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夜雨夜话
6910000000033

第33章 山水寄歌(6)

我所在的西部尽管也很贫穷,也很落后。但从我所在的西部再往西,就不仅仅是贫穷和落后了,应该再加上一些宗教和迷信以及愚昧。应该在我更早的观念中,往往把宗教和迷信混为一谈,就像是对待文化和知识一样。文化和知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在许多文章中提及这一点:“文化是一个人六岁前因环境和家庭形成的个人的本质即人品,而知识是在后来成长过程中学习到的谋生手段即技术”。今天再来看宗教和迷信,这二者之间其实也存在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宗教的基础是信仰,它首先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渐成为世界丰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并不具有以上特点,是故,也没有人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以前把宗教和迷信等同起来,只是自己的无知和幼稚。说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把这两个教课的老师从思想或者行为上拔升到什么高度,我想要说的是,当我这次走进青海,在曲麻莱,在麻多乡,在麻秀村小学,因为对宗教和迷信的混淆,让我一次次产生迷茫和困惑。我以为元旦毛文和俞清翠等等老师一定是因为有很深很浓厚的宗教迷信心理,才能够坚持在三尺讲台上。换言之,当我和我的朋友在不愁吃不愁穿的都市中生活着的时候,还在不停地抱怨生活的不公。而那些年龄和我们相仿或者比我们小了许多正处在如花开放季节的姑娘们,却为能吃一顿普通的白面饭或者熟透了的香喷喷的米饭而兴高采烈。我们这些人的家里,汽车、空调、取暖器、电冰箱、电视、音响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书房、客厅餐厅等等以及功能齐全名目繁多的家具;但是当我走进巴阳教师的住房,除了一张床和一个人造革的沙发外,就是两张学生课桌拼接起来的办公桌兼餐桌了。

而俞清翠和元旦毛文两个女孩子的房间,各人一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一个很旧的沙发和一个一年四季几乎不灭的铁炉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唯一不同的是,在俞清翠老师的被子上面,有一支黄绢制作的玫瑰花,尽管落满尘埃,但在土坯房中,忽然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和精神冲击。是的,就在我们在繁华的都市因满腔抱怨而不停的发牢骚的时候,这些老师和孩子,却在这么艰苦和艰难的条件下,脸上充满灿烂的微笑,没有因环境的恶劣而比我们多些对生活的埋怨,他(她)们仍然坚强而勇敢的生活着。

当然,俞清翠和元旦毛文老师来到这里时间并不很长,他们教的第一任学生也还没有从小学毕业。但感动我的不是她们已经取得的多么巨大的成绩,而是她们的生活态度,是她们的那种胸怀和艰苦耐劳的精神。我一点儿也不否认在青海,在玉树,在曲麻莱还有比她们更加贫穷和更加艰苦的人们。或者,她们每个月五六百元的收入在当地来说已经很让人羡慕了,她们能够有这份可以在教室里躲避高原寒风和强烈日照的工作而让很多的人心生向往。但是,我想按照他们的学历和敬业精神,走出西北,走出青海,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一份比在这里的条件优越一些,比在这里的待遇稍高一些,比在这里的环境良好一些的工作也不是十分困难,而她们仍然能够坚持,不管是三年还是五年,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无论有多长,但是只要有过这样的经历,生命一定会丰富多彩一些。

那天交谈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我没有机会能够和她们再深刻一些的交流思想或者情感方面的话题。后来我问了一个问题,才知道,她们每月的工资不仅仅是自己开销,有时候给学生买个学习用具等还要老师们掏腰包,所以,也有时候他们就要向父母或者亲人伸手了。而这些,让我觉得在这样的地方去做一名教师,需要的又何止是一个人的精神和毅力,在老师的背后,更多的亲人和朋友做了他们更加坚强的后方。

宗教是因为有着梦想,迷信是因为想要预卜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方向,而在青藏高原这佛号长响,经幡飘扬的地方,或者是高原艰苦环境的限制,让这些如花般漂亮的姑娘和如山般强壮的青年们的梦想被阻挡?而能够阻挡了老师梦想的高原,孩子们的翅膀又怎么能够飞翔? 散文与散文的真实

愈是到今天,觉得谈论文学就愈别扭。(黄一鸾语)难道繁华的生活,激烈的现实,浮躁的心灵和忙乱的脚步真的就不再需要一片灵魂的绿荫、精神的草地、情感的清泉和身心的港湾了吗?每个人低头沉思扪心暗想一下,答案就一定是否定的。不是不需要而是太需要这样的文学来储藏生命的感悟,沉淀思想的涌动,疗治情感的创伤,过滤生活的遭遇了。许许多多的人或者迷茫的眼深透出几分执着的渴望,或者忙乱的脚步留下几个坚定的脚印,或者穿梭的身影定格了几幅颇为醒目的倩影。他们在始终不渝地寻找着一方文学的绿地,企盼借文字来抒发心灵的浅吟,寄托感情的低唱,放飞瞬间沉重的叹息,浇灌生命不息的期冀。散文是可以真实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散文中,我们可以兴之所至畅所欲言,像是和自己的心灵娓娓交谈,我们在追求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我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疼痛,在疼痛中坚守;我们在浮躁和竞争中痉挛,在痉挛中扼据。对待散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一如对待我们朝思夜想的爱人一样充满激情和渴望,又如对待故年老友的友谊一样钟情和真诚,本文拟就“什么是散文?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散文的真实?”三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散文?

