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49

第49章 杨国忠

杨国忠(?-756),玄宗朝右相。原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杨贵妃堂兄。他依靠贵妃的关系进入了朝廷,并掌握大权,结党营私,为非作歹,最终落了个悲惨而死的下场。

纨绔子弟因妹发迹

杨国忠自幼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聚众赌博,经常酗酒,因此穷困潦倒,经常向人乞钱,为同族之人所瞧不起。30岁时,他在四川从军,因表现优异,当上了新都尉。过了一段时间,杨国忠被调任陕西扶风县尉,但仍不得志,又来到四川。

天宝四载(745)八月,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很是得宠。

当时玄宗已年届花甲,虽不理朝政,但于声色犬马其兴趣却有增无减。而此时的杨国忠亦因杨贵妃的关系被擢为金吾兵曹参军、闲厩判官。这虽仅为宫廷的普通武官,但可与其他供奉官随时入禁中侍候。因其有专才,特为玄宗掌管蒲簿——赌博时计算输赢的账簿。杨国忠精心计算,锱铢不误,分毫不差,深得玄宗欢心。玄宗称赞道:“是做度支郎的好材料啊。”不久,杨国忠即升监察御史,杨国忠以其国戚身份一步登天。

监察御史,此官虽然不大,却为重要之职,具有巡察百官、监督各司官吏的权力。不过玄宗时官制混乱,从武则天当政开始,由于不信任大臣,而不用本司官视事,常用他部门官员为使职差遣官,侵权代办,至玄宗朝开元年间遂成定制。因此,杨国忠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整日就侍奉在玄宗左右,以便随时差遣。不到两年后,杨国忠身兼度支员外郎、侍御史、监水陆运及司农、出纳、宫市、召募剑南健儿等15余使职时,把握朝政大权的李林甫看着权势渐显、羽毛渐丰的国舅杨国忠,也深感忧虑了。

排斥异己独揽大权

当时,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为玄宗所宠信的宰相李林甫,李林甫看杨国忠是位皇亲国戚也就极力拉拢。两人一唱一和,狼狈为奸。但看到杨国忠权势日渐显赫,李林甫逐渐产生嫉恨,杨国忠对李林甫这个阻碍他仕途发展的小人,也欲除之而后快。不久,杨国忠升为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天宝八载(749),李林甫的同党刑部尚书萧炅和御史大夫宋浑因贪污受贿案被贬斥、流放,杨国忠乘机上书玄宗,将他们彻底清除,从此开始了代替李辅国执政的第一步。

天宝十一载(752),南诏王阁罗风因不满于唐朝边将的欺凌,在击败唐军之后臣服于吐蕃,边疆情势突然紧张起来。身为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处于一片指责声中,当然,这其中的因素不乏李林甫的捣鬼。为了缓解朝廷中的舆论压力,特别是还击李林甫的小人行径,并迎合玄宗开边的雅意,杨国忠就主动请求到镇处置边庭事务。李林甫为早日将杨国忠排挤出朝廷,在杨国忠请求外调之后立马上奏请求玄宗下诏令杨国忠速速赴镇。他当然知道,杨国忠从未带兵打过仗,但这是名正言顺的事。因请调之事为杨国忠主动请缨,玄宗自然批准李林甫的奏请。

临行前,杨国忠哭着去和玄宗告别,担心此去性命难保。杨贵妃也向玄宗动以亲情,玄宗垂以恻隐之心,答应杨国忠到镇处理好军务便计日召回;还作诗送行,所言即出将入相之意。十月,杨国忠惴惴不安地上路,十一月就从蜀地被召回。一回来,他就得知李林甫病重,决定亲自去“探望”一二。原来李林甫因声色过度而身体日衰,加之晚年因失宠而忧闷满怀,果真卧床不起。李林甫见杨国忠这样快就返京,不禁流泪说:“林甫将死矣,公必定为宰相,以后的事就劳累你了!”杨国忠听其直言,却难辨真伪,突然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身处李府,万一有什么难以对付,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不久,为相19年的李林甫一命呜呼,杨国忠放下心来,随即接任右相,其他所兼使职如故。

李林甫当政时,自认为天下无事,便改变了上朝制度,上午就本司办公,下午经常是回家休息,有事也是在自己家里办。因为玄宗早已不理朝廷中事,大都均由宰相代理。杨国忠因袭不改,有时甚至在家里办公,对待下属官吏颐指气使,驱使如同家仆。杨氏姐妹颇觉新奇,聚在帷幔后面窥视官吏们来往穿梭奔忙,看到不顺眼的便哗然取笑,肆无忌惮,喧闹之声传于府外,大臣们惧于杨家的势力,只能忍气吞声。

杨国忠当了宰相后,朝政被整得乱七八糟,玄宗由于日日宠幸杨贵妃,根本不知道朝廷之外发生了什么事。天宝十二、十三载水旱相继,关中大旱,京兆尹李岘将灾情如实上奏,杨国忠对李岘不依附于己早已不满,就把灾害责任全部归咎于李岘,贬其为长沙太守。十三载又逢淫雨,玄宗担忧大雨伤稼,杨国忠却挑选几把未受灾的禾苗给玄宗看,说:“雨虽多,但并未成灾。”扶风太守房琯上报灾情,杨国忠竟派御史前去将其追查惩办。自此,各地方官再也不敢如实上报灾情。玄宗仍不放心,询问宦官高力士实情,高力士答道:“自从陛下授权宰相,赏罚无章,阴阳无度,臣何敢言!”玄宗听后默然无语。

