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墙回忆(下)
6890900000037

第37章 寒流中的真诚:包尔汉在1996(5)

包尔汉的猜测是对的,那个哈萨克人确实是被迫的。开始他不愿意,有人对他说,批判稿由别人写好,他只要到会上去念念就行了。即使这样,他也感到良心上过不去。所以,就在这一天的晚上,他悄悄找到包尔汉的二儿子木拉提,惭愧地说:

“我是没有办法,不去不行呀!”

……这次批判会之后,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就在新疆传开了:胡大在保佑包尔汉,谁要批斗他,台子就会倒塌……

一把刀,一条绳子

神话与传说是人民群众美好向往的寄托,但也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最嫉恨。

对包尔汉的传说也是如此。自从那次批判大会上台子塌了之后,那些人们似乎发现了自己的不得人心,非常害怕传得越来越广的传说,就把害怕变成愤怒,一古脑儿地发泄在包尔汉的身上。今日命令他去这个批判会接受批斗,明天又勒令他到那个批判会交代“罪行”。

这可让拉希达日夜不安。这位贤良的塔塔尔族妇女,了解她的丈夫,热爱她的丈夫,坚信自己的丈夫不是什么“里通外国”的坏人,不是什么“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如今,眼睁睁地看着他受到如此摧残和折磨,心里如同刀割一般。这样下去,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经受不住,何况他又是年事已高的人。然而她看到丈夫如同一棵茁壮的树,不管风雨怎样无情,他依旧巍然屹立。白天,他被拉去批斗,晚上回来照样吃饭,照样说话,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尽管这样,细心的妻子还是清楚地看到了,丈夫是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掩盖着一颗流血的心啊!

在这样的情况下,妻子的担心只能化作柔情,安慰和体贴丈夫,除此之外,难以解决任何问题,更不能代他受苦,仍然是眼看着天天有人来揪斗。

这天早上,包尔汉刚刚吃过早饭,又有一群人闯进门来。他们气势汹汹,进门就大声命令道:

“包尔汉,跟我们走!”

包尔汉二话没说,连问到哪里去都没有问。他心里清楚,问也是白问,对这些和他孙子年龄差不多的年轻人,是没有什么话好讲的,任何道理都是软弱无力的。

拉希达要求和包尔汉一起去,但是遭到了拒绝。

“你去干什么?”

“他的年纪大了,我要去照顾她。”

“不行,只要他一个人去。”

包尔汉看看那群人,又看看妻子,说:

“你留在家里吧,不要担心,我会回来的。”

说完,他就跟着那群人向门外走去,拉希达温情的目光,一直把丈夫送到看不见的地方,心里默默地盼望着他早一点安全地回来,回到这间小屋。现在,这小屋就是他们夫妇的家。

在非常的年代里,一切都是与人的心愿相背而行的。直到晚上,包尔汉还没有回来。拉希达把打来的两碗饭放在炉子上热着,眼睛却一直盯着门外,辨听着有没有那个熟悉的脚步声向她走来。可是没有。

暮霭越来越浓,外边黑漆漆的,冷风嗖嗖的刮着。远处楼房的电灯亮了,眨着无力的眼睛,显得柔弱而憔悴。

她又把饭从炉子上端下来,加上一铲煤。火燃得很旺,熊熊的火苗舔着炉壁。她靠在火炉边,心里仍旧是凉丝丝、冷冰冰的,犹如天山上终年积雪不化的峰峦,凝固着一个个猜测和疑问。他怎么还不回来呢?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意外的情况是随时都可能出现的,特别是在这样的岁月。真后悔早上没有跟着他一起去。她又想到外边去找,可是黑夜茫茫,谁知他在哪里呢?

这一夜,包尔汉没有回来。第二天,第三天,他也没有回来。一直到第十天,包尔汉仍然没有回来。拉希达怀着一颗焦急的心,从白天等到黑夜,从清晨等到黄昏,一双眼睛,时时望着门外,心在不停地说:他到底在哪里啊?

