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6875800000007

第7章 睿智篇(5)

县官问邻居,邻居说:“他把坛子交给我时说是红枣,根本就不是银子。”

县官仔细看了看一坛红枣,把桌子一拍,要邻居立刻把银子交出来,否则要用大刑。

这时,邻居大呼冤枉,否认拿到银子。于是县官讲出了道理,使邻居无话可说,只好低头认罪。

试问:县官是如何判定的呢?

原来,商人外出3年,红枣早已干枯霉烂,现在红枣新鲜完好,明显是才放进去的。县官的断词令邻居无话可说,乖乖地交出了银子。

毙“猴”赔戏

顺治年间,在绍兴南乡有一无赖,人称“白眉猴”。他整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为非作歹。

这年春节期间,南乡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一天清早,“白眉猴”见一位娇俏的女子在寺旁的树林里练嗓子,便上前去调戏。

原来,这女子是戏班子里的武旦。白眉猴掏出两块龙洋,一边往她手里递,一边动手动脚。武旦大怒,随即一脚将两个龙洋踢进了不远的池塘里。

此时,白眉猴气急败坏,上前抓住武旦的衣襟,要她赔钱。武旦啪啪两记耳光甩了过去,扭头就走。

武旦在前面走,白眉猴在后面追,追赶中,白眉猴失足跌进结着薄冰的池塘,他在冷水中挣扎了好半天。当人们把他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断气了。

南乡地保见出了命案,便扣下戏班子,上报官府。此时的官府大人正忙于过春节,没有时间来管这事,就差绍兴师爷去了解处理。

白眉猴死了,人心大快,见师爷来到南乡,人们纷纷求师爷开脱女艺人。师爷查明了情况,当即点头应诺了。

师爷回衙后,写了一张呈文:“新春佳节,演戏庆贺,戏班武旦不慎误伤白眉猴,致其毙命。地方会议,罚戏一台作赔。情况属实,望准。”

知县看了呈文,批了一个“准”字。一条人命案子,就这样不再追究了。

试问,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知县不知道白眉猴是个人,看完呈文大笑道:“管他什么猴,无非死只畜生,何必大惊小怪!不过,赔台戏也好,新年新岁让大家热闹一下。”于是,就在呈文上写了一个“准”字。

两碗寿面

一天,一个白发老妇到襄阳县衙来告状。她一上堂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十分伤心。

老妇说,她的媳妇金氏忤逆不孝,平日里从来没有好好服侍过她。今天老妇过生日,金氏竟只给烧了碗青菜萝卜汤,而她自己却在房里吃鱼吃肉。婆婆一气之下,跑到县衙来,要许老爷替她做主。

许老爷马上派人将金氏带上堂来,惊堂木一拍,问道:“金氏,你为何忤逆不孝,不敬公婆,快快讲来!”

金氏竟同哑巴一样,只知道低头呜呜地哭,什么话也不肯说。

这一来,许大人可就为难起来,看着婆媳俩都哭哭啼啼,他感到束手无策。

这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平心静气地对婆婆说:“你媳妇不孝,实在不该。不过,本县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却使百姓中出了如此不孝之人,实在也要负教化不明的责任。今天本县摆下两碗寿面,一来为你祝寿庆贺,二来使你婆媳和好,可好?”婆婆连忙叩头谢恩。

许大人让人在大堂上摆开一张长桌,搬来两把椅子,让婆媳两人面对面坐下,又亲自到后堂安排。

不一会儿,差役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寿面,婆媳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实在弄不懂,再看看堂上的县官许老爷,正在笑眯眯地看着她们,只好端起碗吃了起来。

过不多久,许老爷就把案子断清了。请问,他是怎样断出这个迷案的呢?

原来,许老爷在两碗寿面里放进了呕吐药。婆婆和媳妇吃完面后,都感到腹中一阵难受,竟当场把吃进去的东西通通吐了出来。两旁衙役走过去一看,只见婆婆吐出来的是些鱼肉面条,而媳妇吐出来的却只是些青菜萝卜。

谁是谁非,这时都非常清楚了。

计斩恶霸

唐朝时,卫县大恶霸冯弧倚仗姐夫是朝内的吏部侍郎,无恶不作。

一次,他和别人下棋,在输棋一怒之下,竟砸死了对方。此案告到知县张方那里。张方写了判处冯弧死刑的案卷,呈报到京城。吏部侍郎把此案接过来批道:此案不实,请张县主另议。

将案卷退回后,吏部侍郎又暗暗给张方写信,说明冯弧是他小舅子,让他从轻处理,将来保举张方晋升高官。张方十分愤慨,又把案卷呈报上去,几日后仍被退回。

张方知道吏部侍郎有意包庇冯弧,再这样呈报,肯定不会批准。于是他冥思苦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使吏部侍郎批准将冯弧斩首。

试问:张方想的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张方心生一计,在案卷上写道:“杀人犯马瓜,无故将人杀死,欲予斩首示众,特报请审批。”第三次送到京城。

吏部侍郎见了,没细看案卷中的内容,就挥笔批了“同意处斩”4个字。批文回来后,张方在“马”字前添了两点。“瓜”字旁加了“弓”字,变成“杀人犯冯弧”,这个不可一世的大恶霸终于伏法了。

财主上当

从前,一个财主十分吝啬,长工在他家苦做一年,到除夕七除八扣,常得不到几个钱。

有一位年轻农夫听了很是气愤,想为穷兄弟捞回被财主剥削去的血汗钱,于是找上门去,对财主说:“我身强力壮,样样能干,工钱不要多,第一个月只要一个铜板,第二个月给两个铜板,以后每月给我的铜板为前一个月的双倍,多一枚也不要!”

