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读懂孩子的心
6890400000014

第14章 交际:扫除青少年的社交障碍(1)

1不敢和陌生人说话

——勇于张口,摆脱胆怯

冰冰很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两地分居,一直和姥姥在一起生活,直到上中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也许因为冰冰从小在农村长大,接触的人有限,她在与人交往上非常胆小,说话时经常脸红,前言不搭后语,手不知该往哪放,非常紧张。上学时,不敢回答问题,不和大家一起玩,为此她总是受到父母的责怪,致使她很自卑,怕见人,不知如何与生人打交道。当家里来客人时,母亲常以“她不会说话”为由让她躲开。看着她的同龄人都能说会道,朋友成群,父母很是着急。

提到青少年,一般人会用活泼好动,生龙活虎,能言敢为评价他们。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融入不到班级中,害怕与同学交往,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好奇的特点。说话声音细微,脸红、心慌,腼腆,而且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即胆怯。

胆怯,是许多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情绪状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造成青少年胆小怯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应,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当孩子逐渐长大时,保护的惯性持续,没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适当“放飞”,结果是孩子离开大人就害怕,整日战战兢兢。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认识胆怯并加以改正,这种心理就会发展成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主要可以分为一般社交恐怖症和特殊社交恐怖症。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表现得不好引起羞辱或难堪。如果患了一般社交恐怖症,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会认为周围每个人都在关注自己。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饭馆。不敢和同学、老师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如果患了特殊社交恐怖症,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比如,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等。

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有的青少年因胆怯而自卑,并走向自我封闭,影响了自己的人际交往。那么,父母对胆怯的青少年应该如何帮助教育呢?

1正确认识胆怯,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胆怯是可以改变的。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家长应让孩子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担忧人家是否注意。当他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上,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孩子的注意,让他学会用心灵去沟通。在此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开始,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让孩子多考虑“我要怎么办”。

2端正教育态度

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青少年健康发展,从而在社会上立足。父母要端正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平时生活中,要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而不能一味地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让孩子不要敏感

凡事尽可能往好的方面想,要看积极的一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情绪和情感,让孩子相信多数人是以信任和诚恳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要把自己置于不信任和不真诚的假定环境中。那样,对别人就总怀有某种戒备心理,自己偶有闪失,或者并无闪失,也生怕别人看破似的。这样自己就会惶惶然,加重羞怯心理。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

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愿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同学到家中来做客,让他做小主人,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胆怯有碍于青少年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不利于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等,所以要及时及早去克服。当然,战胜胆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从最容易的做起,坚持不懈,并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就一定能战胜它。

2我的世界只有我

——走出自闭

陈阳,集全家人宠爱于一身的初二女孩,从小全家就对她倍加宠爱,上中学后,父母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感觉很欣慰,可是却渐渐地发现,她越来越不开心了,似乎变成了一只孤单的小鸟。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做游戏,有的拍球,有的跳皮筋,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教室里只有陈阳一个人。在语文课上,同学们自由分组学习时,她走来走去,没有学习伙伴。放学了,同学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她却背着书包形影孤单,这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欢乐的人群中没有她呢?前几天,老师留的数学作业有点儿难,一个同学来问她,她忙闭上眼睛,不说话。同学又问了一声,她眯着眼,不耐烦地说:“走走走,我还不会呢!”

妈妈为此很着急,耐心地教导她,要与同学好好相处,陈阳却说:“我不想被别人打扰,我感觉这样生活挺好的。”

自我封闭,指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适应不良的病态心理现象。

在社会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很多青少年有自我封闭的不健康心理,自我封闭一般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

自我封闭是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青少年的自我封闭心理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正处于从依附关系向独立自主转变的时期,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着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

2逃避性

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3非沟通性

有封闭心态的青少年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由于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青少年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们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自我封闭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而且很容易在青少年时代埋藏下祸根。一旦这种自卑感蔓延、扩散,就会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总之,青少年的孤僻性格往往是事出有因的,或受家庭环境影响,或受过刺激、伤害,或身患疾病等。所以家长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人、集体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从小事上帮助孩子改变生活习惯,多鼓励孩子主动跟他人聊天,主动和他人玩游戏。接触得多了,孩子从他人那里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快乐,这样孩子就会逐步乐于与人交往。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交往体验,对其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积极的交往体验,会使青少年对他人更加友好、尊重、信赖。这使他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更好地去面对以后的择业。因此,我们要注重在实践练习中发展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培养双方互识,达到共鸣。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呢?

1构筑和谐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如果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自然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孩子的心灵还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因此变得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就养成了孩子孤僻的性格。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应利用“家庭”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祥和、宽容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

2注意评价与态度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变得不愿意说话或做事,因为他们害怕再得到这种评价和态度,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干脆不去做,不去说,从而造成他们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

3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富于同情心,善于尊重、关心、体贴他人,孩子与他人相处则易表现出慷慨大方;父母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则会助长孩子的自私自利,扼杀他们的利他行为。所以,父母应当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行为规范。

4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在生活中多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孩子与别人交往,尤其是让孤独的孩子与性格开朗的孩子结伴是极为有益的。在生活中,向孩子传授基本的社交技巧,并让他们作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充当孩子同龄人的角色与孩子交往,在教授技巧之后,要鼓励孩子大胆地实践,并且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指出他的不足,提出改善的建议。生活中,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或者家庭聚会等也有很大帮助。

3我不想和老师说话

——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一位老师在日记里写道:刚接初三时,我欣喜地发现一位学习成绩很好、组织能力也很强的学生李某,理所当然,我想让李某成为我的左膀右臂。可我屡次找他谈话,却始终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无论我是情真意切还是推心置腹,他总是沉默不语或者闪烁其词,通过了解才知道,他有个不好的习惯——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上课也从来不愿站起来发言。来到这个班已经有几个月了,他从来没主动和我打过招呼,面对这种情况,我也一度失去信心,但对学生的爱和对家长的责任让我再一次鼓起勇气,寻找新的途径,于是我开始广泛接触他周围的同学并多次与家长联系,交流李某的情况,终于了解到造成李某不能和老师很好沟通的原因。原来在一次体育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没有认真听取他的合理化建议,武断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挫伤了他的工作积极性,使他对老师产生了对抗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降低,青春期的少年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对教师唯命是从,开始反抗教师的管教,师生之间的摩擦增多,关系紧张,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失望怅惘,甚至厌烦心理,看不到老师身上的优点,使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

师生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所以,师生交往在学校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生交往,可以促进师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会给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情感交流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和老师相处,到底是为什么呢?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有些青少年自认为能力很强,可是却没有得到老师相应的重视,不但没有让他当班干部,甚至课堂上也很少提问他。这样无形中心里就会有很大的落差。

2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

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学生,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3偏科

很多学生都有偏科现象,他们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他批评、责备,他们也会认为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4被老师冤枉过

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自己又没有及时地向老师解释清楚,老师因为一时疏忽,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造成学生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一般来说,学生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地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对教育效果产生调节作用。比如,教师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振奋精神,不良的情绪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学生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情绪。因此,师生之间应建立起相互理解、信任、友好的关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1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

2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