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66

第66章 文词·解析(4)

还有一说就是民间通俗的看法,“王八”就是指乌龟。《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由此可知,作者将“神龟”分为八种,每种都有一个名称。

由于这八种神龟中,排第八位的名为“王龟”,所以很自然地就与“王八”联系起来了。于是,后人便将这列在第八位的“王龟”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了乌龟的别名,人们也常将乌龟与王八放在一起连用。

趣味链接:“混账”为何成了骂人的词汇

“混账”是骂人的话,它的由来与蒙古包有关。在古代,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他们的生活很不稳定,常常是哪里有水草他们就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在那里定居下来。

白天,男人们去放牧,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被留在家(也就是帐篷)中做家什,而看家的常是老人或妇女。这时,一些小伙子耐不住寂寞,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想尽办法混进姑娘的帐篷里去。

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眉来眼去。如果碰上老头也在那儿,年轻小伙就会笑嘻嘻地说一声:“啊!对不起,我走错帐篷了。”急忙抽身而退。碰上严厉的老头,小伙子就会挨一顿骂:“你又混账了!”“混账东西又来了!”年轻小伙子自讨没趣,急忙退出帐篷。

后来,“混账”、“混账东西”就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气愤至极的骂人话了。如果看到谁做了不道德、不合情理的事,我们就会骂上一句:“混账!”

024从青楼术语到代指换工作的“跳槽”

“跳槽”现指换工作,在古代却不是这个意思。“跳槽”原是个青楼术语,是说妓女看到了更有钱的嫖客就放弃现有的,另寻新欢,犹如马从一个槽换到了另外一个槽吃草。因此,这种另攀高枝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跳槽”。

当然这个词也可以挪用到嫖客身上,一个嫖客对一个妓女厌倦了,又另外找一个,这种行为也可称为“跳槽”。

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就有一首名叫《跳槽》的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句中的“跳槽”就是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

将“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用于变换工作或职业,确实让人不敢轻易接受,最早或许只是句开玩笑或嘲讽的话。不过现在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趣味链接:“青楼”原来就指妓院吗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青楼”词条的解释是妓院。翻阅古典文学作品可以看到书中将落难风尘的妓女多称为“青楼女子”。

其实,“青楼”最早是泛指豪华精致的楼房,是古代帝王的住所。据清代着名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载:“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可见“青楼”乃是帝王之居。三国时曹植的《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唐代骆宾王的诗也有“大道青楼十二重”之句,都是誉指豪华精致的楼房及帝王居所。

后来,妓院和娼家有了关系。据考证,最早称妓院为青楼者乃出自南朝梁刘邈《万山见采桑人》一诗,内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的句子。对此,袁枚指出:“今以妓院为青楼,实是误矣。”此后,文人墨客们便以讹传讹,皆称妓院为“青楼”了。诗仙李白有“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杜牧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025为什么说“吹牛”而不是“吹羊”

“吹牛(皮)”一词起源于黄河上游地区,在当时并不是夸口说大话的意思。

古代的交通不太发达,当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境内时,因水急浪恶,难以行舟。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办法。

古代皮筏子又称“革船”,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形状像袋,以牛皮制成的居多。制作起来是十分简单的,就是用宰杀牛羊时剥下的毛皮,经过脱毛处理,再在四肢及颈部涂上植物油,然后将其浸水、曝晒,最后把这变得松软的皮用细绳缝制成袋状,这样皮筏子就制成了。

不过在制作过程中,都会留下一个小孔,等到要用的时候就对着小孔往里面吹气,扎好口后,就可以渡河了。根据需求,可以把小皮筏子连在一起组成大皮筏子。组成的最大的皮筏子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

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打气筒可用的,要想将牛皮袋灌饱气,就只能靠嘴吹了。由于牛皮袋体积太大,一般需要多个身强体壮的青年男子轮流完成。因此,在黄河上游一带,如果有人说他能吹起牛皮袋,当地的人听了,没人会相信。

而对于那些喜欢夸口炫耀自己的人,当地居民往往会说:“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黄河边上去吹牛皮好了!”从此,“吹牛(皮)”就成了“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并逐渐流传开来了。

有意思的是,在某些地方方言中,“吹牛”还有其他的意思。如在云南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吹牛”是聊天、拉家常的意思,与说大话完全无关。