包尔汉所在的地方,拉希达连想也不会想到。

那天早晨,包尔汉被拉上一辆汽车,开出了乌鲁木齐市。起初,他一下子弄不清到了什么地方,批判会一开,他就认出了是昌吉。那条南北的大街,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及其机关部门的所在地,再往西北一点,紧挨着的是昌吉县城。批斗会就是在这里召开的,大喊大叫,拳头口号交加。

开完批判会后,包尔汉又被拉到阜康、米泉等县轮流批斗。

白天游斗,夜晚,他又被抛到牛棚、羊圈或库房里休息。伴随他的,是牛羊粪的腐臭腥膻,潮湿的霉烂的气味。躺在这样的地方,他开始睡得很香,但睡醒一觉就再也难合眼了。透过棚屋的缝隙,他仰望天空。凄清的月光,稀疏的星星,仿佛害怕寒冷似地哆嗦着。偶尔传来几声隐隐的马嘶狗吠,才给死一般的黑夜带来少许生气。

这一晚,包尔汉被推进了一个黑洞洞的房间。他看不见四壁,不知道房子到底有多大,仿佛处在荒凉的大沙漠之中。他坐了下来,身子下面滑溜溜的,伸手一摸,一粒一粒。凭感觉,他知道这是搓好的玉米。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座仓库,是他今夜住宿的地方。

包尔汉斜躺在玉米粒上,使劲伸伸腰,伸伸胳膊和腿,感到舒服多了。在伸胳膊的同时,手又抓到了一颗玉米粒,他拿起来放进嘴里,没怎么用力就咬开了,舌尖上滚动一缕甜丝丝的味道。突然他又停住了。伸手又去抓玉米粒,细细地抚摸着,揉搓着。他发现,这些玉米的粒儿并不饱满,饱满的干玉米粒是不能轻易咬碎的。

哗啦一声,门上的锁被打开。一个黑乎乎的人影站在了面前。包尔汉不知来人想干什么,立刻警觉起来。

来人没有说话,站了一会,然后扔下两样东西,声音很低沉地说:

“喏!这是给你的。”

给我的?给我的什么?包尔汉伸手一摸,摸到一把刀和一条绳子,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们是要我自杀?绳子可以上吊,刀子可以割断喉管。可是为什么要我死呢?包尔汉陷入了沉思。

此刻的包尔汉,头脑分外冷静。死,比活着要容易而简单得多。对于意志薄弱者和失去了人生信念的人,往往会因一时的想不开,用刀、绳子或其他的东西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包尔汉却不想这样做。还没等他说话,来人已经转身出了屋,咣一声又把门锁上了。

包尔汉一手拿着刀和绳子,另一只手撑着地,猛地站了起来,慢慢地向窗子走去。他本来想朝门走去的,可是门被锁上了。他走到窗子前,一扬手把刀和绳子扔到了窗外,大声说:

“我不死!要死你们去死。总有一天,我的问题会搞清楚的。我要活着等到那一天!”

包尔汉的话,只是出于气愤,并不是有意识说给哪个人听的,因为他不知道那个人是在窗外监视着他的。那个人看到包尔汉扔出来的刀和绳子,又听到他的话,就恶狠狠地说:

“又臭又硬的老顽固!”

由你们骂去吧,我不臭,硬倒是有一点。包尔汉在心里说。

夜又恢复了宁静,四周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声音。经过刚才的一番折腾,包尔汉感到很孤单,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对谁说呢?要是拉希达在身边就好了,可以向她说说自己为什么不愿死,为什么要坚持活下去?可惜她不在。

他想到了那间小屋,想到了那个火炉。此刻拉希达在做什么呢?她一定坐在火炉边,为我没有回去而担惊受怕,焦急地等着我回去。善良的女人啊,你因为我而受到了牵连,吃了那么多的苦,但却毫无怨言,没有责怪我,反而关心体贴我,多么通情达理的女性啊!

