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
6873600000076

第76章 体育艺术(5)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属陕西)人。他是唐代继颜真卿之后又一位楷书的集大成者,他的楷书,人称“柳体”,历来是学习楷书者必学的重要书体,而且往往是楷书入门必学的范本。柳公权的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古代女书法家知多少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还出现过不少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琰(字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上的造诣也很深。

东晋时,还有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她就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她姓卫,名铄,学习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唐、宋、元、明各朝,也出现过不少女书法家。唐朝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等。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气势圆润。

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頫的妻子,她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古代山水画

在我国古代绘画各科中,山水画是最重要的一个科目,也是影响最大的。

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以前,那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将大川河流的形象广泛用于工艺装饰,于是山水画也随之逐渐崛起,如夏商周铜鼎上的山云纹等。

魏晋六朝尽管山水画有所发展,但绘画中的山水还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上的。以表现景物为主的山水画,大约始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笔下,山水成了构图的主体,并且注意到客观物体之间远近、大小、高低的比例关系。它的出现,是山水画成为独立艺术的标志。

到唐朝时,山水画出现了青绿和水墨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青绿山水,也就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笔法工整,着色浓重,金碧辉煌。代表人物有展子虔和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水墨山水是当时创立的新兴画派,其特点在于以墨的浓淡变化和层次交融来展现大自然的空间深度及韵致,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桑、王维等。王维将诗的意境熔铸在绘画之中,是和他在创作技法上的创新分不开的。传说他的传世作品有《雪溪图》。

山水画创作的全盛时期是五代和北宋,当时涌现出不少名画家。以他们所处的不同地区,划分为两大画系。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作品较多表现出雄壮峭拔的风格。此外,还出现了以泼墨为法,追求“意似”之“简”的米芾、米友仁父子,他们画山画树重在墨法,墨中见笔,以浑然之水墨来写空蒙云雾中的烟雨景象,达到“满纸淋漓障犹湿”的境界,开创了山水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境界。

元代出现了许多山水画家,其中成就很大的有钱选、赵孟頫、高克恭和“元末四大家”即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尤其是元末四大家,他们的水墨写意山水画在题材选择和审美意识上都表现出文人摆脱仕途烦恼,思想孤高,隐逸山林以寻求内心平衡的心态。

明代,初期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明中期则有被称为“吴门四大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打破了以往画家拘守一科的局限,既画山水也画花卉、人物,虽然审美风格各有特点,但总的倾向是注重抒发文人潇散淡逸的意兴,发扬光大了文人画的传统。

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四画僧”,即渐江、石溪、八大山人和石涛。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共同特点,是反对当时复古的风气,主张师古而不囿于古,强调“师造化”,即以自然为师。石涛更明确提出“我自用我法”,在艺术上要有自己的创造。

古代的人物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是中国书画中的一个大科目,通常就称为“人物画”。

在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人物画是较早出现并较早趋于成熟的。1949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至今见到的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作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汉墓壁画中,也有不少人物作品。

魏晋时期,一代宗匠顾恺之,是一位杰出的人物画家。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等艺术见解,为人物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品《洛神赋》、《女史箴图卷》等,至今举世闻名。

人物画在唐代发展到高峰。阎立本、吴道子是唐代人物画的杰出画家。阎立本的许多人物画作品都是奉唐太宗之命创作,其中有不少是肖像画。传世的《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吴道子被人们誉为“古今独步”的“画圣”,主要从事壁画创作,题材以释道人物为主。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

唐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以张萱和周祗为代表的宫廷仕女画。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祗的《簪花仕女图》,着意描绘的是民间社会的女性,体态丰腴,体现了唐人的审美观点。

五代、两宋以后,人物画转而以社会实践为内容,在人民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古代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其渊源可上溯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有植物形纹饰以及鸟、鱼、花、草类的图案。商周铜器、战国秦汉的漆器上,更离不开花鸟。花鸟在那时因负有与上帝神只交通的使命而更具神秘的性质。

魏晋六朝时期,在顾恺之等着名画家笔下,花鸟画已经从人物山水画中独立而出,到唐代,花鸟终于成为文献记载的名正言顺的画种。当时的代表人物有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

五代的花鸟画分成两种画法体系:即黄筌的重彩写生(设色)和徐熙的重墨写意。徐熙所画多为江湖汀花、野竹、水禽之类,而黄筌表现的则为奇花异草、珍禽稀兽。两人所画内容和表现手法迥异,但他二人都对后世、特别是宋代的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后期花鸟画步入全盛,这与宋徽宗“嗜玩”书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不仅自己兼长书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着称,而且还扩充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对绘画的发展,颇有功绩。

明代后期,水墨写意花鸟十分兴盛,花鸟画有了很大的突破性进展,其中以陈淳、徐渭为杰出代表,将水墨写意风格推向成熟的高峰。他们笔下淋漓奔放的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影响颇大,其后如石涛、朱耷以至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无不深受影响。

古代风俗画

所谓风俗画,是指以人们的生活习俗为题材的绘画。我国古代,从最早的岩画,到汉代的画像砖,再到三国、隋唐的壁画,都有不少是描绘狩猎、耕耘、集市、祭祀、庆典等社会生活情景的图画,这就是早期的风俗画。

宋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反映到绘画领域则是风俗画的繁荣。由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便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清明上河图》全卷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以全景式的构图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景象。

