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08

第8章 礼制·民俗(3)

其实,在生活中,“虚岁”的概念一般是用于男人的。民间有“男进女满”的说法,意思是说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

虚岁的计算,在真实的年龄上加一岁是其中一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是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出生的,那么他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按这种方法计算,这个孩子满周岁时,就已经快三岁了;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么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已经到两岁了。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了。

014出门饺子回家面

“出门饺子回家面”,也叫“上马饺子下马面”,这两种都是北方人常有的说法,也是北方民间出行习俗之一。这句话意思是说,出行前一定要吃饺子,回家后第一顿一定要吃面。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在北方民俗中,饺子,也叫扁食、水包子。凡隆重场合基本上都要用饺子。比如用以待客,用以敬天地鬼神,用以祭祖等。

饺子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饺子形似元宝,有祈求发财之意,吃了它出门就可以多挣钱;二是饺子形圆,寓顺利、平安,有盼望团圆的意思。旧时外出凶险很多,除季节、天气变化之苦外,还有人情的冷漠、江湖的凶险等,出门在外难免会有矛盾发生,吃了饺子就相当于有了一道护身符,意味着可以平安回家。

面,即面条。在民俗中,面条象征“长长久久”的意思。如在过生日时,有寿面,象征着长寿;在婚礼和生育仪式中,面条象征着子孙绵长,世代不息;在待客仪式中,面条象征常来常往,亲情永久;在迎归仪式中,面条包含着庆贺顺利归来的意思,也包含着盼望长住,不再分离的意思。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无论出门走多远,甚至是到外国去,也不再是什么隆重的大事了。虽然如此,但出于民间俗信的良好愿望,民间仍多以饺子送行。而这份情意,每一个在外之人都能准确地领悟和感受到。

趣味链接:有关出行的俗谚

民间关于出行的俗谚有不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出外十日,为风雨计;出外百日,为寒暑计;出外千里,为生死计”,“出门人,三分小”,“出门不露白,露白会丢财”,“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走的道多,受的罪多”,“饱带干粮,暖带衣裳”,“行船走马三分险”,“走大路有水,走小路有鬼”,“走遍天下路,吃不尽店家亏”等。

此外,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出行的重视。

015本命年扎红腰带

人们将自己12年一遇的属相当成是自己的本命,到了该属相的年便是“本命年”。“本命年”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民间在本命年里有穿红衣服、红袜子、系红腰带的习俗,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躲灾,逢凶化吉,能够给人带来好运。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本命年的红色讲究源于古人对红色的崇拜。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除此之外,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不论做什么事,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

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每逢本命年,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认为这样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渐渐这种习俗就成为一种传统了,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祷。

趣味链接:本命年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分,俗称属相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坎儿年”,意思就是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过一道坎儿一样。

本命年也为年忌,《灵枢经》中,设置年忌本为让人自警,不干坏事,以规范社会行为。每到年忌之时,遂成厄关,须用各种避邪方法防止病灾伤亡祸事的发生。最常用的避邪办法就是扎红腰带(俗称“扎红”),或穿红背心、红兜兜、钉红领子,以红克邪。

016“裹足”史话

旧时,妇女都裹足,以使足部变得纤细弱小,这种风气始于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时期。

李煜,是五代十国南唐最后一个君主,他好读书,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但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君。在南唐政权岌岌可危之时,他仍怠于政事,用情声色。

有一个宫女轻盈善舞,用帛缠足,足纤小,弯曲如月,她穿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很得后主喜爱。于是李煜便传令让宫中嫔妃都要缠足,并且认为足缠得越小越好,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并以什么“三寸金莲”、“三寸弓鞋”作为衡量“娇娘”的标准。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妇女也争着效法,缠足之风很快遍及全国,男子求偶也将大脚小脚作为衡量女方美丑的标准之一。

女人缠足,其实是对女子足部的一种摧残,这种陋俗在中国盛行了千年之久。据《陔余丛考》记载,清康熙三年,曾下诏禁止女子裹足,但仅仅过了七年,又开禁了。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在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女子停止了裹足。但在全国范围内,直至辛亥革命以后,缠足之风才渐渐废绝。