由妻子,他又想到了孩子。那是努斯热提,也在挨批斗;那是木拉提,在喂马、种地;那是伊丽千、伊丽苏娅、伊丽菲拉、夏提,一个个面孔出现在他的眼前。对于大一些的,他比较放心。小一点的,可能不了解情况,容易把假的当成真的。孩子们啊,你们可以不相信我,可以和我划清界限,但我希望你们要跟着党走……我的问题,也会弄清楚的。我活着能弄清,我死了也能弄清……

包尔汉这样想着想着,就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天色已亮。雾蒙蒙的天,雾蒙蒙的地。又是一个阴沉的天气。

吃过早饭后,又是游斗。下午的时候,回到了乌鲁木齐市区。在一个地方,那些人七手八脚地将包尔汉推下来,就把车开走了,带起缕缕飞扬的尘土。

这是什么地方?包尔汉站住脚,想先辨别一下方向,弄清自己处在什么位置,然后再确定怎么办。但没有办到,他有点难过。离开多年了,中间虽然来过几次,都是车接车送,前呼后拥,自己何曾去管这些呢?他看见前边有块竖立的汽车站的站牌,就向那里走去。

嘀嘀,几声汽笛响,来了辆公共汽车,人们蜂拥着向车门挤去,包尔汉跟在人群的后面。前边的人上去了,包尔汉也吃力地跨上了车门。这时,年轻的女售票员走过来,一脚把他踹了下去,横眉怒目地说:

“该死的老头,你抢什么,找死呀?”

包尔汉被踹得坐在了地上。他看着售票员,心想,年轻轻的姑娘,长得很漂亮,穿得也很讲究,怎么这样野蛮呢?

就在他这样想着的时候,公共汽车开走了。这时走过来几个老人,围着包尔汉看了又看。过了好大一会,才有一个人用试探的口气问道:

“你就是包主席吧?”

包主席?包尔汉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称呼了。解放前,他就当过新疆的省主席,解放后又当过,调到北京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那时候,人们见了他都尊敬地称“包主席”。可是几个月来,他听到的是“里通外国分子”,是“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谁要是用温和的声调叫一声“包尔汉”,已经算够尊敬的了。而面前的这几个人,竟然称他为“包主席”,使他感到陌生,感到惊奇。尽管现在已经没有了什么职务,但对着面前的这些老人,他还是轻轻地点了点头。

那几个人得到证实之后,立即亲热地围过来,向包尔汉问候,问他身体好不好?为什么一个人来到这里?他都一一作了回答,并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

当又一辆公共汽车开过来时,几个老人把包尔汉扶上汽车,并且一再叮嘱他,要注意保重身体,天不会总阴,终有晴的时候。这些简单的话语,使包尔汉很受感动,女售票员在他心中造成的不快顿时就消失了。我们的人民多好啊!他们仍然相信我,关心我。他的脸上涌现出由衷的笑容。

这发自内心的笑容,一直回到新疆大学那间小屋时,还没有从脸上消退。

拉希达一看见丈夫回来,又惊又喜,急忙上前扶他进屋里坐下,拍打着他身上的尘土,问:

“你都在哪里,怎么18天了才回来?可把人急死了!”

包尔汉还想着汽车站上的几位老人,根本没注意听妻子问的什么,按照他自己的思路对拉希达说:

“我是坐公共汽车回来的。在车站上,我见到了几个群众,他们认出了我。这些人真好!”

“我问你这些天都在哪里?”

包尔汉这才明白了妻子的问话,慢慢脱下皮鞋,从里面倒出一些玉米粒,然后才缓缓地对拉希达讲起这些天的经历……

借8分钱

天空阴沉沉的,纷纷扬扬的雪花均匀地飘落下来,撒在房上,撒在地上,撒在树上……

进入冬季的乌鲁木齐,是确确实实的漫天皆白,到处一片银装素裹。花儿谢了,草儿枯了,夏天绿茵茵的树木变得光秃秃的。只有那青松和翠柏依然如故,劲挺直立,在微风中抖落团团凝雪。风雪中,雄鹰展开刚劲的翅膀,顽强而吃力地飞翔着,飞翔着。

