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73

第73章 俗语·成语(4)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黄河流域,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说这一带只有一个村庄,三十年后因为黄河改道,原本在黄河东面的村庄转而变为在黄河西面,《汉书·沟洫志》记载,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定王五年河徙”。黄河这一改道,原来的庄稼田产全部被毁了,只得在河西重新开始,故而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

趣味链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来历

据考证“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

在书中,刘义庆杜撰了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新鬼,很瘦弱,忽见一肥鬼,就问他何以能如此肥健。肥鬼就说,你只要到人间作祟,人们害怕,就会给你东西吃。于是瘦鬼到人间,冒冒失失闯入一户人家,见到厨房中有一口磨,抢步上前就推了起来。磨了半天,不仅没捞到半点吃的,还累得半死。

这个故事,是说瘦鬼上了当,但鬼的原意是“作怪觅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只要给予一定的利益,就可以驱使鬼为人推磨了。因此,后来就把“钱能通神”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了。

024打人别打脸,揭人别揭短

脸是面子的代表,人人都要面子。面子是什么东西?就是脸。常言说“人人要脸,树树有皮”。生活中常有人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死不要脸”等都是这个意思。

人有脸,树有皮,是说人要是没有脸就等于丧失了名誉和自尊,从此难以做人,所以说“打人别打脸”;树要是没有皮就等于死亡了。

俗话说“守着矮人不说短话”,意思是说和矮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要说他是矮人,否则就会伤了他的自尊心,从此再也难做朋友了。“揭人别揭短”恰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短”的定义是指,揭露别人的短处。“短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人的缺点毛病,二是指个人心灵上的隐私,或是已经补救的某种过失或缺欠。

“打脸”和“揭短”所造成的都是精神上的直接打击,而实际物质上的作用并不大。“别打脸”不等于不给人指正缺点、毛病。“别揭短”不等于护短。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有合适的方法就迎刃而解了,根本不必伤及别人的自尊。

古人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种与人为善的态度。批评指正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但在必要时,应给人留有余地,留些情面,以便使其日后好好做事做人。

趣味链接: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是说吃了、拿了别人的东西,就会欠别人一份人情,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碍于情面,就不能主持公道了。引申为收受了别人的好处,在一些涉及是非曲直的问题上,就会“理不直,气不壮”,不得不有所暧昧或偏私。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相国叫公仪休,全国的人都知他爱吃鱼,都争相买来鱼巴结他。公仪休坚决不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先生爱吃鱼,却又不肯接受别人的献礼,这是为什么呢?”

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我才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你想想,他们为什么送我,而不送喜欢吃鱼的张三或王二呢?因为我是相国,大小是个官,他们是有求于我才会送我,要是哪一天我下台了,他们就再也不会送了。”

弟子觉得有理,公仪休继续说:“我接受了他们的鱼,在他们需要帮助时,就一定要迁就他们,一迁就,我就会歪曲法律,执法犯法就有被罢黜的危险。”弟子连夸公仪休想得周到,是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公仪休的确是个典型的好干部,不“吃”、“拿”,不收受群众的东西,能够主持公正,为民办好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吃”与“拿”得有个明确的区分,正常的人情来往无可厚非。但明明知道这“吃”与“拿”是非情非义,只是一种钓饵,自己却偏要上钩,必然弄得“手短”、“嘴软”,到时候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025太岁当头坐,非灾便是祸

什么是太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神;另一种认为是地下的一种软体生物。“太岁当头坐,非灾便是祸”取前一种解释。

古时候,天文地理知识很有限,迷信思想也很严重,人们称木星为岁星,也就是太岁。之所以叫太岁,是因为,他是一个凶恶的煞神,是“百神之统”,凡是太岁所经过的方位,皆为凶方。岁星(太岁)自西向东运行,每十二年循环一周。

在古人的迷信思想里,国家巡狩,出师各地,营造宫阙,开拓封疆,都不能向着太岁出现的方位。黎民百姓修营宅舍,筑垒墙垣,也必须回避,否则,如果在太岁出现的方位破土动工,就会冲撞太岁,发生灾祸。

趣味链接:“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太岁头上动土”常用来指某些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的行为。此语来自《广异记》中的一个有趣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晁良正的农民,他满腔正气、性情刚烈、不怕鬼神。他认为人们怕太岁是十分幼稚可笑的行为,因此,他愿意做一个反叛者。人们对他的行为却嗤之以鼻。

