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6873200000048

第48章

若有所思的李秀才见到书童不留神将墨汁溅到手上。暗道:“有了!”便微微一笑,立即提笔写了对联:

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黑;

读罢上联,张秀才赞叹不已,正苦心思索,如何对出下联时,恰巧婢女梅香盈盈款步走来,一边殷勤筛酒,一边往暖酒的煤炉里添煤。突然,一点火星爆到梅香身上。张秀才接过笔一挥而就: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李秀才不禁称奇。这时,梅香抬头嫣然一笑,也凑兴地说:“久闻李大哥博学多才。小婢也有一副对联烦您对对!”

梅香指着窗外白雪皑皑的两座山峰说:

连云山翠壁山山山出大小尖峰四维罗列;

李秀才搔首挠腮,竟一时对不出来,闹了个大红脸。张秀才忙解围说:“仁兄不是要启程赴武昌吗?回来再对便是!”

不久,李秀才坐船到了湖北武昌,见波涛滚滚的武昌口和汉阳口,构成咽喉之势锁住武汉三镇。江风让李秀才清醒过来,下联不是有了么?他找来信笺,乘兴对出了下联:

武昌口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子千里重关。

对联结识大诗人

某年的秋天,诗人宋之问到杭州灵隐寺寄宿。杭州的秋夜让诗人十分地痴迷,触景生情的他随口吟成一句:

岭边树色含风冷;

可是,他一时竟想不出下联,便在殿前来回不停地踱步,反复地吟着这句诗。这时,一位端坐在蒲团上的老僧,蓦然回头说:“少年公子,何必如此苦搜枯肠?”宋之问吃了一惊,心想:好歹我宋之问也算得一才子,这老憎怎么敢对我如此轻视?但仔细一想,自己也的确没有寻出下句。还是谦虚为妙。于是,就轻声问道:“师父莫不也能属对?”

老僧说:“贫僧虽不善吟咏,但你那一句,我却可以对上一句。”宋之问忙向他请教,老僧吟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听罢,纳头便拜:“老师父原来是个诗人,请受晚生一拜!我见灵隐泉石秀美,想吟一联纪胜,无奈一时想不出佳句,只吟了上句,请师父帮我续出下句。”说着,随即吟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老僧接着吟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十分佩服这位老僧,便说:“师父佳作,豪放旷达。但不知为何遁入僧门?”老僧叹息一声,默然无语。就请宋之问到房内长聊。从此,两人朝夕相处,结为莫逆之交。以后宋之问才明白,这个老僧乃是鼎鼎有名的骆宾王,当年曾追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失败后隐居为僧。

何必多管

清朝初年,杭州有个姓胡的主事官。他为人刚正,足智多谋,总是凭良心帮助一些有困难的穷苦老百姓;他十分地爱好喝酒,常借酒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讥讽议论当朝官吏们的是非,抨击时弊。久而久之,不免得罪了一些有财有势之徒。

一天,皇帝派了个姓管的御史到这个地方巡视。胡主事的上司乘机对他进行攻击,说他经常乱发议论,抨击朝廷命官。管御史也是一个糊涂虫,听了谗言后,也未加考察。就命人把胡主事带来,劈头盖脸地狠狠训斥了一顿。未了,还假惺惺地说道:“不过,我听说你挺会对对子。本官倒有一副对联,你来对对看。”说着,便摇头晃脑地念出了上联: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聪明的胡主事一听,知道是含沙射影之词,心里明白御史是在奚落自己。想到这,倔劲就上来了。于是,他寸步不让,当即回敬道: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爱管,何必多管。

很明显在暗示御史,你说我,其实自己也一样罢了。管御史一听,当时就气得七窍冒烟,罢席拂袖而去。

金圣叹趣联惊四座

某天清晨,照往常一样,才子金圣叹到附近的一家茶馆喝茶。刚刚坐下,就听到近旁桌子上有几个文人模样的客人在谈论对子。先是一个满脸红红的中年人出了一副上联:

猫伏墙上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一慈眉善目的长须老者立即对出了下联: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金圣叹也暗暗称奇,那边中年人也说:“你老真不愧为联中高手,姜还是老的辣,佩服佩服!”

