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6875800000003

第3章 睿智篇(1)

刘墉猜物谜

清朝时,刘墉辞官告老还乡。在回老家的路上,天下着滂沱大雨,他只好到路边找一户人家避雨。但是雨下个不停,刘墉着急赶路,但又没有带雨具。

主人看出了刘墉的心思,说道:“客官,我有一谜,客官如若猜中,愿将此物相送。”说罢念道:

皮包瘦骨硬脊梁,几遮苍天论短长。

乐被游子挟腋下,任尔倾盆走他乡。

刘墉听罢,不禁哈哈大笑,连声说道:“谢谢,谢谢,我正需要此物。”

主人知道刘墉猜对了,就把那样东西送给了刘墉。原来,主人送给刘墉的是一把雨伞。

冯班题诗谜

清代诗人孙致弥酷爱诗词,官至侍读学士,在当时颇有名气,一个叫冯班的诗人很喜欢孙致弥的诗。

一次,冯班在孙致弥的诗集上题了这样四行诗:

蚕吐五彩,双双玉童;

树发宝盖,清谈梵宫。

原来,这是一首诗谜,“蚕吐五彩”即“色丝”,合起来为“绝”字;“双双玉童”即“少女”,合起来为“妙”字;“树发宝盖”即“木”字上加宝盖头,为“宋”字;“梵宫”指寺庙,“清谈梵宫”意指“言寺”,合起来为“诗”字,四个字连起来即是“绝妙宋诗”。这是冯班对孙致弥诗集的赞美之词。

筹安

清初名人徐韬给一位朋友写信,最后的祝颂语独出心裁地用上“筹安”一词。友人初读不解,经反复琢磨,才恍然大悟,乃“个个寿安”也。

“筹”字拆开,是“个个寿”,用法十分绝妙!

术士的真假秘法

民国期间,杭州吴山有一术士在大街上以摆摊为生。他出售自己独创的三条秘法:持家必发;饮酒不醉;生虱断根。

为了表现出秘法的神秘性,他用厚纸密封,郑重其事地摆着,每包标价铜钱三百。

买者拿回家中拆开一看,里面写着六个大字,个个哭笑不得,大呼上当。

原来,这六个字是:勤俭、早散、勤捉。

比珍珠更有价值

元朝顺帝时,财政大臣叶尚文体恤民情,辅佐朝廷有功,深受老百姓爱戴。

一天,一伙商人从西域带来了一批产品,另外还带来一颗珍珠,标价80万两银子。当朝宰相嗜好古玩成癖,对这颗珍珠垂涎三尺,暗示尚文将它买下。

叶尚文轻蔑地笑道:“小小一颗珍珠,竟值如此价钱,买下它有什么用?”

宰相捋着胡须回答道:“你可能不知道,这种珍珠放在口中会生津止渴,放在脸上按摩,会使人容光焕发,真乃稀世之宝。”

“这算不得稀世珍宝。”叶尚文不以为然地说,“一颗珍珠只能供一人玩赏,天下有一种更珍贵的东西,它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比起这颗珍珠不知要贵多少倍了!”说着,提笔在纸上写了两行字:

黄布袋,包珍珠,

秋天一到遍地铺。

宰相听后,心领神会,便打消了买下这颗珍珠的念头。

原来,叶尚文说的珍贵的东西是稻谷。

唐伯虎推窗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自幼喜爱画山水人物、石头松竹。母亲见状,便送他去拜大画家沈周为师,沈周见小唐伯虎清秀俊逸,聪明伶俐,便答应收他为徒。

一年之后,唐伯虎偷偷将自己的画和师傅的作品做了比较,感觉差不多,于是提出要回家孝敬老母。

沈周看出唐伯虎骄傲自满的情绪,于是,连忙叫妻子做了几样菜,端进东厢一间小屋里。师徒二人坐下,一边饮酒一边谈着话。

沈周笑问:“学画一年,想念老母是吗?”

唐伯虎连连称是。

沈周佯笑道:“你的画本来不错,又学了一年,可以出师了。”

唐伯虎拱手施礼:“感谢先生恩典。”

沈周笑了笑,说:“为师喝酒喝得全身发热,你帮为师将窗子全部推开,如何?”

“遵命。”唐伯虎应道,随后走到窗前,他用力推了推西窗推不开,又转身推了推北窗,怎么也推不开。唐伯虎细细一看,大为震惊,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师傅,我不想回家了,留下我再学三年吧!”

