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厂古镇
6909600000004

第4章 聚居形态(2)

该遗址位于宁厂镇西部仙人洞东的另一孤峰巅。明正德年间灶丁鄢本恕、廖惠率众起义罢工,有个灶商逃往此地躲避,工人们聚众围攻讨伐,故名讨伐寨,谐音桃花。

寨为石木结构,面积约60m2,门窗俱毁,片石墙体犹存。清人沈增诗云:“烟云惯作画图铺,遥衬峰头寨影孤。古嶂千寻山势陡,寨江一派水声粗。英雄割据原非计,父老传闻平巳诬。

只益斜阳无限憾,满林萧瑟付啼乌。”

当地居民多信奉佛教,因此除以上遗构外,还有许多庙宇的遗址,如:吴王庙、城隍庙、万寿宫、泰山庙、观音阁、宝源寺等。这些庙宇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改为学校,但大多因人为及自然灾害而毁坏。

1.3.2历史人物

1)鄢本恕、廖惠

明正德初年(1506),巫溪县水灾连旱灾,加之朝政腐败,地方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作为“一方之资”的大宁盐场被朝廷列为上场,每“引”折盐课二两。盐官加紧搜刮,严刑拷打缴不起银两的灶夫。“官逼民反”,灶夫忍无可忍,遂在灶丁鄢本恕、廖惠的率领下,举行暴动,配合湖广生员崔蓬头率领的义军攻打大宁厂,转战湖广、汉中。转战中,起义队伍发展至80000多人,并有文武全才的营山县人蓝廷瑞给起义军出谋划策。于是,起义军正式组织起来,蓝廷瑞被选为“顺天工”,鄢本恕为“刮地王”,廖惠为“扫地工”;义军下设48人总管、10人总旗,打着“贫王天子”的旗号,杀富济贫,替天行道。

2)贺珍

清朝初年,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吴三桂及清兵的夹攻下,惨遭失败。闯王李自成部将贺珍遂率领遗部由汉中进入大宁县,占据险要地势,并以大宁盐场为强大的经济后盾,坚持抗清。

为笼络民心,贺珍采用故明永历年号,自封“歧侯”。她奖励农耕,实行“什一”赋税制,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革除盐法弊端,减免盐税,发展盐业生产,以恢复民力。经过休养生息的大宁县,民心所向,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一时成为“夔东十三家”反清复明力量的重要根据地。

直至明亡后二十年,大宁县才归属清王朝统治。

3)陈崇德

清嘉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陈崇德在大宁县率众起义,依仗这一带的险峻地势,纵横驰骋,配合湖北女英雄王聪儿率领的义军屡次挫败清军。义军的战绩,迫使清廷派遣十万兵马对义军四面连营。在清兵洋枪大炮的围攻下,起义军不畏强敌,他们占据险要山头,布设关卡,用檑木、礌石向清兵反击,但终因兵力悬殊,义军弹尽粮绝,近万名将士死伤殆尽。首领陈崇德不畏敌人的威逼,也追随众将士自刺身亡。

1.3.3传统节庆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俗称“过年”。除夕日(腊月最后一天),户户丰筵盛席,家人团聚宴饮,俗称“团年”,也有提前1~2天团年的。小孩还可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除夕夜常举家团聚,生大火通宵守岁。有“三十晚上的火”(意即运气“红火”)、“十五晚上的灯”

之说。正月初一,家家老少换上新装,在自家玩乐;初二,亲友开始互访拜年。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岳父、岳母)”之规。同时备纸钱、香烛、鞭炮,祭亡亲之坟。

初三之后,人们组织狮子龙灯、花车彩船出门拜年,受拜之家(或机关单位)备烟茶果食款待,如此活动直至十五闹元宵。新中国成立后过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尽可能备办佳肴美酒,尽情欢乐。

2)清明节

农历三月间。清末和民国时期,大姓宗族集会于祠堂,议宗族事务和组织盛大祭祖活动。凡当天能返回的地方,均排队次,敲锣击鼓奏乐鸣炮,前往祖茔祭奠扫墓。此活动历时多则5~7日,少则2~3日。一般家庭,也要焚香点烛挂青扫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宗祠改作他用,集体扫墓活动自行结束。

3)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又称端阳节。各户门前插蒲艾,吃粽子、包子或饺子,喝雄黄酒。县城、宁厂两地船民,在大宁河选择一段较平水面划水龙船,以青、白、黄、赤、黑五色旗帜为标志。龙舟竞渡,观者盈岸。在宁厂街道还划象征性的龙船,叫旱龙船。端午节活动,沿袭至今。

4)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夜,各家围席而坐,品尝月饼、水果,农村习用糯米做圆月大米粑。

