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起名全典
6890000000022

第22章 改名有讲究(2)

如明朝为人狂放不羁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为了追求华太师家中的丫环秋香,不惜改名换姓为“康宣”,卖身投到华府去当家童。后来,由于华太师见其精明能干,武中有文,很赏识他,便主仆同姓,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华安”。

这些虽都是旧时代的习俗,但随母改嫁而改名、因过继而改名的现象如今仍然存在。不过在改名时,受这些习俗的影响已显得微乎其微。

■ 以地名改名

以地名为名的习俗一般都有一段历史,或是父母有太多的牵挂,或是名字的主人自己难以割舍对曾经经历过的那段情怀,以出生之地、抚养之地的地点改名具有显著的纪念效果。

如文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出生于四川乐山地区,他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后来他旅居全国各地,却始终满怀着对故乡眷恋之情。为了不忘生他养他的土地,他将四川乐山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即大渡河)和若水(即雅砻江)合起来,改名“沫若”。

再如左联作家之一柔石,原名赵平复,由于出生于浙江海宁县城西方祠前,祠前有桥名“金水柔石”,他觉得不错,加之敬慕明代方孝孺的品德(方祠即是今人为纪念方孝孺而建),于是以桥名柔石作为笔名。

除了出生地和抚养地外,还有极具其他意义的一些地名,也是可以用来改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原名齐纯芝。因古时从艺之人一般都有名号,在拜师学艺时,齐白石便请胡沁园先生给他改名。

胡先生说:“离你家不到一里的地方有个驿站叫白石铺,白石铺虽无名山大川,可田园风光倒也十分美好,我看你叫白石山人吧!”

齐白石欣然应允。但后来齐白石觉得四字有些啰唆,便在题画时,常常只写“白石”二字。于是,久而久之,他便以齐白石为名。

以地名改名,特色鲜明,感情含蓄,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 以谐音改名

在改名时不容忽略的一点,就是避免名字与不雅观的字谐音,否则,便应该更换名字。同时,如果名字音好,字却不雅,也同样是需要改的。这时,有些人就用同音或音近似而意义雅致的字眼代替。例如用晓梅取代幺妹、用桂香取代贵祥、用小楠取代小囡等。

电影《白毛女》中扮演喜儿的表演艺术家田华,原名为“刘天花”。因为其刚出生时,村子里正闹天花,其父为了使她不患天花,健康成长,便依照迷信习俗,为女儿取名天花。

后来,天花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小演员。她渐渐觉得这个名字不是很雅观,最终,她在剧团领导的帮助下,利用天花的谐音,改名为田华。

又如著名作家铁凝,小时候家里为其取乳名铁妞。后来,她便用乳名铁妞中的“妞”字取谐音“凝”字,确定笔名为铁凝。随后,她以铁凝为名发表了小说《啊,春雪》,并因此而成名,从此她就以铁凝为名。

还有著名作家贾平凹,他的乳名为平娃,“娃”字音谐“凹”字,而且“平”与“凹”是矛盾对立的。综合此两种意思改名,真是妙不可言,名字意味隽永,耐人回味。

谐音改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改换此名字,而间接取该字谐音字的字义。例如1947年3月,解放军决定撤离延安,前委要转入地下,中共中央机关都用代号,中共中央的主要人员也予以配合而使用化名。

毛泽东率先给自己取名,他说:“我叫李德胜。”取革命一定要胜利的意思。周恩来也想好了一个:“我叫胡必成,就是革命事业务必成功。”在江浙口音中“胡”与“务”谐音。

从以上例子看来,谐音改名好像特别随意,没有规则,人们难以采用这种思路去改名。其实不然,只要真正用好这种方法,找到了相关的极富意义的谐音字词,改出的名字还是相当成功的。

■ 以求赐改名

以求赐改名,在封建时代是指皇帝赐给臣民的名字。如北宋将领杨业,又名杨继业。少时雄武豪爽,善骑射。青年时期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以骁勇著称,战功卓著。北汉主刘继元甚为赏识,因此而赐杨刘姓,改名为刘建业。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北汉降宋,宋太宗知其忠勇,抚慰甚厚,又复姓杨氏,复名业(继业)。

