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宰相传(全二册)
6906700000075

第75章 刘墉

刘墉(1720-1805年),乾隆朝内阁大学士。字崇如,号静庵、石庵。山东诸城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是乾隆帝所倚重的股肱大臣。刘墉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生活节俭,遵守礼法,可谓一代名臣。谥号“文清”。

翰林出身为官清廉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刘墉父亲刘统勋。是当朝的大学士,这就使刘墉一出生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刘墉自幼聪明好学,而天生驼背,故有罗锅子的绰号。刘墉虽多才多艺,博通古今,但入仕较晚。乾隆十六年中进士,获选庶吉士。据说当时刘墉的考卷曾被选为前10名,准备由乾隆帝圈为状元,后因乾隆帝反对而改为吴鸿。

乾隆二十年(1755),因为父亲刘统勋办理军务失宜获罪下狱,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与诸兄弟一起下狱,后外放做官。此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因表现优异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擢山西太原知府。刘墉不负重托,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正当刘墉以政绩迁冀宁道时,前任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亏空案发,刘墉以失察罪革职拟死,后朝廷下诏,免于一死,发伊犁军台效力。乾隆三十二年(1767)释还,命其在武英殿(即皇家修书处)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刘墉出任江南省府江宁知府,这一年多的时间是刘墉一生最负盛名的时期,他勤奋公正、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摧折豪强,打击奸徒不遗余力,因而深得人们的赞誉。

乾隆四十五年春天刘墉升任湖南巡抚,到任不久即遇上武冈等地遭受水灾,他积极组织抗灾救助活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陋习,筹办仓谷,开采峒硝等等。

刘墉为人正直,生活节俭,遵守礼法,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虽未曾公开弹劾和珅的专横跋扈、胡作非为,但在吏治方面他却敢于直率地反对和珅。乾隆四十七年刘墉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即遇上御史钱沣弹劾和珅的亲信、山东巡抚国泰等人婪索亏空一事,他和和珅、钱沣受命前往查办。由于刘墉积极协助钱沣,终使案情大白,国泰等人受到应有的处分。

浓墨宰相屡遭严谴

山东亏空案的查处,令和珅极为恼火,这也使得他与刘墉从此结上仇怨。此后两人不时有龃龉,当然,遭受和珅的打击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后来,受和珅的挑拨,乾隆对刘墉心生芥蒂。乾隆五十二年(1787)初,刘墉因为漏泄自己和乾隆帝关于嵇璜、曹文埴的谈话内容,不仅受到申饬,而且失去了本应获授的大学士一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刘墉兼理国子监,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诸生馈送堂官的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结果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负责皇子教育的上书房诸师傅因为连天阴雨没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这一情况,大发雷霆,刘墉作为上书房总师傅,负有主要责任,降为侍郎衔,不再兼职南书房。乾隆皇帝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上谕,责斥刘墉不能尽职,过失甚大。

乾隆五十八年(1793),刘墉为当年会试主考官。因为安排失当,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按规定,刘墉等至少要罚俸10余年。乾隆皇帝虽然做了宽大处理,但对刘墉严厉饬责。

嘉庆元年(1796),因为大学士一职空缺多时,破格增补户部尚书董诰为大学士,而资历更深的刘墉被排斥在外。而且上谕又一次批评刘墉“向来不肯实心任事”,只是以模棱两可之词敷衍塞责。要他“扪心内省,益加愧励”。直至嘉庆二年(1797),才授刘墉体仁阁大学士,但仍旧指责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并说“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刘墉不仅是一位廉洁耿直的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学有专攻的着名学者。

正因为刘墉如此学识渊博、经学根底深厚,在“稽古右文”、乾隆帝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他多次被任命主持编纂官修典籍的工作。乾隆四十一年(1776)九月,刘墉出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职务,完了又主持修订《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乾隆四十六年(1782)三月,任职《三通》馆总裁。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玉牒》馆副总裁。其间,还多次与诸皇子一起点校《珠林秘笈》等宫中秘籍。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出任《会典》馆总裁。

嘉庆九年(1804),刘墉病逝,享年85岁。谥“文清”赠太子太保,配享贤良祠。

刘墉擅书法,海内闻名。其书法用墨饱满、浑厚端庄、浓墨字肥、遒劲有力,时有“浓墨宰相”的美称。其大量墨迹,至今犹存。其中部分曾由嘉庆帝赏予刘墉之侄刘猿之收藏,并以《爱清堂石刻》题名刻印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