在新疆大学的那间小屋里,炉火生得很旺,但温度却并不高,因为门窗和墙壁上的缝隙,不时漏进股股冷气。那冰、那雪,时时窥视着小屋,真可谓风刀雪剑严相逼。

包尔汉和拉希达夫妇围坐在火炉边。正常情况下,夫妻围炉而坐,或者默默相视,或者喁喁交谈,也别有一番情趣。过去,这一对老年夫妇整天忙于工作,无暇相顾的时候,也曾期盼着这样的时光。可现在却不一样,他们身处逆境,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不管污水怎样泼来,却无处申辩。因此,他们坐着,谁也没有说话,屋里一片寂静,炉膛里煤块偶尔的爆裂声,如同沉默中的一支短暂乐曲。

拉希达感到难以忍耐。她是个性格活跃的人,喜欢说笑,可此时既说不出来,更笑不出来。自从那次包尔汉被弄出去18天才回来后,他们一直守在这屋里。包尔汉讲了那些天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话语轻松,仿佛是一次小小的冒险。拉希达却揪着心,特别是那一夜的刀和绳子,更使她不寒而栗。她默默地说,我再也不离开他了!

想到这里,她把目光从炉火移到丈夫的脸上,又从丈夫脸上移到门外,久久地注视着飘飞的雪花。蓦然间,几个人影跳到她的眼前:懂事的伊丽千,活跃的伊丽苏娅,沉静的伊丽菲拉,可爱的夏提,使她不由得又心绪烦乱。可怜的孩子们,你们受苦了!拉希达本来不想拿这些去烦恼丈夫,可还是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声:

“不知孩子们怎么样了?”

包尔汉正两眼注视着炉火;那煤块慢慢地燃烧,窜出火苗,释放热量。看着看着,他想到了曾经读过的诗句:“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是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中“年轻的女郎”、“心爱的人儿”,是指伟大的祖国。现在想来,诗中该有多少意味呀!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煤,都要投进火红的炉膛,为可爱的祖国发光发热。包尔汉在心里说,我眷恋祖国之情,和这诗中写的一样,渴望着尽情地燃烧……

听到妻子的话,他抬起头,看到拉希达消瘦疲惫的脸上布满了愁容。是啊,她的精神负担太重了,在这里照顾我,又想着远方的孩子。情意一种,心牵两地,这样下去,非得垮下来不可。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原说不让她来新疆的,她非来不可,现在又不能回去,就是让她回去,她也不会同意的。作为丈夫,他只能宽慰她放心,而不能火上浇油,让她更难受。于是,包尔汉故意用轻松的语调说:

“伊丽千很懂事,她会照顾好妹妹和弟弟的。”

话虽这么说,其实他的心中也是无时不在挂念,只是放在心里不说出来罢了。

拉希达拿起火钩,拨弄着炭火说:

“也不知道他们被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管不着那么多了,让她们自己到社会上闯荡吧,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有好处。老是捂在翅膀底下的鹰,永远学不会飞翔的本领。”

这道理,拉希达何尝不懂?可她是母亲,对自己的儿女总是放心不下,特别是在这动乱的岁月。她看看丈夫的面孔和身上单薄的衣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结束呢?总是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怎么得了!”

包尔汉摇摇头。什么时候能够结束?他也不知道;污水一旦泼到身,无论如何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擦得干净。

见包尔汉没有说话,拉希达又说:

“你明明没有里通外国,破坏祖国的团结统一,他们还是这样说,到底有什么证据?”

包尔汉看看妻子,气愤地说:“他们是不要证据的,想整谁就整谁!你没有听到报纸上在批刘少奇、批彭德怀一些领导同志吗,有什么证据?更不要说我了;这就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拉希达理解丈夫的气愤心情,他没有里通外国,更没有破坏祖国的团结和统一。相反,他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做出了他所能做的贡献。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民解放军向西北进军;国民党中的反动派准备负隅顽抗,做“西北王”的美梦;泛土耳其分子和国际反动势力驻新疆领事馆相互勾结,妄图建立武装部队。特别是美国领事马克南策动哈萨克族的乌斯满和贾尼木汗作乱,国民党骑兵的军长马呈样、师长叶成阴谋发动暴乱,……包尔汉和陶峙岳将军一起,以巧妙的方式加以挫败,才使新疆没有陷入分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