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33

第33章 政制·吏制(5)

“符节”也有不同式样,一种是用竹石等刻上文字,然后一分为二,每人各拿一半做信物;另一种是君王用上乘物料精工细作的,他人不易仿制的特殊信物,不必一分为二。出使之人所用的这类特殊信物称为“使节”,这种帝王特制信物多用铜铸造而成,装上一条长竹为柄,上面点缀着牦牛尾之类的装饰物,也叫旄节。由出使之人手持这种“使节”出访他国。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都拿着这类“使节”。

018“钦差大臣”的称呼源于何时

古代,由皇帝派往某地专办某事的官员就叫“钦差大臣”。“钦”意为皇帝任命的,“差”指差遣。

这一称呼始于明代,当时,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统称为钦差。清代沿袭。其出于特命并颁授关防(即印章)者,加有钦差大臣的头衔,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权力很大,一般简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驻外使节则称钦差出使某国大臣。

019“总督”具体负责什么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起于明朝。正规的跨省总督制出现在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

明代的总督还不是固定的职务,主要负责军务和粮饷。之后其职权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地方的军政首长,才开始兼掌民政。实际上,清康熙以后,总督成了一品封疆大臣,正式地行使军政民刑的督管职能。其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020“巡抚”是如何成为官号的

巡抚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同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例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侍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

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权,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

清代康熙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021清代“道员”是怎样的一种官职

清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其中道设道员,为介于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因事添设。

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的区别,分守道专管钱谷等事,分巡道专管刑名等事。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比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丁道等。

道员其实起源于明代,明初布政司、按察司因辖区大而事务繁杂,布政司的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这就是道员称谓之始。

至清乾隆间裁去世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专设分守道与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于是就成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

022南洋、北洋大臣有何区别

北洋大臣为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清朝末期官职。公元1861年初,清政府鉴于北方已有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日繁,遂设立三口通商大臣专职,办理北方新辟的牛庄、天津、登州三口对外交涉事宜,后由直隶总督兼任,职责范围相应扩大。

北洋大臣除办理北方地区的外交、通商外,还负责训练北洋海陆军,及兴办轮船、电报、煤矿、铁路、纺织等洋务企业。

公元1870年8月,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此后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28年之久,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陆军,并在北方兼长江流域筹办轮船、电报、煤铁、纺织等企业,致使北洋大臣地位不断提高,职权不断扩大,势力远远超过了本来地位与之对等的南洋大臣。王文韶、荣禄、袁世凯也曾先后任此职。

南洋大臣为南洋通商大臣的简称,是清末专管中国南部沿海通商口岸交涉、通商、海防等事务的钦差大臣。《南京条约》订立后,清廷设置五口(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后改由两江总督兼任,先后有湘系集团的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等专任40余年,职掌除交涉、通商、海防外,还训练南洋海陆军,兴办工矿、交通事业等,不过因为局限于两江一带,所以,远远赶不上与之对等的北洋大臣的地位以及职权。

023节度使的由来

节度使这一官职,始建于唐朝。“节度”一词意为节制调度。

公元711年,唐睿宗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节度使的名称从这时开始出现。后来,朔方、陇右、河东等边镇也相继设置了节度使。

节度使是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因此,如果某人被拜为节度使,那么,他上任时一定备受重视。皇帝亲自派大员为其饯行,属下州县官吏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迎接。

节度使管辖数州,总揽辖区内的军事、民政、财政,权力极大,甚至可以随意任命官吏。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领15万军队叛乱,后虽被镇压,却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从而出现了节度使割据四方的局面。

直到宋代,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才解除了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从此节度使成为一种带有荣誉性质的封赏。

024“祭酒”是什么官职

祭酒为古代官名。最初指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早在《仪礼·乡饮酒礼》中就有“祭酒”的记载。战国荀子在齐为三老,被称为“祭酒”。

东汉时,称博士首席为博士祭酒,主管太学,祭酒遂演变成学官。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代光绪年间废国子监,设学郡,置尚书,“国子监祭酒”一职遂废除。

025绍兴师爷为何那么有名

清朝的衙门中,由于绍兴籍的人比较多,因此,这些幕友和书吏,就统称为绍兴师爷。他们在清代地方的政治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幕友和书吏之所以多绍兴人,是因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细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做幕为胥。绍兴人之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还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

绍兴出师爷的传统自明代已经形成,这与明代万历年间的朱赓有关,他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而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就形成了“书吏绍兴帮”。

客观地讲,清代的地方官大多不具备专业的官僚素质,在面对棘手的财政、诉讼等问题时,必须求助于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师爷,师爷对于保证地方政治的运转是有功绩的。但是,绍兴师爷的贪财、腐败以及各自为政的作风也是为当时人所批评的。

026古代任官授职有哪些称谓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授官。

荐: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进: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署: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拜:初任命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迁:由一官调任另一官。

转:同“迁”。

除:再任某官。

试:试任某官。

摄:兼理,也指暂兼。

判: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同“判”。

辟:招聘授官。

选:量才授官。

举:选拔。

简:任命。

行:兼官,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帝王将相

001商汤是怎样推翻夏朝的

汤,又称武王、天乙、成汤,为传说中部族首领帝喾之子契的十四世孙。

夏朝末年,夏桀酗酒荒淫,残酷暴虐,引起百姓强烈不满。而汤则施行仁政,很得百姓拥戴,经常有周围的小国慕名前来归附。

随着势力的日益壮大,商由夏的属国变成了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他任用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大义除暴。对内以宽治民,缓和矛盾,积聚力量,准备灭夏;对外联络周边国家,建立反夏联盟。