原来,沈周见徒弟产生了自满情绪,于是在小屋的墙壁上画了两个惟妙惟肖的窗子,使唐伯虎自知画技相差尚远,故要求留下继续学习。

李瑾应试

一年,国家举行科举,举子们纷纷从远方朝京城赶来,准备参加考试。开科之前,主考的钦差大人说了一个四句话的谜题,要考生们猜四个字。谜题是:

木字多一撇,正字少一划。

一点不见,两点全欠。

谜语一出,整个京城都为之轰动,每个人都来猜,但就是没人猜得出来。这时,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就是前来应试的举子李瑾。

只见他没说一句话,向着应试牌的方向移动了几步,又注视了一下钦差大人,然后深深地鞠了个躬,从考场上走了下来。

人人都莫名其妙,惟有主考官连声叫“好”,还亲笔写了“天下第一才”的条幅赠给李瑾。

原来,李瑾答的是这样四个字:移、步、视和钦(钦的繁体)。

郑板桥题画制谜

明朝大文学家郑板桥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是“扬州八怪”之一。晚年,他深感官场黑暗,曾寄居在镇江焦山的定慧寺内。定慧寺方丈学识渊博,郑板桥很敬慕他。

有一天,郑板桥为方丈画了一幅墨竹。方丈闻后欣喜不已,心想,能得如此高雅之士的一字一画,吾心足矣,便兴冲冲赶到板桥书斋。

只见一张墨迹未干,还未落款的墨竹图案放在桌子上面,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只画了无枝无叶的六支竹竿。方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怀疑地问板桥:“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啊?”

郑板桥笑而不答,提笔又在画面上一挥,题下四字佛教名词一句。方丈捋须仔细琢磨,方始恍然大悟,连说:“好画,好画!”

原来,郑板桥在画上题的那句佛教名词是:六根清净。

车金相报

清朝初年,金圣叹和一批江南士绅为抗议官府役赋太重,一起去文庙哭灵,结果被扣上“聚众闹事”的罪名,通通缉拿归案,听候判决。

金圣叹自知没有生的希望,所以故意嘻嘻哈哈,成日与难友们谈笑风生。很快就到了宣布判决的这一天,他郑重其事地说:

昨夜,我梦见关云长了。当时我正在批点《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这一回,颇犯踌躇。想那关羽原乃好色之徒,千里送嫂,到夜里车马耽搁一处,男女同歇一屋,难免瓜田李下之嫌吧?

岂知这念头一动,关云长显圣了,求我笔下留情,道是他通宵达旦,在读《春秋》,不曾起过半点邪念。我说此事姑且存疑,不过你关老爷该如何报答我?老关一怔,接着便说,明天是先生听判之日,届时关某定以车金相报!

众难友听罢,都乐了,说道:“此梦吉祥,一定是皇帝予以特赦,还要发还抄没的家资,正与‘车金相报’验合。”

只有金圣叹的挚友李某哈哈大笑,说道:“执迷不悟。”

没多久,狱卒们抬来了许多酒菜,口称“大喜”。众难友这才明白啥叫“执迷不悟”。原来金圣叹是借梦出谜,所谓“车金”,非黄金之金,而是斤两之斤;车与斤相合,就是个“斩”字!

难友们酒足饭饱之后,知府宣读了顺治皇帝的朱笔御判,通通斩立决。

幽默学士苏东坡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但诗文豪放畅达,而且非常幽默。

有一年,苏东坡从湖北黄冈应召回京城,任翰林院学士。当时,江西才子黄庭坚能诗善文,想登门拜苏东坡为师,又惟恐他不肯接见,于是就先写了一封信,试探苏学士的反应。

过了不久,黄庭坚便接到了苏东坡的回信,只见纸笺上写了个“笕”字。才思敏捷的黄庭坚一看,微微一笑,第二天便带着自己的诗稿去见苏东坡了。

后来,黄庭坚成了苏东坡最喜欢的门生之一,与秦观、晁补之、张耒三位书生共称“苏门四学士”。

原来,这则谜语用的是拆字法,“笕”字拆开就是“个个见”的意思。

王安石游庙题诗谜

一天,王安石与友人游览汴京,当他行至管仲鲍叔牙庙时,便挥笔题了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同眠同起,

亲朋聚会,谁见谁喜。

行至伯夷叔齐庙,又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为人正直,

贪馋一生,利不归己。

复行至哼哈二将庙,再题一诗,诗曰:

两个伙计,终身孤凄,

走遍天涯,无有妻室。

同行中,有人问司马光:“王安石诗意如何?”

