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起名全典
6890000000015

第15章 起名找方法(4)

儒尚“五德”,即仁、义、礼、智、信,它常与三纲连用,称为“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儒家认为“五德”是常存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因此,历代人们多以“五德”之字取名,如仁惠、仁杰、叔礼、守义、崇义等。

将帅“五德”即智、信、仁、勇、严,历代武臣战将多以此“五德”取名,如汉朝大将韩信、三国时战将黄忠、于禁、庞德、孙坚;隋文帝杨坚、唐大将尉迟恭、李希烈;宋大将石守信等。

至孝“五德”即庄、忠、敬、笃、勇,以此取名者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如守敬、世忠等。

另外,对于女性也有一些“三从四德”、“三贞九烈”等道德规范的约束,人们在根除其中落后的歧视、禁锢女性的封建思想的同时,也继承了其中的部分精华。古往今来,诸如贞、淑、贤、顺的女名总是不绝于耳。

第二,按道家思想道德观念取名。

老子李聃和庄子庄周为道家代表人物,皆以“道法自然”为主,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安常处顺,逍遥自得”,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宿命论”。人们经常把道家思想观念中的“三宝”、“三多”、“五福”等作为取名时的根据。

老子的“三宝”为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庄子的“三多”为多福、多寿、多男子;而据《书·洪范》“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攸好德,即所好者德之意;考终命,即善终不横妖之意)。

第三,按墨家思想道德观念取名。

虽然战国以后,历朝历代多崇儒教,然而墨家思想也深入人心,影响极大,以墨家思想取名的亦不少。

墨家与儒家为针锋相对的两派,两家并称“显学”。墨家创始人墨子竭力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中有“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论述,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用墨家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名的如“尚贤”、“尚同”等。

第四,按道教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名。

道教是中国三大教(儒、道、佛)之一,流传甚久,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很大。用道教思想取名,是一种很流行的取名方法。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逍遥派”,多具有很浓厚的超世观念,如毛延寿、王克俭等。

第五,按“四维”思想道德观念取名。

“四维”观念即“礼、义、廉、耻”,始于春秋时代。《管子·牧民》中说:“四维张,则君令行。”

“四维”本是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政令而制定的四项准则,后人以其为道德依据,多以“四维”观念取名。例如:王守礼、陈钦廉等。

道德规范取名的方法持续了千余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焕然一新,取名才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变化。

■ 按家族辈谱 ■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血亲关系,在旧中国,人一降生就受到族权的制约,死了以后,名字还要载入家谱。于是,许多人为了知其血统世系由来,通常都为子孙取名设定了较为严格和系统的字辈取名用字。

这些家族辈谱的字辈用字,能鲜明地体现家族中纵向的相互继承的关系,而横向的同辈关系也一目了然。由于它适应了以族权为支柱的旧中国宗法社会的需要,因此备受统治者的青睐。

辈谱范字对理顺整个家族或家庭的谱系关系,具有十分奇妙的无可替代的作用。用于家族谱系取名的辈谱范字并非随意规定,它们或由一首诗组成,或是一句佳句,或是一副对仗工巧的对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以寄托先祖对本家族的厚望。按家族辈谱取名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同辈双名用字中共用一个字。

这种取名方法以双名为前提,即取家族辈谱中的一个字,再与另一个字组成名。这是家族辈谱取名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孔子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曲阜孔氏为孔子之后,取名皆有字派,其迁徙他郡县者,但系孔子嫡传,亦必同一字派。自元代的五十四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下为“克”字派。

“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则为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派。第76代衍圣公孙孔令贻又在“扬”字以下再续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全国政协委员中,先后有三位孔子后裔,即孔祥祯、孔令朋、孔德懋。根据上述的辈行用字序列,人们可很方便地辨明他们三位分别是孔子的第75、76、77代孙。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孟轲是孔儒之学的重要传人。他们在五湖四海的后代,也完全采纳孔氏家族的辈行系统,丝毫不乱。于是,曾广某、曾昭某、曾宪某,孟庆某、孟繁某、孟祥某等等姓名,便到处可见了。

孔子家族谱字还只是一些单字,而一些家族在修谱时常常编定一首寓意深刻的五言诗或七言诗,族人取名时便按辈份高低依次选用“字辈诗”中的一个字。这种“字辈诗”的修谱方式从诞生起便迅速流传开来,并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取名方式。