在消灭了夏朝的几个附属国后,汤率领战车七十辆、敢死队六千人,联合各方的军队,以迂回之术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商的军队会战于河东的鸣条岗。商汤军队奋勇作战,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率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病死。夏朝灭亡。

汤回师商都,召开了盛大的诸侯集会,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成为商代的第一位君王。他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要求臣下勤于职事,有功于民,为老百姓办些实事,从而缓和矛盾,巩固商朝统治。周围的少数民族,也慑于商朝的强大,不敢不向商王称臣纳贡。

《诗经》颂篇中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即反映了商汤时的盛况。商汤在位三十年,死后谥称汤,其子孙中的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

002周武王,周王朝的初创者

周武王姓姬名发(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1043年),是周王朝的创建者。殷商晚期,其父周文王姬昌已经成为天下诸侯的领袖。当时,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酒池肉林,草菅人命,还把姬昌拘于羑里,使他演出了《周易》不说,更激起了天下诸侯的反叛之心。

后来,文王姬昌脱逃,以重礼聘请姜子牙出山,励精图治。武王继位后,采纳姜太公先谋后事之策,认真做好伐商准备。受命九年,在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竟有八百个。

受命十一年,纣王已把商朝搞得不成样子。武王见时机已到,联合各部诸侯后大举伐商。两军战于牧野(今河南淇县以南、河以北地区),因商朝奴隶兵阵前倒戈,商军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武王建立周朝后不久去世,时年四十五岁。

003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后由吕不韦接回,即秦王位。

嬴政即位时,已是战国末期。他采纳李斯的建议,重用客卿,派谋士携金帛财物游说、离间列国,以金钱利诱与武力相结合的方略,加快了吞并六国的步伐。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等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伟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六国后,嬴政自以为功劳胜过三皇五帝,便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称为秦始皇帝。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创立了皇帝尊号、皇帝制度和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制时代。

此后,秦始皇开始实行专制统治。他设郡县制,三公九卿;收缴天下兵器,迁徙六国贵族和豪富至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而为了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等书外,其他书籍一律烧毁。翌年,因方士侯生、卢生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坑杀了四百余名儒生。

由于国土已经统一,秦始皇开始大兴土木,兴建宫室、陵墓。但他暴戾而又横行无道,农民起义的呼声四起。公元前210年出巡途中,在人民“今年祖龙死”的诅咒声中,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不久,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了。

004汉高祖如何推翻了强秦

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名刘邦。沛郡丰邑(今属江苏)人。

刘邦自小豪爽,不喜读书劳作,堪称一“酒色之徒”,被父亲斥为游手好闲的“无赖”。长大后,刘邦做了沛县泗水亭长,在当地小有名气。

一次,他送本县刑徒去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刑徒陆续逃亡,刘邦见此,干脆释放了所有的刑徒,自己藏隐于芒、砀山泽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陈(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同年九月,沛县百姓杀县令,推刘邦为沛公,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拥戴下,刘邦聚兵三千揭竿反秦。

翌年四月,刘邦投奔同起反秦的项梁,与项羽协同作战。陈胜被杀后,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做了楚王,定都盱眙(今属江苏)。后项梁战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收集陈胜、项梁的残兵西向攻秦,转战半年多,率先进入关中,挺进灞上(在咸阳东侧)。

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便献城投降,刘邦进入咸阳,采纳萧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的“约法三章”之策,大大取得了民众的支持。

其后,在巨鹿取胜的项羽也引兵入关。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伐灭秦朝,大怒之余,进驻鸿门,准备攻打刘邦。当时,项羽势大,刘邦势弱,刘邦乃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赴鸿门(今临潼东北)向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刘邦。其谋士范增在宴席上刺杀刘邦未成,刘邦逃脱,暗暗积蓄力量。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举行登基大典,建立汉朝。

刘邦在位十二年,屡次亲征,陆续平定了燕王臧荼、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反叛。他还采纳了娄敬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十余万人迁至关中定居,剪除隐患。

在对外政策上,他休兵养民,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缓和彼此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的叛乱中中流矢,乃称天命而不治,后病重去世,终年62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005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

汉武帝(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名刘彻,幼名彘,生于长安,汉景帝刘启第十子。刘彻自小机敏聪慧,胆识过人,深得汉景帝的喜爱。十六岁时,刘彻登基,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刘彻在位之初,大权一直由窦太后掌控。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汉武帝亲政,随即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时代。

在位期间,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

他首次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他接受董仲舒的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举贤良,皆为儒家,以“天人合一”和“大一统”的思想为依据,制定一系列变通政治、军事的措施。

他首次创立太学培养人才。他建立了文官选拔制度,将汉初的军功政府转变成文官政府。

他首次大力拓展中国疆土。他曾先后十五次出兵讨伐匈奴。公元前127年,与匈奴交战河南,夺取河南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与匈奴在河西交战,大败匈奴,将其赶出河西走廊。两年后,再次出击,与匈奴在漠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较量,一举歼灭了匈奴主力。汉朝疆域扩充至西域葱岭。又派大将唐蒙开西夷,并两越,疆域拓展至海南,大展汉家雄风。

他首次开通西域。他在发动对匈奴战争的同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他首次用皇帝年号来纪元。

他首次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说:“增赋税、驻军轮台实乃‘扰劳天下’之举,朕废苛政,减赋税,与民休息。”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与民休息。其时,由于赋役繁重,用民过度,致使齐、楚、燕、赵等很多地区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及时醒悟转运危局,让自己的一生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