如逢秋月皎洁,人们兴致浓郁地欣赏月华;有人潜入他人之园圃偷摘瓜果(称“摸秋”),或自己食用,或送赠乏嗣之家,名曰“送瓜”,寓传宗接嗣。新中国成立后,是日赏月庆丰收。

5)火神会

农历二月十五日。火神是盐工(俗称“力帮”)供奉之神,在每年的会期,由力帮的头人主持,按人头收费,对信赖者或由普工提升为技工者加倍收费(称“香钱”),大摆宴席,热闹非凡。

6)财神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主办人是各灶的先生(包括管账先生、摧煤先生、扫把先生等),灶户也去参加。同样酒席吃喝,借此相聚言欢。

7)猎神会

在会期不办酒席,而是请来道士诵经祷告。

1.3.4宗教信仰

当地居民多信奉佛教,主要庙殿有:龙君殿、仙人洞、吴王庙、城隍庙、万寿宫、泰山庙、观音阁、宝源寺等,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等神像。

1.3.5民间饮食

1)小吃

小吃每家必做,历史悠久,花样甚多。用面粉制作面条、馒头、包子、饺子、包面、花卷、油条、馓子;用糯米或糯米粉制作阴米子、米花、米线、米叶、冻粑、醪糟、汤圆、八宝饭、粉蒸肉;用黄豆制作豆腐、豆浆、豆花、豆油、豆干、豆芽、霉豆卷、霉豆渣、合渣;用洋芋制作洋芋片、洋芋丝、洋芋粉;用红苕制作苕粉、苕条、苕干等;用大米、玉米、红苕煮糖,然后制作各种糖果糕点。

2)咸菜

每家腌制咸菜多者达30余坛,少则3~5坛,一般7~8坛。鲜菜中的黄瓜、海椒、四季豆、萝卜、大蒜、姜等均可做泡咸菜;黄豆做豆豉、豆瓣、酱瓣;玉米面和海椒做渣辣子;豌豆、胡豆或大麦、小麦做豆酱或麦酱;青菜、大头莱、萝卜菜做干盐菜。

3)肉食

每家自养自食猪羊鸡鸭,清末和民国时期,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多是自宰自食。富者年底宰杀年猪多至数头,平民一头或与人分半头,腌制后,用柏枝烟熏成腊肉,存放一年半载,仍味美可口。大的节日,场镇始有鲜肉出售,少数富裕人家于年节之时,从外地购买水腌盐鱼,遇宴会或红白喜事,皆以肉食为主菜。

1.3.6民间工艺

围绕盐业生产,当地供应熬盐的工具有生铁、土陶等;装盐的包装有篾包、麻袋。除此之外,供应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家具饰件、金银饰品等当地均有制作。

1.4经济

1.4.1盐业对古镇经济的影响

盐泉的发现及开采使宁厂古镇成为川东地区人类历史的发源地和文化摇篮。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溪遗址“腌鱼殉葬”,所用食盐皆为宁盐。

春秋战国时,秦楚巴等国争利图强,宁盐成了争夺的主要目标,巫国因盐而兴亦因盐而亡。可见,当时的宁厂是巫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再从近现代史料看,民国枟四川盐政史枠中的枟运销枠载:“清雍正年间,四川始实行‘计岸’

授盐。由大宁盐场航运巫盐至大江,有‘巫楚计岩’9处,即巫山、巴东、秭归、兴山、长阳、鹤峰、恩施、宣恩、长乐九县。”这段引文清楚地表明:从上古到近代,这些地区一直靠巫盐供给。

故有“唯仰食得独厚的巫溪盐泉”一说。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宁厂有336B古镇的经济命脉。自从有了盐,这块土地就变得繁荣富庶。清清的大宁河水,伴随着清纯的宁厂盐泉,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宁厂人。“一方人民之所养”,“一泉之利,四方趋之”,“商贾云集,吴蜀之货,荟萃于此”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各地客商均运来各地特色货物以交换宁盐,宁厂古镇因此有“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之说。古镇的居民大多与盐业相关,或为制盐工,或为运盐工,或为伐薪工。有部分还因为盐业的兴旺而迁移成为宁厂古镇居民。

“因盐而盛,因盐而衰。”近年,因生产工艺逐渐落后,大宁盐场出现亏损。至1992年,盐业全面停产。从此,千年盐城也随之呈现萧条、商业凋零、人口外迁之象。

1.4.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992年后,由于古镇的盐业全面停产,宁厂镇工业发展相当落后。现阶段,由于用地、材料、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古镇内基本无工业设施。宁厂古镇的旅游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因为严重缺少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外交通不够便利、镇区内基础设施不配套、缺少对外宣传等原因,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2002年,宁厂镇全镇经济总收入889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07元,其中主要是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