“非韵非骈”散行以成体的文章即为散文。这是古典散文所长期使用的一个概念。郁达夫也在枟散文二集·导言枠中说“非韵文即散文”。需要说明的一是我国的“散文”传统不包括小说、戏剧等散行文字在内,这和国外不同;二是现代散文是文学“四分法”的产物,它已将非文学的实用“文章”排除在外了。

早期的白话散文主要包括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四史”、回忆录、速写、游记、传记、日记、书信、序跋等体式不同、写法各异的文体,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类”的概念。在散文漫长的发展沿革中,有些文体因作品之丰和创作人员之多以及本身理论的建立完善逐渐脱胎而出,离开了散文这个大“类”,以致现在有的文体和散文并驾齐驱,有的甚至在创作中和理论研讨上超过散文而去,也有的正在散文群体之中蠢蠢欲动,一旦时机成熟,也可脱离散文而自成一体。比如散文和论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就是“杂文”,在三十年代就已发展的极为成熟;散文和新闻相结合产生了“报告文学”,它是记叙性散文的极致,现在设有“报告文学奖”;其它如散文和历史相结合有了“史传文学”,散文和诗歌的抒情相结合产生了“散文诗”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所述,无论是以古代“非韵即散”的排他论证法,还是以枟大英百科全书关于散文的注释枠:“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它的定义只能规定的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枟散文世界枠1985年第一期,张梦阳着)。

或者,我们把目光稍微收敛一下,四散的目光终究不能捕捉到精致的细节,而理论成熟的蹊径之端往往隐藏在那些精致的细节之内。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不可或缺艺术性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给艺术性散文下一个定义呢?

二、什么是真实?

我们还是先给艺术性散文下一个定义吧,或者也是狭义的,但是我们却能借此以铺开讨论:

“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刘锡庆)。”根据这个定义和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还是现代世界所认可的对文体的分类,“散文的文体,现代文学的文体基本上是走合并的道路。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很多文章可以说是散文与小说融合。戏剧结合了诗歌。”此话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写作实践的证据,仅仅是自己的认为。次之,现在的文体划分是越来越细致,而并不是越来越合并。多年来,企图缩小散文内涵、准确标定散文界限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个只要看看所谓“美文”、“絮语散文”、“纯文学散文”、“小品散文”和“抒情散文”以及“文化散文”等等繁多名目的提出,就是一种弃“类”求“体”的探索,尽管很遗憾,由于这些名称的内涵并不十分科学和严谨,其它相近文体的客观发展也不够充分,以这些名称命名的文体还没有能够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但是它却有力的反映出了散文发展的一种思想或者散文研究的一种倾向,那就是文体的划分将会随着写作实践逐步细致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依靠另一种文体存在而到自行独立,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文学艺术也概莫能外。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真”本身是与“假”、“伪”相对,?“使真伪毋相乱(枟汉书·宣帝纪枠)。”“实”乃充实之意,“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枟孟子·梁惠王下枠)。”如此讨论下去,怕是早已离题万里了,窃以为这个问题是以文学艺术性为前提而提到真实的。

三、什么是散文的真实?

说到散文的真实就必须从文学艺术的真实性说起,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就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文学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从而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枟辞海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真实有两点即事件本身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散文创作的真实并非必须是真实生活的全息摄影,读者所要求的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是生活的大致真实,这种大致的真实就是情感的真实。如果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那么情感的真实就是散文的灵魂。有一个作家说“写作即还原”,这种还原也就是保持了情感的真实,并具有生活的大致真实。“写作即还原”,还原并不是对事实毫末未损的完整复制,而是对生活经历和着感情经历的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是用文字进行的一种回忆或反刍,经过艺术的表现形式,这种提炼和加工便具有了艺术性,是谓艺术作品,散文同样。只是需要指出的是,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是早被人们所公认了的,即就是那些科幻作品也只有具备了感情的真实才能抓住读者(观众)的心,散文同样,好的散文(文化艺术)必须具备真实性,这已经是被不仅仅是一两代或者十数代散文作家(艺术家)所证实的真理了,如果摒弃散文(文化艺术)的真实性,必定不会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必将注定不会有所成就。

在此,引用贾平凹先生主办的枟美文枠杂志并且是他自己写作的发刊词,作为本文之结束语:

我们的散文挤进来,企图在于一种鼓与呼的声音:。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真正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