天宝九载时,云南太守张虔陀因对南诏粗横无礼,激起南诏反抗而被杀。十载四月,杨国忠推荐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率兵8万进攻南诏。其实,南诏并非真想与大唐为敌,大军压境,南诏便向唐军求和,以防矛盾越积越重。谁知鲜于仲通竟在杨国忠的授意下拒绝求和,非要开战。结果,唐军死伤无数,大败而回。后来南诏不得已归附吐蕃,立碑刻文,表明背唐并非出自本心,容后世复归于唐。杨国忠却掩盖败绩,叙其战功,并自领剑南节度使,而让鲜于仲通代京兆尹。十一载杨国忠相权在握,更迎合上意,欲立边功,继续在两京及河南、河北大规模征调兵力。唐朝旧制,为了鼓舞战士们的作战斗志与勇气,凡因战功而受封赐爵的家族,下次战时可以免征入伍。杨国忠却下令先征勋户丁壮,又严督郡县募兵,不足员额则以下级吏属充数。于是郡县强拉诱骗穷户子弟,对待他们像罪犯一样,押送至军。结果民心浮动,丁壮的父母妻子纷纷遮拦于道,哭喊之声直冲云霄。甚至有不愿从军卖命者以自残肢体相抵制。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派遣剑南留后李宓率兵10余万再攻南诏。李宓贪功冒进,南诏诱其深入。唐军本来就士无斗志,又深入不毛之地,供应难继,士兵水土不服,还没有上战场,死伤者就有十之八九。六月,李宓在南诏腹地大和城北全军覆没。杨国忠却又一次以捷报上闻。杨国忠发动的这两次无为的战争使得唐朝先后损兵折将共20万,大大地损伤了唐朝的兵力。

被杀马嵬罪有应得

安禄山自认为功高权重,又仗着玄宗的宠爱所以一直对骄横跋扈的杨国忠很瞧不起。杨国忠资历本不如安禄山,虽为相,但深恐安禄山有朝一日权倾天下,压倒自己,便多次向玄宗上奏说安禄山手握众兵,而且暗中还是招兵买马,不得不防。但玄宗听而不闻。天宝十三载正月,杨国忠自作聪明,对玄宗说:“陛下不妨召禄山进京,他若存心谋反,必不进京。”可是安禄山见诏后却立即驰京,入谒于华清宫,对玄宗哭诉说:“臣本胡人,不识文字,陛下恩重如山,臣忠心图报。今国忠却诬臣,必置臣于死地。”一番惺惺作态,二三下就取得了玄宗的信任,不仅没有了怀疑,反而赏赐万金。玄宗有意让安禄山入朝为相,已起草了诏书。杨国忠深恐失宠,急谏曰:“安禄山虽有军功,但目不识丁,岂可为宰相。若诏书下达,恐怕四夷都要轻视朝廷了。”玄宗只得停诏。作为补偿,加安禄山左仆射的官衔,另赐其一子为三品官、一子为四品官。同时,为了平衡杨国忠不满的心理,也给杨国忠进位司空。杨国忠只好暂缄其口。

但是,杨国忠依然没有放弃,他更积极地寻找安禄山反叛的证据。而安禄山自己也不傻,他明白在杨国忠的谗言之下,朝廷终有一天会剿灭自己。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六月,攻入潼关,长安城危在旦夕。在杨国忠的劝说下,玄宗带着杨贵妃西逃入蜀。

出宫的第二天,六月十三日,玄宗等人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们又饥又困,怨愤四起。将军陈玄礼见时机已到,一面暗中联络太子的宦官,一面召集军士们说:“如今天子震荡,社稷不守,百姓肝脑涂地,难道不都是杨国忠所招致的吗?不杀之不足以谢天下,诸公意下如何?”军士们齐答道:“我们早就想干了,为此身死,在所不辞!”于是将士们暗暗向杨国忠包围过去。恰逢随行的吐蕃使者一二十人,此时也因饥饿难忍找杨国忠要吃的,两方正在争吵。军士们趁机大呼:“杨国忠伙同吐蕃谋反了!”遂一拥而上。杨国忠见势不妙,打马突围,却被箭射中鼻梁。杨国忠刚带伤奔至西驿门内,被众军士追上,无路可逃,刹那间刀剑齐下,顷刻杨国忠便肢体破碎、身首异处,军士们以枪尖挑其脑袋挂于驿门外示众之时,玄宗正在驿内休息,忽然听见外面有喧哗之声,问高力士为何,才知杨国忠被众将士给杀了,不禁大吃一惊。待心情平复,出门表示慰劳军士,并令他们散去归队。但军士们不服从,玄宗入内派高力士调解,高力士回报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侍奉了,愿陛下忍痛割爱。”玄宗沉默良久,终于命高力士处置,遂将杨贵妃引入驿内佛堂中缢杀。随后杨氏姐妹及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等均被杀。杨国忠的妻子及小儿子事发时逃走,后至陈仓被追上,亦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