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28

第28章 宗教神话(6)

有一天,在他垂钓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座宫殿。他好奇地走了进去,不久便成了龙王。后来他天天清早到龙宫去,天黑才回家。一天回到家里身体还凉冰冰的,衣服湿漉漉的。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这个样子。张路斯说:“我已是龙王了。外地有一个叫郑祥的人,也是龙王,他要与我争夺地盘,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就归谁管。为此,请你转告9个儿子明天去为我助战。头上扎红巾的是我,头上扎青巾的是郑祥,记住,不要认错标记了。”

第二天,张路斯的九个儿子听从了他父亲的话,便拿着弓箭去为他们的父亲助战,朝扎青巾的郑祥猛射。结果把郑祥射中了,郑祥受伤以后,愤怒地逃离焦氏台,张路斯父子在后面紧紧追击,直追到淮河边上,郑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了。

在唐乾宁(894~898年)年间,刺史王敬尧还在颍州建了一座龙王庙,里面供奉的龙王神就是张路斯。

凤凰的由来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它头顶华美的头冠,身披五彩斑斓的羽毛。其实,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

传说中的“凤”分雄雌,雄的叫凤,雌的称凰。据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提到了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大约也是在龙被古代帝王垄断之后,凤凰也就为皇家所专有了。西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崇龙,但在天下一统之后,由于东部和南部等区域千百年来崇凤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心理难以尽除,尤其在东部还发生了持续数十年的动乱。因而当“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最高统治集闭不得不同时也注重尊崇凤,以促成民俗心理中龙与凤的融合。由此,自西汉以来,龙、凤便成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共同信仰。

狐仙的历史由来

中国人对狐狸的崇拜由来已久,夏朝就有了狐仙的传说。

屈原的长诗《天问》、子书《吕氏春秋》都载有大禹遇狐仙的故事。大禹治水时,遇到一只九尾狐狸,在这只狐狸的提示下,大禹娶了女娇为妻并得到了儿子启。启便是夏朝的第一代君主。可见,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视狐狸为吉祥动物而加以崇拜了。

唐朝时期流行一句谚语:“无狐魅,不成村。”可知,当时是狐仙崇拜的大盛期。狐仙的故事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被视为鬼狐史的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可说是集狐狸精传说之大成。这种历史现象表明狐狸在中国民间的灵物崇拜心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嫦娥:最美丽的圣洁女神

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故事就是嫦娥奔月。嫦娥是人们心目中美丽而又能带给人间吉祥的圣洁女神。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此后在《淮南子》、《搜神记》等典籍中都有着大同小异的记载。嫦娥是羿的妻子,羿曾射落九个太阳,是扶助夏朝建立的功勋人物。羿在西王母那里讨来不死之药,尚未服下,嫦娥偷食后,自此成仙,奔入月中,成了月中之精。

传说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到月宫后,虽过着寂寞的日子,但永远地保住了她的青春美丽,所以有些地方的妇女视嫦娥为保护青春美丽的神只,她们常在中秋节月亮最圆之时设案供奉瓜果拜嫦娥,以求自己青春不失。

古人想象月中有女神,是缘于古代的图腾信仰。古代社会有以月为图腾者,认为先人出自月亮,因而崇拜月亮。

基督教在中国

基督教在公元635年传至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阿罗本属于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这是一个被基督正统派视为异端的教派。但在中国,它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并由朝廷出钱在长安建立了一所寺院,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

基督教在唐朝时称为景教。由于唐初的几个皇帝支持景教的传播,景教一度呈现兴盛的局面。古书有“寺满百城”,“法流十道”的说法,相传唐朝名将郭子仪也是景教的信仰者。

景教在我国传播了210年以后,在唐武宗时的“会昌灭佛运动”中遭到沉重的打击。2000多名教士被驱逐,景教寺院被毁掉,景教也禁止传播。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对景教再次打击,景教从此在中国内地绝迹。

