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53

第53章 医疗卫生(4)

战国时期的庄子,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二者的结合。在《庄子·刻意》篇中,肯定了“导引术”是既包括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又包括类似熊、鸟活动姿势的肢体运动,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病延年的目的。

西晋以后,有关“导引术”的书和图解不断出现,它的内容和名称也日益丰富。由“导引术”衍生出来的各种保健运动更是各具特色。人们现在熟知的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等,都是由此流传而来的。

华佗的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传统的体育健身术,对体内的气血、身体的骨骼筋肉都很有好处,它是我国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而创章的。

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应该经常劳动和锻炼,但不能过度。运动助消化,使血脉流通,不生疾病。所以古代的仙人创造了‘导引’的功法。我也创造了一个方法,叫‘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通过做‘五禽戏’,使身体出汗,汗出多了,身体自然就会轻松,食欲也就随之增加。这样,疾病就会消除。”

吴普按照华佗的方法去做,果然效果很好,到90多岁时,也能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后世人据此受到启发,在华佗五禽戏的基础上,创章并发展了多种流派的五禽戏。

五禽戏与现代体操的差别是有无气功,五禽戏是一种结合气功的肢体运动,而今天的体操则没有气功。经验证明,结合气功锻炼能有较显着的收效。

定心丸究竟是什么药丸

现在,“定心丸”一词常被人们用来形容起安心作用的人或事,但在古代,“定心丸”却是一种军队中的必备之药。

古代的战争激烈残酷,刀光剑影,一场激战下来,伤员很多。受了战伤,痛苦自不必言,那生死肉搏时的场景,足以使人胆战心惊。所以,要治好战伤有个起码的条件,首先要恢复心神安定。于是民间的医生就专门配制了用于安定心神的丸药,取名“定心丸”。

明朝末年茅元仪所辑的《武备志》中,记载一种定心丸的配方为:“木香、硼砂、焰硝、甘草、沉香、雄黄、辰砂各等份,母丁洋减半”,效果奇佳。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是一个大家都会用的词,用以表示一个人道德行为败坏到了极点。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礐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

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作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中药一词的由来

我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现存的传统医药典籍中却没有“中药”一词,而只有“本草”或“药”。那么,“中药”一词是何时才开始出现的呢?

这要从西医的传入说起。从明末清初开始,西方近代医学逐渐传入我国。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西药开始流入我国。传统医药和西药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天然物质。不过,传统医药在制法上落后于西药,基本上停留在生药阶段,导致传统医药在某些方面逊色于西药。

为了振兴祖国医药,许多有志之士远离祖国,漂洋过海,学习西医药。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西药教育。辛亥革命后,西药学教育在我国逐渐推广。

到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中西药相互鼎立和并存的局面。人们为了同西医、西药相区别,便将我国传统医药分别称之为中医或汉医、中药或汉药。正是由于西药的传入,才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中药”一词。

中药缘何称本草

自《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一词经千百年的沿用,已有了特殊的含义,它已经成了所有中药材的统称。有些中药材是动物和矿物,为什么统称中药材为“本草”呢?

五代时期的韩保升说:“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材统称为“本草”的公认的解释。

古代以“草”或“草本”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药为主,所以说这样的解释是合情合理的。但若从药物的起源来看,认识还可再深入一步。

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

《说文解字》中说:“药,治病草也,从草。”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这一概念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

中药史之最

(第一部)医学经典着作——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第一次出现的剂型——商代的药酒和汤液。

(第一部)药物学专着——先秦时期的《神农本草经》。

最早的中药麻醉剂——东汉末年着名的医学家华佗创制的麻沸散。

最古老的医方书——公元3世纪末的《五十二病方》。

(第一部)制药专书——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

(第一部)由国家颁发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专着——唐朝苏敬等人章成的《新修本草》。

最早的食品营养和食品治疗学专着——唐代孟诜章成的《食疗本草》。

第一家官办药局——1114年宋代开设的医药和剂局。

(第一部)中成药制剂手册——宋代成药配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现存的(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宋代的《图经本草》。

(第一部)饮食营养学专着——元朝忽思慧章着的《饮膳正要》。

最早记录提取生物碱(乌头碱)方法的书籍——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章着的《本草纲目拾遗》。

第一个设立药科班的学堂——1906年清朝的陆军医学堂。

我国最早的药匠

早在汉代,江宁就有“药匠”开始卖药了。宋朝《景定建康志》记述:“汉,李南……卖药自给,寿八十五。”李南便是见于史载最早以卖药为主的“药匠”。

《景定建康志》中记载,南宋时江宁府有官办药局3个,下属中药铺11家。元、明、清历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被誉为全国四大药店中的汉口叶开泰、芜湖的张恒春等中药店,都是江宁上元人在明、清时期创建的。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龙都之民善卖药。”江宁“药匠”最多,分布最广,名扬大江上下,盖源于湖熟——龙都一带。溯江西上至芜湖、九江、汉口,顺流而下到镇江、苏州、上海,从城市到县镇,都有江宁“药匠”从事药业。

据1931年3月20日《南京市国药业同业会第一届当选委员名册》中记载,南京市国药业同业会共有委员16人,其中13名是江宁人。据调查,南京市药材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老药工有80%以上是江宁“药匠”。

我国最早的官办药店

宋神宗熙宁9年(公元1076年),诞生了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药店。

这第一家官办药店是王安石批准创建的。王安石在施行变法期间,各地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很多病者缺医少药,甚至有人乘机制造和贩卖假药。

于是,有人提出成立一个专门机构,研制各种剂型成药,由国家专门出售,不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在瘟疫流行时,给百姓发放药剂。

这一建议非常适合当时的需要,王安石当即采纳并组织专门人员落实。不久,在京城开封便出现了“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它就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太医局熟药所”成立后,既方便了病人,也为政府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受到了朝野的一致赞许。所以,王安石变法未能成功,但“熟药所”的“生意”却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到宋徽宗崇宁2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7所。几年后,5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2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与此同时,类似的药局迅速出现在全国各地。

宋代官办药局的组织结构相当完整,有专门人员监督成药的制造和出售,由专人管理药材的收购及检验,有人专门从事药物炮制配伍的研究工作。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当时的药局内,还建立了很多制度,如规定夜间要轮流值班,遇到急病如不立即卖药材,要给予“杖一百”的处罚,对陈损旧药要及时毁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