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国学知识全读本
6889900000049

第49章 教育·科举(4)

当时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仿效。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宴饮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

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是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又如另一位新科进士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

五代时,都城移至洛阳,雁塔题名之风也逐渐废弛。

023“同年录”,同榜录取者的全编本

在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相称“同年”,并编写《同年录》。这一习俗始于宋代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同年录分为两种:一以录取名次为序排列,载姓名、年龄、籍贯,录前载主考、同考、监临、提调、监试等姓名与官阶,及是科各场题目;一为同年齿录,以年龄长幼为序,载姓名、生辰、籍贯、中试名次等。

较早的同年录还有《宝估四年登科录》、《元统元年进士录》。

以上三种统称为“宋元科举三录”。清朝乡试、会试发榜后,都要刊印同年录。

024“公车”如何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

1895年5月2日,维新变法的倡导者康有为在各省进京会试举人的赞同下,向督察院呈递上皇帝书,要求拒绝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那么,“公车上书”的“公车”是什么意思呢?是今天单位的用车,或是城市里的公共交通用车吗?都不是。

从汉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不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顺治八年作出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予盘费。”即应试举人的路费由各省政府的财政官员布政使发给,路费的多少,因路程的远近而不同。广东琼州府最多,每名白银三十两,山东最少,每名只有一两。其余地区,由三两至二十两不等。另外,还规定云南、贵州和新疆的应试举人除每人发给白银三两外,还发给火牌,凭牌供给驿马一匹,车上插一面“礼部会试”黄布旗。

以前,“公车”都是由政府提供给应试举人使用的,因此,“公车”也就成了应试举人的代称。

蒙学读本

001《三字经》,古代私塾的启蒙教材

《三字经》是古代私塾启蒙教材的首选读物,素有“蒙学之冠”的美誉。自南宋以来,该书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三字经》的作者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宋儒王应麟所作,书中有关元明清部分为后人所加。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浚仪人,迁居庆元,知识渊博,著作颇丰,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擅长考证。

此书共一千多字,三百八十句,结构严谨,文字简练,首先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鼓励儿童学习礼义,进而介绍名物常识、经史子集、历史知识,以及先贤勤学事迹,内容丰富,言简意赅。三言成韵,朗朗上口。许多语句,如“养不教,父之过”、“勤有功,戏无益”等成为妇孺皆知、世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被誉为“千古一奇书”。

002《百家姓》的排列有规律吗

《百家姓》是古代蒙学使用最为广泛的读物之一。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这本《百家姓》开篇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如此排列,是有讲究的。之所以把赵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宋朝是赵家的天下,故列为百姓之首;钱是儒生所在的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百家姓》收录姓氏498个,其中单姓436个,复姓62个。它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

除此以外,历史上还有其他版本的《百家姓》。明朝人吴沉、刘仲质两人编的《皇明千家姓》,改用“朱”字打头,这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的缘故。到了清朝又有康熙编的《御制百家姓》,此书一反将皇族姓作为国姓的旧习,为倡导读书,以孔夫子的“孔”姓为至尊的首姓了。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003《千字文》,唯一能确定作者和年代的蒙学经典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成书时间早于《三字经》和《百家姓》,是“三百千”里唯一能够确定作者和创作时代的蒙学经典。

其编订者为南朝梁时的周兴嗣。据载梁武帝命周兴嗣从王羲之书帖中选出一千个不同的字,排列成文,周侍郎一夜白头,作出“千字文”,包举天文、地理、历史、人伦等各方面知识,四言成韵,对仗工整,条理清晰,义理明确,文采斐然,流传至今。

《千字文》全书均四字一句,共250句,1000个字。《千字文》既讲述了人类早期的历史,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又描述了上层社会的奢华、下层普通百姓的恬淡田园生活。全书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朗朗上口。

该书在隋唐之际大为盛行,因流传甚广,以至文书编卷,常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兄弟民族地区也出现了满汉、蒙汉文的对照本字。由于历代不少大书法家都曾书写,更使《千字文》至今仍是学习各种书法的范本。

004《千家诗》收录了哪些诗作

《千家诗》,为南宋诗人刘克庄编选的诗集,他收录唐宋律诗和绝句二百二十六首,包括了一百二十四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名人学士,下至和尚、牧童、无名氏,不论门第高低,只以内容为选录标准。

所选诗作按时令、昼夜、百花、竹木、天文、地理等十四个方面进行选编,通俗易懂,雅致清新,是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的过渡,成为流传时间最长的诗歌基础教材。

