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语文大观园
6873200000006

第6章

文集是指汇辑一人或多人的着作,或同属一类问题的文章编成书的,如《郭沫若文集》等。

文库是指供一定读者对象阅读的多册或成套的图书,同一文库的版本装帧和封面设计相同,如《农村通俗文库》。

丛书是把性质相近的着作、资料,汇辑成套,分册出版的书,但不定期,如《青年自学丛书》。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唐代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丛刊类似杂志,分期出版,但不定期,也不固定定价。一般有一个固定的刊名,如北京出版的丛刊《十月》。

手稿是作者亲笔所写的原稿,包括作品草稿或本人誊写稿,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和研究鉴赏价值。

轶事、佚文和掌故

轶事也称为“逸事”,一般指多数人不太了解的事情,通常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

佚文是指失传或散存于古籍中的文章。如我国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原本早已散失,现在编辑的《古书竹书纪年辑证》一书,是把古典书籍中关于《竹书纪年》的文章辑录在一起而成的。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的掌管礼乐制度故事者的官名,后来一般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书名趣话

我国古代书名的选取,可谓多种多样。

有以作者的字定的书名,如名篇《三都赋》的作者左思的书叫《左太冲集》;《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的书叫《王子安集》。

古代人除名和字外,有的还有号,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号射阳先生,着名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他们的书也因此以号定名,前者叫《射阳先生存稿》,后者叫《玉川子诗集》。

有的书是以作者居住的地方取名的,如《临川集》,因为作者王安石家居临川(今江西临川)。还有把书以作者所任官职取名的,如《阮步兵集》,因为着者阮籍曾作过步兵校尉。

还有以年号为书名的,如苏洵的书叫《嘉佑集》,嘉佑即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再有以作者谥号为书名的,如《欧阳文忠公集》,是因为欧阳修谥文忠。

此外,还有以藏版、刻印情况来取书名的,如《山带阁注楚辞》、《涵芳楼古今文钞简编》、《春在堂全集》等,即属此类。

着作、编述和抄纂

古人写作的体例大致分着作、编述和抄纂三大类。

着作是专指创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没有阐发过或没有记载过的、第一次出现的文章或书籍,才算是“着作”。

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相当于现在的“改编”。

抄纂是资料的汇编,古人叫“论”。“论”的本字,应是“仑”,是排列、编纂成辑的意思。

经、史、子、集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那么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来划分的。

经部指记述儒家学说的着作。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着作都属于这一类。如正史、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宫、政书、时令等。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时期,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着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指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着作。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什么叫善本书

一般说来,一本书越是最初的版本,文字越准。越到后来,翻刻传抄,错误难免。所以,人们一般把精加校勘、错误较少的古书,称为善本书。后来,又有人把旧刻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统统称为善本。这有点不够精当。因此,国家在整理《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时,把善本书的标准统一定为“三性九条”,以此作为一本书可否收入《总目》的标准。

“三性”是: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书籍内容有否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1.“九条”是:

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书籍;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书,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凡符合上述之一条的书,就可称为善本书。

什么是抄本

在雕版印刷发明以前,书籍主要是靠用手抄写来流传的,这类书籍就叫抄本,也称为写本。但是,在雕版印刷产生之后,仍有许多抄本流传。可以说,版本包括了刻本(印本)、抄本(写本)两大类。凡是抄写、誊写、誊录、抄录、摹写的书,都可以叫抄本。

据考证,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抄本是我国西晋时人陈寿(公元233~297年)抄写的《三国志》。这部用纸抄写的书的残卷,是1924年在我国新疆出土文物中发现的,存80行,1900余字。而现在比较常见的则是明清时期的抄本。

什么是刻本

刻本是指刻印而成的书,与版本的最初意思相同,雕版印刷术产生之后,刻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许多书商、私家和某些官府都刻印图书,其中又以宋代最为兴盛。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刻印技术的发展,在历史上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刻本。

以时代来区别,有宋、元、明、清刻本。以地域来区别,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广东、湖南等地刻本。从刻书者来区别,有官刻、私刻和坊刻。如从版本的形体上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影刻本和小巧玲珑的巾箱本(即便于携带的袖珍本),从印刷技术上区别,也可分成不同特点的刻本。

我国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什么是蓝本

蓝本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明清之际,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目的是为了校订改正时用,就好比是现在出版印刷中的“校样”,稿本定了以后再用墨印。《书林清话》载:“其一色蓝印者,如黄记《墨子》十五卷,……此疑初印样本,取便校正,非以蓝印为通行本也。”

因为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就有“初印蓝本”之称。后来作为“着作所根据的底本”意义上的“蓝本”一词,就是从“初印蓝本”引申出来的。

孤本、珍本和副本

孤本是指仅有的一份图书,指某书的某一刻本,在世间仅有一份流传的。其他如未刻的手稿、碑帖的旧拓本仅有一份的也叫做孤本。

珍本指珍贵的书本或资料。凡不常见和又难得的文献,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都为珍本。