趣味链接:哭嫁的习俗

古代的妇女有哭嫁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的观点认为,哭嫁源于抢婚。抢婚也称掠夺婚,它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婚姻形式。可以想象,面对突如其来的劫掠,身为弱者的女子只能以泪洗面。

就是因为抢婚这种强制婚姻形式,所以哭便与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以至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已不再存在掠夺婚、妇女也已经“明媒正嫁”了,但在出嫁时她们仍然要哭。只是这时候的哭嫁已经不同于氏族部落外婚时期的哭嫁了,因为这时候的哭嫁并不是因为妇女害怕而哭,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较强传承性的习俗。

但是,也有一种比较另类的观点认为,哭嫁是老娘在哭,毕竟女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娘舍不得女儿出嫁,害怕嫁出去了会吃很多苦头,所以便哭个不停。

017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

在我国民间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的说法,至今在很多地方都还流行着“倒药渣”的习俗。民俗认为人生病是因为有病魔作怪,用药调理之后,要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行人过往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据说这样可以踩踏病魔或是将病魔带到别的地方。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慰,并没科学依据。

相传,民间“倒药渣”的习俗来源于唐代。当时有个名叫韦慈藏的郎中,医术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三天内准能治好。皇上知道后,传旨请他去做太医,他不是个热衷名利之人,就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心里放不下广大的穷苦百姓。

韦慈藏常常背着药囊,领着一只黑狗,跋山涉水,走乡串户,为老百姓看病。每次看完病,他都要告诉人家,要把煎过的药渣倒在门口。因为这样,他的黑狗就能嗅到药渣的气味,领他到患者跟前,给病人进行复查。就这样,他不知治好了多少病人。

后来,韦慈藏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将药渣倒在门口的习惯,改为倒在岔路口了,并且世代流传了下来。

其实“倒药渣”的传说不足为凭,我们姑且把它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欣赏。归根到底,就是药渣的处置问题。煎完汤药后,自然要把煎取药汁后的药渣倒掉,但有毒中药则应埋掉。

趣味链接:“偷药罐”的风俗

关于煎草药的药罐,有许多趣闻逸事。在我国一些民间地区,有些人家一般都不购置药罐,认为有它在家会招来疫病,而采取借用或代煎的方式。旧时,在陕西旬阳一带就流行“偷药罐”的风俗。

当地有患者需要熬药,不愿向长久患病、备有药罐的人家去借,常悄悄“偷”来,用毕再悄悄归还。丢了药罐的人家不但不追查,不恼怒,反而喜形于色,认为病人即将痊愈。

在山西晋南一带,药罐的使用有“只能借,不能还”的习俗。就是说,有药罐的人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药罐,别人可以借走使用,但不能再送回来。

借用药罐的人家,煎完药后就把药罐放在自己家里,再等其他病家煎药时借走,这样一来,药罐好像变成公用的,时间长了,也不知放在谁家里了。

018挂长命锁

长命锁就是挂在小孩子胸前的“长命缕”。关于挂“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汉代时人们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得到神灵的保佑,就会专门为孩子制作一个“长命缕”佩戴在胸前。“长命缕”多是丝线编织而成的,但也有少量是从庙里买来的。

在明清时期,“长命锁”在汉族地区已经十分流行,长命锁已经出现了银质的。有钱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一般会出资请银匠打制。不过穷苦人家没有白银,也请不起银匠,故而还是多从市面上购买铜制或铁制的长命锁,做工都十分粗糙。小孩佩戴长命锁,意在“锁”住长命,不会夭折。“长命锁”一般要挂到成年后方可取下。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挂上长命锁就能锁住孩子的长命呢?主要原因在于,真正的锁的功能和“锁”字的字面意思给人的感觉是锁上就拿不走了,是取“锁”的双关义。还有一种,认为长命锁的“锁”是一种具有神力的护身符,戴上这种神力护身符,任何鬼神都抢不走孩子,小孩子自己也跑不掉。

实际上,无论怎样,要指望一把好看的玩具或刑具似的锁,就能确保孩子不生病,一直健康成长,长命百岁,确实是不现实的。但是给孩子挂一把长命锁,既好看又符合民众的民俗心理,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至今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有挂长命锁的习俗。

趣味链接:长命锁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