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38

第38章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太宗朝尚书右仆射,高宗朝中书令。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妹为唐太宗皇后。参与策划和组织“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与房玄龄同为宰相。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又与褚遂良同为宰相。长孙无忌为官谨慎,力避亲嫌,能直言进谏,这对贞观之治功不可没,同时也是他自缢而死的祸根。

姻戚故旧功建玄武

长孙无忌祖先为鲜卑拓跋部贵族,父亲长孙晟,隋时名将。他虽出身军事贵族家庭,但并不善于统兵打仗,只是稍懂一些谋略。然而他聪颖好学,博览文史,颇有学识。因父亲较早去世,长孙无忌就与妹妹一起由舅父高俭抚养成人,同时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年龄相仿,两人一起长大,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在太原起兵叛变隋朝,直逼长安。李世民率领先锋部队渡过黄河后,长孙无忌便投奔了他,被李世民用为渭北道行军点签,负责文书和传达军令。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无忌的妹妹成为王妃,长孙无忌则成为秦王府得力干将。在与李世民四处征战中屡立功勋,官至兵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唐取天下,秦王李世民功绩卓着。削平各路诸候,使国家统一的也是李世民。李世民虽掌握重兵,却多次受到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联合攻击。建成、元吉拉拢后宫,日夜诋毁李世民,甚至密谋将其杀掉。受其迷惑、不分是非曲直的李渊也一时拿不定主意。

李建成、李元吉等人不仅攻击李世民,还私下拉拢利诱其部下,拉拢不成就进行诋毁、调任。在此危急关头,东都考功郎中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商议:应劝秦王当机立断,除掉建成、元吉,这样既可免除杀身之祸,又可解除社稷之忧。长孙无忌对秦王李世民述说了他们的忧虑和大胆计划,李世民虽听了他们的建议,却犹豫不决。

武德九年(626)六月,突厥入侵河套,太子建成荐齐王元吉领兵出征,元吉乘机请将秦王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及其精锐之士由他统帅,并与太子密谋在出师饯别会上杀害秦王。得到报告的李世民忙找长孙无忌等人商议。长孙无忌劝秦王立即先发制人,李世民不忍,尉迟敬德也认为祸事临头,不能再犹豫,否则只能束手待擒,自己也不能为他效命了。长孙无忌说:“不从敬德言,事今必败,敬德等不能为王有,无忌也当相随而去,不能再事奉大王了。”在无忌等人的反复劝说下,李世民终于命长孙无忌召房玄龄等心腹到秦王府秘密进行部署。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商定,房玄龄、杜如晦伪装为道士,由长孙无忌陪同入秦王府,尉迟敬德从他道入府,与秦王制定了立即行动的方案。

六月三日,太史令傅奕向高祖李渊密奏:“太白星经天,见于秦地,秦王当有天下。”李渊就把奏折告诉了秦王李世民,世民乘机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加害兄弟,为仇者快,实不能容等。六月四日,世民与长孙无忌带领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等人入宫,在武门附近埋伏。当建成、元吉行至近处,伏兵四起,将建成、元吉双双杀死,这就是着名的“玄武门之变”。这场短暂的流血事变,消除了宫廷动乱的根源,使雄才大略又能恤民疾苦的李世民取得了皇太子位。长孙无忌既是李世民的内亲,又是心腹,在这场斗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李世民就此事对他多次进行表扬,任命他为左庶子。

定立储君持重托孤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正式登帝位。李世民以无忌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1300户,命为吏部尚书。

长孙氏家族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虽为国戚却不以皇亲的特殊地位去为家族擅权夺利。当李世民登上帝位大展鸿图之时,长孙氏家族却能力避私亲物议,激流勇退,是皇亲国戚中好榜样。

长孙无忌对唐太宗既忠心又顺从,为此也表现得很少有建言,不善谏诤。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头脑清醒,以持重见长,并固执己见,态度坚决。贞观十一年,李世民颁诏,赐14名佐命元勋世袭州刺史,让他们子孙后代拱卫唐室。长孙无忌从维护唐室稳固统治出发,认为这样会给国家带来不利,于是与房龄等人上疏,力陈世袭刺史的弊端:其一,一家一姓占据一州,时间一长,难免曲树私党,破坏地方吏治;其二,佐命元勋已蒙重赏,不可再裂土以赐;其三,若孩童袭职,不谙世务吏职,必然为害地方,而一旦触犯刑律,便自取灭亡;其四,若后世效仿此法必将会留下无穷的祸患。唐太宗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终于收回成命。