《清明上河图》全图约可分为三大段,开端一段写的是城郊景色:寒意尚未退去,树枝上却已露出了新绿,路上往来的行人,有的匆匆赶路,有的赶着毛驴往城里送炭,有的则是携亲带眷踏青扫墓归来。中段是全图最精彩的地方:以一座横跨的拱桥为中心,汴河上船只穿梭往来,一艘巨大的漕船正放倒桅杆准备过桥洞,船夫的吆喝声引来众多驻足观望的人们,呈现出一派运输、商贸的繁忙景象。末段绘的是城区繁华景象,各式各样的店铺作坊鳞次栉比,不仅药铺、旅舍、肉店、钱庄应有尽有,甚至看相算命等三教九流也无所不包。城区内外行人摩肩接踵,有官吏、士绅、兵丁、和尚、乞丐、苦力等,一应俱全。

整个《清明上河图》共绘有人物五百余人,可称得上是宋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整幅画面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

古代岩画

人类在还没有发明纸和笔之前,为了美观,就开始在山岩上进行美术创作,这就是岩画。

我国的岩画分布面很广,约有半数的省份都发现有岩画的痕迹。其中又分为南方与北方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

北方岩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着名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这些岩画大多凿刻于山岩岩壁上,线条简洁明快、粗犷有力,多为表现远古人民游牧、狩猎、部落战争、图腾崇拜、祭祀或庆贺的舞蹈等题材,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审美观念。这些岩画创作的时间很早,不少是史前时代的作品,有些岩画具有明显的原始时期生殖崇拜的特点。

南方岩画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在台湾也有发现。南方岩画一般不用工具凿刻,而是蘸着某种天然矿物颜料涂画的。广西花山崖岩画高约40米,宽约221米,绘有各类形象近2000个,是国内已知最大的岩画。

我国的岩画创作起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风格多样,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不仅是艺术的萌芽,也为我们追溯中华民族的源头,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版画的演变

版画是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的美术形式,它是由画家提供画稿,再由工匠镌刻的。与其他画种的最大区别是,版画不再是独幅的创作,而是可以成批地复制。

版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木版刻印书籍,隋文帝时便有“废像遗经悉令雕版”的记载。唐代佛教流行,为宣传教义,寺院刊印佛经散发,在佛经的卷首往往会附上一张诠释经义的版画。现存最早的版画作品就是刻于868年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

到了宋代和元代,木刻版画有了较大的发展,从文集、子书到医书、文学等,普遍运用版画艺术,甚至人们美化生活和环境也用版画作品来装饰。南宋的《梅花喜神谱》共有100幅,描绘了梅花的不同形态,刀法古朴明快,十分传神。

明代市民文化日趋繁荣,小说、戏曲创作进入高潮,书刊印刷业更加兴旺。书坊老板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竞相聘请名师名工作画镌刻,从而使得版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清代,版画发展更快,不仅刻、画、印等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题材、风格多样,遍及城乡,成为人民喜欢的艺术形式。如河北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的木刻年画,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赢得了人民的喜爱。

年画漫谈

我国人民新年挂年画的习俗起源很早,《山海经》载有神荼、郁垒二神缚鬼饲虎的传说,人们在除夕之际将二神画于门上,以辟凶邪,这种门画就是年画的最初形式。

到了两汉,门神已逐渐成为人们辟凶纳福的偶像。《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初一,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门神就是春节张贴的年画。

雕版印刷方法开始运用以后,年画大兴。到了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描绘民俗内容的岁令图开始流行,年画的题材趋于多样,除了门神、财神之外,更多的是表现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憧憬。

明代年画以宗教为题材者居多,木刻年画渐渐地发展起来。清代年画进一步繁盛,成就最高的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县、福建漳州、河北武强等地的年画。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一时间画坊林立,以至出现“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的景象。直到现在,杨柳青年画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桃花坞年画在雍正、乾隆年间,制作和行销均达到高潮。印制精美的桃花坞年画以雕印套色为主,并吸收了西方透视法及铜版画用细密的排线表现光阴面的手法,层次感和纵深感更加分明。但遗憾的是,鸦片战争后,桃花坞年画逐渐衰落,现在已基本上不复所闻。

小谈玺印

玺印,在《释名》中是这样说的:“玺,德也,封物使可转德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也。”

秦代以前,无论官印还是私印,都叫“玺”,也叫做“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体现皇帝的至高无上,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而官吏及一般人的印章则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的印章称为“玺”的,平民的还是叫“印”。

唐代,武则天觉得“玺”和“死”同音,就改“玺”为“宝”。但武则天一死,就又改回了“玺”。从唐代一直到清代,皇帝的印章就一直叫“玺”了。

印则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

篆刻始于何时

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由于印章多用篆书,先书后刻,形成一门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特的工艺美术,因此又被称为篆刻艺术。

我国镌刻文字有悠久历史。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用利器在龟甲兽骨上刻画文字,在陶器、青铜器上刻铸铭文。这可以说是刻印技艺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印章,篆刻印章也就随之而兴。印章的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剪纸漫话

剪纸,又叫刻纸、剪花,是用镂空透雕来创造美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起源于古代“镂金剪采”的风俗。“金”指金片。“镂金”工艺发展至汉唐称“金银平脱”,主要用于装饰漆器和银镜背面。当纸发明后,剪纸艺术就从“镂金剪采”的古俗中产生了。

这一古俗是立春风俗,因此剪纸首先主要用于迎春仪式。腊月里剪纸贴窗花,已成为迎接春节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剪纸,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了五幅剪纸。这些剪纸作品的图案,层次交错,变化繁复,颇有韵律感。其艺术表现之成熟,决非萌芽的原始状态。

宋朝时,剪纸已经在民间普及。这个时期,剪纸已经突破了迎春古意,而成为装饰用品。它广泛地起着抒发感情、美化生活的作用。

宋代剪纸的普及,还表现为专业剪纸艺人的出现。这在周密《武林旧事》中有记载。

明代剪纸已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据记载,着名的佛山剪纸,在明代就已经远销东南亚一带,博得声誉。

清代剪纸进入宫廷。这时,剪纸艺术开始走出民间,初登“大雅之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