长须老者捻捻胡须,笑道:“过奖,过奖。不过,我也有一联供大家取乐。”说完,用手指着盘中月饼,说道:

上素月公饼;

“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要求。”老者又补充一句,“上联指的是食物,所以下联也只能以食物相对。”

长须老者说完,大家一时抓颈挠腮,因联中“上书”是“尚书”谐音,不太容易对出。

这边,金圣叹见半天没有动静,就有心帮忙,脱口而出:“我倒有一对。”接着,就说出下联:

中糖云片糕。

下联中,不但“中糖”和官名“中堂”同音,云片糕也是食物,非常合乎要求,对仗也十分工整。大家都点头称是。长须老者忍不住回头看看金圣叹,见他一表人才,出言不凡,便热情地邀金圣叹一起过来喝茶。金圣叹觉得一个人有些寂寞,所以也不推辞,就端着茶壶坐到了一起。

长须老者朝金圣叹拱拱手说:“想必先生十分精于对句。老夫这里有一对子,可惜多年没有觅到下联,还想请教先生帮帮忙,不知如何?”

金圣叹本来就喜欢搜集稀奇古怪的对联,当然十分高兴,便说:“先生不必谦让,快请讲出,让我试试。”长须老者这才抑扬顿挫地说出了上联:

小大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

众人都以为金圣叹难以对出。怎料金圣叹低头略一思索就说:“我已想出了。”随即,吟出下联:

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

话音刚落,便博得满堂喝彩。长须老汉知金圣叹定不是寻常之人,就请问姓名,方知对面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圣叹,大家更是赞叹不已。

巧匠难倒秀才

从前,有位白发苍苍的老石匠,他不仅手艺精巧,还善写对联。他一生为人凿了不少石架桥,但是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修好一座桥,就要写出一阕上联,向过桥的人征求下联。

有一次,一个刚愎自用的秀才听说此事,就轻蔑地对正在修桥的老石匠说:“你一个粗手大脚的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简直是想脸上贴金,附庸风雅嘛!”

老石匠也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说:“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凑凑热闹而已。”看着秀才一副趾高气扬的神态,老石匠又接着说道:“不过,我这里有副未写完的对子,看你能不能对出?”秀才倒毫不在乎,就大言不惭地说:“快说,我对出后,还要继续赶路。”老石匠就指着刚落成的石桥说: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这阕上联,看似容易,实际上非常难对。它包含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可怜的秀才听后,如坠云雾,任他苦苦思索,还是一头雾水,对不出来。这时,旁边已经聚集了一堆看热闹的乡亲。秀才从来也没这样丢过脸,他越想越气,越气就越想不出来,只好傻乎乎地站在那里发愣,众人议论纷纷,都说秀才是自讨苦吃。

这时,有个大婶拨开人群走到秀才面前说:“你对不上,我可以帮你呀?”秀才以为大婶是有意奚落自己,就没好气地说:“那你就赶快说下联吧!”哪知,大婶竟从从容容、有板有眼地念出下联:

短棉条,纺长纱,织大布,做小衣,遮前遮后。

呵,还真有两下子。秀才心想,也不知今天是怎么了,竟不如没读书的石匠和大婶。大婶见他一言不发,赶忙打圆场说,“你只晓得搜肠刮肚,不看看实际,恐怕想破脑壳也想不出呢?”秀才听了,满面羞愧。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瞧不起人了。

陈白阳对唐寅

明代画家陈道复号白阳山人。一日他与唐寅外出游玩,来到一个花园.唐寅出对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指庄园,也指战国时哲学家庄周写的《庄子》。陈白阳一时不能对,走着走着,忽见酒店墒上写着“杜康佳技,太白遗风”,即对道: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一是说“汉子写的”,一是指西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

接着,两人又来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寅又出对道: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寺姑)。