趣味链接:宋代的吹牛大王

宋时有一个人,叫杨璞,此人最爱吹牛,自称是东野遗民,诗文天下无双。宋真宗求贤,人家就把他举荐了上去。宋真宗要他立庭作诗,他憋得面红耳赤也没作出诗来。宋真宗看他为难,可怜他年纪大,让他第二天交一首诗来。

杨璞回到客栈一夜辗转难眠,天亮时想起了从家里出来时老婆子的临别赠言。第二天,他就把老婆子的临别赠言献了上去:“更休落魄贪酒杯,亦莫猖狂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宋真宗看完就问他是谁写的,他不好隐瞒,只好交代说是出门时老婆子的话。宋真宗说:“你家老婆子倒是个踏实人,这次看在你家老婆子的分上,放过你了,要不真要了你的老头皮。回去后老实做人吧!”

026“上当”趣闻

“上当”的原意是到当铺去典当东西,但现在人们常常把被欺骗叫做“上当”。而该词之所以引申为被欺骗的意思,则和下面这段趣闻有关。

清光绪年间,清河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在城里开了一间当店。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家业越做越大,生意异常兴隆。

虽然生意异常兴隆,但各房族人懒于营业,都将自己名下的资金做股存在店里,靠股金分红过日子,把日常的典当业务全都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经营。

而寿苎是个酷爱读书、喜欢校勘书籍的文人,对生意一窍不通,处理典当事务非常马虎。王氏族人见有机可乘,就纷纷地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他们个个都将物品估定了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如此,前来典当的族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典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了,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久而久之,这家资金充裕的当铺就倒闭了。当时的人见此情景,就编了一句谑言:“清河里,自上当。”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当铺典质东西(自上当)。

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铺倒闭,因此人们就把被欺骗叫做“上当”了。

趣味链接:“骗马”的意思

“骗马”源于骑术,结缘于古代军事,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化现象。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杂技艺术——马戏:一骑马者在马奔驰过程中,手攀鞍辔或抓住鬃毛,腾身上马;或上下反复,不断腾跃,均谓之“骗马”。

在唐代,人们提到的“骗马”还是普通的“骑马”之义。如《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反逆相坐,没其家配官曹,长役为官奴婢,每岁孟春上其籍,仲冬送于都官,条其生息而按比之。乐工、兽医、骗马、调马、头、栽接之人皆取焉。”

到了元代,“骗马”就开始有了“诓骗”的意思,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又想去跳龙门,学骗马。”王季思校注:“俗注谓哄妇人为骗马,不知何据。”一说,指不务正业、大材小用之意。张燕瑾新注:“‘学骗马’,这里指不务正业、大材小用的意思。”

清代的黄小配在《大马扁》序言中称该书“于马扁界中,别开一新面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的标题是:“贩丫头学政蒙羞遇马扁富翁中计”。这里的“马扁”实际上是“骗”拆字后的一种说法,指骗子、骗人。这种用法在“骗”字引申出“诓骗”之意的元代就有了,如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不养蚕桑不种田,全凭马扁度流年。”

027最先“吃醋”的人

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会让某一方产生嫉妒心。那么“吃醋”的说法是如何来的呢?

其实,关于“吃醋”的来源,流传最广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劝房玄龄纳妾一事。

据《隋唐嘉话》一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把几名美女各赐给几位大臣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了。房玄龄因辅佐有功,李世民也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唐太宗想,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派皇后亲自出马做她的思想工作,但没有效果。无奈之下,他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朕意已决,要给房大人纳妾。夫人若抗命不遵,朕马上就赐你一死,你必须喝了这杯毒酒。”意即如果她同意房玄龄纳妾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然而在“毒酒”面前,房夫人视死如归。她宁可去死也不愿丈夫纳妾,只见她镇定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但她并没有死,原来壶中装的是老陈醋。

原来,唐太宗只是想跟房夫人开个玩笑,吓唬和考验一下她。

后来,唐太宗自我解嘲地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从此不敢再提给房玄龄纳妾的事。

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舍命吃“毒酒”,留下了这段佳话。“吃醋”的故事也因此而广为流传,“吃醋”一词也就演变成男女相恋过程中有第三者介入时某一方会产生嫉妒心的代名词了。

趣味链接:人们常用吃醋来比喻嫉妒吗

食醋本来只是我国一种很普通的酸味调料,但“吃醋”一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一般的语境中,它已经脱离了其本义,而往往是指其引申意。

