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11

第11章 哲学·思想(1)

哲学流派

001诸子百家共有多少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经出现过林林总总的不同学术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其实,所谓的“百家”只是一个概数,以此形容数目之多。

这一时期,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思想家,如管子、老子、孔子、孙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邹子、韩非子等,人们不称其名,而是尊称为“子”,故有“诸子”之说。“诸子”创立的学派,如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农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又被称为“百家”。

“百家”之名,始于《庄子》中的“百家往而不返”之语,其《天下篇》提到的有11人:墨翟、禽骨螫(墨家)、宋研(小说家)、尹文(名家)、彭蒙、慎到(法家)、老聃(道家)、尹文、惠施、桓团、公孙龙(名家)。

而《荀子》中则有“无家无所窜”之语,其《非十二子篇》提到的有12人:它嚣、魏牟(道家)、陈仲、史蝤、墨翟、宋研、慎到、田骈(法家)、惠施、邓析(名家)、子思、孟轲。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六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家。到了《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诸子开始被细分,有189家,4324篇,前者当指人数,即有189人,后者指著作。

002儒家何以被称为“百家之首”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学术流派,同时它也是先秦诸子中最大的学派之一,有“百家之首”之称。

儒,本意是指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贵族人家相礼的人。孔子早年曾从事过相礼,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年则聚徒讲学,弟子日多,约有三千人,兼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因此,后世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儒家奉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以《周易》、《尚书》、《诗经》、《礼经》、《乐》、《春秋》“六经”(也叫“六艺”)为经典,后来又加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及《尔雅》、《孝经》等,成“十三经”。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政治上继承西周以来敬德保民的思想,倡导德治。强调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伦常秩序,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标榜仁义、中庸、忠恕等行为准则。这些都为后世儒家学说的完善奠定了基调。

在孔子之后,儒家开始出现分化,形成不同的派别,有所谓“八儒”及随后的濂学(以周敦颐为代表)、关学(以张载为代表)、洛学(以北宋二程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泰州学派(以王艮为代表)、东林学派(以东林党为主)、乾嘉学派(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儒学的统称),等等。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统治思想,从此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成为“百家之首”。之后虽受到佛、道两教以及其他思想的冲击,但直到晚清其思想统治地位才开始动摇。

在漫长的思想统治中,儒家在整理、保存、阐发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影响所及包括各个阶层,其某些元素甚至已经内化成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003墨家为何是儒家的最大反对派

墨家是战国时的重要学派,也是儒家最大的反对派,与儒家齐名,创始人是墨翟。

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相当独特的学派,旗帜鲜明,组织严密。《淮南子·泰族训》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墨家的首领称“钜子”,墨子就是第一代“钜子”。“钜子”可以指挥徒属“赴火蹈刀”,而墨徒则“死不旋踵”。

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钜子,为实施墨家的思想主张,舍身行道。他们被派往各国做官,并在各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若不被采纳时则宁可去职。做官的门徒要捐献俸录,所有墨徒有财则相分,而且生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当首领的钜子要以身作则,违反纪律的都要绳之以“墨者之法”。为传播、坚守自己的主张,他们不仅讲学,还进行战守实验等。

以墨翟为代表的前期墨家在社会政治观上,主张崇尚贤人,使用能人;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力的就推举,无能力的就下来。即使对待贫贱出身的人,也应一视同仁。因此,它的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平等色彩。也因这样的主张,墨家与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相对立。

墨家又主张统一天下的道理和说法,建立严格的等级管理秩序,使社会思想最终统一于天子:天子肯定的,全都肯定;天子否定的,全都否定,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致。

在社会生活中,墨家还主张节葬、节用、非乐,强调功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认为欲要治世,必先寻世乱之所由起。主张普遍的互利互爱,反对攻伐掠夺和不义之战。提出非命观念,反对命定论,强调要用强力来改变生活境遇。