说罢,两人抚掌大笑。

状元巧对宰相

明朝宰相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翁正春,谈笑之间.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翁正春闻听此言,便知他打算在这里留宿,便道: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此话全是宝盖头的字,稍加思索,便对道:

客官寓宦官,富室宽容。

次日,用罢早膳后,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池塘时,叶向高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您看——

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寻视池塘,当即对道:

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

伦文叙巧对拆字联

有一座山寺,有个僧人根据该寺境况,想作副对联,只想出了上联,却未作出下联。他便把那上联挂在寺中,希望游客对出下联,他的上联是: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竹寺”合成“等”,双“手”合成“拜”,“四维”合成繁体“罗”(罗)。

有一天,广东南海(今佛山市)人伦文叙到寺里游览。看了那上联,当即对了下联:

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小大尖峰。

“木门”合成“闲”,两“山”合成“出”,“小大”合成“尖”。僧人们看了,齐声称赞对得精妙。

壮观牧爱

明朝正德年间,陈民望出任黄州太守,重修谯楼,竣工后在楼上高悬一匾,上书“壮观”二字。当时的同知王卿,是陕西人,为官有清廉的名声,他看见匾后对邓震卿说:“‘壮观’两个字,用我们陕西话来读,就是‘赃官’啊。”于是二人大笑。

又有绍兴府有一匾,上书“牧爱”。戚编修对当时的太守说:“这块匾应该撤了,你看,从下面看上去,就成了‘收受’两个字。这不是自污门庭吗?”

在这里,“壮观”与“赃官”是谐音;“牧爱”与“收受”是形似。

鲶鱼与鲤鱼

有一个住在海滨的俗士,发生家庭纠纷后,装成一个儒生去见县官。县官见他不懂儒生的礼节,于是斥责他说:“尔既为儒,如何不识礼?”

俗士将“礼”听成“鲤”,回答说:“某生长海边,岂不识鲤?鲤有北斗七星,奉道者忌而不食。”

县官大怒,准备让衙役打他,说:“我论书中之礼,岂是问鲤鱼?”

俗士这次又将“书”听成了“须”,又见县官动怒,立即为自己申辩道:“大人误矣,若有须者,应是鲶鱼,却不是鲤也。”

和尚戴枷

有一个和尚,因为犯了罪,于是戴着枷在县衙门前号哭,看见乡官去县衙,就央求乡官给知县说说情,减轻对自己的处罚。

乡官与县令谈完话后,县令将乡官送到门口,见这个和尚还在门口号哭。乡官于是问他:“和尚,你是一个出家人,怎么会戴了枷呢?”县令接着说:“他本来是没有发的,现在却犯了法。”

在这里,“家”同“枷”谐音,“发”同“法”谐音。

员外郎不如园内狮

石中立在当员外郎时,有一天和同僚们一起到南园看狮子。主管人员说:“这些狮子,官府每天都要拿五斤肉来喂它,比我们这些人的待遇还好。”

石说:“那是当然了,我们这些做官的人,都是园外狼(员外郎),哪里比得上园内狮子呀?”众人听了,都大笑不已。

一食十八种

南北朝时,北魏高阳王拓跋雍生活奢侈,喜欢吃美味,他要求属下,给他做的每顿饭都必须要有山珍海味,这样,他一顿饭就要吃掉数万钱。

陈留侯李崇听说后,对人说:“高阳王吃一顿饭的花费,相当于我一千天的所有支出啊!”当时,李崇做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也是富倾天下的人,家中有童仆千人。只是他生性俭朴,喜欢粗茶淡饭,饮食中常看不到肉,只有炒韭菜和腌韭菜。

于是李的门客李元佑对别人说:“李令公一食十八种。”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二韭(九)十八嘛。”听说的人无不大笑。

苏轼扪腹

一天,苏轼退朝回家,吃完饭,用手摸着肚皮慢慢地行走,忽然他回头望着左右婢妾们问道:“你们说我这肚子里有什么东西?”