贞观十七年四月,李承乾因为谋反而被废除太子之位。接下来最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是长孙皇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长孙无忌极力主张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为了在太宗之后能够继续得到尊重,权势得到加强,他希望将来的皇帝是仁孝之人。李治生性懦弱,是最佳人选。魏王李泰则不同,他才华出众,自置文学馆后广纳贤士,其门下有众多的文武官员,早已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他若继位将依靠并重用招纳的党羽,而不会是舅父长孙无忌。同时唐太宗对立李泰为太子也很不放心。李泰门下都是些功臣子弟,他们因祖上资荫,身处高官,奢侈放纵,均盼着李泰当皇帝后驱逐元老,自己掌权。而李治这边则是以长孙无忌为首,包括褚遂良等在内的元老重臣。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贞观政治依然存在,势必依靠长孙无忌等的辅佐。于是,李治被唐太宗立为太子。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感到自己身体不佳,于是他为李治顺利继位开始了准备工作。为除隐患,不惜杀掉他不放心的文臣和武将,而把政事更多地委托长孙无忌,命他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省事,实际上是总领三省政务。他认为长孙无忌老成持重,对他忠心不二,又是李治的拥立者,定能帮助他顺利交接皇权,辅佐李治走上统治天下的正轨。

次年五月,李世民病危,弥留之际,他把长孙无忌、褚遂良叫到床前,嘱咐他们一定要保全李治夫妇。同时又让褚遂良负责使无忌免遭谗毁之徒的陷害,李世民在所有元老重臣中,最能放得下心来的只有长孙无忌,所以他临死时还关心着他死后长孙无忌的命运。

祸起武氏终遭迫害

李世民死后,李治即皇帝位,是为高宗。长孙无忌以顾命大臣身份进位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事。长孙无忌力辞知尚书省事,乃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全权处理朝政。李治治政经验很少,又无决断能力,政事全凭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办理。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的辅佐下,李治即位最初几年也平安无事。

永徽四年(653),房州刺史、驸马都尉房遗爱(房玄龄之子)与妻高阳公主(太宗之女)密议,与宁州刺史、驸马都尉薛万彻(高祖女丹阳公主夫)、太岚州刺史、驸马都尉柴令武(太宗女巴陵公主夫)共谋,打算另立秦州刺史、高宗叔父、荆王元景为帝。计谋败露,高宗令长孙无忌查询此案。为了消除对高宗地位构成的威胁和未来政治中的隐患,长孙无忌不惜虚构罪状,罗致大狱,将吴王顾恪及高宗叔父李道宗等都牵连进去,赐李恪与李元景、高阳公主等自尽;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皆斩;李道宗被流放岭南。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有了残忍专断之风。

但使长孙无忌及其家族命运彻底改变的是源自永徽五年(654)十月的废立皇后之争。唐高宗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长孙无忌屡次谏言,都遭拒绝。高宗还秘密遣人赐送长孙无忌金银宝器、绫绢锦缎,并亲自登门,继而武氏之母杨氏也前来游说,长孙无忌始终不允。礼部尚书许敬宗多次劝说,长孙无忌同样厉声拒绝。永徽六年九月,高宗不顾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反对,封武昭仪为皇后。对此事耿耿于怀的武氏,于是命许敬宗寻找机会加害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武氏为后之后,不再过问朝政,只是理头修国史、订新礼。显庆二年(657)许敬宗、李义府秉承武后意旨,诬奏韩瑷、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不轨,并将他们都贬到边州;许敬宗当时为侍中,又为中书令。显庆四年四月,尉迟敬德病逝,褚遂良也死于贬所爱州(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许敬宗与武后眼见元老们大势已去,又作进一步的迫害,借发现朋党事,诬陷长孙无忌策划谋反。高宗对这位亲自辅佐自己即位的舅舅谋反,开始并不相信,许敬宗却编造了一个长孙无忌、褚遂良、柳奭、韩瑷和于志宁等人的谋反集团,并肆意捏造事实来蛊惑高宗。被武后控制的高宗终于由怀疑到相信,甚至不经亲自察问,便任由许敬宗去处理了这位效忠唐室30余载的舅舅,流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同时也株连了太子太师于志宁等一班朝臣。七月,许敬宗又派中书舍人袁公瑜至黔州,在逼迫之下,一代名相长孙无忌只得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