直到13世纪,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沟通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渠道,才使景教再次在中国复活,但与唐代景教没有直接继承关系。当时,很多景教徒被章进蒙古军中,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蒙古官吏、士兵也信奉了景教。同时,成吉思汗西征,还引进了罗马天主教,它是基督教的另一支,与景教通称为“也里可温教”。后来,随着元朝的灭亡,也里可温教也归于灭绝。

直到l6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开始来我国传教。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我国澳门以后,教士也随着进入澳门。1582年,着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我国,传播教义,甚至吸引了着名科学家徐光启入教。

清朝初年,清政府重用传教士,推动了天主教的传播。到康熙帝时,全国已有28个城市建立了天主教堂,教徒达到11万人。

伊斯兰教在中国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一次派使者来华,这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此后,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陆续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这也使得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唐宋时期,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有很多波斯、阿拉伯商人居住,他们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穆斯林公墓和一些清真寺。在长期居留的过程中,他们还与中国居民通婚和繁衍后代,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穆斯林。

元明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由早期传播而进入发展时期。13世纪初,随着成吉思汗西征,大批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涌入中国,造成了中国境内清真寺林立。许多阿拉伯的穆斯林,在元政府中还占据高位。

明末清初,中国的伊斯兰教进入稳定时期,一些穆斯林知识阶层倡导兴办寺院教育,传播和保持伊斯兰教的文化。在江南地区,还开展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经书翻译活动,加强了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到近代,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等地开始推行宗教教育政策,培养了一批伊斯兰教学者和翻译家,并出现了《古兰经》和其他经典的汉文译本。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我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对我国各族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习俗文化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也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

犹太教在中国

犹太教是最古老的一种神教,由希伯来人创立,它们奉雅赫维(也译耶和华)为宇宙唯一真神,该教自产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犹太教是维系犹太民族的纽带,它不仅是犹太民族的宗教信仰,还是犹太人传统习俗、社会生活和犹太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唐朝时,一些犹太人开始进入中国境内,至宋代已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犹太人社区,其中以开封犹太人为典型。他们称自己的宗教为“一赐乐业教”。

犹太人与犹太教是分不开的。定居开封的犹太人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始建犹太会堂,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义,正名清真寺。从此犹太人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明正德年间为与伊斯兰教清真寺相区别,曾一度更名“尊崇道经寺”,清朝初年又恢复旧称。

明朝中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开封地区犹太人有了进一步革新犹太教的趋向,他们或用儒家学说解释本教教义,或以本教宗旨、教义去印证儒家经典,强调“尊天敬祖”、“忠君报国”,从而推动了一赐乐业教的儒化,即中国化的历程。明代中国犹太人将他们信仰的“至尊无上”的最高神雅赫维,借助中国儒经中的词汇,称为真天、皇天、昊天或天、帝、主。

后来,随着民族自然融合的加深,这些中国地区的犹太人的宗教观念逐渐淡漠,开封一赐乐业清真寺也在清朝咸丰年间遭到毁废,这样一来,犹太教的宗教活动也自行停止,其中有些犹太教徒皈依了伊斯兰教。

古代的天象崇拜

我国原始时代的人们,由于受自然科学的限制,他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无法理解,对其诚惶诚恐,束手无策。那时的人们认为上苍是有意志、有生命的神灵,因此顶礼膜拜、祈求保佑,这就形成所谓的天象崇拜。

在这些天神中,以雷神的形象最为狰狞恐怖,传说他是一个鬼头、鸟嘴、长有翅膀的怪物,左手掌鼓,右手执锥,一击鼓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尖嘴猴腮比作“雷公脸”。

雷神虽然面相凶恶,但他能辨善恶,替天行道,因此民间还是把他视为正义之神。只要人间出现不孝、作恶、伤天害理之事,雷神都会出现,作惩罚之举,将其击毙。于是,民间又称雷神为“雷公”、“雷师”。