005《弟子规》包括哪些内容

《弟子规》又叫《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

全书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节,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的。语言浅近简练,易于蒙童记诵。在清代极为流行,其影响甚至一度超过《三字经》。

006《增广贤文》,中国古代的民间谚语集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种民间谚语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

该书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此后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成为今日流传的样本。

《增广贤文》内容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讲述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涉及了对人际关系、人生命运的看法,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和孝义的可贵。

该书语句通顺、易懂。所选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流传至今。

007《声律启蒙》,培养儿童应对的启蒙读物

《声律启蒙》是旧时学校启蒙读物之一,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为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著。

该书按韵分编,分为上下卷,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不一而足,声韵协调,朗朗上口,儿童可从中可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

《声律启蒙》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008《幼学琼林》,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认为编者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清朝嘉靖年间时,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民国时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人又进行了增补。

全书共分四卷,涉及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全书为骈体文,全部以对偶句写成,书中有大量的成语、警句、格言,至今仍传诵不绝。

009《龙文鞭影》,一本典故与格律的蒙学教材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的一本典故与格律方面的蒙学教材。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增订,改名为《龙文鞭影》。

所谓“龙文”,原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据说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编者的寓意是,读此书可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

《龙文鞭影》分上下两卷,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典故。逐联押韵,全书按韵部分类,每类一章,共三十章,上下卷各十五章,主要介绍自然知识和中国历史上的典故。

其中典故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的逸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典故大全。

该书问世后,深受百姓喜爱。人们认为它不仅有益于童蒙,也有益于童蒙之师,所以,民间大量刻印,版本众多。到了清代中晚期,《龙文鞭影》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深受蒙学师生欢迎的启蒙教材。

010《列女传》,古代女子的家教读物

《列女传》亦称《古列女传》,古代女子家教读物,西汉经学家刘向编。

《列女传》原本共8卷,现存的本子是7卷,每卷15人,共105名妇女的事迹,每一事迹有四言赞语,附图解说明。

全书按其编排顺序依次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母仪传》,主要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标准,选取那些言行仪表中合封建礼仪道德的母亲,以兴教化。

后该书屡经传写,到宋代已非原本,其后续写本有《列女后传》十卷,高氏《列女传》八卷,皇甫谧《列女传》六卷等。它为研究古代妇女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011《蒙求》,第一部将识字与掌故相结合的孟学课本

《蒙求》为古代蒙学课本,由唐代李瀚著、宋代徐子光注。全书广集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故事,编为四言对偶韵文。上下两句对偶,各讲一个掌故,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孙康映雪,车胤聚萤”。

该书自宋代至清初广为流传,是蒙学史上第一部将识字与历史掌故相结合的教材。后代仿此创作了多种“蒙求”续作,如《十七史蒙求》、《名物蒙求》、《纯正蒙求》、《春秋蒙求》、《唐蒙求》等。

012《五字鉴》,专述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五字鉴》原名《鉴略妥注》,是明代李廷机根据我国古史资料所撰的一部蒙学读物。

该书以时代为序,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将我国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以简明的五言诗句韵文形式进行了总述和概括。可以说,《五字鉴》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

全书万余字,叙事分明,脉络清晰,行文言简意赅,在当时与《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琼林》一样,有着很高的声誉。

013《颜氏家训》是谁的家训

《颜氏家训》为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北齐颜之推撰。7卷,共20篇。

颜之推,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西魏破江陵,颜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于是,颜之推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齐亡后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该书在隋灭陈(公元589年)以后完成。

颜之推士族出身,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识有才辩,处世勤敏,应对闲明,所以,在南北胡汉各政权之下,先后都受宠任。他年逾60的一生中,“三为亡国之人”,行踪遍及江南、河北、关中,又死在南北统一之后的隋开皇年间,所以,经验、阅历都较丰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门士族所可比拟。

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的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诸如对南北士族风尚的异同、治学为文之方法,乃至语言杂艺都进行过比较,求其得失。谈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邺下读书人教子之方法等,都是密切有关南北朝史事的。《书证》、《音辞》两篇,反映了颜之推的学术成就。

014《曾国藩家书》,一部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的近1500封书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示,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十分详备。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洒自如,在平淡中蕴涵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不仅生动有趣,更具价值的是,这些书信中包含了许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曾国藩家书》就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的为人处世的教科书。所以,从清代末年以来,这部书就广为流传,民国年间更是畅销风行,很多人都争相购买作为家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