一名婢女马上抢着答道:“装的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又有一名婢女说:“装的都是见识。”苏还是认为没说到点子上。轮到朝云,她回答道:“学士装了一肚皮不合时宜的东西。”苏听后,忍不住捧腹大笑。

一代奇人

北宋人庞安耳朵聋,但是十分聪明。别人与他交谈,只能用以手代口的方式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字,他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苏东坡开玩笑说:“我用手作为嘴巴讲话,你用眼睛作为耳朵听我讲话,都称得上是一代奇人。”

一人一口

三国时期,有人给曹操一盒酥吃,曹操喝了几口,在盒酥上题了一个“合”字交给臣下。

众人都不明白曹操是什么意思,等盒子传到杨修那里,他接过盒子拿出一块酥来吃,说:“这是曹公叫咱们每人都吃一口,这有什么不好解释的呢?”

鸡肋

三国时,杨修曾任曹操军中主簿,当时,曹操已经平定了汉中,想继续征讨刘备,却又没办法前进;想坚守,又怕难以维持。护军不知道是进军好还是退兵好。

一日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号令。曹操一眼看见桌上那碗鸡汤,心有感触便说:“鸡肋。”号令传到杨修那里,杨修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程。夏侯惇不解,亲自往杨修处细问。

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惹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夏侯淳闻之曰:“先生真知魏王心腹。”也下令所有军士准备行装,并告诉所有军士来日必班师,免得大家到时惊慌,提前收拾。

不久,曹操果然班师离去。

怒目与低眉

隋朝时,吏部侍郎薛道衡曾经游览钟山的开善寺,他问小和尚说:“为什么金刚要怒目而视?菩萨又为什么要低眉顺眼呢?”

小和尚回答说:“金刚怒目,所以能降妖伏魔;菩萨低眉,所以能对众生大发慈悲。”

先下后补

有一个新中进士的人想学作诗,孙继芳和他开玩笑:“如果你想学作诗,首先得服用巴豆雷丸泻药,把胸中的那些八股文全都排泄掉,然后再以《楚辞》、《文选》为冷粥补养一下。只有到这时,你才可以谈得上学诗。”后来,此事在文士中传为笑谈。

日月灯光

北宋名臣王安石,有一天见到一个人举着蜡烛,于是说:“佛经上记载日月灯光为佛照明,灯光又怎能与日月相匹配呢?”

吕吉甫解释说:“太阳只能在白天照明,月亮只能在夜晚照明,灯光无论在白天黑夜都可照明,这是太阳和月亮所办不到的,它们之间的作用并没有什么差别。”

王安石听后,连连点头,认为他说得对。

太阳被吃了多少

西汉人黄子琰,很小就有聪明善辩的名声。汉桓帝建和年间曾经发生过日食,京城一带见不到。黄子琰的祖父黄太尉,把发生日食的事情汇报给太后。太后下诏询问太阳被吃了多少,黄太尉思考着太后的问话,不知道如何比喻才能把日食详情向太后描述清楚。

黄子琰当时七岁,刚好在祖父黄太尉的身边,便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部分,就像新月初升时的形状?’”黄太尉听后大喜,连声称赞他。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东汉末年,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感到诚惶诚恐。当时,孔的女儿年纪七岁,儿子九岁,两人依旧在玩琢钉游戏,脸上毫无害怕的神色。

左右问他们为什么闻讯不站起来?他们回答:“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之中,还会有完好无损的鸟蛋吗!”主人送来肉汤,男孩口渴就把汤喝了。女孩说:“今天的灾祸,我俩岂能久活,又何必知道肉汤的味道呢?”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也被收捕走了。

行刑时,妹妹对哥哥说:“如果死人也有知觉,得以见了父母,不正好是我最盼望的吗!”于是伸出脖子受刑,脸色不变,见到的人都替他们感到悲伤。

杀心

东汉人蔡邕在吴地隐居时,一日听见炉灶火中爆裂之声,知有一段良材。因而请蒸饭者将桐木给他制成琴,果然音色极美,但琴尾仍能见部分被火烧焦的痕迹,所以当时人称“焦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