对风神、雨神,人们则称之为“风伯雨师”。传说,风伯总背有一个装风的口袋,守立云雾中,面向人间,操纵风向和风速;雨师是位满面黑须的汉子,他手携盆子,专事洒水降雨的事。

对于风、雨二神,各地还有不同信仰。沿海渔民非常敬畏风神,称其为“飓母”,认为只要她一发怒,就能使渔船遇难,因此人们设风神庙,树老妪像,虔诚祭拜她。至于对雨神的信仰,则更为普遍,人们把龙王视为司雨之神,还有些地方视鲤鱼为雨神,对它进行祭拜。

此外,人们还把天象中的其他事物也幻化成神灵,雨后缤纷的彩虹被视为“美女神”,变化万千的云朵被想象成云神。

总之,人们认为,天上的诸神都有非凡的超自然威力,只有顶礼膜拜,取悦于神,人们才可能获得各种保护和帮助。

古代的山神崇拜

古人认为大山的山上云雾缭绕,山色空蒙,是仙人的居所;山岳高耸入云,直刺青天,是登天的途径。因此,他们将大山看为神灵,对其顶礼膜拜。

由于我国山岳众多,因此在古人眼中,我国也是山神遍布,昆仑、五岳、蓬莱、瀛洲等,比比皆是。

有了山神,人们就要祭祀,求其庇佑。而我国各民族的祭山习俗也各不相同。普米族祭山神一年数次,人们都以一棵松树或麻栗树为本家山神,又以神树林中最大的一棵麻栗树为全村山神。黑龙江、吉林山区的人们也非常重视祭山。凡进山采参、伐木,都要先敬祀山神。进山前先搭“老爷府”,即用三块石头一上两下垒成,或者寻一奇特的大树,在“老爷府”和树前,杀猪献祭,敬香叩拜,祈求山神保佑。

自古至今,不但民间一直崇拜、祭祀山神,历代统治者也不断加封山神,每年举行大规模的祭山活动。唐玄宗曾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又叫“东岳泰山神”、“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泰山府君”等。金王朝以来,历代王朝都对长白山神册封,并于春秋两季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其祭品之丰富多样,在其他诸种祭祀活动中都不多见。

古代的祖灵信仰

古人认为灵魂是不灭的。人死后,亡灵虽然去了另一个幽冥世界,但仍然关注和照料着血脉相连的后代,以期待氏族与家族的延续。基于这些观念,后人将祖先的灵魂视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祈求他们庇佑。由此就有了祖灵信仰。

祖灵信仰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表现。最初的祖灵信仰,是对人祖或氏族始祖神的崇拜。华夏儿女以女娲、伏羲、黄帝为祖先,对他们极为重视和信仰,建造了无数陵墓和庙宇,敬奉祭祀,烧香膜拜。瑶族、畲族、黎族以及部分苗族则把盘古视作祖神,尊称其为“盘王”。为此,很多地方建有“盘王庙”,还举行“盘王节”之类的纪念活动。

古代的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时期产生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

史前时代的人们深信,本氏族的人,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着特殊关系,这种动物或植物就被认为是该氏族的图腾,是这一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这种图腾既是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史前时代的人们把图腾看得非常神圣。作为图腾的动植物不能捕杀,更不能食用,也不能触摸或说图腾名称。人们还要举行种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示尊敬。氏族成员都以图腾为骄傲,并且希望得到它的保护。所以,远古人类的墓地、住所、日用品乃至身体上,都绘有或刻有本氏族图腾的图案。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关图腾崇拜的内容很多,如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炎帝、神农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的描述,实际上都反映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史影。

根据神话传说,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诸多部落以鸟为图腾;中原一带部落,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西北高原,则多以野兽为图腾,如西北的羌以羊为图腾。

从历史来看,最早的图腾形象往往是蛇、鹤、熊、虎等单一物,以后被神化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幻想物,如龙兼有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态,凤兼有鹰、孔雀、金翅鸟等多种鸟的特征。这也反映出华夏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