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6875800000017

第17章 讽喻篇(3)

第三个来的是个财主,这家伙作恶多端,人人痛恨。他知道这人来一定希望做官,希望有才气。于是便说:“这‘林’字拆开是两个‘木’,东边木升官,西边木出才。”

说完,他看也不看一眼,就在一个“木”字旁加了个“官”字,在另一个“木”字旁加了个“才”字。财主听后,气得当场昏死过去了。

清和桥上对诗

从前,大清和河上有一座桥,叫“清和桥”。这年春天,一位身材苗条、头戴芙蓉花的少妇正在河边洗衣裳。庙里的一个和尚和当地的一个秀才到清和桥上来游玩。

二人在桥上走着,见桥下洗衣的少妇长得漂亮,便不怀好意,站在桥上对起诗来。和尚先念道:

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

去了清边水,添争变成静。

静养性,僧人爱,

满腹经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和尚端上来。

和尚念罢,秀才接着吟道:

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

去了和边口,添斗变成科。

科为贵,秀才爱,

满腹诗文随身带。

有朝一日芙蓉花儿开,

给我秀才端上来。

他们二人的对诗,桥下的少妇听得真真切切,顿时怒火满胸,立即甩甩手上的水说:“这桥叫清和桥,你们只说了‘清和’二字,听我以‘桥’字作诗一首。”少妇于是怒声念道:

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

去了桥边木,添女变成骄。

娇娘美,人人爱,

生儿育女随身带。

有朝一日生双胎,

一个当和尚,

一个当秀才!

和尚、秀才挨了少妇的一顿臭骂,灰溜溜地走了。

索画讨骂

苏州城有个叫李汉周的人,依仗舅舅在朝中的势力,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虽然胸无点墨,却总爱附庸风雅。

一天,李汉周听说唐伯虎的画绝世无双,不可不存,但又怕唐伯虎不肯相让。于是,李汉周想了一个好办法——美人计,他从府中选了一个名叫秋菊的丫环,让她穿上最好的衣服,用最好的粉黛来化妆,坐最好的花轿,并且自己亲自押送。

唐伯虎并没有拒绝,很谦虚地说:“相公大名,久仰久仰。不才当场作画,以免相公日后劳神。”

唐伯虎下笔如神,不一会工夫就在纸上画了日、月、牛、桥四物,并题了十二个字:

日头下,月亮旁;

有头牛,站桥上。

李汉周连忙恭敬地用双手接过来,并连声道谢,要走的时候,扔下丫环秋菊,送给唐伯虎做酬金。

唐伯虎愉快地接纳了,待李汉周走后,唐伯虎问明秋菊身世,然后给了她一些钱让她回乡孝敬父母去了。

李汉周回到家中,高兴地将唐伯虎的书画裱于中堂上。大凡读书人见到唐伯虎所题四句,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只是不告诉李汉周。

原来,唐伯虎说的是一个“腥”字,表示了对李汉周的厌恶之情。

秀才辱公子

明代有一富家子弟非常想做官,但由于目不识丁,只得三日一小饮,七日一大宴地巴结官府,终于弄了个七品官衔,整天乐不思蜀。

一日,他对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说:“你看我弄个一官半职简直易如反掌,何须寒窗苦读?”

秀才听后,不禁怒火中烧,想顶他几句,又恐得罪不起,只得苦笑道:“可不是吗?像你这么有能耐的人,想求取功名,哪里用得着赴考费笔墨呢?”

言毕,又吟出一句:

烈火何须风助,快马不用鞭催。

公子听罢,很是得意,拍了拍秀才的肩膀说道:“好句,好句!”顿时兴致大增,邀请秀才进酒馆一叙。

秀才大笑拂袖而去。公子感到很奇怪,但是又不明白秀才说的那两句话,于是,就去询问他人,方知上当,原来秀才是在骂自己呢!