在古代时期,能得到帝王的赐名,的确荣耀无比,也是极为难得的。其实,除了皇帝圣谕钦赐或金枝玉叶口谕传诏外,能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如私塾先生、亲朋长辈、传艺恩师、云游僧侣、豪儒名士、刀剑行侠等的赐名,也同样是十分难得的事情。

如刘大田求名于恩师而得“开渠”;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吕正操,其小学老师根据“操之必正”而赐字“必正”;李隆郅求名于邓中复而得“立三”;张正权曾出家投佛而得“大千”;牛俊国求名先辈而获“得草”等。

在改名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低,对改名不内行,或是求人“赐名”,图个荣耀吉利,或是以示感恩纪念,或是求人指点迷津,以觉悟解惑,或是为了立身行事的方便等多种不同原因,人们都可能向别人求赐姓名。

在古代,求人赐名多是由于对权威对古圣先贤的敬仰所致,在当今,以求赐改名的现象还是有很多,其中,甚至一些学富五车的有识之士也求赐姓名。

■ 因避讳改名

在古代,臣民如果与帝王同名,都是必须更改的,否则就是“犯讳”。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有直接改名、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等等。

第一,直接改名法。

这是最常见的因避讳而改名的方法。如汉初名士蒯通,本名蒯彻,后因与汉武帝刘彻同了“彻”字,所以将名字改为蒯通。

再如宋代名将杨延昭,也就是杨六郎,本名为杨延朗,由于宋真宗赵恒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的赵玄朗为宗室,于是杨延朗就避“朗”字,改名为杨延昭。

又如宋朝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本名为周惇颐。在其死后已100多年,因避宋光宗赵惇的“惇”字讳,而被后人改名为周敦颐。

具体还有很多,如南齐的萧道先,避高帝讳而改名景先;唐代的韦纯,避宪宗讳而改名贯之;后周的李洪威,避太祖讳而改名洪义;宋代的陈旭,避神宗讳而改名升之等。

第二,改称名为称字或称封号。

如西汉元帝时宫女王蔷,字昭君,她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到了晋朝时,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类似的还有南朝刘宋的王裕之,避武帝刘裕讳,改称字敬弘;北齐的赵隐,避神武帝六世祖讳,改称字彦深;隋代的李孝贞,避高祖讳,改称字元操;宋代的吕胤,避太祖讳,改称字余庆等。

第三,将双名中犯讳之字删去。

例如南朝萧齐的薛道渊,避高帝讳,改单名渊;五代后周的王易简,避太祖之父讳,改单名易。

古代人不但在世时要避现在和以前帝王的讳,而且在死后还要避后世帝王的讳,而其中唐历史学家、《史通》的作者刘知几可以说是很不幸,他因避讳而几次改名,最后弄得不知其正名为何。

他原名刘知几,先是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和“几”算是同音字)而改为刘子玄,后又因避清代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讳,改称刘知几,而同时又由于刘子玄的名字却流传了近1000年,不能销声匿迹,则又被改称刘子元。这样,刘知几、刘子玄、刘子元三名一人,真不知九泉之下的史学大家知道后将有何感想!

所以,对于帝王来说,为了给臣民减少因避讳而带来的麻烦,比较聪明的办法便是缩小避讳的范围,如唐太宗于即位时下令:“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

古代社会里,人们除了因避皇帝讳而必须改名外,有时候为了避权贵的忌讳,通常也要被迫改名。

如封建时期有个叫杨村的人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其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为了顺利金榜题名,避免误会,此人便改名为杨非林。

在古代,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名字也同样神圣无比。不仅是凡夫俗子,王侯将相,就是神仙也要避讳。

如神话传说月宫中的仙女恒娥,因避汉文帝名“恒”字,也得更名为嫦娥。再如慈悲的化身,救苦救难之神观世音,因其中的“世”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世”相同,唐以后一直避“世”字而简称“观音”。

在今天,人们的取名、改名早已摆脱了皇权贵族的阴影,获得了真正的取名和改名的自由。

■ 以文章诗词改名

古代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文章、诗词改名,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国学基础的表现。因此,这种改名方法深受人们的青睐。

以文章诗词改名,最常见的是利用古代的诗词、文章来改。

艺术大师刘海粟,原名刘季芳,因其极为欣赏苏轼的《前赤壁赋》,便借其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改名为“海粟”,一表自谦,二则表明艺海无涯,自己要毕生求索的志向。