财主一听,心里暗喜,忙问:“你准备在我家干多久?”

农夫笑曰:“连续做三十个月,工钱可最后一次给我。老爷如果同意,我们就立字据为凭。”

财主一听,心里算了算,总共才1023个铜板,便马上答应,并签上字据。

三十个月过去了,财主叫账房先生仔细算算,该给那农夫多少钱。账房先生反复计算,把结果告诉了财主。财主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地。

原来,三十个月的工钱共为172811823个铜板,折合银元竟得298万块。

孔夫子与采桑娘

孔子带着弟子子贡、子路去陈国时,曾在路上遇见一位采桑姑娘。孔子见姑娘采桑,诗兴大发,随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长。”

采桑姑娘随即应道:“夫子行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不解采桑姑娘的用意,便带着两位弟子继续赶路去了。

不料,孔子到陈,竟被采桑姑娘的话不幸言中,一是绝了粮,没吃的,二是陈国国君拿出一颗九曲明珠,让孔子用线穿过去。

明珠九曲,要想把线穿过去,难住了孔子。他忆起了采桑姑娘的诗:“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便派子贡回去找她请教。

因为当时并未问采桑女的姓名和住址,子贡只好回到遇见她的地方去寻找。但是,采桑女并不在林中。子贡来来回回地找,只看见桑树中间依次间隔二尺远的地方分别堆了四个土堆。

“这分开堆着的四堆土是什么意思呢?莫非它们是采桑姑娘对我的某种暗示?”子贡想。

子贡想得不错,这桑树之中分开堆着的四堆土,正是采桑女留下的,其中暗含着她的姓名。子贡猜出了她的姓名后,终于找到她,并请教了用线穿过九曲明珠的办法。

原来,这位采桑姑娘名叫杜三娘。桑就是木,桑旁堆一堆土,是“杜”字。旁边的另三堆土暗喻她叫三娘。

辣嫂与馋官

元朝初年,有位县令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所属偏僻山村巡视巡视,以炫耀自己体察民情,关怀百姓。

那县令乘着藤轿,晃晃悠悠地出了城门,朝双峰夹峙的石阶,一仰一仰地往山村而去,身子骨像散了架一般,不由得暗暗叫苦。

黄昏时分,县令一行来到峰峦叠翠的花山古阳塞,他顿顿脚,连呼:“停轿!停轿!今晚在此歇一夜。”并对随行师爷说:“去找甲长,搞二十盘山珍野味下酒,以消旅途疲劳。”

甲长听罢传令,心里直发愁。有位名叫辣嫂的农妇听后笑着说:“这有何难,到时领着县太爷上我家吃饭!”

一个时辰后,甲长领着县太爷来到辣嫂家,那县令见桌上只摆着一碗炒笋干,一碟咸辣椒,两盘韭菜,面露愠色,问甲长:“师爷的交待你未听清吗?”

辣嫂挺身答道:“这正是按大人吩咐准备的。”说罢一五一十地数给县令听。

县令一听,无言以对,只好喝了一顿寡酒。

原来,辣嫂炒了两盘韭菜,二九(韭)一十八,加上笋干、辣椒,正好二十道菜。

宫女报案

古时有个皇帝,一生只有一子,为此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年纪不到10岁的宝贝太子突然失踪了,皇帝、皇后急得乱转,命令宫廷所有的人到处寻找。大家找到深夜,仍无一点线索。

当日深夜,皇帝正在求神拜佛,求列祖列宗,保佑太子平安无事。贴身太监禀报,说西宫宫女王蕊前来,要求叩见圣上,说她知道太子下落。

那宫女一进门,见两个嫔姬搀着皇帝,在香炉前烧香,但吱吱唔唔不敢明说。皇帝见她吞吞吐吐,大声催道:“快讲,快讲。”

那颇通文墨的聪慧宫女取过纸笔,写了“芥亡惟大了”五个清秀的小楷字,然后禀曰:“万岁只要在每个字中添上一笔,便……”

她望了望两个嫔姬,想起南朝文学家鲍照编纂成集的一首瘦辞隐歌。于是接着又吟了四句:“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吟毕,躬身退去。

那皇帝落笔加之,又细细琢磨宫女之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顿时昏倒于地,老泪横流。

你知道太子的下落吗?

原来,那位有才子的宫女所写的五个字各添一笔,为“芬妾推太子”,接着所吟的四句为一“井”字,隐喻地告诉皇帝,皇太子是被芬妾推下井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