后期墨家继承发挥了墨翟的思想,更注重实际功利和人为的作用,提出“义,利也”的观点,认为合义的行为就能给人以利。否认天能赏善、鬼神罚恶。

这些思想使墨家在先秦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在秦汉以后,墨家却很快走向衰落,墨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了绝学,有部分弟子就此流入“游侠”的行列。“墨子之门多勇士”一说似亦由此而来。

004道家提倡怎样的哲学思想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是道、德二字。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即“道生万物”:“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舍”;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循环的;“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之外。在先秦诸子学派中,道家思想最富于哲学内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哲学基础。

在政治上,道家把社会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因而对儒家礼仪德政的说教不满,对法家的变法革新也持否定态度,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社会自由发展,率民走“清静无为”之路。庄子更提倡一种“无君”的社会。

道家的经典主要是《老子》,也叫《道德经》,还有《庄子》等。道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老庄的认识论方法还从哲学和艺术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005杨朱学派如何冲击君主专制制度

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其基本政治主张是“贵己”和“为我”,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

“贵己”就是顺乎自然,《淮南子》将其概括为“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性和真,即人的天性,杨朱认为人应保全自己的真性。“为我”则是“贵己”的逻辑发展。

关于杨朱的“贵己”、“为我”的政治主张,孟子指其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则说杨朱“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一毛”。前者表现为极端自私,不为天下谋利。后者表现为对利欲的冷漠,不谋天下之利,看来二者在不损害“自我”这一点上的认同是一致的。杨朱认为,天下治的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又不损人为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杨朱的“贵己”主张,追求个人独立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杨朱及其学派未见著作传世,其思想史料散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诸书中,《列子·杨朱篇》是后人的著作,不能代表杨朱的思想。

006法家有哪些思想理念

法家是“礼崩乐坏”、“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战国时期成长起来的政治派别,也是先秦学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第一次为法家流派命名,并将其与儒、墨、道、名、阴阳五家同日而语:“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

一般认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子产为法家思想先驱。前期和中期法家有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所编《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在法家理论上,商鞅强调“法”,主张国君要明法令,用法律来加强统治;申不害强调“术”,主张国君千万要注意控制、驾驭臣下和人民的手段;慎到强调“势”,认为国君必须加强威势才能统治天下。韩非对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进行了吸收和扬弃,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法家学说体系。到了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才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法治理论体系。

在自然观方面,管仲及其后学提出,上天不会改变常规,大地不会变易法则,春夏秋冬也不替换节气,自古及今一个样,自然界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近,两者是不相关的。这是较早的天人相分思想。

韩非则继承了荀况和老子的哲学,建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提出:“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探讨了万物发展的总规律与特殊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论方面,韩非提出“参验”的方法,强调用实际的功用效果来检验人们言行的是非。“参验”方法在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上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观方面,韩非主张社会制度和治世方法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反对拘泥于古人的做法。

法家也有自己的朴素辩证法,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矛盾”来概括矛盾对立的双方,提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予,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难一》)。韩非还试图探讨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人口再生产的速度高于生活资料再生产的速度,人口多、财富少是造成社会争乱的根源。这些认识的提出在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上都是最早的。

007名家为何也叫“辩者”

名家是中国秦代以前注重辩论技巧,探讨名称概念之间、名称与实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派别,也叫“辩者”。由于成文法的公布,“辩者”在社会上充当了类似律师的角色,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所以,又称“刑名之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此外,还有邓析、尹文和后期墨家的一些学者。

春秋战国之际,学术兴盛,百家争鸣,各家各派都在申说自己的学说,批驳他人的学说。随着辩论的深入,人们发现许多旧的概念不能反映新事物的内容,而新出现的概念还有待于社会的认同,于是,名实不符的问题亟待解决。到了战国中期,随着名辩思潮的发展,名家学派应运而生。