“雨巷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因对诗人屈原的《离骚》中“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句深有感触,于是改名为“戴望舒”。其中,“望舒”是指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当代著名言情作家琼瑶,其名出自《诗·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句。

古代的诗词、文章确实有着无限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芒,许多作家也借鉴古诗词、文章改名。如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的改名与白居易的诗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多首诗词中都有“东坡”一词,如《东坡种花》中有“持钱花树,城东坡上栽”以及“东坡春向墓,树木今何如”等。

选取以文章、诗词作为改名的依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水准逐渐提高,人们将会更加喜欢选择词章中的字意改名。

■ 向往新生活改名

向往新生活改名的方法,常常是由于原名落后、鄙俗,不符合自己对新理想的追求,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而引起的。

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时,取名通常是由其父母长辈去完成的,所取的名字,都是根据其父母长辈的性情爱好而取,在长大后,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向往的生活,便常常会因不喜欢原名而改名。

人的思想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思想变了,追求的理想目标、向往的生活方式等等都会随之改变。并且在这种新变化产生的同时,都会有表现这种新需求和愿望的强烈欲望。改名,就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

如近代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闰瑾,小名玉姑,原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的革命抱负,去掉了名中温婉的闰字,又自称竞雄、鉴湖女侠。

再如近代作家刘半农,原来的笔名是半农,表示他告别缠绵悱恻的旧文学,开始新的文学生涯的决心。

需要注意的是,向往新生活的改名应积极向上,避免使用那些有宣扬财利和名望思想感情的名字。

■ 因隐蔽身世改名

为隐蔽身份身世而改名,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旧社会时,人们因躲避乱世而隐姓埋名。如汉初名相张良,本是韩国的公族,是姬姓。后因秦始皇灭韩,集亡家破国之恨于一身的张良,散家资千万以报仇,终于有机会得以击杀秦始皇,椎中副车,使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良为躲避追捕,乃改姓为张,改姓实则改名。

又如明清之际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方以智,志比天高,曾自称要把古今中外之知识烹于一炉,发明千古不失之道理。但由于其早年受奸相魏忠贤余党阮大铖的诬陷,不得不辗转浙江、福建等地,两弃家室,五变姓名。

他先后名为吴石公、愚道人、方以智、大智等,又先后取别号弘智、药地五老、浮山笑翁、浮庐愚者、天界戒子、黑立道人等,息交绝游,过着由入世到出世的隐居生活。

这些改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秦末的陈余、张耳、孔鲋等都曾隐匿真名而浪迹浮踪。

另一种是为从事某种特殊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人们也常常隐蔽真实身份,改换自己的姓名。

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雁冰,北伐战争的失败,引起他思想上的极大震动。他因此由原先的文艺批评工作转而开始创作活动。为了说明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发表小说《幻灭》时所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由于《小说月报》的编者认为“矛盾”显然是个假名,怕引起反对派的注意,依然会惹麻烦,于是改“矛”为“茅”。

为隐蔽身份身世而改名,一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用到。保持高度隐蔽是这种改名方式的唯一目的,因此,只要改后的名字能达到这个目的,都可以说是一个好名字。

■ 依思想身份变化改名

人们常常会因思想和身份的变化而改名,在改名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因各自身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改名态度。比如说老百姓改名比较随便,知识分子改名很讲究,志士仁人改名充满激情,帝王将相改名故做高深和神秘。

我国历史上一些帝王将相的名字,开始是不很雅观的。如汉高祖刘邦的小名刘三,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阿瞒等。

有的甚至比凡夫俗子还要俗三分,如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西晋石崇小字齐奴,谢安的弟弟谢石小字石奴等。不过后来他们都因成就了自己的霸业,思想和身份发生了变化,于是也就都改了现在史书上的名字。

在近现代,由于思想和身份发生变化而改名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原名体乾,后改名宗光,入仕途以后又改名复,晚年思想趋于保守,潜心著书立说,又取号愈野老人。其思想变化的轨迹在他的名字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由于其信奉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观点:“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便改名为“知行”。后来,他又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便又改名为“行知”,改名反映了他思想的变化。

用这种方法改名,需要注意的是,促使人更改姓名的思想变化和身份变化,一般都应该是深刻的,极有影响的,而为那些偶尔的、肤浅的变化改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