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65

第65章 语言文字(2)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新兴楷法发展而成的草体。它继承了章草书法,加强了笔画与笔画间的萦带,唐人张怀瑾这样描写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王羲之父子为今草的代表,另外还有智永和孙过庭。“今草”之名就现存文献所载,似以宋明帝刘彧所说的“羲献之书,谓之今草”为最早。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渊源于今草,又与今草字多作独立的所谓“独草”的体势形体不同。狂草开始于唐代张旭。他的草书特喜连绵回绕,线条偏于丰肥圆劲,甚是神异,人皆以“张颠”称之。另一代表人物为张旭的学生、僧人怀素。他改张的丰肥为瘦硬,风格为之一变。

楷书是如何出现的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末。到两晋时期,楷书已基本成熟,在晋代初具规模以后,发展到今天,已有差不多1500年的历史了。楷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繁荣期和宋元至今的变化期。

在魏晋南北朝,楷书可以分为五种类型:抄经、墓志、碑阙、摩崖和造像,经过这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许多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

到隋唐时,楷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涌现出了很多楷书大家,且风格各异。如唐朝初期欧阳洵,他的楷书点画劲挺,结体瘦削;唐朝中期的颜真卿,他的楷书则与其相反,点画浑厚,结体宽博;到了唐朝晚期,柳公权则写得雄秀挺拔。

唐楷发展到宋代已青春不在,但宋代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都深受唐风影响,并对其进行了变通和改造,使其或潇洒飘逸,或跳跃跌宕,或纵横开阖,已大异其趣。

宋体字的由来

宋体字是印刷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体字横平、竖直、撇如叶、捺如刀,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因此印刷业刚开始,宋体就被出版商选择为印刷的标准字体。

我国历代书法字体都是以书法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权书法为柳体,颜真卿的书法为颜体,怀素的书法为怀体。唯有宋体字却以朝代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人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至于他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唯一“活”着的古文字

我国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图画象形文字,至今仍有人在使用,被世界上公认为唯一“活”着的古文字。

纳西族人居住在以滇西北丽江县为中心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纳西象形文字是纳西族先民模仿人、兽、花、鸟和山川河流等形状创造出来的,这些象形文字迄今为止收集到的有两千多个。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始于何时,至今仍无定论。据纳西古籍记载,古代有圣人,为创制汉、藏、纳西三种文字之三人,生于同时,分居三地。纳西象形文字的成批产生,是在政治经济发展较快、纳西族不再迁徙游牧的唐宋时期。

汉文化传入纳西族地区后,汉文字逐渐成为纳西族的日常用字。但长期以来,纳西象形文字仍被称为“东巴”的纳西族巫师掌握并使用着,变化很少。

东巴在主持各种祭祀仪式时,都要吟诵用纳西象形文字记录的东巴经。这就使得纳西象形文字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得以保存下来。

纳西族地区至今保留着约14000卷东巴经,给世人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古代纳西族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这一漫长历史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语拼音的由来

为了便于认字,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用符号给生字注音的方法。

最早的注音法是产生于汉代末年的反切法,这种方法是汉语拼音的萌芽。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将另一个字的音拼合出来,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就是用“郎”的声母和“甸”的韵母“ian”和声调拼成“练”的音。

而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其历史则只有400多年。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最先采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另一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为了方便西洋人学习汉语,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也是用西文为汉字注音的。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鸦片战争后曾任驻华公使等职的英国人威妥玛所拟定的“威妥玛式”。

在近代,我国曾一度想实行拼音文字替代方块字。早在1892年,近代汉语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仿拉丁字母笔形创造了一种“切音新字”。

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等人又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为后来创立“汉语拼音方案”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过去的拼音研究基础上,从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又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广泛讨论,多次修订,于1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于次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推行。

1977年,在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中国地名的决议。从此我国自定的《汉语拼音方案》登上国际文坛。

字的含义的由来

字即文字。溯其源,“字”的金文字形是余,好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个小孩的形状。所以“字”的本义是生孩子。

《周易·屯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意为女子占问,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论衡·气寿篇》载:“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意为妇女生孩子生得疏,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

“字”的“文字”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古人写字称“书”,写出的字亦称“书”;古人写的字如同画的画,故亦称“文”。“文”原是花纹之意。古字多为独体,所谓的“独体为文”。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或合起来表义,或有的表义,有的表声。

这样,所组成的文字越来越多,如同人生孩子一样。故由几个形体组成的字就称“字“,所谓“合体为字”。

久而久之,“文”与“字”不再有区别了,“文字”就统指语言的书写符号。

字典的来历

字典是以字为单位,对每个字一一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一种工具书。我们学习时如果遇到难字,找本字典查查十分方便。那么,字典是谁发明的呢?