人们常用吃醋来比喻嫉妒。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

人们又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写道:“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吃醋还有“争风吃醋”的意思。如明末《清夜钟》第二回载:“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

由此可见,确实应维持一夫一妻制,否则夫妻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冲突。

028“露马脚”的由来

如果有些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一旦出现破绽,甚至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这一词语相传来自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后来,他加入了元末起义军郭子兴的队伍,由于他作战勇猛,屡建战功,郭子兴很赏识他,于是将义女马氏嫁给了他。马氏是一个才女,精明干练,辅佐朱元璋实现了统一大业。朱元璋当上皇帝,建立起明代后封她为皇后。

马氏虽被封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龙恩”虽重,但深知后宫的马氏却为脚大而深感不安,在大庭广众间,总是遮遮掩掩,尽量避免将脚露出裙外。

有一天,马皇后游兴大发,乘轿招摇过市,百姓见皇后的舆轿过市,都翘首张望,想一睹皇后的风采。不料,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露马脚”一词就这么流传开了。

趣味链接:“露马脚”来源的其他几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露马脚”是从“露驴脚”转化而来的。

宋代某年阳春三月,汴京(开封)有不少人骑驴郊游,有一个姓陈的商人骑的是“雪蹄驴”,走相好,叫声清脆,很引人注目。

有一个小偷看中了这头驴,他用醪酒将陈某灌醉,盗走“雪蹄驴”,藏在一个破庙中。后来官府派人搜查,见残垣断墙处露出驴脚,遂将小偷逮捕治罪,驴归原主。

此事传开,有人写了一首歌谣说:

酒灌饱,雪蹄跑,官府派人找,亏得偷儿失算了,断垣残墙露驴脚。

以后,就出现了“露驴脚”的俗语。到了元代,崇马之风大盛,人们又渐渐说成了“露马脚”。

还有一说,“露马脚”来自古人用马假扮麒麟的游戏。麒麟是“四灵”(龙、凤、麒麟、龟)之一,被人们当做吉祥的仁兽。但是麒麟只是幻想出来的动物,人们在世界上找不到活的麒麟。

因此,在节日庆祝祭礼游行时,人们根据想象,做了个麒麟皮披在马身上。这假麒麟若裹不严,就会露出马脚来,所以人们会心之余就把露出事物的本来面貌叫做“露马脚”了。

029“风凉话”的由来

“风凉话”,照今天词典的解释是“不负责任的冷言冷语”。据考证,这个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三年夏,有一天,骄阳如火,文宗和他的六位词臣聚集在未央宫里吟诗消夏。文宗说:“我们就以‘盛夏’为题旨来作诗吧!”说完文宗首先朗吟道:“人皆苦炎势,我爱夏日长。”他一吟出这两句,六位词臣都沉默了,各做若有所思状。

突然,柳公权站起来打破了这一沉寂,接文宗的上两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词臣也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续诗。而文宗唯独欣赏柳公权的这两句,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这首诗传到后世,后世人对此诗多有评骘。宋代苏轼认为柳公权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讽谏)”,于是为它续上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的确,苏东坡的“清阴分四方”一句道破了诗中隐藏的东西。是啊,百姓酷热,我说风凉。唐文宗在享受熏风生微凉时,哪能想到征夫耕叟正苦于夏日之酷热呢!哪里有一丝半毫的同情心?

今天所说的“风凉话”,就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它的含义是:人家处于苦热中,你却偏说好风凉;人家处于困境中,你却偏说好享福。

趣味链接:“胡说”、“胡闹”等词中“胡”字的意思

“胡说”一词来源于两晋时期。当时,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们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华”。中原地区统称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为“胡人”。胡人之所以能主宰中原,主要是因为他们军事力量很强,西晋王朝腐朽不堪。

在胡人统治中原之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说话、办事不依任何礼法,全按自己的那一套来。据此,汉人称他们的这些行为举止为“胡说、胡闹”,即胡人之说,之所为也。由此引申了很多与“胡”字相关的词汇,这里的“胡”字,都是“胡人”的意思。

后来人们用“胡说”来泛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030“耳旁风”是什么风

耳旁风,又叫耳边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耳旁风是从“秋风过耳”这句话演变过来的。它出自于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五子蹶由。其中季札的品德最为贤良,而且很有才能,因此深得吴王寿梦的宠爱。公元前561年,寿梦得了重病,临终前要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死活不受,他认为这样做破坏了传位给长子的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