副本指同一书抄出的复本,有时也称“别本”。它是对正本而言的。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抄本,依样重写,储作副本,现在也指政府和国际文件正式签署本的复本,一般是作为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影抄、影刻和影印

影抄是手工摹写,把可透影的纸覆在底本上面,按照原来的字体行款,甚至边样界线原样誊写,以保存古书原貌。影抄最早出自唐代,一直到清代,影抄还很流行。

影刻是雕版翻刻,由于宋代刻书采用善本珍本,校勘精细,因而明代影刻宋版书形成风气,所刻书几乎与原书没有差别。清代此风仍沿袭不衰。但影刻时,也有的对原书加以精勘,有的随意删改添补,致使有的影刻书失去了原貌。

影印是将原书摄影,通过底片将图文显影于石版或金属版上,然后着墨印刷。这种照相制版的方法在凸版、平版、凹版印刷中均可采用。我国最早影印古籍是1879年由点石斋石印馆开始的。

工具书的类别

书目。

是记录图书名称、作者、卷册、版本的工具书。

索引。

是将书籍中的内容编为条目排列,或将有关论着篇名标题按类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

字典、辞典。

是解释字、词的形、声、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年鉴。

是汇集一年内重要时事文集和统计资料的工具书。

手册。

是汇集某一方面需要查阅的文献资料的工具书,包括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及一些基本的公式、数据、规律、条例。

年表、历表。

是按年代顺序用表格形式编制的查考时间或大事的工具书。

图录。

是用图像表现事物的工具书。

政书。

是汇编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资料的工具书。

类书。

是辑录古代群书中各门类或某一门类资料的工具书。

史书的种类

我国的史书庞大精深,种类甚多。一般来说,史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正史。

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除少数是个人着述(如司马迁的《史记》)外,大部分正史都是由政府主持编修的。

杂史。

主要记载一件事情的始末、一时的见闻或一家的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别史。

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之事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野史。

有别于官撰正史的私家编写的史书。

稗史。

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书,有时也称为野史。

我国古书之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辞典是《尔雅》。

(第一部)韵书是《切韵》。

(第一部)方言辞典是《方言》。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论语体着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是《史记》。

(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是《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着作是《史通》。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着是《天工开物》。

(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新修本草》。

(第一部)医药书籍是《黄帝内经素问》。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着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

(第一部)绘画理论着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着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四书五经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分别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

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学生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学生言行的书。《大学》是《帜礼记》中的一篇,传说是曾参的学生记述曾参言论的。《中庸》也是《帜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的学生子思所作。《孟子》是孟子及其学生的着作。

《五经》是儒家的五部经典着作,即《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

《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着作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的。《礼》即《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易》是《易经》(又称《周易》),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构成,为古代占卜所用。《春秋》是编年体的鲁史,相传是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文字简短,寓有褒贬之意,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的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春秋时楚国的琴师伯牙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广陵散》。

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组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遭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情志。

《平沙落雁》。

明代称《雁落平沙》。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十面埋伏》。

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

《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乐曲,曾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渔樵问答》。

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汉宫秋月》。

表现古代受压迫的宫女幽怨悲泣的情绪。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史记》本来无书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起初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史记》撰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司马迁完成这部巨着后,为这部史书写了一篇自序,名曰《太史公自序》,但这只能表明它是由司马迁写成的而已。

在西汉末年着名目录学家刘歆所撰的《七略》中,把司马迁的这部书称为《太史公百三十篇》。其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写《汉书·艺文志》时沿用了这种说法。同时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中称其为《太史公记》或《太史记》,而班彪的《略论》、王充的《论衡》中则称之为《太史公书》。凡此种种,就是不见“史记”之名。

至于《史记》这一书名,据梁启超考证,大概起始于魏晋,实际上是《太史公记》的略称(略掉了“太”、“公”二字)。此后,这书名便逐渐得到公认,传承下来。

我国最早的书店

以前,书店被称为“书局”,古时则叫“书肆”。书肆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据有关文献推断,汉唐之际应是我国古代书肆产生和初步发展的重要时期。书肆产生并出现在文献中,是在西汉时期。书肆还有叫“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等名的。既刻书,又卖书。古代也有直称字号的,有“当文堂”、“养正斋”、“鸿运楼”、“崇文阁”之类。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也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

唐代是我国文化典籍最为兴盛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书肆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唐代的书肆遍及江南各地。其中以西京长安的书肆最为兴盛。所售之书种类齐全,应有尽有。东都洛阳是唐代的第二大城市,又是当时举行科举考试的第二试场,书肆之设自不待言,益州成都是唐代麻纸的主要产地,自然也是书肆的活跃之地。

图书馆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公元前4世纪)的藏书之所。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作“图书馆”,而是被赋予“府”、“阁”、“观”、“台”等种种称呼。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