原来,秀才那两句话是一则谜语:烈火何须风助——好奴才(好芦柴);快马不用鞭催——拍马屁。

夏明瀚谜联讽蒋介石

1927年7月,夏明瀚在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秘书。有一天,讲习所的几个学员到他家里,谈到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无不义愤填膺。

夏明瀚藐视地说:“蒋介石没有什么了不起!”说完,他出了一首诗谜,让学员们猜四个字,诗曰:

一车只装一斤,好个草包将军。

两个小孩相助,还有三个大人。

不一会,学员们就猜出来了,谜底是“斩蒋示众”。

刘伯温画谏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不久,首先要解决的是封官行赏的问题,对于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封赏比较容易,可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朱元璋却发愁了,因为沾亲带故的人数众多,如果都封个一官半职,岂不成了见者有份,无功受禄;如果不封,势必落个六亲不认的骂名。为此,朱元璋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军师刘伯温观察到了他的矛盾心理,想直言进谏,但又怕惹怒了朱元璋,想来想去,就画了一幅画进献给朱元璋,朱元璋仔细观赏着这幅画:一个男子头发蓬乱如麻,一束束的头发上顶着一只只小帽子,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朱元璋想来想去,也不懂刘伯温送幅画的意图。很晚了,朱元璋仍在灯下仔细琢磨着,最后终于猜出来了。

朱元璋当机立断,只封有功之臣,不封亲戚朋友为官。

原来,刘伯温送此画的意思是:冠(官)多发(法)乱。

薛综智斗张丰

三国时,蜀国派张奉出使吴国。在招待宴会上,张奉拿吴国尚书泽的姓名开玩笑,以羞辱吴国。

吴国大臣薛综为人机敏,善于言辞,任五官郎中。在宴会上他当场气愤地还击,拿起酒壶到张奉面前劝酒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实际上,这是一则“蜀”字谜。薛综从字形上离合了“蜀”字,即“横目苟身,虫入其腹”,而且还把“蜀”字同狗联系在一起,“有犬为独,无犬为蜀”,以嘲讽蜀国使臣。

张奉听后,知道这是在奚落蜀国,生气地问道:“吴国的‘吴’又该怎么解呢?”

薛综应声答道:“无口为天,天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他通过增损“吴”字的笔画,将“吴”字解释得完美而堂皇。

吴国的大臣们听后,不禁哄堂大笑,张奉无言以对,悄悄地回国了。

绝妙的嘲讽谜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10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积极进行抗日活动,反而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抗日军民,当地人民对他们非常不满。

一位文人写了一副藏字谜联,分别寄给他们两人:

王师岂无能,啸聚山林,风(峰)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汝图富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这副对联既刻画了程、王二人的丑恶面目,又分别巧妙地隐藏了两人的姓名,堪称嘲讽谜联中的经典之作。

如果把藏字取出来,对联的含义就是:王啸峰敌寇未来先丧胆,程汝怀人民生死不关心。

为袁世凯画像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了实现称帝的野心,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竟然接受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臣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脚下。

袁世凯的无耻行径,使全国人民非常愤怒。于是,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作为袁世凯的肖像画: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人们看后,起初感到大惑不解,等到猜出了含义后,纷纷大笑,都说画得好,画得妙。

原来,这副对联有着言外之意,它如同一句歇后语,讥讽袁世凯是“王(忘)八”和“无耻”,非常传神。

带蝉赴考

封建社会时盛行科举考试。一次,一个生员入考场时,将一只鸣蝉放在头上,扎在儒巾之中。考试中,巾内蝉鸣,在座考生十分惊奇,都觉得有趣,无不大笑。

主考官闻笑声而来,问清缘由,把这生员叫到前面,准备按犯规论处,逐出考场。生员大喊冤枉说:“我入场时被父亲叫住,硬将蝉放在巾内,这蝉爬跳鸣叫,令人难忍,只是父命难违,不敢扔掉!”

主考官大怒道:“考试带一蝉入场,是何道理!”

生员怯生生地回答:“父亲不过想取个吉利,让我考好。”

主考官追问是怎么个吉利法,生员说出一个词,主考官听了大笑不止。

原来,这是说蝉在头上叫,取“头鸣(名)之意。

嘲笑“蠢猪”

清朝着名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刻苦勤奋,学识渊博,才华闪烁,但因是汉族儒生而连试不第,只好靠教书为生。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

蒲松龄回曰:“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想必通了吧?”

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道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意?

答案:“高山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