司马光随口应道:“他何尝是在做诗,而是在出谜语啊!”问者恍然大悟。

原来,王安石在三座庙前题写的诗同射一物,谜底为筷子。

无字家书

古时,有一人在外谋生,托同乡带了一封信和一包银子给妻子。那同乡悄悄打开信,看到里面只有一幅画,画面上有一棵树,树上有八只八哥,四只斑鸠,没有写多少银子。

这位同乡就此产生了邪念,将银子偷偷扣了一半。朋友的妻子见到信后,说道:“咱们办事一定诚实啊!我丈夫托您带给我一百两银子,你为什么只有五十两了?”

原来,妻子是从那幅画中得知银两的多少的:八只八哥即八八六十四,四只斑鸠即四九三十六,相加正好为一百。

秦桧剪烛

宋高宗绍兴年间,京城杭州举行科举考试,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了。

一日,秦桧秘传考官陈阜卿,要他这次让中会试头名,以便能参加殿试。这可把主考官难坏了:一边是才华横溢的志士才子,一边是权高富贵的奸相之孙。取秦埙为第一名,虽可博得秦桧的欢心,唯恐遭天下人的讥讽。

陈主考为人正直,毅然按文章的优劣,取陆游为第一名。秦桧闻后,很是震怒,公然将陆游除名,并将爪牙汤思退召来,阴阳怪气地说:“我孙秦埙,这次应考……”说罢,取笔墨写了“剪烛”二字。

汤思退精于文墨,心领神会,遵嘱办理,结果,发榜后上论哗然。

原来,秦桧所写“剪烛”二字蕴含“一夹一明”之意,谐“一甲一名”,即状元。

黄周星酬“落汤鸡”

有个名叫黄周星的人任户部主事之职,他不仅能诗善对,而且也是个制谜的专家。

一天,为了给养父周老爹庆寿,黄周星邀请了文明诗友赴宴。席间,他笑着说:“今日幸会,实属难得,为助雅兴,请君轮流出谜猜射,以代酒令如何?”

众宾客拱手回礼表示同意,有诗友笑道:“黄大人乃谜坛高手,理当先吟一则。”

黄周星也不推辞,随口吟一谜:

忽而冷,忽而热。

冷时头上暖烘烘,

热时耳边声戚戚。

并说:“此为分扣谜,隐含一三国人物名。哪位能猜中,当以‘落汤鸡’酬答。”

宾客中有位射虎老手,听后细细推敲片刻,拍手称绝,笑道:“乃‘貂蝉’也!”

接着,他作了解释:天冷时戴貂皮帽子,便可‘暖烘烘’;天热时,‘蝉’就叫,其声凄楚,耳边便时常声戚戚了。”

黄周星赞道:“老兄才高,‘落汤鸡’受之结无愧也!”当即酬谢。

其实,黄周星所说的“落汤鸡”也是一个字谜,谜底是酒。

丘琼山两猜谜

明朝时,广东有位书生名叫丘琼山,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又强,被人们称为“丘书柜”。

某年8月,丘琼山前往省城参加科举乡试,途中寄宿于一家旅店。店主有个聪慧伶俐的姑娘叫鹧鸪,在与丘琼山闲谈之际,她笑着说:“秀才,人皆说你解诗破谜胜洪炉点雪,今天我出个字谜试试你。”接着吟道:

二人并坐,坐到二鼓三鼓,

一畏猫儿二畏虎。

丘琼山听罢,细细沉思:二人并坐,乃指两个字合而为一。这畏猫者,鱼也;畏虎者,羊也。想到这,他矜持一笑,拱手回云:“店姐请听,小生猜中了,是个‘鲜’字。”

“不对。”鹧鸪嫣然一笑说:“你再猜猜看。”

丘琼山听说未猜中,不觉面红耳赤。他急忙变换思路,苦心思索:这二鼓乃亥时,三鼓乃子时。亥时所生者肖猪,猪亦畏虎,子时所生者肖鼠,鼠亦畏猫。他想到这儿,连声称妙,笑道:“这回吾定猜中了!”接着说出了谜底。

鹧鸪听了,嫣然一笑,赞曰:“真不愧是丘书柜。”

原来,这个字谜的谜底是孩。

婆婆考媳妇

古时候,有一户姓鲁的人家,给儿子娶了个媳妇,村民们都夸赞媳妇长得漂亮,儿子听了也很高兴。

但是,公公婆婆却说:“样子长得好看,不一定就聪慧。要真聪明贤惠,那才好呢!”他们准备考考儿媳妇。

有一天,在准备早饭时,婆婆对儿媳妇说:“你去给我拿四样东西来!”

媳妇连忙问:“哪四样东西?”