以下是一些著名人物的家族谱系“字辈诗”。

赵匡胤为子孙辈行用字做了一副工巧的对子:匡德惟从世令予,伯师希与孟由宜。

晚清洋务派张之洞,规定二十字作子孙辈行: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

李鸿章的家族宗谱为:文章经国,家道永昌,福寿承恩,勋业世守。祖德积厚,克绍辉光,宗绪延长,同敦孝友。

第二,同辈单名用字中共用一个偏旁。

这种取名方法即是指名中汉字的偏旁相同,且不同的辈分使用不同的偏旁,它多见于单名。《红楼梦》在这方面作了典型的例证。

贾府里的第一代,选用“水”旁的字:贾演、贾源;第二代,选用“人”旁的字:贾代化、贾代儒、贾代修;第三代,选用“文”旁的字:贾敷、贾敬、贾赦、贾政、贾敕、贾效、贾敦;第四代,选用“玉”旁的字:贾珍、贾琏、贾珠、贾环、贾瑞、贾宝玉;第五代,选用“草”头的字: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清代康熙皇帝吸纳汉族字辈取名方法,给诸皇子起的字辈为“胤”,是继嗣之意,另一字则共用“示”字偏旁,即长子胤褆,次子胤礽,三子胤祉,四子胤禛等,而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又如“唐宋八大家”的“三苏”。苏洵当年为儿子取名时,在名字中都用了一个“车”旁,即苏轼和苏辙。

不过,虽然汉字丰富奇妙,但用这种共用偏旁排辈谱系的取名方法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尤其是到达一定的辈数后,就更难以为继了。

第三,同辈双名用字中共用一个字和一个偏旁。

这种取名方法即是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这样通常能形成更严整规范的名字序列。

如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与其兄朱由校、堂兄弟朱由榔、朱由崧等,第二字是共同的“由”字,第三字又共“木”字偏旁,每个人都用半边字表示区别,这是家天下观念在皇族取名中的反映。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单名用字的结构来区别辈序。如合二为一结构式的朋、炎、羽、林、昌成一辈,合三为一结构式的磊、淼、鑫、品、晶、焱为一辈。不过,这种家族辈谱取名法与共用偏旁的家族辈谱取名法相比,就更少见了。

按家族辈谱取名,采用双名中共用一个字的方法最为常见。因为这类名字不但意义积极向上,长幼辈分清晰,字词朗朗上口,而且,这种方法对于推演世系,减少重名也有明显的作用。正因为它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近当代还是有许多人以“姓加上字辈再加上名”的格式取名。

但由于“文革”时期的烈火烧毁了大部分家谱,彻底摧毁了家族系谱取名用字的统治地位,再加之单名的比例不断上升,使按家族辈谱取名存在的前提——双名逐渐丧失,所以,按家族辈谱取名这种方法越来越少见了。

■ 以排行取名 ■

以排行取名,是根据年龄的长幼依次排序取名,且取名时用同一字或同一偏旁的字表示行辈。以排行取名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用能代称排行或数字的字排行取名。

这种排行取名的方法一般用于兄弟之间的取名,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伯、仲、叔、季字排行取名。古代表示兄弟排行的字自大到小其秩序是:伯(孟)、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如孔子父亲叔梁纥,有九女一子,但尚觉不满意,相传他和妻子又到曲阜东边的东尼山求天神而得孔子,因男孩中孔子排行第二,便给他取名仲尼。

再如周代第一个国王周文王姬昌之父季历,他有两个哥哥,即泰伯和仲雍,他们因成全三弟季历继承王位,结伴南逃荆蛮,后分别成为吴人和楚人的鼻祖。

又如当代著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他曾写过一段文字,对自己的名字成因作过介绍。吕氏原名钟湘(家谱属“钟”字辈),上学后,他舍去“钟”字,单用“湘”名,曰“吕湘”,工作之后,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在“吕湘”之间加进一个“叔”字,便成为现在的名字。

在我国历史上,以伯(孟)、仲、叔、季为排行取名字的人委实不少,类似的人名还有殷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东汉文学家王逸字叔师,唐代诗人陈子昂字伯玉,北宋大将潘美字仲询,明代文学家高启字季迪等。

用数字排行取名。以伯(孟)、仲、叔、季排行取名颇受兄弟人数所限,如果兄弟超过4人,就不好排行了。由于唐代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较快,所以自唐代以后就逐渐开始盛行用数目字来取名了。

也有帝王将相用数字排行相称,如唐太宗李世民为二郎,杨贵妃常常昵称唐玄宗李隆基为三郎。皇帝对大臣也以此法相称,如唐高祖李渊呼裴寂为裴三,唐德宗李适呼陆贽为陆九等。吴越时有个宰相,人称“沈念二相公”;南宋大将刘光世称刘三;韩世忠称韩五等。

下层百姓用数字排行相称的人名就更多了。如《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有不少人就是光有排行而没有其他名字,如邓四六,徐六三(类似于数目字取名)等,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人微名卑,不见于经传史册而已。

我国壮族的家庭里也有用数字排行的风俗。儿子叫“特”,几个儿子的排行就在“特”之后加小名或序数,如大儿子叫“特大”,二儿子叫“特二”,三儿子叫“特三”,依此类推。姑娘叫“达”,按姐妹次序分别称“达大”、“达二”、“达三”等。

不论是上层名流、文人墨客还是贫苦百姓,这些以数字排行相称的名字在浩繁的诗词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李白的《鲁郡东门送杜二甫》,杜二甫即杜甫,“二”为排行;王维的《赠祖三咏》,祖三咏,即祖咏,“三”为排行;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的刘十九即刘轲,是白氏在江州的故友,“十九”为排行。