晁良正为了证明给大家看,就领头带大家去太岁所在的方位,他决心挖点土,看太岁能拿他怎么样。下定决心后,便拿着铁锹到太岁地上去掘土。第一年,没有任何灾祸降临;第二年他又去找太岁地掘土,也没事;第三年,第四年……

有一年,晁良正从地下挖出来一个太岁,满不在乎地拿起铁锹,狠狠地拍了他几下,打得太岁神连连求饶,最后终于说自己是太岁。晁良正想都没想,便把他拾起来丢进了冰冷的河里。

半夜三更时分,太岁躺在河里,浑身酸痛不说,还冷得难受。这时,一支商队的车马经过,其中有认识太岁的人说道:“太岁兄何故受此屈辱?”太岁说:“世间一个叫晁良正的强人时运正旺,压住了我,所以受辱,真是无可奈何!”

后来,老百姓也便不再怕太岁了。

026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要想在学识、品行和技艺等方面学有所成,取得成就,除了师父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靠个人的“修行”。

“修行”一词,原是佛教用语,宗教信徒出家,庙里的师父就会帮决心出家的人完成剃度,这样就算是把徒弟领进门了,进门后就是诵经礼佛和参禅悟道了。

师父收教徒弟,总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或技术尽可能地传授给他的弟子,尽到为师的责任。然而即使有再好的名师,徒弟不好好学习也是无法成为高徒的。所以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是说要想大彻大悟,修成正果,个人就要努力,刻苦学习师父所教给的技能或本领。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几个人或许多人拜师为徒,他们都在同一个师父的指导下学习,但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却不完全相同,出现优劣之分、高低之别。有的人由于能刻苦钻研,在学习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不屈不挠,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总是精益求精,最后成绩卓着成为佼佼者,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与此相反,有的人既不踏实又不勤奋,结果是虚度年华,平庸无奇。

出于同一师门,成就却不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除个人的素质、智力和悟性等自然因素外,关键还在于个人修行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决心和毅力。常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耕耘与收获总是成正比的。

趣味链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人们在说戏曲演员时,常会用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旧时,许多戏曲艺人都是从五六岁开始学戏,古人认为这时小孩的骨头是软的,最容易锻炼。这些小孩跟着师傅学戏,每天从鸡鸣一直练到星斗满天,天天都是如此,无论风雨寒暑,等到唱、念、做、打样样俱佳时,才有机会登台表演,而这至少是在十年以后了。所以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俗语。

当然花费这十年的工夫,虽然辛苦,但还是值得的,因为每个演员都不可能只登一次台,以后就不登台了。所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还是很有道理的,台下的十年功,换来很多个台上的十分钟。

这句俗语在生活中常被人们引申开来,其意是说天道酬勤,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027树倒猢狲散

“树倒猢狲散”的意思是说大树倒了,树上的猴子也就没有依附了,只得各自散去。现在常用来比喻某个得势的人垮台之后,依仗他的那些人也全都没了依附。猢狲,就是猴子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明代人陶宗仪的《说郛》。

南宋时,大奸臣秦桧当权,把一群擅长拍他马屁的人都提拔了起来,有个叫曹咏的便是其中之一。曹咏升官之后,他家乡的很多人都来奉承和巴结他,使他非常得意。可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虽然是“里正”(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或乡长)之职,但从来都不买他的账,曹咏对其怀恨在心,处处刁难。

后来,大奸相秦桧死了,曹咏也随之被贬官,针对此事,厉德新便写了篇辛辣讽刺的赋寄给曹咏。在文中,厉德新把秦桧比做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一大批巴结他的人比喻成猴子。昔日猴子们靠着大树荫庇,作威作福,如今大树一倒,猴子们只得散伙了。曹咏看后,气得半死。“树倒猢狲散”一语便由此流传开来了。

趣味链接:秦桧等人的跪像何时立在岳飞墓前

在岳飞墓前设置秦桧等人的跪铸像,最早始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当时的杭州府都指挥使李隆用铜铸造了秦桧、秦桧妻王氏等三人的跪像置于岳飞墓前。由于人们对秦桧迫害岳飞的所作所为十分痛恨,因此这些跪像不久就被游人打得不成人形了。

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浙江按察副使范涞用质地更坚硬的铁代替铜重铸了这些跪像,并增加了秦桧的党羽张俊的铸像。从此,这四个杀害岳飞的凶手长跪于岳飞墓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其间,因为来此参观、凭吊的游人大都会击打四个铁像以宣泄情绪,所以这些铁像也常常遍体鳞伤、破烂不堪,甚至铁头落地。与此相应,明清两代对铁像的重铸也几无间断。

