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成电一起奋斗
林为干
1955年,我36岁,四年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在祖国建设需要的感召下,放弃做美国助教的优裕生活,辗转回国。1951年8月回到家乡广东。彼时国内百业待兴,大学教育规模和层次亟待扩大和提高,因为专业水平及党和国家的信任,我在广州的华南工学院电讯系(全中南区唯一一个)任系主任。
1955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将当时国内理工科实力最好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上海)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其实当时我还没想到我会随着这次调整到成都,直到有一天国防工业部第七局局长吴立人来到学校访问,他找到我说:“根据中央的决定,你将被调到新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你现在就跟着我走吧,暂时担任我的人事处处长,到广州、上海的高校去摸底。”派我到艰苦的地方去开创一片新天地,这是国家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当即答应了吴立人的要求。我跟随他一起到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考察,吴立人负责与学校领导商议西迁的事,进行政治摸底,筹建领导班子,我则访问学校教师,向他们了解对新学校的意见要求,同时进行业务摸底,考虑教学骨干的安排。在当时的气氛下,一切人、财、物都能因国家的需要而迅速集中起来,很快我们的工作就完成了。教师、学生、仪器设备、图书馆,都随船随车到了成都。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正式成立时,我们学院已经有教师100多名了。接下来就是学校的建立,四川省政府把当时的成都平原最丰产的地方(就是现在学校沙河校区所在的位置)给了我们,我们在一片稻田里开始修建当时号称“全国高校最大”的学校主楼。
1956年9月,1445名新生入校,标志着我们的学校正式成立了。吴立人担任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两位副院长都是从延安来的,而我和另一位曾负责中央领导办公室总务工作的同志一起担任院长助理,他管学校常务,我管教学科研。1957年,在整风运动的后期,我加入了共产党,1958年我当选四川省人大代表。
建校时的学校,到处是尘土、到处是泥浆、到处是建设的痕迹。课余时间,师生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建设,主楼的水磨石地板就是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磨出来的。新学校蓬勃的朝气感召着我努力工作、艰苦奋斗。我当时就想,很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知识分子都到延安去了,而我却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去了美国,既然现在回来了,就要有吃苦的准备,努力去工作,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当时内地的电讯专家非常少,学校有三位苏联专家——列别捷夫、罗金斯基、布拉津,这在当时的川内学校中算是多的。记得刘盛纲跟从苏联专家攻读副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时,需要找教授评议,寻遍四川共寻到两个,再加上我,一共才三个博士。当时教微波学的,全校就只有顾德仁老校长和我两个人,他教大专班,我教本科班。两个班的学生总共才60多人。由于师资力量的紧缺,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留校当了老师。而我当时的工作,除了担任院长助理,还要教学、做科研和自学微波学的相关课程以及搞师资培训。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既然选择了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1960年,孙俊人对我说,你专心搞科研吧,争取出一些大成果。我逐步放下手中的行政工作,投入到研究中。
我的一生中,生活还算平坦,但也遇到过挫折、不幸和遗憾,但我都把这些看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不可多得的去体味生命的完整和真实、去丰富生命的营养的机会。
记忆里最深的是20世纪70年代,学校的很多教师都被当做“黑五类”下放农场改造。最开始我是被安排在学校改造,先安排去修补主楼地下室,疏通下水道及进行内部改造等,后来又让我去负责植树。现在学校沙河校区学生宿舍15幢前的很多树木都是当时我们种下的。不久之后,他们认为我只会吃饭不会劳动,就又把我和学校的其他一些老师下放到重峦叠嶂的西昌湾丘“五七”干校里劳动。
那里阳光非常好,但是很穷。在那里的7个多月的日日夜夜里,我们被安排赶过牛、扛过锄头、拿过火铲……作为重点改造的对象,我被监视得特别严厉。那时候,只要我一开始犁田,旁边就有很多人盯着我,让人丝毫没有半点休息的机会,并且还要犁得让他们满意。繁重的劳动让很多人都吃不消,身体一天天消瘦,但我们学校下放去的老师都还特别能吃苦,总是会提前完成任务。
他们看我犁田没问题后,又让我去烧火做饭。我做饭也做得好,大家都夸我。并且我还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把一道道泉水从山下引上山来。白天的劳动结束之后,晚上我就开始看书学习、读外文期刊、写论文。有时候还和其他老师讨论学术上的问题。我告诉自己即使来劳动改造也不能放弃学习和研究。《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电磁场理论》等著作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酝酿诞生的。
20世纪50年代历史给我的使命是建成学校,我完成了。现在,我还要带领我的学生继续完成党给我的历史使命,继续和成电一起奋斗,在科学的领域创新、创新、再创新。
整理玉纯
成电在奋力拼搏中追求卓越
王明东
1956年,我从万县市一中考进了成电,是成电第一批从普通高中招收进来的学生。那个时候的成电,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集中了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三所院校的电子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其中包括一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几所学校任教的归国博士和硕士。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搬迁到成都我国第一所电子类大学。因此学校从建校开始起点就很高,目标也很明确:要办国内一流的大学。学校是1956年2月确定的校址,3月动工基建,9月开学。就当时基建水平讲,速度之快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新生9月初到校报到,整个学校还是一片建设工地,主楼和宿舍都还在紧张地进行着一天三班倒的施工,到处都能听到搅拌机的轰鸣声、敲击声。记得那年的成都恰逢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走在校园里,一路上不少同学摔跟头。但学校还是在一边施工的情况下一边开课了。教室里没有桌子板凳,先报到的同学就组织起来参加义务劳动,搬桌子、扛凳子到教室。阶梯教室定做的桌椅还未来得及安装,我们就坐在教室的阶梯地上听课,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一块小木板,垫在膝上用来记笔记。宿舍不够用,就分散找房子安排。我就读的5621班,男生曾住在主楼西一楼的大房间里(后来做实验室)一段时间。尽管条件艰苦,但师生们的情绪很高。记得在学校工地食堂里(当时还没有大礼堂)召开的学生大会上,吴立人院长给我们作动员报告,讲学校的规划、未来的发展前景,讲每个人将来建设祖国承担的重任,让我们都感到有强大的使命感和号召力在引导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奋斗,迎接未来。