用“冠”、“亚”字排行取名。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排行取名形式,如冠奇、亚军、亚男等,具体人名如陈冠辉、邓亚萍、李亚鹏、熊亚飞等。

另外,“次”“大”“中”也可用于排行取名。如日本人取名常常称长子为“太郎”,次子为“二郎”、“次郎”、“次男”等;称长女为“大子”,次女为“中子”,三女为“三子”。这也是以排行取名。

第二,用固定的词语、词组排行取名。

这样的词语、词组或是一事物的名称,或是诗词文章中的一句话,或是一句常用语,或是一些习惯用词等。以下分别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孙中山先生在告诫蒋介石、戴季陶、金诵盘时说:“为了革命大业,应齐心协力,搞好团结。”戴季陶紧接着说:“我与介石、诵盘跟随先生多年,情如兄弟,全听先生教诲。我们三人共有4个儿子,不妨让他们正式结为兄弟吧。恳请先生给他们取名。”

于是,孙中山先生取“经天纬地,安邦定国”这句话中的“经”、“纬”、“安”、“定”四个字,并与“国”字相连为名。这样,四子按年龄排序,名字就分别是蒋经国、蒋纬国、戴安国、金定国了。

排行取名,一般用于有多个子女家庭的孩子取名。然而,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将成为新家庭的主流,因此排行取名这一习俗将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失去它昔日的气势,但它在取名时还是具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的。

■ 据感生经历 ■

感生,即是指人们在意识上超越自己的真实出生,并将它幻想成另一种想象中的意境的出生经历。

如古代的关于人类起源的“感天生人”的信仰,人们就都相信自己最早的祖先是感日、月、云、雷、电、风、虹等自然天象和龙、凤、鸟、树等动植物而怀孕的。

再如“龙的传人”、“真龙天子”、“真命天子”等,都是感生观念在炎黄子孙头脑中的积淀,并成为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在生育方面的信仰。

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奥秘,是感生观念、信仰和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感生的神话。以下是感生神话的几种形式的介绍。

因感各种天象而受孕生子的神话。如帝喾妃吞日而生子,思士、思女感气而生子,女节感流星而生少昊,女枢感虹光而生颛顼,附宝感雷电绕北斗而生黄帝,握登感大虹而生舜,扶都见白气贯日而生汤等。

因感龙而孕生子的神话。如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童妾感龙精而生褒姒,庆都遇赤龙而生尧,哀牢人亦认为其先祖源于女祖先与龙交媾所生等。

因感植物而受孕生子的神话,如颛顼生于空桑,伊尹生于空桑,孔子生于空桑等。空桑就是空心桑树之意,所谓于空桑地受孕生育,亦即感自然天象而生的物化了的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因履迹而感孕生子、因吞食鸟卵而受孕的感生神话。而且,在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中也广泛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感生神话,其中以感自然天象最为典型和最具代表性。如蒙古族的“天光”感生神话,鲜卑族的感日光生子神话等。

大自然和生命对古代先民们是很神秘的,即便对生活于现代的人们,也仍然不能完全准确地解释大自然和生命的神奇奥秘。因此,在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下,现代的人们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感生观念和信仰。尽管他们已懂得“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道理,但却仍然有获孕于自然神物的心理期望。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现代城乡妇女之中,受孕及孕育孩子的整个过程,她们大多有过各种各样“感生”经历。其实,这没有什么可忌讳的,也没有什么不好,更没有必要以迷信视之。因为这些“感生”经历也只是她们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

因此,在给孩子取名字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参照这种感生经历的提示,甚至直接依据这种感生经历取名。

如姓陈,感日,可取名为“陈旭生”;姓成,感虹,可取名为“成于虹”;如姓郑,感霓,可取名为“郑霓来”;如姓苏,感龙,可取名为“苏钟龙”;如姓袁,感月,可取名为“袁祖月”;如姓裘,感山,可取名为“裘之峰”等。

孩子的孕育诞生是母体的天性和自然,感生取名由感而发,寄托深情,是一种完全可以采用的取名方法。

■ 依长辈梦兆 ■

梦兆取名,是指在孩子出生期间,根据父母长辈的梦境取名。古人有一种信仰,孩子未生,如得吉梦,便可预知孩子必为人中俊杰。诞生之前,如获梦兆,尤是大吉之象,常取以为名。因此这种取名方法在古代极为常见。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人名举例,以供参考。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母亲妊娠期间,夜梦长庚星,故而李白幼名长庚。长庚星,亦称太白星,故而取名为“李白”,字太白,人称李太白。

文天祥原名云孙,是因其祖父梦见幼孙腾云而上。后改名天祥,则是因宋理宗认为他是上天赐予宋朝的祥瑞。

唐程权,程怀信的儿子,初名“执恭”,因曾梦沧州诸门皆署“权”字,乃改名“应之”。怀信死,权果然获得袭领军务,诏授留后,官终邻宁节度使。

陆宰之妻梦见秦观而生子,因秦观字少游,遂取名为陆游,字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