐ

亢仓子:(同上,据说是唐代王士元所编)gēngsāngzǐ

牺尊:(古代酒器名)suōzūn

毋追:(夏代冠名)móuduī

扁诸:(春秋时吴国宝剑名)biānzhū

仇矛:(古代有三叉的矛)qiúmáo

等衰:(等级递降)děngcuī

且月:(古代称阴历六月)jūyuè

般桓:(即盘桓)pánhuán

古代任官授职的称谓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

转:同“迁”。

除:再任某官。

试:试任某官。

摄:兼理,也指暂兼。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举:选拔。

简:任命。

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三皇五帝”的各种说法

我国古代有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的传说。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指哪些人呢?说法颇多分歧。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此外,还有典籍提到三皇是伏羲、神农、祝融。

从上述观点中的大多数观点看,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但在第三位上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皋(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皋、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昊(皋)、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

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对于五帝,一般采取《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至于三皇,则无从确定了。

为何中国人又称“龙的传人”

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常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那么,你知道这种称呼是从何而来的吗?

在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组古代帝王画像。画的是伏羲、祝融、神农、黄帝、唐尧、夏禹等十位帝王。其中九位帝王是人头人身,唯独伏羲氏形象奇异,并且和女娲画在一起,两人都是人身而龙尾,像是由龙转化来的。

而我国古代神话中,说人类是由伏羲与女娲结合而来的,人类当然也就是龙的子孙,故称为“龙的传人”。

“炎黄子孙”称呼的由来

“炎黄子孙”现在用来泛指中国人。这个称呼来自历史传说,即炎帝和黄帝的故事。

炎黄,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两个大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姓姜,号烈山氏。炎帝部落崇拜牛,生活在姜水流域(今陕西一带),以后向东发展至中原地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帝部落崇拜熊,居北方,后定居黄河流域。这两个部落联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作汉民族的始祖。后来推广开来,就把中国人统称为炎帝和黄帝的后代,“炎黄子孙”的说法从此被传了开来。

“皇帝”一词的来历

我国古代即有“皇”、“帝”的称谓。《说文解字》解释:“皇,大也。”“帝,王天下之号也。”即象征人间的最高权力。

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夏商周三代,“帝”专指天神。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如殷纣王、周武王、周平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雄,纷纷称“王”,“王”已失独尊之意,故有霸者产生称“帝”之念。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依势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此后又有人游说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战国策·燕策》)。

秦王政统一六国,诸臣议上尊号,劝嬴政称“秦皇”。但秦王政犹不满足,他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下令去“秦”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第一个称皇帝起,至1911年清朝末帝溥仪退位为止,历经2132年,其间皇帝总数为492人,其中生前未在位,死后被尊为皇帝者73人,女皇帝一人,即武则天。

“天子”探源

天子是古人对君主的尊称。夏、商、周三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

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万岁”的含义

古代大臣在朝见皇帝时,一般都会高呼“万岁”。此外,“万岁”也用来表示欢呼、祝愿的意思,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这个含义,古书中即出现过。《事物纪原》卷一:“战国时,秦王见蔺相如奉璧,田单伪约降燕,冯谖焚孟尝君债券,左右及民皆呼万岁。盖七国时,众所喜庆于君者,皆呼万岁。秦汉以来,臣下对见于君,拜恩庆贺,率以为常。”

因此,万岁有永远存在的意思,是一种祝颂辞。用“万岁”来称呼帝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自称“万岁”,而相沿下来的。

有人说,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里的“万岁”有“死亡”的意思,其实,这是曲解。这里的“万岁后”即指“万岁以后”,转意才能是“活到死后”。如今人惯用“百岁之后”,就不能说“百岁”是“死亡”的意思。

“太上皇”的由来

众所周知,“太上皇”是封建社会皇帝父亲的称号,现在则成了至高无上的同义语了。那么,“太上皇”一词是怎么出现的呢?

“太上皇”一词始于秦代。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一生坎坷,曾经在赵国被扣作人质,深受拘禁之苦,后来得到吕不韦的扶助才登上王位,却又壮年先逝,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想起父亲的终生不称意,便追封其父为“太上皇”,以期其父死后能安享荣华。这是第一个皇帝对其死后的父亲所给予的称号。而第一个对其在在世的父亲给予“太上皇”称号的皇帝则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一班人的辅佐之下,经过多年的战争,最终打败了楚霸王项羽,登上了皇帝宝座。刘邦这时就想衣锦还乡,接他父亲到京城。于是,他挑了个良辰吉日动身回乡。一路上春光明媚,刘邦心情极好,不觉吟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回到家乡后,本打算父子亲亲热热叙叙别后事宜,谁知他刚到家门口,就见他父亲挟着扫帚站在门口,倒退着将刘邦迎入家门。刘邦见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不快,问父亲为什么这样。

刘父答道:“您是当朝天子,天下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个平民百姓。百姓不敬皇帝,这不是犯了欺君之罪吗?”

刘邦听后,立觉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让自己父亲参拜自己。事后有人为了讨好他,就讲了秦始皇尊先父为“太上皇”的例子,建议刘封其父为“太上皇”。刘邦一听正中下怀,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立即筹备,举行大典,名正言顺地封他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父子相见就不必行大礼了。

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诸帝都沿用这种做法。有些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了后人,后人做了皇帝后,退了位的皇帝也被尊为“太上皇”。

清代帝王为何自称“老佛爷”

慈禧太后让别人管她叫“老佛爷”。实际上,“老佛爷”的称号不是慈禧专用的,清朝历代皇帝都叫“老佛爷”。

清代帝王为什么自称“老佛爷”呢?这是因为女真族首领最早被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珠”的转音,有“佛爷”、“吉祥”的意思。所以,不但女真首领被称为“满柱”,女真显赫家族的首领,名字就叫“满柱”。

所以,清朝皇帝将满语“满柱”汉译为“佛爷”,成为自己的“特称”。慈禧让别人也称她为“老佛爷”,是企图把自己比作皇帝,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政治欲望。

陛下、殿下、阁下

老百姓称呼皇帝、国王时,常用“陛下”的称谓。陛,原指帝王宫殿高高的台阶。官员们在拜见皇帝时,按照礼节要在陛下(即台阶下)恭敬地等候。《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说的是秦舞阳走到皇帝高台阶下等候。

“陛下”专用于恭敬地等待皇帝召见之处,逐渐成了官员对皇帝的谦称,再演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殿下”不难理解,当然指上述这些地位低于皇帝之人。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例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称官署内的官员即叫“阁下”了。

公主与驸马

公主是我国古代对帝王女儿的称呼。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