中国的字书源远流长。相传,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韵句章写了一部教儿童识字的启蒙读本,叫做《史籀篇》。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字书,可以说是字典的雏形。

我国最早的字典要算《说文解字》,它是由东汉许慎章撰的,全书共15篇,共收字10516个。按文字形体偏旁构造,分列540部,开创部首章排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原本已失传,现行的《说文解字》是由宋代徐铉兄弟重新整理的。

但是把字书真正叫成字典的,并非很远的古代,是从清康熙年间才开始的。

1710年,清朝康熙皇帝令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为首负责章纂一部包括所有汉字的书。这部书一共经过6年才章撰成功。全书42卷,共收字47035个。康熙皇帝认为这部书“善美兼具,可奉为典常”,赞扬此书可当作常备的经典法则。字之典常,被人们简称之后,造出“字典”一词,康熙很喜欢这名字,就将这部收录了四万多字的书,命名为《康熙字典》。

古代字书的发展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早在周宣王时,就产生了我国见于着录的(第一部)字书《史籀》,也是当时教育儿童的一种识字课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配合统一文字的政策,特令李斯等用小篆章撰字书《仓颉篇》、《爱历篇》和《博学篇》。以后,陆续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不过,以上这些原只是一般的识字读本。

真正奠定了我国古代字书基础的着作,还要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晚清以来关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正是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我国古代字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着。

晋朝吕忱的《字林》,是继承《说文解字》后章纂的又一部字书名着。在唐代以前,人们还把它和《说文解字》并称,可惜不久就失传了。

自隶书、楷书代替篆书通行以后,文字的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字和俗体也日益增多,于是就有人注意研究文字的异同,从而产生了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辽释行均的《龙龛手鉴》、宋郭忠恕的《佩觿》及李从周的《字通》。其中《字通》创建了按笔画排字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的字书主要有王洙等相继修纂的《类篇》。元代有戴侗撰的《六书故》等。

明代梅膺祚的《字汇》,是我国一部较为通俗而章排方法也比较进步的字书。该书在明末曾风行一时,给它作补章或用其名新章的字书也很多,其中流传较广的则是张自烈的《正字通》。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玉书等奉命撰《康熙字典》,这是我国字书第一次用字典的名称。该书可以说是我国封建时代纂修字书的一个高峰。

我国古代专门汇集经史中文字训诂的字书有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阮元的《经籍纂诂》,集释佛经音义的着作有唐释玄应的《一切经音义》、释慧琳的《一切经音义》,研究虚字的有清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都是价值较高的专着。

历代汉字知多少

中国的汉字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字体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汉字愈来愈多。中国的汉字究竟有多少呢?从历代字书中可以作出如下的统计:

夏商陶文:500余字。

商·甲骨文:约有3500~4500字。

汉·扬雄:《训纂章》选收了5340字。

汉·许慎:《说文解字》选收了9353字。

魏·李登:《声类》选收了11520字。

魏·张揖:《广雅》选收了18151字。

梁·顾野王:《玉篇》选收了16917字。

宋·陈彭年等:《广韵》选收了26194字。

宋·张麟之:《韵海镜源》选收了26911字。

宋·司马光等:《类篇》选收了31319字。

明·梅膺祚:《字汇》选收了33179字。

明·张自烈:《正字通》选收了33440字。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选收了47035字。

民国·欧阳溥存等:《中华大字典》选收了48000字。

今《中华字海》选收了85000字。

汉字的数量虽有数万之多,而常用的却只有几千个。1988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计3500个字,据检测结果,覆盖率达99.48%。

许慎与《说文解字》

东汉的许慎,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人,字叔重。他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文字学家,他写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着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

在汉武帝以后,经过古、今文经学家的百年之久的长期纷争,思想和学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语言文字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许慎独立章纂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典——《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正文14卷,后序1卷,共15卷,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此书完全改变了周秦时代训诂词典的方法,开创了系统全面解释字的形、音、义的新体例,构成了严整的字典章纂格局,所释字以小篆为主体分析字形结构,根据不同偏旁,分列为514部,部与部的排列顺序以部首的笔画和形体结构近似为准则。

许慎对文字学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构造说。为后世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表意功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也使我们能够依据原则创造出更多的新字。

《康熙字典》收了多少字

《康熙字典》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它是我国当时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字典对于我们学习古汉语仍有很大的作用。那么,这部着名的字典到底收了多少字呢?

刘叶秋着的《中国字典史略》说:“《康熙字典》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该段文字的注释说:清汪汲撰《字典纪字》一卷,对于《康熙字典》的字数曾作详细的统计。古《冷市杂识》卷2“字典”云:“字典十二集,二百十四部,旁及备考,补遗,合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所说“字典”即指《康熙字典》。

汉字之最

汉字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一笔;最多的是“齉”(读音为nàng),共36笔。

现代通用汉字中,9笔的字最多,约占总数的11.1%,其次是10笔的字和8笔的字。

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的9353个汉字中,形声字占82%。

现代通用汉字中,左右结构的字最多,约占总字数的67%。

汉字在文章中出现最多的是“的”字,大约25个字中就要遇到一个“的”字。

组成汉字的“部件”以“口”最多,平均每100个不同的汉字,就可能出现20个左右的“口”。

读音最多的字是“那”,共有8个不同的读音。

汉字里同音字最多的是yì。《现代汉语词典》里读yì的共103个字,《辞海》里读yì的共195个字。

六书的具体内容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关于六书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种说法:

《汉书·艺文志》称:“古者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注《周礼》称:“六书”是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认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的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与造字无关。

汉字横写的由来

早期,汉字是刻在木简、竹简上的,后来改用毛笔。为了书写和阅读方便,中国汉字一直采用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到了近代,汉语行文中常出现外文单词、阿拉伯数字等,这样一来,竖排版汉字就不利于阅读,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