万历三十年(1602年)浙江按察使范涞捐资重铸;清雍正九年(1731年)钱塘知县李惺重铸;乾隆十二年(1747年),布政使唐模重铸;嘉庆七年(1802年),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等改铸四人跪像;同治四年(1865年),布政使蒋益澧重修祠墓,并重铸跪像;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布政使张祖翼重铸跪像。

1966年秋,岳飞墓遭到破坏,秦桧等四跪像不知去向。现在岳王庙前的铁质跪像是1979年重铸的。

02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班超被派出使西域,他欣然领命,带领一队人马即刻起程,一路上又困又饿,首先到达了鄯善国。鄯善国国王知道班超是东汉使臣,特设宴隆重招待他们。但没过多久,这种待遇就变了,鄯善国对他们开始怠慢了。

班超心想,朝廷的使命尚未完成,就出现这种状况,那以后还怎么做事?于是就召集了同来的36人说:“鄯善国最近对我们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派人来笼络他们,使他们踌躇不知顺从哪一边。”经过打听,果然是这样。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班超很着急,又找到所有人商量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很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这该怎么办?”大家都瞪大了眼睛,面面相觑。

班超说:“我有一法,不知可行不可行?”众人急问是什么法子,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只有这样,鄯善国王才会诚心归顺汉朝。”

他们派人摸清了匈奴来使所住的位置,画好了地图,当天夜里,班超就和与他同去的36个同伴,一道冲进匈奴人的住所,奋力死战,杀掉了匈奴来使。鄯善国王只好诚心诚意地顺服东汉王朝了。

后人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人们做事如果不下决心、不身历险境、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趣味链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是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抢先动手,就能掌握优势,成为强者。语出自唐代李延寿《北史·元胄列传》。

南北朝时北周大将军元胄,是位有勇有谋的人,深得丞相杨坚的器重。一次,赵王招设宴请杨坚,杨坚慷慨地答应了。

入席时,赵王招命令所有侍从都不准进入。元胄看出是个鸿门宴,便强行跟随入内。酒过三巡,两人面泛红光,微微有些醉意,这时赵王招用佩刀刺瓜递给杨坚吃,想乘机刺杀杨坚,元胄已看出蹊跷,赶紧上前对杨坚说:“相府有事,请丞相回府!”

赵王招见此计未成,便气愤地斥责元胄说:“我正与丞相谈论朝政大事,你给我滚一边去!”元胄一言不发,只是手扶刀柄,一脸怒气地瞪圆了眼睛,注视着赵王招的一举一动。

赵王招见他这样,马上换了一副面孔,满脸堆笑地对他说:“哈,你不必多心,别瞎猜疑,来来,请入席饮酒……”元胄仍站立不动。赵王招又生一计,对杨坚说:“我看杨丞相的侍从是个能人,可否赏脸借他为我上一杯茶水啊?”杨坚表示同意。

元胄乘机对杨坚耳语:“赶快离开这里,赵王招要行刺!”杨坚一听脸色大变,借故身体不适,起身离席,夺门而逃。赵王招从屋内追出,元胄用身子挡住门户,杨坚顺利地逃回相府。

回府后,杨坚问元胄:“他没有兵马,何至于会反叛呢?”元胄说:“他是先下手为强啊!”后来杨坚派人诛杀了赵王招,做了皇帝,称为隋文帝,元胄升为右卫大将军。

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句俗语,并流传至今。

029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该词常用来形容文章完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词十分精辟,价值高到一字可值一千两黄金。

《史记》中记载,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叫做《吕氏春秋》的书。书成之后,不知价值如何,便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辕门上,吸引天下文人墨客前来斧正,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

书在辕门上挂了很久,也招来了很多贤士,但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是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有人能增删书中一字。由此,便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语。

还有一些人持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一字千金”出自西安碑林内《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碑的故事。

据传这块碑刻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另一部分是太子李治写给玄奘的谢表。唐高宗下令,碑的字体要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

因为当时是唐代,王羲之已去世好多个朝代了,怎么办?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就四处搜集王羲之的作品,遇到用得上的字就剪下来,集在一起。可是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怀仁不得已便奏请朝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金一千,这就是一字千金。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做《千金帖》。

趣味链接: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和“一字千金”一样,都是出自《史记》。“一诺千金”的意思是说,不轻易对别人许下承诺,承诺了就要履行。

楚汉相争时有个叫季布的谋士,虽不拿项羽薪俸,但他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帮他渡过难关。后来楚霸王项羽败北,刘邦夺取了天下,便想杀死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