学校是9月17日开学上课的,9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中苏关系很好。学校的整个规划发展,包括校园基本建设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等都听取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得到他们的帮助,我们大学期间的教材很多都是从苏联引进的。那时,老师们尽管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当困难,但他们非常敬业,治学严谨。他们传承了三所学校的优秀传统,好的教风,对学生要求严格。那时候的考试,考风非常好,若是考试作弊,那可以说在学生眼中是非常可耻的行为。考试不仅有笔试还要进行口试。这种严格要求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全面掌握课程的内容帮助较大。学生的学习也非常刻苦、认真。当然负担也比较重。每天要上晚自习,周末即使有坝坝电影,也是到了放映时才抬凳子去看,看完后又回到教室学习。星期天也很少出去玩儿。我记得那时制图课对我来讲是很伤脑筋的,我高中的时候没有学过画法几何,立体感很差,老师安排制图作业,做起来容易出错,我和好几位同学经常星期六晚在制图室里做一个通宵,完成制图作业。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专注、严格、严谨的学风对我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电严谨的学风和学生们那种敢于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从建校初期,系年级就有政治课老师兼指导学生的党团班级活动。我们系年级指导教师是李应姿老师,她对引导我们思想政治的觉悟有很大帮助。学生每个班里成立“班三角”,由班长、班主席、团支书负责组织全班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同时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认真抓好教学、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1958年整个暑假,我们班和其他许多班的同学被安排到青白江参加新建成都钢铁厂的劳动,那个钢铁厂的炼钢车间地基都是我们用人工挖出来的。在那里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和当地的老百姓一样做小工,一天三班倒,下雨天很多,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出工,有同学还开玩笑地说我们身披的是“燕尾服”。那时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睡觉睡的是地铺,很潮湿。但我们从没怨言,我们把它看做是课外的锻炼。大学几年中,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体力劳动。1959年农村“双抢”时,我们班全体同学步行几十里,背着行李去新都农村与农民一道劳动近10天。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忆起这段学生岁月的时候,感到虽然作为高校,政治活动和劳动过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肯定有影响,但直接地、真正地与工人农民一道参加艰苦劳动,对培养我们不怕吃苦、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成电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一个大学生立志、求知、成才的关键时期,对人的影响常常是终身的。
建校时学校老师是以三个名校为主派出,行政干部由国家二机部派出,党团干部由省里派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部队转业到地方的领导干部,里面有久经革命锻炼的老干部。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支队伍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把各方面的好作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建设学校、形成好的校风而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就这样,学校在高起点基础上,发展很快,知名度不断提升。
学校伴随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风风雨雨,在逐步认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规律中,也逐步认清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在改革开放时期,有了更大、更快的发展,但创业时期形成的传统作风始终影响和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在发展中继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校师生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力,争取把工作做得最好。从整体上讲,学校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范畴,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27所高校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985工程建设”学校。单就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上看,学校在全国较早地在学生中配备了指导员和班主任学生工作队伍;在全国较早成立德育教研室,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思想品德、形势、法律等教育;是全国首批在学生中进行军训的院校;也是全国较早在教学计划中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在学生中开辟了第二课堂,组织多种丰富多彩有利于健康成才的社团活动,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开展优秀班级公开答辩评选活动,促进班级建设;我校的男篮在全国也取得很好的成绩;近几年学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高校取得优异的成绩;近20年在学生中由下而上地开展辩论选拔赛,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在全国几次获得佳绩,最后夺得冠军。这些都可以说明成电学生的综合素质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一个学校的声誉很大程度决定于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决定于毕业后他们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成电培养学生的质量是好的,现在很多学生已经成为电子信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严谨、实在、能力强、进入角色快,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同,社会的认同。
成电和成电人,就是这样,永远在奋力拼搏中,力争上游,追求卓越。
半个世纪的情缘
王仕璠
1961年夏天,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来成电任教,迄今已50个年头了。
50个春夏秋冬,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成电。50年来,我和成电人共同经历了众多风风雨雨,参与并见证了成电的发展历程。我对成电怀有深深的感情。回首在成电50年来的生活,感触颇多,其中最令我终生难忘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无私传帮带的敬业精神。我刚来成电时被分配到物理教研室,担任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工作。和所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样,由于对教学业务极不熟悉,感到有些无所适从。开始时被安排上习题课和物理实验课,并负责辅导答疑和批改学生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教师一直耐心地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每两周要举办一次教材研讨会,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甚至进行示范教学;每一次大循环的一组新实验开出前,老教师都要在实验室现场逐一讲解操作要领,并亲自演示;还组织习题讨论班,由老教师示范解题,并强调青年教师要狠练基本功,规定青年教师除必做随教材配发的500余道习题外,还要从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出版的《普通物理习题集》2000余道练习题中,逢单(或双)选作近1000道习题。领导并反复教育青年教师: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正是由于在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领导的严格要求下,青年教师进步很快,不少青年教师很快就能独立开课了。我本人经过一年半的辅导岗位锻炼后,就独立承担了一个班的大学物理课的主讲,受到学生的认同。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很多年轻教师也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许多同志后来都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担当了主力,为当时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以说,当年学校严谨的教风学风和老教师悉心的传帮带对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功不可没。这种优良传统在新世纪新时期应该传承下去。我认为,这也正是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