名家学派的创始者为春秋末期的邓析,他当郑国大夫的时候,正值子产执政。为了给子产出难题,他为人辩护,能将是说成非,非说成是,使执法者难以定案。子产认为他是一个大祸害,于是把他杀了。由此说明,研究辩论规律,制定辩论规则是当时的重要任务。由此形成了名辩学派。

在邓析之后,又出现了三个基本学派:宋研、尹文学派,惠施学派和公孙龙学派。

其中,公孙龙学派强调名词概念的相互区别,认为一个概念只能指一个事物,而不能既指这一事物,又指另一事物,否则就会产生逻辑混乱,如“离坚白”、“鸡三足”、“火不热”、“目不见”、“狗非犬”等,基本上都是探讨一般与个别、主观感觉与事物属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惠施学派则主张“合同异”,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和事物的统一性,认为相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是“同”,不相同的事物表面上看来不同,是“异”,但实际上也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同”。因此,“同”也是“同”,“异”也是“同”,“同”和“异”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一样的。他还提出大一和小一的概念,探讨宇宙的无限大和无限小问题,无论大和小,都是一。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以自己凌厉的论辩,细致入微的分析而著称于世。它与儒、墨、道、法、阴阳等家并列为当时地位十分显赫的“显学”中。但由于名家学派的许多命题违背常识情理,并且探讨的是抽象的名词概念和思维规律,较难为大众所接受,因此,秦以后逐渐势微。

008阴阳家怎样解说事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阴阳”、“五行”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学说派别。《汉书》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传说中尧舜时代执掌天文历数、预测吉凶祸福的官吏,他们长期观测天象,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用以预测人事变化、祸福吉凶。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所以,被称为阴阳家,或者阴阳五行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辅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概括,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它最初指的是日光向背,后来在《易经》中被作了哲学概括,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组成的,并由阴阳的对立斗争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西周的伯阳父用阴阳解说地震,邹衍则用它来解说王朝的更替,并把阴阳和五行两个哲学概念结合起来,铸为一体。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能的相生相克体现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王朝的更替。

阴阳家的思想中还包含了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等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知识。阴阳五行说曾盛极一时。汉初时,阴阳家还存在,到了武帝罢黜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则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复存在了。

阴阳家的著作,现在已大都湮没不存,仅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保留了《四时》、《轻重己》、《五行》、《水地》、《度地》、《月令》等篇。阴阳家中集大成者邹衍的著作也大都流失,但他的一些言论却散见于《史记》等典籍之中。

009纵横家,早期的外交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先秦学派之一,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汉书·艺文志》列其为“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夺霸王之位,为了适应诸侯兼并的战争形势,形成了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即纵横家。《韩非子·五蠹》篇认为:纵,就是联合各个弱国去攻击一个强国;横,就是事奉一个强国去攻击众多弱国。

战国后期,秦国强大,地处西部;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弱小;地处东部南北各地。中国人以南北为纵,以东西为横。六个弱国联合,从地理位置讲是南北联合,所以,称“合纵”;强秦拉拢弱国,从地理位置讲是东西联合,所以,称“连横”。“合纵”理论最先由魏相公孙衍所倡导;以苏秦为代表;“连横”计策最早为张仪所实施。

纵横家之祖为鬼谷子,战国时人,因隐于鬼谷而得名。相传鬼谷子曾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弟子。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著名者如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郦食其、蒯通等,均为风云人物。

纵横家的智谋、思想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外交问题的最好办法。首先在游说的过程中,纵横家对现实要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其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会有收效。

其次,在游说过程中,须察言观色,相机而动。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同则继续,非则补遗,而后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最后,是以揣摩之术察其内心,然后快速作出决断。纵横家的人物皆为雄辩之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身微贱,却能以三寸之舌搅动整个战国底盘,重新布局谋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兼并战争结束,“合纵连横”学说也就偃旗息鼓了。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的长处在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倘若“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失其信”,就不足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