婆婆说:“四两‘沉’,四两‘漂’,四两‘张着嘴’,四两‘弯着腰’。”

儿媳妇听罢,马上转身就去拿了过来。婆婆一看,笑得合不拢嘴,公公一瞧,也连声地夸奖:“真是个聪明的媳妇啊!”

原来婆婆叫媳妇拿来的四样东西是:盐、油、花椒和虾米。

怎样分牛

古时候,有个老农养了十七头牛。临终时,他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留下遗嘱:长子分二分之一,次子分三分只一,幼子分九分之一,但不能把牛杀掉,说完就去世了。

这下可把弟兄三人给难住了。正在三兄弟为这个问题发愁的时候,一个邻居牧牛归来,一听老农遗嘱,便帮他们把牛分好了,弟兄三人都很高兴。

原来,邻居上是这样来分牛的:先牵出自己的一头牛,这样一共就有了十八头牛。二分之一,得九头;三分之一,得六头;九分之一,得两头。正好分去十七头,最后剩下的是这位邻居自己的那头牛。

冯梦龙取物

冯梦龙,明朝着名的文学家,自称“墨憨斋主人”。他喜读书而不热衷名利,一向视荣华富贵为虚无缥缈之物。

一天,一位姓李的雅士前来找他评品诗赋文章,时值桃花吐艳,杏花含丹,冯梦龙笑云:“老兄,常言道,桃李杏春风一家,何不同我去后花园会会你的本家?”

说罢,挽手同李雅士出了客厅,就往后面而去。走着走着,冯梦龙忽然传呼贴身书童,说道:“聪儿,快去帮我取件东西送到后花园来。”

书童聪儿拱手问道:“主人,要小人取何物送往花园?”

冯梦龙嘻嘻一笑,接着吟了四句话来:

有面无口,有脚无手;

又好吃肉,又好吃酒。

聪明的书童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东西,马上就送去了。原来,冯梦龙要书童送往后花园的东西是桌子。

谋财害命

明朝江南才子文征明和祝枝山才华横溢,文思敏捷,他们不但是丹青妙手,而且是谜坛名家。

一年正月十五,祝枝山和文征明一同到苏州玄妙观赏灯猜谜。二人走到文虎厅,只见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只鸟笼,笼中有一只啁啁啾啾鸣叫的花鸟,笼子旁边放着一百文铜钱,注明“射衙门术语一句”。

才思敏捷的文征明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马上将铜钱揣入怀中,然后开笼让鸟飞去。旁边的制谜者含笑点头,连声称赞:“高手!高手!”

祝枝山因眼睛近视,没来得及仔细观看,看见文征明抢先得彩,也跃跃欲试。制谜者见状,拱手笑曰:“祝才子莫急,那边还有一只鸟笼,也悬赏钱,请君一试。”

祝枝山听罢,快步走上前去,同文征明一样,也将钱收入袖中,将笼门打开,伸手捉住小鸟,做出要放飞的姿势。

制谜者连忙摇手:“一谜二底,岂能重复?”

祝枝山不禁哈哈大笑,伸开五指,鸟已被他掐死了。制谜者点头微笑,赞叹不绝,都说他们是奇才。

原来,文征明、祝枝山所猜的谜底各是:“得钱买放”和“谋财害命”。

祝枝山猜谜

明朝时,江南才子祝枝山和唐伯虎是好友。他很喜欢唐伯虎的水墨画,为此他绞尽脑汁想请唐伯虎为他画一幅水墨观音图。

一天,夏日炎炎,祝枝山急急忙忙地登门户拜访唐伯虎,并说明了来意,唐伯虎笑着对祝枝山说:“祝兄要一幅画并不难,但有个条件,今日要画,先得猜一个画谜,如果猜中了,水墨观音图立刻画好送给你。”

祝枝山听罢,心里大喜,便满口答应。

唐伯虎来到书房,提笔画了一条混身长满黑毛的狗,让祝枝山站在画前,仔细思虑了片刻,便提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字。

唐伯虎看后微笑着点了点头,然而祝枝山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唐伯虎见祝枝山猜中了画谜,马上画了一幅水墨观音图送给祝枝山。

原来,这则画谜的谜底是一个“默”字,这就是祝枝山不作声的原因。

清官谜

明朝,浙江绍兴有个名叫刘庞的太守,为官清廉,离任时老百姓都舍不得他。为表示感谢,乡亲们自发组织集资,凑够了几百文钱给刘大人做盘缠,但刘太守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但又唯恐辜负了乡亲们的一片心意,于是就象征性地收下了一文钱,然后登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